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六个县级地区家庭被动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六个县级地区(四川省绵竹市、西充县;江西省安义县、湖口县;河南省新安县、偃师县)被动吸烟流行水平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为开展县级地区烟草控制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三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18~69岁城乡居民使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数据由专业数据录入公司采用双人独立录入完成.采用构成比、率等指标描述被动吸烟暴露流行水平,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讨被动吸烟暴露的相关因素.结果 中国县级地区人群家庭被动吸烟暴露率为28.42%,男性和女性家庭被动吸烟率分别为27.38%和28.93%.女性、低年龄段、低文化程度、离异或丧偶者家庭被动吸烟暴露低,城镇和县级居民家庭被动吸烟暴露没有差别,不同地区人群家庭被动吸烟暴露程度不同.吸烟者当着家人面吸烟的比例是87.19%.非吸烟者对来访客人敬烟比例达到42.14%,劝阻吸烟者室外吸烟的力度较小,为46.82%.家庭吸烟限制比例极低,完全禁止吸烟的比例是6.3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将地区以及人口统计学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后,对三项控烟政策均赞同的人群家庭被动吸烟率反而较高.结论 三省家庭被动吸烟暴露较严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态、地域不同家庭被动吸烟暴露情况不同,吸烟者当家人和孩子面吸烟的比例极高,非吸烟者的劝阻力度很小.敬烟现象普遍.家庭吸烟限制极低.对被动吸烟的知识、态度与暴露呈现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孕早期女性抑郁现状,并探究孕前及孕早期烟草暴露与孕早期抑郁的关系,为孕早期抑郁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CPWCS)协和项目,即2017年7月25日至2018年7月24日在全国15个省份的24家医院收集的7 976名孕早期孕妇的数据。采用线上调查方式调查一般资料和孕前及孕早期烟草暴露情况,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估孕早期妇女抑郁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本研究孕早期孕妇抑郁的发生率为46.82%。3.01%的孕妇在孕前有主动吸烟行为,1.09%的孕妇孕早期有主动吸烟行为,43.34%的孕妇孕早期存在被动吸烟。孕前主动吸烟孕妇的抑郁发生率(56.67%)高于不吸烟孕妇(46.51%),孕早期被动吸烟孕妇的抑郁发生率(50.27%)高于不被动吸烟孕妇(4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早期主动吸烟孕妇的抑郁发生率(55.17%)和不主动吸烟孕妇(46.7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主动吸烟(OR=1.386,95%CI:1.043~1.841)和孕早期被动吸烟(OR=1.320,95%CI:1.206~1.445)与孕早期抑郁均有显著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未发现孕早期主动吸烟与孕早期抑郁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主动吸烟及孕早期被动吸烟与孕早期女性抑郁有关,应采取措施降低孕妇烟草暴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福建省成人烟草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抽样)法,以问卷方式,对福建省10个县(市、区)非集体居住的15~69岁常住人口进行烟草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共调查2 718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6%。调查对象现在吸烟率25.6%(加权率24.7%)。成人男性现在吸烟率49.9%(加权率46.2%),成人女性现在吸烟率2.5%(加权率2.2%)。农村现在吸烟率26.3%(加权率25.3%),城市现在吸烟率24.5%(加权率23.6%)。现在不吸烟人群中67.0%遭受被动吸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学生和文化程度高者现在吸烟率较低。结论福建省成人现在吸烟率有所下降但仍很严峻,应针对成人男性和低文化程度人群,加强开展控烟工作。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吸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广州市居民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控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于2004年4-8月对广州市13个区(县级市)年龄在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询问调查,调查其吸烟状况及16个可能相关因素,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25205人,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常吸烟率和重型吸烟率分别为23.3%、20.5%、18.4%、7.9%,标化率分别为21.3%、19.0%、17.1%、7.2%;男性吸烟率(46.5%)均高于女性(2.1%),男性吸烟率、现吸烟率、常吸烟率、重型吸烟率均在35~54岁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女性吸烟率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开始吸烟的年龄平均为20.7岁(中位数20岁),男性(20.58岁)早于女性(23.73岁);平均每天吸烟量为15.3支,男性平均吸烟量(15.4支)高于女性(11.4支);吸烟的种类以吸有过滤嘴香烟为主.