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人生》2011,(4):24-25
美国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可能会增加脑卒中再次发作危险。此前的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但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有益,尚不清楚。新研究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4%-22%,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又称之为脑血管意外或中风,该病属于急性脑血管病,又根据病变性质分为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阻塞致使血流无法进入大脑,导致脑组织出现损伤。该病起病急、病情凶险,若早期识别与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目前国内外脑卒中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故而国内外医务界均十分重视该病。该病的院前急救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具有较大的影响。做好患者院前急救工作,早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救治,为患者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关于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相关报道较多,在指导院前救治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与深入探讨分析价值。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与临床经验,从患者对脑卒中的自我识别,脑卒中的早期识别,脑卒中的现场处理,脑卒中的科学转运及脑卒中的院前院内衔接等方面对脑卒中院前急救临床进展进行综述,从而对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流程进行划分与总结,使其更为科学、合理,有利于提升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3.
临床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该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为颈动脉以及椎动脉等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造成患者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其脑部组织坏死。临床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需及时进行救治,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群,容易并发多种疾病。房颤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持续性心律失常,心率比正常人群快很多,且不整齐,心房收缩功能异常。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病情严重,需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多进行疾病对症治疗,以缓解患者临床相关症状,促进患者病情好转。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临床相关治疗报道较多,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可帮助患者改善病情,促进恢复。故而本文就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 借助一项在中国实施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从国内10个城市39家三级医院筛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85例,利用电子问卷采集基线资料,对其中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所有筛查的缺血性脑卒中对象均为他汀类药物适应症者,其中病史在3个月至2年内的患者占60%.研究结果表明,高达80%的调查对象并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即使服药,仍有四分之一的患者用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罹患脑卒中的病史时间.合并冠心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的比例高于单纯脑卒中者3倍.其中以使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最为广泛.结论 目前国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严重不足,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作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指标复常时间、药物治疗总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氯比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录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较之观察组患者而言,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改善情况不够明显,并且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低于观察组,经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利用氯比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多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57%~69%的脑卒中病人伴有语言障碍,常见有失语症、构音障碍及言语失用等,临床上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患者因语言表达和理解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生存质量,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且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本院6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龙海地区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期间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病房的386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经CT/MRI检查证实,出院后告知患者二级预防的相关知识,在第3、6个月时门诊、电话或上门随访患者的二级预防状况并进行宣教。结果:第3、6个月随访人数分别为370例、348例,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91.4%、85.6%;降压药物治疗比例为92.6%、89.7%;降血糖药物治疗比例为86.2%、81.4%;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为80.3%、61.8%;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他汀类药物较明显。结论: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二级预防有一定的认识,但仍需医生进一步加强宣教,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规范化,改良生活方式,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吴守方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97-339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及其对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某院收治的7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进行血糖、血清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分析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脑卒中预后指标的影响。结果①出血性脑卒中组出现糖代谢异常者12例(38.71%),低于缺血性脑卒中组41.86%(18/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平均血糖(10.4±1.4)mmol/L,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9.8±1.7)mmol/L,而且均高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缺血性脑卒中组以及健康对照组3组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值无明显差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本组资料显示,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程度越重,血糖水平越高。③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随血糖水平升高而升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随血糖水平升高而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随血糖水平升高而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差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应及时动态监测糖代谢指标变化,并积极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癫痫4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癫痫对脑卒中恢复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发型癫痫27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9例),缺血血性脑卒中(8例);迟发型癫痫20例,出血性脑卒中(8例),缺血血性脑卒中(12例)。早发型癫痫患者中16例长期服用抗癫痫药,12例(75%)无发作;11例未给予抗癫痫治疗,8例(72.72%)无发作。迟发型癫痫患者中15例长期服用抗癫痫药。13例(86.67%)无发作;5例未给正规应用抗癫痫药物,2例(40%)无发作。结论:出血性卒中发生早发型癫痫的可能性大,缺血性卒中更倾向于发生迟发型癫痫。服用抗癫痫药物对早发型癫痫预后并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改善迟发型癫痫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其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被肯定。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开始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二级预防,并取得初步成效。有学者建议,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史或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无论其血清胆固醇水平如何。均应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现将他汀类药物在ICVD二级预防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比较,为脑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1月因首发脑卒中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281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烟史、糖尿病史、TC、TG、高血脂率、残疾率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而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心脑血管病史、收缩压、舒张压、HDL-C、死亡率、血糖水平、高血压率均低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饮酒史、心脑血管病史、吸烟史、舒张压、收缩压是脑卒中患者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应考虑不同亚型不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防治的一种有效方法,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CHD)一级和二级预防有血管重建作用,可明显减少死亡、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已广泛使用.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降低胆固醇也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以下简称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肺部感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5月132例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佳组,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32例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有24例(18.2%)患者预后不佳,包括死亡7例(5.3%),108例(81.8%)预后良好;出院时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预后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预后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类型、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年龄及卧床时间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出血性脑卒中、存在意识障碍、既往糖尿病史及高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存在意识障碍、既往糖尿病史及高龄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需早期预防,不仅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且可提高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23例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调查   总被引:61,自引:6,他引:55  
目的探明脑卒中患者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对全年出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2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2例,感染率为26.02%,其中59.52%发生在入院后的前两周内,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71.4%。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住院天数、意识障碍、侵袭性操作及抗生素的使用有关,影响愈后。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降脂治疗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具有保护脑及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462例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瑞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3877-3878
[目的]研究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特点,井探讨其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2005年间某院收治462例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并以同期收治46岁以上患者作对照,分析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性别、年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预后特点. [结果]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发病总数19.04%,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吸烟居最危险因素首位,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房颤发生比例低于46岁以上患者,而吸烟、酗酒、高甘油三酯和未发现危险因素比例显著高于46岁以上患者,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脑叶梗死比例高于46岁以上患者,而头痛、昏迷、抽搐比例低于46岁以上患者;66.7%患者存在血管狭窄;本组显效率65.8%,治疗后恶化和死亡比例显著低于46岁以上患者. [结论]男性更容易在青年期患缺血性脑卒中,吸烟是最常见危险园素,临床意识障碍少,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为主,应注重病因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脑卒中,又称新生儿脑梗死,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新生儿脑卒中多由动脉源性局部缺血所致,不仅可引起新生儿死亡,还可造成存活者终生残疾,如脑瘫、癫痫和行为认知缺陷等.因此,积极治疗脑卒中对神经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对该领域的研究已较深入,尤其在血管及神经再生、抗炎症反应、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抗氧化损害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新生儿脑卒中预后以及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将对近年新生儿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与中性粒细胞(NEU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33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依据治疗后患者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转化组(40例)与无转化组(93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mRS评分与WBC、NEUT、LY、NL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转化组有房颤史患者占比及NEUT、WBC、NLR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转化组,而LY水平、m RS评分<3分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无转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房颤病史、WBC、NEUT、NLR水平升高均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66、3.615、3.141、2.055),而LY水平升高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的改变,可能导致脑血管疾病增加,并且年轻化;最常见的有脑梗死和脑出血,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二者均可导致吞咽障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康复预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其并发症较多,比如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因而该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针是以毫针为介质将专业电针治疗仪输出的不同频率波形的电流作用与人体相关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外周和中枢的双重作用改善患者症状,其因简单、方便、实惠、高效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可靠,电针夹取的不同穴位、电针的频率波形参数、电针的刺激时间长短以及电针与其他疗法的联合治疗等多种因素均可改变临床结局。本文综述了近些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国内的研究过程和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医师选择电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