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理法方药必一气贯通,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而证正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桥梁和关键。证的得出,前有中医理论为基石,中有病患疾苦之征象,后才有立法处方用药之手段。(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证是中医特色与精华的集中体现,抓住了证的研究,就抓住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这一认识已得到中医学界普遍认可,并付诸于实践当中。证本质研究,又称证实质研究,从中西医研究一开始,就成为最主…  相似文献   

2.
黄连汤被列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然而历代医家对黄连汤中桂枝的作用认识却不尽相同,可归为解表、驱胃中寒邪、交通上下阴阳等几种观点,但均有局限之处。为阐明黄连汤中桂枝的作用,该文基于条文症状、药证、方证,将黄连汤与其药物组成相似的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进行对比,发现黄连汤中的桂枝应对症治疗黄连汤条文中的“腹痛”症状。然黄连汤之“腹痛”与桂枝的药证不符,而与芍药的药证相合,故提出“黄连汤中桂枝应为芍药”的可能。进一步的方证分析发现,将黄连汤中的桂枝换为芍药后,黄连汤的药证相应、方证相应,进一步证明“黄连汤中桂枝应为芍药”的观点。桂枝和芍药从简帛医书时代便经常配伍使用,两者单独使用时存在误用的可能,故进一步总结《伤寒论》中桂枝和芍药的功效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3.
王琦认为,临床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要遵循《伤寒论》原意,指出不可以注家发挥代替张仲景原意,更不可把经方局限为治疗某种病证的专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在临床应用时主要治疗表里同热的疾病,并非专为下利所设,在辨证过程中要注重原文的"脉促""喘而汗出"等症状。以王琦用本方治疗伏邪发热的医案为例,介绍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临床应用,通过医案可以看出葛根黄芩黄连汤对小儿、成人和老年人不明原因的发热均有良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通过对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的比例关系,左金丸的方义解析,分析典型病案等角度,探讨该方药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临床经验。结果: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广泛,临床效果明显。结论:左金丸可以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5.
中医医案书写的形式与内容在近年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研究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近年出版的医案专著与期刊杂志所载医案,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医案多注重记载现代医学的病名目前中医医案多数已改变了较少记载病名的传统习惯,而记载了所诊病变的现代医学诊断的病名。记载的形式主要有:(1)医案起始即标明所诊病的现代医学病名;(2)在医案夹叙中注明现代医学诊断的病名;(3)在医案结尾时记录病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长期临床实践针对证,总结归纳了有效的治法方药,使中医临床时只要据证分析病机,确定证名,就能制立相应的治法,选择合宜的方药,因此确定证名较确定病名在中医诊治中要重  相似文献   

6.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具有广泛的临床基础,脾胃病的中医证型临床上常见的有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等。随着辨证规范化研究的进展,脾胃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专家学者结合临床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脾胃湿热证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诚求集》中所记载的小儿疳证理法方药以及病案进行整理分析,探析其作者朱世扬对小儿疳证的病因、病机以及兼证的诊治经验。《诚求集》是清代名医朱世扬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对于疳证的记载,对其进行总结,并结合临床医案进行分析,病因病机上认为疳证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致为受损、或病久耗伤气血所致;辨证上继承了古人五脏疳的分型;治疗上以健脾消疳为主,兼以消积导滞、清心除烦、清热泻火等法,对于现代临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林  谢鸣 《中医药通报》2008,7(3):25-28
中医药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是我国航天医学中具有特色的部分。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结合中医理论,对人体所出现的证象进行了辨证分型;(2)针对证型选药组方,考察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状态下机体多系统生理适应性变化的影响;(3)探索有关方药的作用机制等方面。本文指出,以航天生理适应的中医病因病机作为研究的基点,特别是以中长期航天飞行中不同时相的机体生理适应与中医病证及其病机演变和有效干预方药为要点。其中以航天飞行和航天训练中整体功能态的中医“证”的辨识为起点、通过探察整体功能态中不同类型的机体生理生化变化的特征性指标,赋予有关中医“证”的现代内涵、通过“方证相关”的原理,探索有效干预方药及其调控原理,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研究思路。而开展航天特因环境下中药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建立航天中医药学学科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痧证”是一种传变迅速、症情复杂、病势危重的内科急症,通过对数则“痧证”医案的整理及评析,发现古代医家对“痧证”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通过对本病的诊治规律研究,探索中医药辨治急危重症的特色及诊疗思路,既可丰富中医药学术传承,也可为临床辨识与诊治此类疾病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连建伟对郁证脉因证治及方药运用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慧萍 《中医药学刊》2005,23(7):1187-1189
通过总结连建伟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从脉证入手分析郁证的病因病机,并从其大量医案中整理出郁证治法及主要方药运用经验。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上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分析了痞证的两例典型病案,体会到活用经方应正确地认识方证,而活用经方的关键在于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相似文献   