年龄、性别、地区、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住房类型、喝酒、体育锻炼、家人吸烟人数占家庭人口比例是影响居民现吸烟率的相关因素.结论 吸烟仍然是广州市面临的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综合控烟措施,减少烟草使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富民县居民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从富民县7个乡镇中随机抽取4 275名≥18岁常住居民进行面访问卷调查。并应用多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吸烟和被动吸烟的个体和乡级因素。结果 富民县农村居民的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分别为32.5%和40.7%;男性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66.3%和0.9%,P<0.01),而女性的被动吸烟率高于男性(42.9%和33.7%,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吸烟和暴露于被动吸烟的可能性变小(P<0.01);个体文化程度越高者(OR=0.629,95%CI:0.483~0.819)和居住在乡镇整体教育水平越高的村民(OR=0.894,95% CI:0.852~0.938)其吸烟的可能性越小;居住在乡镇整体受教育水平(OR=0.862,95%CI:0.824~0.903)和收入水平(OR=0.866,95%CI:0.822~0.912)越高的村民暴露于被动吸烟的可能性越小。结论 富民县降低烟草暴露的干预工作应重点放在居住在乡镇整体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村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深入调查上海市某区常住社区居民的吸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有效控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9—12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某社区11个居委的13 567名全年龄段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资料、个人吸烟、饮酒、饮茶情况。应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评估吸烟与调查因素的关联。[结果]调查对象总吸烟率21.0%(2 083/9 903)。除家庭人均月收入外,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种、饮酒状况、饮茶状况人群吸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者开始吸烟年龄为(22.7±6.4)岁,65.4%的居民起床后60 min以内开始吸第一支烟。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OR=46.97,95%CI:33.26,66.32);20~、30~、40~岁年龄组吸烟率均大于〈20岁组,OR值(95%CI)分别为3.56(2.06,6.17)、4.42(2.50,7.83)、4.16(2.43,7.1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吸烟率低于初中及以下(OR=0.59,95%CI:0.43~0.81);从事脑力劳动者吸烟率低于从事体力劳动者(OR=0.78,95%CI:0.61~0.98);已婚者和丧偶者的吸烟率高于未婚者,OR值(95%CI)分别为2.21(1.07,4.58)、2.19(1.70,2.81);饮酒者吸烟率高于不饮酒者(OR=2.53,95%CI:1.97~3.26);饮茶者吸烟率高于不饮茶者(OR=2.29,95%CI:1.87~2.81)。[结论]上海市某社区常住居民的总体吸烟率较高。男性、中年人、较低的文化程度、体力劳动者以及有饮茶和饮酒习惯的人群,与吸烟行为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医院医务人员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选取北京市三甲医院北京医院的所有在岗临床医生和护士1 411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员工吸烟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吸烟情况、戒烟意愿、饮酒情况、吸烟或二手烟对本人健康影响的认知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χ~2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趋势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获得1 359份有效问卷,总体吸烟率为3.38%。男性吸烟率(17.54%)显著高于女性(0.53%);随着年龄和文化程度升高,吸烟率呈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99.236,95%CI:21.374~460.735)、高年龄(OR=1.663,95%CI:1.131~2.445)和高饮酒频率(OR=1.392,95%CI:1.042~1.862)均是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医务人员中现在吸烟者对吸烟和二手烟危害性的认知水平均显著低于戒烟者和非吸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3个现在吸烟者中,仅有10人(30.30%)认为戒烟很重要,23人(69.70%)近期无戒烟打算,诊断为烟草依赖性综合征者仅5人,占15.15%。结论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吸烟率较低,医院控烟工作效果较好。