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9,(6):739-74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广基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与对照组(常规结肠部分切除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用时、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为6.67%、 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 20.00%(P <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患者,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缩短手术用时、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纳入本组研究,遵从随机双盲分组法将其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  相似文献   

3.
常廷民  李贞娟  张利利  李秀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895-2896,289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治疗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比较120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多见,而胃底、胃体部间质瘤多见,胃窦病变性质较为多样化。患者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相比较,食管部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但胃窦部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低。表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有较好的诊断和治疗作用。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仅能为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提供有效的病理诊断,而且还能较好地切除病变组织,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有较高的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加学 《智慧健康》2023,(21):102-106
目的 研讨结直肠早期病变应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本院结直肠早期病变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案差异分为两组,即ESD组、EMR组(各40例),对比手术结果差异。结果 EMR组的手术时间短于ESD组(P<0.05),但其他手术结果(异型增生程度、病理情况)的差异并不大(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cm整块切除人数、组织治愈性切除人数均多于EMR组(P<0.05);术后复发率方面,两组均较低(P>0.05);EMR组术后的并发症低于ESD组(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高主要受到病变大小、操作经验等危险因素影响(P<0.05)。结论 ESD、EMR手术效果差异并不大,病变切除效果相当,术后复发率均较低,但ESD在大病变中的切除效果更好,但该手术后的并发症更多,其原因主要和病变大小、操作经验等有关,因此,在结直肠早期病变的治疗时,具体应用何...  相似文献   

5.
严晓飞 《现代养生》2022,(18):1536-1538
目的 探究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治疗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1月在医院接受胃肠道息肉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息肉类型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电刀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手术临床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临床指标相比对照组明显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胃肠道息肉的治疗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小,可优化手术相关指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MR或EPMR对53例大肠广基大息肉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结果 53例患者共切除64个大肠广基大息肉.全部病变均行EMR或EPMR,切除标本64个病灶,直径均>1.5 cm,最大息肉为5.1cm×3.2 Cm.术后6例出现局部渗血,分别给予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NaCl溶液、氩离子凝固术或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未有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的诊断率逐年提高,而且内镜下治疗技术的提高,如早期结直肠癌可运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彻底的根除。进展期结直肠癌亦可在内镜引导下行腹腔镜下双镜联合切除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宽基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8月在我院行大肠宽基息肉切除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息肉切除手术,观察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息肉复发率和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56%vs.82.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89%vs.26.67%),1年内息肉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2%vs.17.78%),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vs.7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宽基息肉具有显著效果,并发症少,息肉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结肠表面型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内镜下活检术对结肠息肉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探讨结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某医院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的患者资料,重点比较结肠息肉内镜下活检术与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62例结肠息肉患者中单发52例。共检出息肉74枚,比较内镜下息肉活检术后病理与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为58%,Kappa值为0.293(P〈0.01)。所有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后,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结肠息肉活检术与切除后的标本病理结果存在显著的不一致,单纯根据活检术对结肠息肉进行分类不一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孟芸 《智慧健康》2023,(14):22-25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自2020年1月-2022年8月诊治的73例肠息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观察组37例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5例经ESD治疗(ESD组)和45例经EMR治疗(EMR组)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及局部复发率.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60.0%(15/25),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48.0%(12/25),均优于EMR组的48.9%(22/45)和40.0%(1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4.0%(1/25),明显低于EMR组的2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64.3±27.1) min,明显长于EMR组的(27.6±14.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食管黏膜病变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35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异型增生。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病理结果,并对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 35例患者共切除病变42处,其中首次完全切除40处,占95.24%。术后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轻度异型增生7处,中度异型增生16处,重度异型增生19处。手术前后病理结果相符者37处。术后发生出血10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或好转,未发生一例食管狭窄、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半年,1例患者发现食管新发病灶1处,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术前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为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及时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8例结肠息肉患者,根据内镜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4例。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一次完整切除率、术后迟发性出血(DH)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一次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DH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相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一次完整切除率更高,术后DH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更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结肠表面型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 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 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 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亚蒂、无蒂息肉在基层医院中的开展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患者完整切除病灶84个,即时出现少量渗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未发生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6.73±1.24)min/病灶,住院时间为(5.50±0.61)d,术后6~24个月内镜复查,均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少、无痛苦、康复快,能达到根治的要求。只要选择合适患者,该技术完全能够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阐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大肠扁平及亚蒂息肉切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26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3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高频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以此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不同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治疗满意度、患者PAN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而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于大肠扁平及亚蒂息肉切除过程中,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恢复提供了重要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患者获得更优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亦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微探头(USP)在食管平滑肌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USP检测62例经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患者,其中54例诊断为黏膜肌层平滑肌瘤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对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合声像图进行对比分析,并追踪随访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 EMR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51例,USP诊断正确率94.4%(51/54).术中及术后1个月随访均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USP对食管平滑肌瘤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为内镜下治疗提供依据,联合EMR能提高内镜下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分析日间手术应用于我院消化内科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 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我院共168例患者采用日间手术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238例患者通过普通住院完成结直肠息肉切除,比较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及住院花费等。结果 日间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肠息肉切除手术,2例患者出现便血,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19%(2/168),日间组直径≥1cm的息肉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普通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7)。日间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平均花费较同期普通肠息肉住院患者显著降低。结论 日间手术应用于内镜下直径1cm以上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是安全有效的,能够降低患者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内镜下行黏膜切除的术后病理检查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8例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及早期浸润癌分别有15处、31处、80处、98处;参照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评定,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及早期浸润癌符合率分别为8.3%、17.9%、41.3%、85.3%,总符合率为43.3%.结论 黏膜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对明确病理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可对病变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做出明确诊断,但仍需结合术前活检等相关检查,以进一步为临床提供客观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