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毒性三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冀  杨蕾 《中医药学报》2003,31(3):20-21
对历代本草医籍中有关药毒的认识进行归纳,认为在对药毒的认识上主要包括三种涵义:一是药与毒相通且常并称;二是毒为药之偏性,药性峻烈之品被称作毒药;三是毒性指药物之为害,即近来较多研究的有毒中药的毒性。明确药毒概念的不同涵义,才能在研究有毒中药的安全应用时不失方向。  相似文献   

2.
平性药是介于寒热之间而偏性不显著的一类中药,其与偏性药相对而言,是客观存在的。提出平性药药性特点为药性平和、不显寒热、温凉偏差小,药性调和、随证配伍、适用广泛;认为其作用特点为性平力不平,且可针对病症、扭转病势;其以作用特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性平力缓、以补为主、多味甘,另一类是性平力峻、药效速猛、多味辛、苦、酸。中药的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治疗用药的基础,故明确平性药的药性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毒剧中药是一类药性峻烈、毒副作用大、使用不当可对人体产生损害并引起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药物。采用科学而合理的炮制方法对其进行加  相似文献   

4.
湿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毒是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有着独特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致病特点,今浅析如下。湿毒的概念毒,在祖国医学中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指药物或药性(偏性、毒性、峻烈之性);二指病症,如丹毒;三指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也是最为主要且论述最多的认识。《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居处潮湿或涉水淋雨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导致水湿停聚而成,外湿、内湿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湿毒”一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湿…  相似文献   

5.
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多数中药使用比较安全,然并非所有中药用之“绝对安全”,特别是有毒或药性峻烈的药物,使用不合理同样会有弊病。因此,研究中药有毒和无毒的转化关系,掌握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应重视。本文综合有关文献对中药之“毒”的论述及其应用原则,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习用的对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名医张锡纯毕生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不少见解有独到之处,而其所制方剂之药物配伍方法更具特色,值得借鉴。本文仪就张氏习用的对药作~粗浅分析。祖国医学认为,“阴平阳秘”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而阴阳失调即属病理,调其阴阳,“以平为期”则是总的治疗法则。具体遣方选药,又当依据药物性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操,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索问·至真要大论》)用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令阴阳归于平衡,使疾病向愈。然而,某些药物,特别是性味偏胜较著…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病与毒损肝络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捷 《中医药学刊》2005,23(2):317-317,335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产生损害引起药物性肝病。祖国医学认为“毒”为药物的毒性、偏性和峻烈之性,现代中医理论进一步指出,“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内脏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络脉既是沟通机体内外、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系统,又是协调机体内外环境统一和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由于素体脾胃功能偏弱或禀赋不耐,药毒之邪侵入肝之络脉致肝络受损,肝脉不畅,日久气滞、血瘀、津凝相互影响,积久蕴毒,损伤肝络。药物性肝病的治疗应以解毒通络为法。  相似文献   

8.
李春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05-1609
1 概 述有毒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毒” ,在中医药学中一般系指药性之“偏” ,即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言 :“凡可辟邪安正者 ,均可称为毒药。”以药性之偏来矫正机体气血阴阳之偏 ,是药物治病的原理。但是 ,在中医药全部药品中 ,大约有 15 %的药物 ,其性刚烈、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相差不远 ,使用稍有不慎 ,就会造成损害脏腑、伤及气血的严重后果 ,甚至致人死亡。这些药物 ,习惯上称为有毒中药。不过这种“有毒”的含义 ,系指药物引起机体功能或组织器官损害的能力 ,和前面所说的“药性之偏”颇有不同罢了。本文所说的有毒中药系…  相似文献   

9.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中药是天然物质,无毒、无副作用,这是对中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事实上中药的毒性是其药性的组成部分。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药物的特性(属性)。“毒”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毒”与“药”相通,因为“毒”反映了中药的偏性和治病功能,所以古人将“毒”作为药物的代称。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中药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长久以来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不能正确认识。古人有云:“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意思是人参补益,虽然杀人也无过错,大黄虽然能救人,因其药性峻猛而无功。这其实是对中药安全性的一种误解。因为中药治病就是因其具有一定的药性(偏性),中医也常常把“毒”和“药”并称,那么药物的偏性有时候就表现出毒性。所以如果用药不当,便会损害机体健康。因此医者必须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认识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才能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而某些中药里的“毒”,古代医家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在於其有某种偏性。能够治疗疾病的是一种偏性,毒害人体的又是一种偏性,关键在於我们如何应用。所以“毒”,也就是偏性’并不仅指对人体不好的一面.也指有利於人体的一面。这是其一。  相似文献   