但还需加强对男性、年龄较大者和经常饮酒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促进其戒烟,从而进一步降低医务人员吸烟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5 个地区45~65 岁女性吸烟及被动吸烟现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女性吸烟和被动吸烟现况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2008-2010年中国多中心女性乳腺癌优化筛查方案研究中32 720 名45~65 岁女性数据, 根据吸烟率、现在吸烟率、经常吸烟率、重度吸烟率、戒烟率、成功戒烟率以及被动吸烟率等指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别的总体吸烟和被动吸烟现况。结果 共有913 名(2.8%)女性有吸烟史, 不同地区女性吸烟率(北京2.8%、天津5.9%、南昌1.7%、肥城0.9 %、沈阳1.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现在吸烟率、经常吸烟率和重度吸烟率分别为1.8%、1.0%和0.2%, 且随着女性年龄增加, 总体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在不同年龄别之间经常吸烟率和重度吸烟率无明显变化趋势。吸烟女性中, 中位初始吸烟年龄、中位每日吸烟量及中位持续吸烟年数分别30 岁、10 支/天和16 年。戒烟率和成功戒烟率分别为19.1%和8.2%。此外共有45.7%(12 730/27 874)的女性存在被动吸烟暴露情况。结合吸烟和被动吸烟, 女性总烟草暴露率为41.8%(13 670/32 720)。结论 我国女性吸烟率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但戒烟率也同样较低, 而被动吸烟却呈现相对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孕早期被动吸烟情况,探索被动吸烟的影响因素,以便为降低烟草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及此后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对3 729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 277份。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被动吸烟的影响因素。结果孕妇被动吸烟率为45.3%,孕妇被动吸烟的主要场所是在家中及工作场所之外,但是,与其他场所相比孕妇近30 d内在家中被动吸烟的天数最多,在工作场所平均每天被动吸烟的时间最长。孕妇被动吸烟的主要来源依次是:家中丈夫以外的其他成员、同事、家中客人。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是否为初次怀孕、家中同住吸烟者和丈夫是否吸烟均会对孕妇在不同场合的被动吸烟产生不同影响。结论上海市孕妇主动吸烟率较低,被动吸烟率较高。低文化程度、初次怀孕、低年龄孕妇和丈夫吸烟的孕妇是被动吸烟干预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通过对孕妇及其家人和同事进行健康教育、在家中及工作场所建立无烟政策、加强公共场所控烟力度有助于降低孕妇二手烟的暴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学生父母的烟草使用及烟草依赖性状况,探究其吸烟影响因素及父母吸烟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杭州市的中学生父母中抽取所需要的样本量。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吸烟及烟草依赖性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法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父亲和母亲的吸烟率分别为65.8%和3.2%。开始吸烟年龄主要在17~25岁。养成每天吸烟习惯的年龄主要在19~30岁。大多数吸烟者对戒烟持消极态度。吸烟的父母中93.7%有不同程度的烟草依赖症状。父母的吸烟行为对子女产生了负面影响。父母吸烟状况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学历、体育运动情况、饮酒频率、饮酒量、童年时父亲吸烟、首次吸烟年龄及开始养成每天吸烟习惯年龄。结论有效地开展父亲的控烟工作对预防青少年吸烟至关重要。要做好中学生父母的烟草控制工作,必须加强烟草危害知识的通俗化教育,以便被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接受。控烟教育与提倡改变静息式生活方式、科学运动、适度饮酒等内容相结合,往往能提高并巩固控烟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莘庄社区孕早期妇女被动吸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5月将符合入组条件的971名孕妇招募入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进行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分析孕妇被动吸烟的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孕早期妇女在工作场所吸入二手烟的天数最多,且每天被动吸烟时间也最长,分别平均为(9.12±8.33)d和(31.13±81.27)min。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丈夫吸烟的孕早期妇女,其家中被动吸烟率高于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毕业/同等学历、丈夫不吸烟孕早期妇女(P0.05)。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维持工作状态的孕早期妇女,其在家中及工作场所之外被动吸烟率高于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孕早期妇女(P0.05)。