12.
方证从化学说与方证对应观——中日中医临床比较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证从化”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治疗疾病过程中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包括“从证比方”和“从方化证”两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环节中调整处方,治疗疾病,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临床上证是不确定的,方药具有多元性,不仅有直接祛邪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补正气以提高抗病力。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方药在人体内发生“从证化方”,又随着方的应用证逐渐递减,即“从方化证”。方中存在证,方可以反应证的不确定部分,印证证的准确率,证中存有方,可通过对方的接受、选择和亲和,体现方的作用的多向性。笔者认为“方证从化”学说,对阐明理法方药各个环节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DME(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是将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吸取运筹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中医学的发展及现代化,必须也可以利用DME,具体表现在证候、方药及针灸的DME。我们可以通过对证候的“微观辨证”纳入传统的“宏观辨证”、方药的医案经验统计、针灸的前瞻性试验等手段,使中医药研究更具科学性及客观性,使世界接受中医、相信中医。  相似文献   

14.
同一疾病,由于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不同表现;而不同疾病,又由于体质等种种原因又可能有相同的表现。探其理致,“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综观《伤寒论》全书,赅尽复杂多变的疾病,运用六经辨证的特有体系,在“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思想指导下,将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全书浑然一体。一、病因相同病机不同治法不同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其病因皆属太阳表病误  相似文献   

15.
周平安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周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传染病学专家,多年临证实践中,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诊治疾病,同时用药结合中药药理学知识,治疗上主张“和法”思想,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文章介绍周老辨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思辨过程,主要选取4个呼吸系统常见医案,医案中有四诊详细分析及周老独特的用药经验,每则医案后都有周老用药按语。周老认为生理上肺为娇脏,清虚而居高位,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一身之表,临证以咳嗽、发热、喘息等肺系病证多见,肺之气机升降失常为肺病总的病机纲领,因此,临床选方用药应顺乎肺的生理特性,以通调肺气为核心,以恢复肺之宣降为基本原则,用药当遵吴瑭《温病条辨》所述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药宜轻灵,药味宜辛苦,药性宜平,对于外感急性发热、咳喘,治宜以祛邪为主;慢性咳喘,首辨外感内伤及虚实,在此基础上祛除痰饮、瘀血等内生病邪,注重调补中焦脾胃,培土生金,并对临床医案进行思辨分析,希望对后学者中医临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中七情郁证的医案所用方药进行频数统计与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叶天士治疗七情都证的经验.结果认为,叶天士治七情郁证,重在治肝,涉及脾胃,注重开窍启闭、安神定志,注重药物配伍,用药平稳轻灵.其治疗七情都证方法颇具特色,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五、用方药与脉证互测的方法分析研究医案在古代医案的记述中,由于有些医案是随诊记实,因时间仓促,记述古朴简洁,言少意赅,往往记录不十分全面。在病案中,或少脉症,或少方药,或少治法,或无病因病机分析。对于这类医案,研究起来往往给学者增加困难。为了总结前人的经验,以更好地为今日的临床服务,对这类医案也不应轻易放弃,而应当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医案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并通过临床加以进一步验证。这样,就能更好地吸取前人的成功经验。这种方药、脉症、病机、治法互测的方法,也是学习研究医案的一种常用方法。古人在研究医案时已经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尝试,如《柳选四家医案》中,柳宝怡在分析尤在泾的医案中就采用了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凸显中医药的诊疗特色和优势,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源泉,而名医学术经验之精华集中反映于医案之中。医案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在中医的学习、临证、科研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承启作用。医案内容丰富、传承久远、覆盖广阔,是中医记录、解析个案的诊疗全过程的、叙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具体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而病历是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过程的记录,是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书写的患者医疗健康档案。病历是资料性的,是用于查阅、追询的医疗文本;而医案是学术性的,在收集诊疗重点内容的同时,经过整理提炼形成的,常有按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用于总结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病历是基础,属于数据范畴,而医案是病历的升华,具有知识的特点。本研究结合近三十年来名老中医传承项目成果,提出医案整理可促进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促进有效方药发现和成果转化、促进形成创新理论、用于临床决策支持等,名老中医医案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有信息不够完整、记录不规范、有叙无议、溯源性不够,循证证据不足、无法支持高水平的成果转化等。应对策略可采用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加强规范化建设,加强方法学研究、提高科研转化,以及构建行业共建共享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治疗脾胃虚类证的方剂用药规律,以期为脾胃虚类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丛书中以脾胃虚类证候为主要证候的医案,对其中出现的方药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药物的关联分析提炼出核心药组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消痰的药对为陈皮和半夏,健脾的药对为茯苓和白术,健脾消食的药对为神曲和白术;药物和症状的关联提炼出经常便溏和倦怠乏力与茯苓强关联,胸闷和黄芪强关联,腹痛与芍药和甘草药对强关联。结论:《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补气健脾及消食化痰类方药在治疗脾胃虚类证中使用较多,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20.
蒋宝素治疗湿证特色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宝素先生为清代名医,学术渊博,著述宏富。《问斋医案》乃蒋氏集四十余年经验而成,书中所选医案,审证精细,理法圆通,方药配伍,颇多独到见解。爰就“湿证”门所列医案,试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