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淋浊的医案,探讨叶天士治疗淋浊的用药特色。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聚类、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叶天士治疗淋浊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首方剂药物105味,用药总频次是295次,平均每方用药少于7味,高频使用药物共18味占47. 8%。药性最高频为寒性,药味最高频为甘味,药效最高频为补虚,归经最高频为肾经,聚类分析得到4组多味药物聚合组和7组药对聚合组。关联规则得到6组药对关联组和1组多味药关联组。结论:叶天士认为淋属肝胆、浊属心肾,并提出了奇脉病的概念以治疗淋浊,数据挖掘中得出的高频用药、药对及药物组合为其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治疗阳痿中成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新编国家中成药》中关于阳痿治疗的120个处方,使用中药226味,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超过20次以上的使用频次的药物有25味,高频次药物有枸杞子、淫羊藿、熟地黄、人参、鹿茸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含枸杞子+熟地黄、人参+鹿茸、淫羊藿+枸杞子等;挖掘出的新处方包括"木香、狗鞭、鹿鞭、牛鞭、驴鞭","续断、芡实、胡芦巴、覆盆子、沙苑子","龟甲、砂仁、酸枣仁、鹿角胶","狗肾、驴肾、鹿肾、核桃仁、荜澄茄"。结论治疗阳痿的高频中药以入肝、肾经居多,用药多为补益肝肾之品,组合新方呈"补肾壮阳、强筋益精"、"补肾壮精、收敛固涩"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唐军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唐军教授2021年3月—2021年12月治疗失眠的门诊处方258首,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药物类别、关联规则和聚类进行分析。结果:258首处方中共涉及中药133味,累计使用频次3814次,使用频次大于50次的有酸枣仁、首乌藤、枸杞子等24味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安神药和补虚药;高频药物四气以平、温居多,五味以甘、苦、酸味为主,归经以肝、心、肾经为主;酸枣仁-枸杞子,酸枣仁-五味子为高频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可分为5类。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唐军教授治疗失眠是以滋肾水、补肝血、清热解郁、宁心安神为法,辨证论治,从而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叶天士从奇经论治月经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调经门"和"崩漏门"中的医案,将其分为奇经组与非奇经组2组,分别录入处方,利用Excel 2007、SPSS 17. 0软件进行药物频数统计及因子分析。结果奇经组共26张处方,涉及药物73味;非奇经组51张处方,涉及药物97种。用药频率大于等于10%的高频药物奇经组21味,以温补药为主;非奇经组16味,理气活血药偏多。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叶天士治疗非奇经病用药多性味平和,奇经为病则以血肉有情之品温补镇摄为主。结论叶天士从奇经论治月经病时用药广博、处方精当,善用血肉有情之品,以通补奇经为要,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奇经专用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清代名医沈金鳌治疗带下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方法:对沈氏著作《妇科玉尺》中带下篇的选方用药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及聚类分析,将统计结果与原文结合探索其对带下病的认识及诊治思路。结果:该古籍内治疗带下病的方剂共52首,涉及中药共112味,总用药407次; 单味药使用频率最高为当归、白芍,分别为5.16%、4.67%; 药物分类数目最多及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补虚药,包括26味,总使用频次为144次; 性味归经以甘、辛、苦、温,归脾、肝、肾经为主; 聚类分析得出沈氏治疗带下病常用的6组药物搭配,分组显示多为养血、益气健脾、温阳利湿药各为一组。结合原文分析,沈氏主从虚实论带下,虚以健脾、实以利湿,多以虚论; 并根据带下颜色及女子年龄的不同进行分述,总体上治疗多宗东垣之法。结论:沈氏重视虚损带下病的治疗,且多从脾论治、主张温补脏腑气血兼以利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中药处方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用药规律,从而为辨证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处方269首,中药267味,共3314味次,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前十位高频药为菊花、白芍、钩藤、牛膝、生地、石决明、夏枯草、茯苓、天麻、黄芩,与10味高频药物同用的药物主要有钩藤、白芍、生地、牛膝、菊花5味。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结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是以补虚扶正、清热为主.兼顾理气、平肝熄风、活血化瘀;常用药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平肝熄风药、理气药和活血化瘀药次之。  相似文献   

7.