12.
试论平性药“体平用偏”的药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家刚 《世界中医药》2007,2(5):302-303
关于中药药性的讨论,最难获得一致意见的,莫过于对平性药药性的认识.主张药有平性者认为,一药一性,自古至今,各种本草都记载有大量的平性药,不可否认;主张药无平性者认为,药物治病当是“以偏纠偏“,“平“则不能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所谓“平性“药能用于治病,便肯定有偏性,不是偏温就是偏寒,故“真正的平性药并不存在“[1].……  相似文献   

13.
从字意衍变及中药学、中医病因学、中医治疗学的角度探讨“毒”在中医领域的不同涵义.在古代,“毒”字与医学相关的解释主要有毒草、药性、毒性3种.中药学中“毒”在古代可指代中药药性,但多指药物的不良反应;本草学根据毒性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常分为大毒、小毒、常毒、无毒;中医病因学中“毒”指危害峻烈的邪气,包括六淫化毒和内生毒邪,此外还包括虫毒、酒毒、疫疠毒邪等,最常见的为热毒和疫疠毒邪.针对病因治疗时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攻毒杀虫、拔毒化腐生肌等治法.  相似文献   

14.
“相反相成”十二法指导中药配伍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淳 《光明中医》2003,18(1):8-1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因此临床配伍用药也要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出发 ,并遵循阴阳互根互用、相反相成原则。本文详细论述了阴阳五根、寒热共济、气血并治、散敛结合、营卫同调、升降相协、攻 (消 )补兼施、峻缓相济、动静相宜、润燥 (刚柔 )并举、表里 (脏腑 )兼顾、上下分消等十二种“相反相成”法指导临床配伍用药的具体应用。这对提高临床疗效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有毒止痛中药配伍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丽  宋振华 《中草药》1998,29(6):424-425
有毒中药是指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的药物。它们虽具有毒烈峻猛之性,却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兵”,是“治病攻邪”的良药。善用毒药者,多能取效于顽病瘤疾,不善用者,则祸见须臾之间。有毒止痛中药是有毒中药之一,目前对其应用和研究亦日见增多,许多顽固性疼痛经加用毒剧止痛药治疗,疗效显著。但因其毒性,多数医者仍不敢放服用之,而中药配伍的优越性就在于通过药物合理的有机结合,以达既提高药物疗效,又削弱其毒副作用之目的。笔者就有毒止痛中药配伍作一探讨,拟为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同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1 有毒无毒的涵义中药有毒无毒 ,是指药物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凡有毒的药物 ,大都性质强烈 ,用之不当 ,可对机体产生毒害 ,甚至引起死亡。如《诸病源候论》曰 :“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 ,皆能变乱 ,于人为害 ,亦能杀人。”本草书籍中 ,常在这些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有毒”“大毒”或“小毒”,如乌头、芫花、砒石等。一般说有大毒的药对人体毒害大 ,有小毒的药对人体毒害较小。相反 ,凡无毒的药物 ,性质比较平和 ,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 ,…  相似文献   

17.
中药为天然药物,大部分没有毒性,但也有一部分中药性较峻烈,或含有一定的毒性。就临床角度而论,毒药指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根据毒性大小,常以有毒、小毒和大毒来标明。剧药是指具有强烈作用,可引起某些不良或剧烈反应的药物。用毒剧药治疗,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如《尚书·说命》就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所谓“暝眩”就是指服药后引起的毒、副作用。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对毒剧药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现将其归纳如下。1严格选择使用毒剧药的适应证张仲景在运用毒剧药时,首先…  相似文献   

18.
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其基本病机。根据虚劳证的特点,仲景在治疗虚劳7方中,用药配伍立足中焦,脾肾同补;以甘为主,酸辛合用;寒温并用,阴阳同调;润燥结合,邪正兼顾,体现了虚劳用药调补结合的用药配伍法则,对后世虚劳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彩红  李军 《河南中医》2013,(12):2082-2083
傅青主根据痛经症状及月经先后关系,将痛经分为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经水未来腹先痛,行经后少腹疼痛,经前腹痛吐血,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治疗上注重肝在月经调节中的作用,兼顾脾肾。其用药药性平和,不主张峻补峻泻,多入肝脾肾经。  相似文献   

20.
老年病人不忌峻利药上海中医学院柯雪帆(200032)关键词:峻利药,高血压,老慢支编者按:用药之难,非独平和剂之难。峻利药应用更为难矣。用峻利药,轻者非特不效,过用则反为药伤,若善取其性烈力宏,切合病情,往往直抵黄龙,力半功倍。学医者惧用峻利药,犹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