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组成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然而若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辛温发散之剂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中医"寒湿疫"范畴,其病机演变大致遵循伤寒六经传变规律,病位首在肺卫,继犯肺气、少阳三焦,并随着正气、脾胃虚损而内陷太阴、少阴。《伤寒杂病论》主要针对寒湿立法,在新冠肺炎的诊治中可以合理使用经方。邪在肺卫,当重视宣散,根据兼证不同选择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邪入气分,应调畅气机,分别选用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栀子豉汤、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等;疫毒内陷,要重视脾胃,随证选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桂枝人参汤合人参败毒散、理中丸合藿香正气散等;疾病向愈,宜肺脾同调,以炙甘草汤、桂枝汤加黄芪合六君子汤加减。附验案4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温阳法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狭义温法之祛寒温经,《伤寒杂病论》中温阳的概念则更加广泛深刻。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配伍规律、量效及煎煮时间为线索,并结合历代医家对干姜的临床应用,从筑阳法之干姜甘草,温中阳以筑生阳之基;干姜人参,滋液救阴以助化阳之能;通阳法之干姜半夏,温化饮邪以达阳之流通;密阳法之干姜桂枝,温通内外以资阳气之密固;潜阳法之干姜附子,破阴救逆以潜下焦之元阳;复阳法之干姜黄连,寒热并用以复阳位之乱五个方面探讨干姜之温阳五法内涵,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及拓展干姜的临床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4.
经方现在专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经方因其药少而精,配伍精良,结构严谨,效专力宏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现代临床中,经方运用也极为广泛。麻黄类方是经方中的代表,在皮肤病中运用广泛,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麻黄汤、麻黄加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皮肤过敏是一种变态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等临床症状。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其半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通络,可以治疗风寒之邪束于肌表的病症。桂枝二越婢一汤由桂枝汤取1/4合越婢汤取1/8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主治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病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以解表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郁于肌表的病症。研究发现,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皮肤过敏具有一定疗效,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急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疗效显著,值得关注。研究发现,只要能紧紧抓住方药的客观指征,不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临床运用麻黄类方皆能取效。  相似文献   

5.
温法在《伤寒论》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后世医家普遍认为“伤寒法在救阳”。《伤寒论》善于运用温法 ,从表证到里证 ,在所有六经病中 ,都有不同的温法 ,而不同阶段的温法 ,又各有其用药规律与特点。温散表寒 ,善用麻桂《伤寒论》中所涉及的表证 ,都是风寒之邪所致的表寒实证 ,辛温解表是《伤寒论》中治疗表证的基本法则。《伤寒论》所有解表的方剂 ,都是以麻黄或桂枝为君。无论是解表正治法的麻黄汤、桂枝汤 ,还是解表权变法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桂枝人参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 ,无不突出以麻黄、桂枝挂帅 ,温散表…  相似文献   

6.
解表法一般用于外感疾病,是临床常用的治法之一。《内经》提出“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就已经认识到邪从腠理而入的病理状态,而张仲景则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将这一治法进一步完善,为治疗“邪从腠理而入”的疾病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而这一方法如果辨证运用于一些难治性疾病,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已有明示“外证未解,当先解表”,现试举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解表法治疗杂病的验案两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方剂树形分析算法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类方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类方,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方剂树形分析算法对每一层的方剂进行共现计算, 以获取桂枝类方的分层树形结构图。结果纳入方剂79首, 药物96味, 总用药频次529次, 涉及7种功效。高频药物包括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等。主要功效包括解表、温通经脉、温阳利水等。方剂树形结构图共分为7层, 包含最大项为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芍药、麻黄、葛根, 侧支药物有茯苓、白术、泽泻、干姜等。结论方剂树形分析算法可串联药物之间的相关性, 展示方剂里高频共现药物间的联系, 可用于经方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邪在卫表证属外感病的范畴。解表法是为邪气在表而设的一种治法,是治疗外感病的首要方法,属八法中的汗法。对于邪在卫表证的辨治方法,临床不能拘泥于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两个侧面,而应结合中医外感病因中的湿、燥等六淫之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分别予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本文对临床常用的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辛温凉解法、宣表化湿法、透表清暑法、疏表润燥法、扶正解表法等7种解表治法作了归纳与梳理。  相似文献   

9.
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厥阴肝经为三明之尽,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厥阴病多为阴阳交错、寒热错杂之证;又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阴尽阳生之脏,其病多为伤寒末期,病机复杂,病情危重。因此,探讨仲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的用药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疑难杂证,无疑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观伤寒厥阴病,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仅立三方:一为治蛔厥并主久利的乌海丸,一为治寒热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为治邪陷阳郁的麻黄升麻汤。观其用药,少则几味,多则十几味;其用量,轻重悬殊;其配方,寒热并用者有之,五味兼…  相似文献   