李峰  来杰锋  傅燕燕  倪伟  施维群 《新中医》2019,51(12):62-64
简版: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郁证的方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郁证的用药特色,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更有价值的处方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的医案处方,进行药物标准化,对其药物的频次、功效、气味归经、配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复方共43首,总用药频次309次,用药91种;药性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味和苦辛味为多;归经以心、肝、脾经为多;按功效划分,使用频率较高的前四位依次为补虚药25.24%,清热药16.83%,化痰止咳平喘药11.33%,理气药8.41%;高频常用药对有远志一茯神、薄荷一茯苓、际皮一茯苓、钩藤一陈皮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呕吐用药规律,以传承经典,应用于临床。方法将《临证指南医案》中呕吐篇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关联分析、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频次、性味、归经,提取高频药物、核心药物组合等,并生成新处方。结果呕吐篇66首处方中共含药物87味,用药频次以温性药居多,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主归脾经、胃经,高频(频次≥5)药物20味,高频(频次≥13)药物组合6组,新处方5首。结论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综合分析,得出叶天士治疗呕吐注重温通,擅用辛开苦降及甘补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历代名医治疗中风疗效确切的处方,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常用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以树状图展示结果。结果共纳入36位名医治疗中风的处方112首,涉及药物204味,用药频次1169次,其中高频药物(10次)有白芍、牛膝、当归、法半夏、茯苓等。高频药物类别有补虚药(22.58%)、平肝息风药(12.31%)、活血化瘀药(11.89%)、清热药(11.46%)及化痰止咳平喘药(8.72%)等。聚类分析表明高频药物(10次)可聚为6类。结论《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以补虚药为主,配以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等治疗中风,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的膏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全书共计32首膏方,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从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叶天士膏方的药物使用偏好及立法处方原则。结果:膏方中88种药食物共计203频次,高频次主要集中于补虚药、清热药、收涩药等,性味多以甘平为主,补虚药中补脾气、养胃阴之品尤多。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叶天士使用膏方具有"甘平补虚""顾护脾胃""药食同源"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成药治疗阳痿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国药典》《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中有关治疗阳痿的中成药,分析中成药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并采用复杂网络、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总结中成药治疗阳痿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处方86首,涉及中药17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鹿茸、当归、肉苁蓉等。药物以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多归肾、肝、脾经;药性以温、平性多见;药味以甘、辛为主。关联分析得到最核心药物组合为熟地黄-山药-茯苓-枸杞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得到当归-黄芪-甘草-白术-白芍-锁阳、鹿茸-人参-远志-酸枣仁、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山药-茯苓-肉桂-补骨脂等6个模块组合。聚类分析得到熟地黄-当归-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茯苓-山药-补骨脂-五味子-枸杞子、黄芪-甘草、鹿茸-人参等组合。因子分析贡献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巴戟天-杜仲-茯苓-肉苁蓉。结论:中成药治疗阳痿的核心药物为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梳理《未刻本叶天士医案》腰痛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未刻本叶天士医案》的19条腰痛医案,分析治疗腰痛及其伴见症状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研究的19首处方中共有59味中药,使用频次3次以上的共有8味药物,依次为:熟地黄、茯苓、杜仲、菟丝子、茯神、巴戟天、沙苑子、枸杞子。对药物组方规律分析可以得到药对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杜仲""沙苑子、杜仲"。治疗腰痛伴见症状以茯苓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次为2次的药物中,以补肾温阳药居多。结论:《未刻本叶天士医案》辨治内伤腰痛,以滋补肝肾为治疗总则,且注重脾胃作用,用药不仅考虑药物功效主治作用,亦重视药物的归经及奇经作用,在腰痛中尤其重视使用督脉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借助"中医处方辨证论治特征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范忠泽教授治疗大肠癌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范忠泽教授治疗大肠癌的门诊处方,运用"中医处方辨证论治特征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中的药物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等方法,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212例,处方762首;其中高频次使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半枝莲、黄芪、野葡萄藤、党参等16味,高频药对有茯苓-白术、茯苓-半枝莲、半枝莲-黄芪等32对,3味药物组有茯苓-半枝莲-黄芪、茯苓-白术-黄芪、白术-半枝莲-黄芪等23组,4味药物组有茯苓-白术-半枝莲-黄芪、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茯苓-半枝莲-黄芪-党参等17组。结论总结出范忠泽教授治疗大肠癌的16味高频用药,32个常用药对,23个3味药组,17个4味药组;数据挖掘方法可用于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进Apriori算法以获得更高效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病案用药规律。