结论莘庄社区孕早期妇女被动吸烟率较高为30.48%,主要受文化程度、丈夫吸烟情况和工作状况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云县不同性别人群吸烟及被动吸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岩  罗廷光  毛文  凌文华  马静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0):1189-1191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云南省云县不同性别吸烟和被动吸烟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性别人群吸烟状况、吸烟开始年龄、平均每日吸烟量、被动吸烟率、被动吸烟开始年龄、被动吸烟暴露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1 002人中,总吸烟率为34.83%,男性吸烟率为71.46%,女性吸烟率为2.08%.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为(19.00±5.23)岁,日平均吸烟量为(17.60±11.13)支.被调查者中非吸烟者的被动吸烟率为86.37%,男性被动吸烟率为79.25%,女性为88.22%.在被动吸烟的564人中,从出生就暴露于环境烟雾的有291人,占被动吸烟者的51.60%;被动吸烟者平均每天暴露时间为(3.98±3.43)h,女性被动吸烟者中平均每天暴露时间为(4.11±3.60)h.结论 男性吸烟率与吸烟量偏高,开始吸烟年龄小;女性是被动吸烟的主要人群,女性的被动吸烟率高,日平均暴露量大,暴露年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国城市职业人群吸烟行为及二手烟暴露流行水平。方法利用2015年"工作场所健康促进需求评估"专项调查数据,对3 553名职工的吸烟行为和二手烟暴露状况进行分析,指标包括吸烟率、现在吸烟率、现在每日吸烟率、重型吸烟率及二手烟暴露率。结果调查对象中,吸烟率为27.4%,男性吸烟率为48.3%,女性吸烟率为3.0%;现在吸烟率为24.2%,男性为43.0%,女性为2.4%;现在每日吸烟率为22.4%,男性为39.8%,女性为2.2%;重型吸烟率为4.1%,男性为7.5%,女性为0.1%。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7.6%,男性为73.7%,女性为63.4%。建筑工地人群现在吸烟率最高(49.6%),不同性别、年龄、户籍、文化程度和职业者现在吸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人群对吸烟、二手烟暴露引起其他疾病的认知明显不足,对吸烟引起3种疾病的知晓率仅为4.4%,对二手烟暴露引起3种疾病的知晓率仅为14.9%。结论职业人群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情况严重,对烟草知识的认知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烟草使用状况,探究其吸烟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杭州市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抽取所需要的样本量。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吸烟及烟草依赖性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法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吸烟率分别为56.65%和4.58%。女性吸烟者开始吸烟年龄主要在17~25岁,男性开始吸烟的年龄主要在15~21岁。99.72%的吸烟者并未采取戒烟行动。82.93%的男性吸烟者和55.17%的女性吸烟者对尼古丁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吸烟影响因素有:性别、童年时父亲吸烟、首次吸烟年龄、开始养成每天吸烟习惯年龄、绝对收入、饮酒频率、敌意情绪。结论控烟工作应考虑从多种吸烟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有的放矢地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吸烟行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珠海市某区常住居民烟草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居民吸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76名15~69岁常住居民的吸烟行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15~69岁常住居民现在吸烟率和每日吸烟率分别为24.42%和22.74%,其中男性分别为49.02%和45.67%,女性分别为0.85%和女性0.75%。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86.00%和49.97%。调查对象中认为吸烟能导致中风、心脏病和阳痿的比例分别为44.08%、46.53和43.45%,认为二手烟雾能够导致成人心脏病和儿童肺部疾病、成人肺癌的比例分别为47.25%、62.38%和7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中女性吸烟率低,文化程度越高,吸烟率越低,癌症防治知晓得分越高的人群,吸烟率也较低。结论 该地区15~69岁居民吸烟率低于全国水平,但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度不高,仍需加强吸烟以及二手烟雾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不同来源的被动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对104名非吸烟肺癌和163名对照进行了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估计不同来源的被动吸烟对非吸烟肺癌的危险性。分析发现在不同来源的被动吸烟中,父母吸烟和工作场所接触吸烟者均对患肺癌无明显的影响;而暴露于配偶吸烟可使非吸烟者患肺癌危险性增加1.77倍。