10.
上热下寒证是指热邪在上、寒邪在下,致使阴阳不交、升降失常的证候。其本质是人体阴阳之气不相交会融合,阴阳失衡,导致寒热集于一身分居上下,属复杂矛盾证候。本篇文章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辨析阐明上热下寒证候临床诊治。中土受邪、枢轴不运者,治以健脾和胃、升降气机、清上温下,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可辨证用之;厥阴为病、风夹寒热者,治以敛肝息风、和肝安胃、清上温下,乌梅丸恰为合拍;枢机不利、胆热脾寒者,治以和解枢机、清胆温脾、畅达三焦,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之方证相应;下焦阳虚、气化无权者,治以温补脾肾、温阳化气、润燥生津,可予栝蒌瞿麦丸;正虚邪陷、肺热脾寒者,治以发越郁阳、清肺温脾、虚实并治,麻黄升麻汤治之。研究《伤寒杂病论》上热下寒方证的证治规律,灵活掌握其辨证及方药配伍,目的是为临床治疗复杂矛盾证候提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付  汤国祥 《四川中医》2000,18(6):16-17
通常认为辨太阳病本证即是《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而已。今揆度《金匮要略》中有关论太阳病本证内容,则知《伤寒论》中论太阳病本证仅是仲景论太阳病本证四大方面之一。所谓太阳病本证,即指太阳统摄营卫及筋脉受邪而发病的证候。果能从《伤寒杂病论》角度全面认识太阳病本证,方可免于偏失。于此试将仲景所论探析于次。1太阳营卫肌表证太阳营卫肌表证主要指太阳受邪,营卫与邪相争,病位在肌表的病理特征,其治重在解表散邪,燮理营卫。1.1太阳中风证:即感冒属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  相似文献   

12.
分析归纳《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规律。小柴胡汤中柴胡和甘草是方根,治疗病证为外感、杂病、妇人病等三大类,可扶正祛邪、发汗解表。运用时需注意类证鉴别、方证转变和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配伍用法非常精妙 ,兹举隅如下 :1 桂枝配麻黄 ,发汗解表桂枝辛温气薄 ,解肌和营 ,善透营分之邪 ;麻黄辛温气厚 ,开膝理发汗 ,能解卫分之郁 ;二者合用 ,一透营分之邪 ,一解卫分之郁 ;使汗从玄府出 ,邪随汗外除。凡风寒外束 ,表实无汗者 ,最宜用之 ;方如麻黄汤。2 桂枝配芍药 ,调和营卫桂枝辛温 ,辛能散邪 ,温从阳而扶卫 ;芍药酸寒 ,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阴 ;桂枝君芍药 ,发汗中寓敛汗 ;芍药臣桂枝 ,固表中有微汗 ;相须为用 ,有安内攘外之能 ,调和营卫之功。外感风寒 ,汗出恶风 ,卫强营弱者 ,用之尤宜 ,方如桂枝…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治少阳病证,病位在半表半里,因其兼顾三经,畅达三焦,故而用处极多。凡临证符合"柴胡八大证",不论外感内伤都可辨证加减使用。治法上谓之和解少阳,实际上是以和解之势顺势而为,主要以气之升降出入抗邪之于太阳、少阳、阳明甚至三阴之间进行传变,具体则广泛应用于外感发热、肺系、五官、消化、免疫、神志、妇人杂病及肾系等方面,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有关麻黄配伍方剂共33首,其应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配伍精当,疗效卓著,作者从发汗解表方入手探讨麻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认为发汗虽为首选,剂量当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国医论坛》2021,36(5):5-6
《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亦有少数方不先煎、去上沫。通过对麻黄先煎、去上沫的认识,以及麻黄的作用和所治病证,总结出麻黄先煎与否有以下规律:发汗解表为主,病变部位较表浅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邪气盛且部位深时不先煎、去上沫;宣肺利水为主,蠲除水饮者,当以"和"为贵,减缓麻黄峻烈之性,麻黄宜先煎、去上沫;温阳发汗为主,防止麻黄发散太过伤阳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开宣肺气、发越阳气为主,只取其升清阳发腠理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析了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和配伍规律:在用量和用法方面,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个、枚、升、分、两五种计量单位,其具体用量与所在经方的剂型有关,入丸剂者用量较大,一般为52~104 g,而入汤剂者用量相对较小,多为0.7~52 g,临床上多采用“去皮尖”“汤浸,去皮尖及两仁”和“熬”“炒”“熬黑”等炮制方法降低杏仁的毒性;在主治证候方面,配伍杏仁的经方条文中多见“发热”“汗证”“痛证”“恶风(寒)”“胀满”“咳逆”“浮肿”“身黄”“项背强”“烦躁”和“短气”等证候,多有临床症状、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则治法的不同;在配伍规律方面,杏仁配伍麻黄、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配伍石膏、大黄兼以清泄里热,配伍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重在温化痰饮,配伍人参、当归、川芎、桂枝、干姜等药重在温补气血,温经通络。《伤寒杂病论》中杏仁的应用和配伍规律是临床活用杏仁的津梁,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六经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太阳病就是其中之一,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但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发热恶寒的症状如疟疾发作和少阳病中寒热往来的证候非常相似,但实质不一样,前者为邪在表,表证未解,后者为邪在半表半里,所以使用汤证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解表法一般用于外感疾病,是临床常用的治法之一.<内经>提出"腠理开则邪气人,邪气入则病作",就已经认识到邪从腠理而入的病理状态,而张仲景则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将这一治法进一步完善,为治疗"邪从腠理而入"的疾病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而这一方法如果辨证运用于一些难治性疾病,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牡蛎、炙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温阳生津、祛寒化饮之效,主治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口苦、心下微结者等。笔者在临证时常采用此方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