方法提出1种垂直Apriori数据存储方法,采用用差集方法改进的ADPM挖掘算法,对《国家级名老中医糖尿病验案良方》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经筛选,纳入处方402首,包含高频药物24味、高频药物组合15组、高依赖度药物组合18组,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结论基于Apriori改进的ADPM算法能运用于用药规律分析,发现高频药物、组合及药物依赖关系,且具有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治疗妇人癥瘕所用方药规律及特点。方法 收集、整理《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治疗癥瘕所用方剂,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和功效分类,对高频药物(频次≥5次)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70首,共涉及102味中药,中药的使用总频次为438次。高频使用的药物有26味,排名前3位分别为甘草(33次)、当归(27次)、人参(22次),用药种类以补气药、补血药、理气药为主。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味多甘、辛、苦,主归脾、肺、肾、胃、肝、心经。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类处方,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 张景岳治疗癥瘕,喜扶正补虚,顾护正气,而又以活血为要,调气为先,用药以甘辛温为主,重视五脏,以脾胃为要。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9,(12):1799-1802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药,以方测证,探讨与之相应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中风病的处方,对药物及药别进行频数分析和Apriori算法分析,分别得到高频药物、核心药对、高频药别和核心药别组合。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处方63首,处方使用频次前5位的中药有人参、茯苓、石斛、枸杞子、肉苁蓉;最常用的药对有熟地-肉苁蓉,当归-枸杞子,熟地-牛膝等;药别中滋阴、补气、养血、平肝药的用药频率最高;主要的药别组合有养血药-滋阴药,养血药&滋阴药-助阳药,平肝熄风药-清热凉血药。结论:《临证指南医案》治疗以培正补虚为主,兼顾标实。首先,注重滋阴养血、平肝清热、凉血熄风,其次,常用补气实卫、温阳固脱,再次,化痰渗湿也为常法,另外,活血、收涩、疏风也在应用之列。以法测证,中风篇病案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阴虚、气虚、血虚为常见,并可见阳虚、营卫表虚,标实主要为风、热、痰、湿、瘀、火等。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钟广玲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 考。【方法】收集近5年钟广玲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病例的门诊处方,对纳入的处方中药的用药频数、性味归经进 行统计,并对其高频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4首,使用中药达168味。用药频次居前 10位的药物依次为牛膝、川芎、地龙、炙甘草、秦艽、当归、熟地黄、桃仁、香附、红花。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药为 主,药味以苦、辛为主,主要归肝、肾、脾经。药物功效归类主要为补虚药、祛湿通络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得到10组药对,聚类分析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钟广玲教授采用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补虚扶正为 主,从肝、肾、脾入手,滋养肝肾,调理脾胃;注重活血化瘀,同时辨证配伍祛湿通络、清热等祛邪之药,寓攻于补,攻 补兼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30年发表的文献中内服中药治疗滑膜炎的应用情况,总结用药规律并指导临床。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2年期间文献,建立滑膜炎中医内服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输入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滑膜炎的内服中药方剂为179首,共计164味中药,使用次数共1964味次。使用味次超过20次的有33味,共1410味次,使用频率累计71.79%。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活血祛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69.3%。从药物归经看,肝、肺、脾、肾经药居前4位,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使用最多。结论:本病多因血瘀气滞、津液留滞、正气亏虚、湿邪侵袭关节致关节肿胀疼痛,临床以活血祛瘀、补气补血、利水渗湿、祛除湿邪为治则,处方以活血祛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为主。通过统计得到的高频药物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武汉市中医医院王建华教授中医治疗肾结石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王建华教授治疗肾结石的病例,经筛选后纳入有效处方,建立中药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分析组方规律、核心药物组合并挖掘新方。结果:本研究共统计有效处方74首。其中,高频用药16味,包括利尿通淋药(海金沙、金钱草、冬葵子、茯苓、石韦、滑石)、活血化瘀药(白茅根、延胡索、王不留行、莪术)、理气药(枳壳、柴胡)、消食药(鸡内金)、补虚药(白术、白芍)。高频药物组合25组,前三组药物组合是“鸡内金-金钱草”“金钱草-枳壳”“冬葵子-金钱草”。通过熵聚类方法分析得到10个新处方,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莲子心、半夏、熟地黄。在所用142味中药中,四气五味与归经分析显示:药性偏寒居多,其次为平和温;五味以甘为主,再次以苦、辛味多见;归经多归为肝、脾、膀胱和胃经。结论:王建华教授认为肾结石多以肾虚为本,夹杂湿热、气滞、瘀血等病理因素;在治疗肾结石时擅长运用甘味药和寒性药物;遣方以清热利湿、利尿通淋药物为主,辅以理气开郁、扶正补虚、活血化瘀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刘静  赵春丽  张颖 《光明中医》2023,(2):208-211
目的 探讨眼科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与合理应用。方法 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药典·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眼科疾病的中成药(眼用制剂除外),采用频率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探索中成药治疗眼科疾病用药规律及应用注意事项。结果 共纳入中成药47个,主治中医证候12种,常见证候为肝肾阴虚证、肝肾亏虚证、风热犯目证、血瘀证。共涉及中药99味,其中高频次药物39味,主要属于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在支持度≥0.2,置信度≥0.9的条件下,得到药物间关联规则20条,核心药组枸杞子、熟地黄、菊花;利用聚类分析得到6类药物组合。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眼科中成药合理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