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卫生问题。COPD急性加重期临床常以支气管扩张剂来缓解症状,但对稳定期的COPD患者如何改善其肺的通气功能,是改善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吸入舒利迭粉剂为COPD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疗新进展.从COPD定义及诊疗现状进行分析,包括COPD与急性加重期COPD的特点探讨,影像学及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等.COPD较为全面的治疗措施为对病情正确的监测和评估,促使危险因素减少,并针对稳定期COPD展开有效治疗,对急性发作合理防控,以消除临床症状.COPD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如何选择有效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护理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COPD患者120例,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24-74岁,平均49岁,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均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并对其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机械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20例,治疗中、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对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112例后经常规治疗病情好转,7例因病情加重治疗无效改用有创机械通气,1例因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结论综上所述,我院对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行机械通气,并做有效的、舒服的护理,使患者积极的配合诊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时诱发的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提高救治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因急性加重期COPD疾病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494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AP感染将患者分为VAP感染组与非VAP感染组。分析两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的差异;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上机时间、持续时间、气管插管、合并疾病、吸烟史及一年内机械通气史等多项临床病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导致VAP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VAP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494例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共23例发生VAP感染,发生率为4.66%;VAP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高于非VAP组(P<0.05);3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41.1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及头孢拉定耐药性较高,对诺氟沙星及亚胺培南耐药性极低;上机时间<5 d、持续时间≥3 d、气管插管、合并糖尿病、有吸烟史、留置胃管为导致患者VAP感染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机械通气上机时间与VAP发生率呈负相关(r=-0.832,P<0.05);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与VAP发生率呈正相关(r=0.871,P<0.05)。结论 VAP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感染的发生受上机时间、持续时间、气管插管、合并糖尿病、吸烟史、留置胃管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的主要原因,COPD的特点是气流气道受限制,肺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支气管-肺部感染诱发AECOPD,造成肺功能急剧恶化,死亡率较高。由于COPD的患者气道内黏液高分泌,加重了气道的阻塞,因此要清除气道多余的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才能更有效地机械通气~[1]。支气管灌洗联合无创通气是临床上治疗AECOPD较为理想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朗112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脱,对所有患者行肺功能检测和血气分析。给予所有患者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应用抗生素控制和防治呼吸道感染、激素、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结果本组病112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84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7%。结论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症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使用糖皮质激素、根据具体情况机械通气以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最期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应用甲强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在东莞市沙田医院治疗的68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甲强龙治疗,分析比较将两种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症状缓解、住院和无创机械通气时间上,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aCO2、PaO2水平,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应用甲强龙,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为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收治的794例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94例患者中继发真菌感染140例,感染率17.63%;140例真菌感染患者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36.43%,曲霉菌属占21.43%;高龄、住院时间长、合并多种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既往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低蛋白血症、长期住ICU,长时间体内留置导管、有创机械通气以及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为继发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好转及痊愈117例占83.57%,无效10例占7.14%,死亡13例,病死率9.29%。结论 COPD继发真菌感染病死率较高,对于高危人群进行有效治疗、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减少侵入性操作、重视病原学标本的采集,做出早期诊断并及时抗真菌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睡眠质量,并分析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收治并长期随访的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病例资料记录完整的8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问卷(PSQI)对患者不同时期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并测定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方法分析COPD患者PSQI评分和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稳定期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习惯睡眠效应、催眠药物、日间功能以及感觉不适等睡眠质量维度评分均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P0.05);COPD患者稳定期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较急性加重期显著升高(P0.05),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Pa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P0.05);COPD患者FEV_1和FVC与睡眠质量各个维度均无明显相关性,睡眠质量评分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习惯睡眠效应及日间功能等维度均和FEV_1/FVC、PaO_2和SaO_2存在正向相关性和Pa CO2存在负向相关性,而催眠药物和感觉不适2个维度和上述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较差,与睡眠质量差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与凋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COPD患者分成2组:急性加重期组(34例)和稳定期组(30例),各组用荧光单抗CD3^ 、CD4^ 、CD25^ 、CD95^ 、CD3^ /CD25^ 、CD8^ /CD28^ 、CD8^ /CD28^-对淋巴细胞进行标记,用流式细胞仪计数。结果:与COPD稳定期相比,急性加重期患者体内CD3^ 、CD95^ 、CD3^ /CD25^ 、CD8^ /CD28^ T淋巴细胞减少,CD4^ 、CD25^ T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CD8^ /CD28^-T淋巴细胞增加。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亚群发生变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对症处理处,必须配合使用调节细胞免疫药物,以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指的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且伴随有肺功能降低的呼吸道疾病,也是目前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临床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辅助锻炼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治疗上更着重于患者症状的改善。笔者就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 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将39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照组,对照组19例,采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采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加无创正压通气。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率、呼吸困难、血气分析改善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4±5)d和(19±6)d(P<0.01);需气管插管有创通气者分别为3例(15.0()和4例(21.1()(P>0.05)。结论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可迅速缓解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PaO2和降低PaCO2,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王昭  付月云  彭燕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353-2354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尽早予以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可迅速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有利于纠正呼吸衰竭,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可能。现就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3月收住院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经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29例患者,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IL-27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随COPD的病情严重程度而发生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稳定期患者各50人。同时收集4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测得各组患者血清IL-27浓度、FeNO值及FEV1%的值,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L-27、FeNO水平在COPD急性加重期组高于COPD稳定期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ECOPD与稳定期患者FeNO与血清IL-27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中IL-27和FeNO起关键作用,两者联合对于慢阻肺患者诊疗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电子支气管镜联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样本,分别为常规组28例与研究组28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电子支气管镜联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比组间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来说,应采用电子支气管镜联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方式予以干预,能够对患者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进行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治疗效果,对降低患者PCT与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指标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COPD稳定期患者30例及对照者30例,分别测定其血清SP-D水平,并与COPD患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OPD急性加重、稳定期患者血清SP-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OPD急性加重组患者血清SP-D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OPD急性加重、稳定期患者血清SP-D水平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l%pre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稳定期患者血清SP-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SP-D水平变化可作为判定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COPD患者72例及健康对照者35例,分别对COPD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治疗稳定期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COPD治疗稳定期血清hs-CRP水平则较急性加重期明显降低(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评估COPD病情、观察治疗效果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策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2月机械通气治疗COPD发生呼吸衰竭患者110例,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等治疗,分析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并及时判定COPD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病因,预防医院感染,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110例患者中成功脱机、拔管、康复出院106例,治疗成功率为96.36%;上机时间为(7.2±2.2)d;脱机成功者机械通气前后72h血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经序贯通气(有创通气转无创通气)达到康复,直接脱机93例与无创通气辅助13例脱机前各种临床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浅快呼吸指数(R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心率、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恰当机械通气策略,能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重症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164例老年重症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82例/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且,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以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各项指标。结果:经实验后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也低于研究组,对比的数据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在治疗老年重症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过程中,使用无创正压通气能够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住院患者(加重期组),48例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稳定期组),同时设45例老年非COPD患者(对照组)。观察3组血清Hcy水平变化,测定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加重期组和稳定期组血清Hcy水平、高Hcy血症检出率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加重期组显著高于稳定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EV1、FEV1/FVC,加重期组和稳定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加重期组显著低于稳定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清Hcy测定有助于预测COPD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