结果提示,在不同来源的被动吸烟中,暴露于配偶的被动吸烟是导致非吸烟者尤其是女性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湖北省居民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控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20个县(市、区)年龄在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采用统一的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每一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吸烟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8 563人,吸烟率为26.96%;男性吸烟率(51.72%)高于女性(4.05%);农村吸烟率(28.54%)高于城市(24.74%);吸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3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55~64岁组吸烟率达到最高,为31.38%。调查人群平均开始吸烟年龄为21.7岁(中位数20.0岁),74.80%的人群开始吸烟年龄集中在15~24岁;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18.6±10.2)支,以每日吸烟20~29支最多,占49.65%。男性(OR值=20.95,95%CI:18.92~23.19)、农村地区(OR值=1.12,95%CI:1.03~1.22)、饮酒(OR=2.64,95%CI:2.46~2.84)居民更可能吸烟;以15~24岁、没上过学、未婚、在业为对照,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也是吸烟的影响因素。结论湖北省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控烟工作仍需加强;应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控烟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洛阳市城区成人吸烟情况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状况,找出干预的目标人群,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用SPSSl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洛阳市城区成人吸烟率为22.89%,男性(44.13%)明显高于女性(0.50%),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男性人群的吸烟率有统计学差异;平均吸烟量为12.83支/天,男性(12.98支/天)明显高于女性(6.39支/天),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男性人群的吸烟量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开始吸烟年龄(19.39岁)早于女性(27.30岁);男性戒烟率平均为12.31%;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率为21.34%,家里是被动吸烟的主要场所。结论男性吸烟率较高,吸烟量较大,吸烟年龄低龄化趋势明显(最小吸烟年龄仅8岁),戒烟率较低;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率达到了21.34%,家里是被动吸烟的主要场所。吸烟是目前威胁洛阳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控烟工作的目标人群是文化程度较低者、未就业者、职业为农业、行政干部和其他劳动者等中年男性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社区围产保健孕妇的被动吸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减少云南妇女烟草相关健康风险项目的下一步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4-5月对云南省内2个社区的432名孕妇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为98.6%。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孕妇无人吸烟,被动吸烟率为58.5%,孕妇被动吸烟的主要场所依次为自己家、亲戚朋友家和工作场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二手烟意识和家中有吸烟者是影响孕妇被动吸烟的主要因素。知晓二手烟,家中有吸烟者,则孕妇被动吸烟率越高(OR=3.384,P=0.000;OR=3.293,P=0.000),但现居地、民族、年龄、孕周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围产期保健孕妇的被动吸烟率较高。家中有吸烟者是被动吸烟干预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加强市/县/区一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提供者的干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更多孕妇知晓二手烟及其二手烟暴露的危害,并促进家中的丈夫和吸烟者改变吸烟习惯,建立家中无烟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山东省3市县农村居民吸烟现状及吸烟行为影响因素,为农村控烟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内1593名15周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现在吸烟率为28.38%,其中男性吸烟率55.66%,女性吸烟率3.89%;最初开始每天吸烟的平均年龄为(21.53±6.10)岁,62.37%的现在常吸烟者初始抽烟年龄小于25岁;平均吸烟量为(15.1±7.8)支/d,平均每天吸烟量在20支及以上的常吸烟者占59.18%;吸烟者中有102人过去尝试过戒烟,尝试戒烟率为22.57%;准备戒烟者占20.08%;被动吸烟率为33.34%,男性被动吸烟率为26.77%,女性为39.90%;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饮酒与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村居民吸烟的主要因素。结论山东省农村居民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男性群体仍旧是控烟工作的重点人群,女性是被动吸烟的主要人群,青少年吸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