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明 《四川中医》2011,(2):46-47
金代医家李东垣论病重脾胃,创“阴火”理论制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但东垣对“阴火”并无明确定义,致后世争议者众。通过对医学史料的研究,结合现代试验及临床,认为东垣“阴火”实为虚人感疫,补中益气汤意在扶正迭邪。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胃癌术后吻合口炎52例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何建平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严婉英(213003)关键词李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胃癌术后吻合口炎胃癌术后吻合口炎临床常见,多缠绵难愈,治疗困难。笔者用东垣“补脾胃泻阴...  相似文献   

3.
基于李东垣“阴火理论”可探知,脾胃亏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生,上冲于心,即可发为心悸,治疗可以补脾胃、升清阳及泻阴火为要,予补中益气汤治疗,为临床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李东垣《脾胃论》为据,探讨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及其理论。认为阴火是在脾胃气虚及其他内伤因素影响下导致心、肝、脾、肾、心包络所产生的内火;而已生成的阴火亦会反过来去乘脾胃,从而产生“气虚生大热”等一系列病变;治疗阴火当以补脾胃升阳气为本,兼用甘寒泻火为标;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文对东垣阴火理论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常见肝胆脾胃系统疾病验案四则。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主治脾虚阴火内盛之证,笔者临证化裁用此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本方列为《脾胃论》诸方之首,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代表性方剂之一,以柴胡升胆气,利疏泄,促进脾胃运化及升降;以升麻、羌活风药助升发脾胃之气,复运化,利枢机,治脾阳下陷;以黄芪、人参、苍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借风药之力上行,脾旺则清阳不陷、阴火不生;黄芩、黄连、石膏清热燥湿泻阴火。文中“头痛”一案,证属脾虚肝郁、阴火上乘;“口疮”一案,证属脾虚阴火、热陷阳明;“胃痛”一案,证属脾虚阴火、湿热相搏;“泄泻”一案,证属脾虚湿盛、阴火内蕴;均采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充分抓住“阴火”病机,审证求因,有所侧重使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通过变化药物剂量和随证加减,灵活审慎,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阴火”证实质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产生的内伤发热证,特征主要有四点:1.“阴火”证是内伤热中证,不包括外感热病;2.“阴火”证是脾胃气虚为本,火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非纯虚证,其火热性质为实火而非假火;3.“阴火”证属于寒热错杂证;4.“阴火”证属于郁火证。临床治疗“阴火”需注意以下三点:1.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是基本治则,以益气升阳为主,但不同病症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三法各有侧重;2.寒热并用是基本治则,在健脾益气升阳的基础上,据火热性质而用不同的清热泻火方法;3.治疗“阴火”证需“火郁发之”,需注重条畅气机和用风药发散郁火。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许多患儿同时具有脾胃受损与火热夹杂的证候特点。我们认为“阴火”理论较传统辨证能更全面地体现儿童过敏性鼻炎复杂的病机。借鉴“阴火”的治疗原则,通过补中、升阳、泻火法达到补益脾胃、平调气火治愈儿童鼻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梁德 《新中医》2005,37(6):85-86
金元医家李东垣,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首倡阴火论,创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对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提出的“阴火”理论,内容丰富,却略于具体,以致后代医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在深入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对此有一点心得体会,现将管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认为元气即胃气,来源于真气,乃先天之精,由后天水谷之气滋养。若脾胃受损,元气化生乏源,动力不足;或元气不行,气机郁滞,则发为阴火,影响脏腑功能而易致病。根据李东垣元气理论,脾胃内伤,元气不足,九窍不通,大肠传导无力,发为便秘;元气不行,阴火内生,“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形成便秘。功能性便秘临证分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皆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补元气、散郁滞、泻阴火。  相似文献   

10.
金元医家李东垣的“阴火论”是中医学“火邪致病”认识的重要分支。心为君脏,属火而居上,火邪是心系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本文从“阴火”角度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辨治思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为阴火内生,病机为脾胃虚损,阴火内生,炎上扰心,治法为调脾理气泻火,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并以一则验案作分享。临证基于“阴火”理论辨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应重视脾胃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脾胃虚损为疾病根源,治疗重在调治脾胃、畅通气机。  相似文献   

