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水气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凡因肺不能通调水道 ,脾不能运化水湿 ,肾不能化气利水 ,膀胱不利而致水湿内停外溢 ,都可引起肢体浮肿、脘腹胀大、小便不利等水气病 ,在治疗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而运用不同的方法辨证治疗 ,笔者就常用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探讨如下 :1 发汗宣肺法水气病 ,病邪在表 ,治疗用发汗宣肺法 ,又称温阳发汗法。故《金匮要略》曰 :“水 ,发其汗则已 ,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 ;浮者 ,宜杏子汤。”这里“水”是指风水。风水在表 ,治当发汗 ,汗出水从表解 ,故发其汗即愈 ,脉沉为风水在表 ,肾阳不足 ,不能化气利水 ,所以用麻…  相似文献   

2.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原方由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附子、细辛等7味药组成.此方可视为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之桂枝去芍药汤与主治"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功能温阳散寒、顺接太阳与少阴,尤对假热真寒、表热本寒之证有效.此类证型在肿瘤患者中并不鲜见,现结合病例将我们运用此方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唐春芳  黄道富 《新中医》1996,28(7):51-51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唐春芳,黄道富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伸应用于高血...  相似文献   

4.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友良 《陕西中医》1998,19(6):282-28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5.
一、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宜用: A.葛根黄茶黄连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桂枝去芍药汤。D.麻黄汤。E.麻黄杏 仁甘草石膏汤。 二、下列脉象,除哪项外,其他均可在少阴病中出现: A.脉阴阳俱紧。B.脉浮虚而涩。 C.脉浮而迟。D.脉细沉数。E.脉微涩。 三、比较下列哪种语语予后较好? A.谙语直视喘满。B.论语潮热汗出。 C.论语直视下利。D.讼语循衣摸床。 E.诊语、脉涩。 四、患者,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脉沉细无力,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后,诸证未除,身体疼痛此时治疗宜: A.麻黄汤。B.桂枝加附子汤。C.桂枝人 参汤。D.四逆…  相似文献   

6.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申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综合征)屡效。  相似文献   

7.
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取得满意疗效。其症头昏乏力。胸闷心慌,脉沉缓或沉迟,与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脉沉者”症状相符,且病机亦与麻黄细辛附子证病机相符,提示温补心肾之阳,温经通阳散寒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法则。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抚松县中医院(134500)杨振兴[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麻贡附子细辛汤始我于(.寒jB》治疗少阴里还与太阳表证之方剂.功效为助用解表.主治“少用病站得之.仅发热,脉沉者”.笔者运用麻黄附子...  相似文献   

9.
爨新德 《陕西中医》2011,32(9):1245-1245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主治心肾阳虚,少阴两感症,是火神派使用频率较高的经典名方。现代温阳大家吴派传人吴荣祖教授圆通运用治疗偏头痛,带状疱疹、乳腺炎等十几种疾病。笔者将学习经方及扶阳疗法实践中,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某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炮附子、细辛3药组成,原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笔者扩大其应用范围,每获良效,现简介如下。1 寒瘀痹痛钱某某,男,53岁。1997年8月12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常居寒湿之地,腰腿抽?..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阳少阴两感证。笔者临证应用此方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感冒失音、特发性耳聋、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前列腺炎等,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略识黑龙江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美君(150040)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仲景首创,载《伤寒论》,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仲景明示:病在少阴时,不应发热;病在太阳时其脉应浮,今反发热而脉沉,此太...  相似文献   

14.
22.太阳病篇中喘症可见于哪些汤证?怎样辨证施治? 答:喘症可见于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及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邪盛而正不虚,因表气受过盛的寒邪压抑,肺气失宣,故汗不得出而兼见气喘,喘而有力,同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为太阳表实证。病位在表,宜麻黄汤开发腠理,祛邪安正。方中麻黄发汗宣肺,桂枝通阳能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利肺止喘,炙甘草和中顾胃,本方发汗力强,无须啜粥助汗,但仍  相似文献   

15.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1条,原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16.
邓宏  吴万垠  孙良生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46-274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1枚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后世以之为治疗阳虚外感之方。笔者在临床中,针对阳虚外感的病因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减治疗阳虚感寒的各种病症,获  相似文献   

17.
汤益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教授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 )。该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太 (阳 )少(阴 )两感 ,病偏少阴 (心肾里虚寒证 )者。而因窦房结及周围组织发生器质性改变所致的病窦 ,中医辨证多属心肾阳虚、寒滞经脉证 ,其对脉沉迟或结代而缓 ,面色白光白或萎黄 ,胸闷心悸 ,头昏乏力 ,四肢欠温 ,舌淡紫、苔白腻者 ,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通络 ,振奋心 (肾 )阳 ,往往能获良好疗效。兹结合病案介绍如下。1 通阳祛寒 增脉复律病窦好发于素体阳虚、心气不足的中老年人 ,可因窦房结及周围组织退行性变所致。汤教授认为病窦属中医学心悸…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熟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感寒致痛病症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近年来,笔者根据此方解表散寒,温经助阳之功效,在原方基础上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属表里俱寒者,屡获良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