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瑭,字佩珩,号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吴氏少习儒学,后因父、侄身亡而发愤习医,专事方术,终至一代医学巨匠。吴氏的著作主要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现就吴氏关于风温病的治疗经验浅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中三焦分阶段滋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丹  李海波 《吉林中医药》2007,27(11):61-62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吴鞠通提出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首创了一系列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的经典治疗方剂,针对温邪侵袭程度,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的规律,开创了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下法是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本文对《温病条辨》温病下法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吴鞠通如何在温病阳明腑实证灵活运用三承气汤证、创新五个承气汤的临床运用,以及强调应该慎用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吴氏有关温病下法的学术思想对于温病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吴鞠通以其温病学术成就而闻名于世,而吴氏在治疗杂病方面亦有精研,本文探讨了吴氏理虚思想。针对时弊,吴氏提出了“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力排丹溪之说,理虚处处顾护阳气,而顾护阳气又以胃气为中心。吴氏理五脏六腑之虚又从体用入手,各脏各腑用药各异。此外吴氏还将治疗外感温病的三焦辨证思想运用到理虚领域,倡导从三焦责损,补法各异。温病、杂病理法旁通,吴氏学术通灵宏丰,理虚之论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周学池 《新中医》1995,27(7):6-7
吴鞠通三焦温病清热养阴法探析周学池主题词温病/历史,温病/中医药疗法,清热,滋阴,中医治法,吴瑭清(特征词)清代名医吴鞠通根据《内经》关于三焦部位的概念,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引起的病理变化,以此概括证候类型,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他认为温为阳邪...  相似文献   

7.
陈伯庄先生《温病会讲录》(续)山西中医学院(030024)郝印卿太原制药厂职工医院郝国卿3吴氏《温病条辨》瑕瑜小识清·吴鞠通是继叶天士而后的温病大家,著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等书。后来的学者对其《温病条辨》毁誉不一,甚至认为《条...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派四大家善于使用汁药治疗疾病尤其是温病、消耗性疾病.叶天士重视保护和滋养津液,薛生白善用清香理气的香药汁,吴鞠通重点放在愈后调理并总结汁药的功效及用法,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利用汁药轻清、清淡之功注重胃气条达.通过分析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临床用药特点,发现汁药能够保留鲜药的清香之气为轻清之品,具有养阴育液、...  相似文献   

9.
清代淮阴名医吴鞠通先生不但在温病学说方面卓有成就,并且临床善于运用祛瘀通络法。诊余反复研读《吴鞠通医案》,从他对新绛旋复花汤的临床应用经验中,领悟到吴氏对祛瘀通络法极有创见。据案中所列,本方应用于胁痛、肝厥、肝痛、吐血、(疒征)瘕、淋漓等九个病症。兹将个人的学习体会略述如下: 方剂组成和适应证新绛旋复花汤出自吴氏治疗谢某肝痈案。吴氏自注云:“此方《金匮》载在妇人虚劳门,有识者其悟之”。考《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用旋复花汤治疗妇人寒虚相搏、内阳衰惫  相似文献   

10.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传统特色治则治法,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酸甘化阴法理论的临床运用颇具特色,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吴氏创立三焦辨证,根据温病上、中、下三焦病邪初、中、后期阴伤程度不同,将顾护津液视为温病治疗第一要义,其使用贯穿温病治疗始终。吴氏以性味配伍理论为指导,选取生脉散、麦冬麻仁汤、人参乌梅汤等酸甘化阴分治上、中、下三焦病证,同时以灵活多样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辛淡为阳等酸甘化阴复法,适应温病三焦实际存在的寒热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灵活展现了酸甘化阴法及其复法的临床运用,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养阴保津学术思想探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鞠通深研张仲景《伤寒论》及叶天士《温热论》 ,创《温病条辨》。分析其三焦不同阶段辨证论治的过程 ,无不体现着养阴保津的思想。在临床上灵活正确地运用 ,对提高温病的治疗 ,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吴瑭,字佩珩,号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主要著作《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吴氏创立三焦辨证理论,制定了三焦治疗大法,被后世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不仅精通温病,而且博通诸科,对内科杂病的辨治也颇具特色,融三焦辨证于杂病辨治之中,补前人理论、治法之未备,为中医内科杂病临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现将其论治内科病学术特色浅析如下。1痹证吴鞠通在论治痹证方面学术特点鲜明,他一方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先生著有《温病条辨》,其医治温病之术天下广为传播,无人不晓。他继承叶氏之业,又有创新,综合温病学术之长,疏之为条辨,从而使温病学术独树一帜,成为温病学术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其名鼎鼎,但吴氏之《解难产》一卷,则远不及治温病声誉在外,然余祖传中医妇科,又从事临床多年,而对吴先生《解难产》一论,奉为宝书,反复研读,作为行医指南,受益匪浅,兹将吴氏《解难产》的学术思想浅论一、二,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养阴十法山东250011山东中医学院附院郭兆安,杨培民,孙瑞玲主题词吴鞠通,中医师,滋阴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根据温为阳邪,最善伤阴耗液的特点,十分重视养阴法在治疗温病中的应用。现结合实际体会,就其养阴十法,加以总结。辛凉护阴法温邪上受,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清代浙江湖州名医吴古年的临证经验特色,指出吴氏一是在治疗温病中注重六经辨证,并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相结合,辨识病机,清楚明晰;重视养阴存津,既病防变。二是治疗内伤咳嗽注重五行生克学说的应用,常用治法有培土生金、佐金平木、滋水生金。吴氏的学术思想对当今中医临床诊断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临证特点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毕生精力之所荟萃 ,充分体现了吴氏的学术渊源、思想和临证特点 ,笔者不揣浅陋 ,试作探讨 ,就正于师长同道。1 精研仲景学说 善用经方治病吴鞠通是温病大家 ,一般认为其学术渊源师承叶天士、薛生白。秦伯未先生说“天士、鞠通侧重温热”,又说吴鞠通“发愤治医 ,师法叶、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但吴氏精研《内经》和仲景学说 ,功底深厚 ,《医案》中用仲景方法的 ,并不少见。遗精之治 ,后世习用三才封髓丹、秘精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吴氏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获良效 (《卷二·虚劳…  相似文献   

17.
万海同 《新中医》1995,27(10):1-3
本文论述了祛邪与养阴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祛邪是温病治疗的首要大法,养阴是温病治疗的重要原则,在临床实际运用时,两法应用 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8.
唐瑜之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55-1455,1464
清.吴鞠通是稍后于叶天士的温病学大家,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之浅深轻重,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互补,相辅而行,从而使温病的辨证论治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对于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吴氏的三焦辨证更注重湿温病的辨证施治,因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邪为患论述  相似文献   

19.
岳冬辉  王键 《中医杂志》2014,(16):20-22
从倡导寒温并重与寒温并用、推崇吴鞠通护阴与化湿治温要略、总结王孟英论治温病特色四法、阐发柳宝诒治伏温专意养阴与泄热四个方面对王乐匋教授论治温病的特色进行了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是清代温病学派代表医家之一,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内伤杂病的治疗方面也卓有成就。吴氏潜心研究《内经》、仲景之学,将前贤学术思想与个人临床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根据江南地理气候特点化裁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