11.
李忠信 《光明中医》2004,19(2):41-41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创立“补土派” ,开创内伤脾胃学说之先河。临床经验丰富 ,理论见解独到 ,其组方用药对后世启发很大 ,临床用之多效。现对东垣组方用药特色作一粗浅探讨 ,以期有益于临床。1 善用参芪术草补脾胃之阳东垣首倡“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说 ,发明阴火论 ,创甘温降热法。临床选药善补脾胃之阳 ,好用参、芪、术、草。其所制之方如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人参、甘草为君 ,认为是“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补中升阳 ,使脾胃之气升发 ,元气随之充旺 ,元气旺则阴火消 ,燥热亦能随之而去 ,是治本而除产生阴火之源。并明确指出“盖…  相似文献   

12.
论李杲“阴火”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也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认为:“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构成了李杲“脾胃学说”的三纲鼎立之势,这些既是李杲“脾胃学说”的主要精华,也是李杲丰富、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贡献。本文就李杲“阴火”的形成、性质以及治疗等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脾胃论》[1],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精髓的代表方之一。全方由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组成,将补脾胃中气、升脾胃清阳、泻上冲之阴火三法相结合,是治疗脾胃内伤、元气虚衰、阳气不升、阴火上乘所致“脾虚阴火证”之代表方。笔者应用本方辨证化裁治疗多种疾病而获良效,现将三则验案及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杜洋 《山西中医》2009,25(7):1-4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创立脾胃学说,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不足则内生火热之邪,即阴火,是由饮食不节,形体劳役,七情内伤所致,这种阴火内盛的病证称为“热中”。后世医家对于热中证及阴火的实质有诸多争议,影响对脾胃学说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根据李杲医著及其他医家论述分析,热中证的实质是由于脾胃内伤,化生风、湿、热、燥邪气,致使经络营卫运行不利而产生;阴火的治疗侧重于培补中气,除热祛邪。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常见病,也是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李师认为其发病与阴火蒸腾密切相关,常表现为“热”与“逆”的病机特点,以及寒热虚实互见的复杂证候。因此,治疗上不能见火治火,见逆降逆,而应着眼于补益中焦脾胃,使元气充足,升降有序,阴火自潜。根据阴火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临证具体从补脾胃、充元气;泻阴火、调寒热;调气机、散郁火等方面入手,疗效突出。李师从阴火论治该病实则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特色,为今后阴火理论的深入探讨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蔡淦教授的学术思想体系极为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并善用东垣脾胃学说指导治疗各种疑难疾患。"补脾胃、泻阴火"是李东垣针对内伤疾病"脾胃内伤、阴火上乘"的病机特点而制定的治法,蔡教授运用此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文章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补脾胃、泻阴火"治疗胃肠病的经验,认为临证重视阴火内涵,善用补脾胃、泻阴火;治脾胃内伤,可宗东垣之法则;并举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各一例以说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尝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九窍病,方以黄芩、黄连泻阴火,柴胡、升麻配合参芪升发阳气,俾阳气上达头顶,阴火降而九窍通利。余于临床每依东垣“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之治则,然不拘李氏“脾胃气虚,谷气下流”之窠臼,乃有斯病则用斯法。不论得之外感内伤,凡寒热错杂,清浊失司者,以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多年来一直流传,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其首次提出“阴火”,并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主张贯穿全书,实起振聋发聩、发皇古义之功。后代医家如王肯堂、张景岳、李时珍等对《脾胃论》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赞扬东垣善用补法,称为“医中之王道”。赵国仁老师深谙《脾胃论》,对东垣诸方运用游刃有余,今随赵老将东垣所创制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19.
“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理法概念之一,李东垣既然抛开《黄帝内经》众多“火”的概念,在火字前冠以“阴”字,则说明经典中已有“火”的概念不足以表达其本质内涵。通过探讨《黄帝内经》与“阴火”理论的立论关系,可以得出“阴火”概念的指向为“病起于阴者”。“阴火”理论重要的病理机制是:“少阳春生之气”升发不及,导致“脾胃之气下流,湿气闷塞其下”,其核心病机正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在中焦脾胃的具体体现。李东垣论治“阴火”的理法思维与“甘温除大热”不同,当加以区分,组方之法为“辛甘温为主,佐助用苦”,代表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通过探讨《伤寒论》六经体系与“阴火”理论的关系,笔者认为,“阴火上冲”的病理状态符合厥阴病的病理机制,李东垣治疗“阴火”之方药与麻黄升麻汤和奔豚汤在理法思维上具有相同的方证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李蒂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