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神经肽Y(NPY)、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2019年6月12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按住院顺序奇偶数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艾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康复训练,连续观察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PY、Hcy水平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NPY、Hcy水平、NIHS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NPY、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FMA及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康复治疗可更好下调血清NPY、Hcy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胡杰 《新中医》2021,53(19):200-20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5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 例与对照组42 例,2 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衡训练,2 组均以1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4 个疗程。观察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FMA)]、平衡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 指数(MBI) 量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MA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上、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对照组1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2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和针刺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3组均每天治疗1次,6 d作为一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量表(手指部分,FMA)评估手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结果治疗后,3组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观察组的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2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2的FMA评分显示手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1(P 0. 05);但是对照组2的MBI评分相对于对照组1无明显优势(P 0. 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针、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功能以及神经康复的作用,并与单纯康复治疗方案相比较,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肢体偏瘫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稳定生命体征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再结合腹针、腕踝针,并结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于治疗前后采用国际通用运动功能Fugl-Meyer(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定其功能情况,并检测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MA、CSS以及Berg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CSS以及Ber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MA、CSS以及Berg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可以降低Hcy水平,治疗组Hcy水平为(11.68±4.53)μmol/L,对照组为(13.53±4.01)μmol/L,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较单纯康复治疗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绳带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针刀组和针刀联合绳带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应用康复运动疗法及物理疗法,绳带组辅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保持全身肌肉平衡及患肢抗重力伸展;针刀组对患侧下肢进行穴位刺激、神经触激和深层韧带松解;联合治疗组将针刀疗法与绳带疗法相结合。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分别用Barthel指数评分(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Berg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绳带组MBI、针刀组FMA及联合治疗组MBI、FMA、BBS评分在治疗2周时均较治疗前提高(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带针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治疗,康复训练与头针治疗不同时,治疗组在进行传统头针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训练1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下肢、MBI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均较治疗前提高,对照组(P 0. 05),治疗组(P 0. 01)。两组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头针带针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的改善优于其两项治疗分开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配合分期针刺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分期针刺组和心理干预组,每组各40例,分期针刺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心理干预组采用心理干预疗法,治疗组采用分期针刺配合心理干预。用临床疗效、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FMA、MBI、SAS、SDS均优于分期针刺组和心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针刺组FMA和MBI优于心理干预组(P〈0.05);心理干预组和分期针刺组SAS和S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配合分期针刺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陈琳  徐守宇 《新中医》2018,50(7):68-71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大秦艽汤。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上肢痉挛改善率、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上肢痉挛总改善率观察组为70.59%,对照组为51.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NHI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血清Hcy与NSE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Hcy与NSE含量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大秦艽汤联合早期综合康复可以改善患者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和上肢功能,缓解神经受损,降低卒中相关蛋白表达,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对卒中后肢体重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仅加用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化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则配合强化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改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Berg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核心肌群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MA、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血栓通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肢体康复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耿浩  张超龙  郑海丽 《新中医》2021,53(3):56-5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1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应用电针治疗,研究组在电针治疗基础加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疗程均为30 d,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66(GMFM-66)评分、躯干损害量表(TI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生活质量(QOL)评分、稳定指数(S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较前改善,研究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动态运动功能较前改善,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10 m MW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运动功能的改善比单纯使用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东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接诊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东垣针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1 d及治疗结束后1 d,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使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患侧及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患侧与健侧FA比值(rFA),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结果进行CST损伤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和踝屈肌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埋线治疗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华佗夹脊穴透刺埋线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和Neuro-Com动静态平衡测试仪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erg、Fugl-Meyer、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Berg、Fugl-Meyer、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埋线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组(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B组(电子生物反馈组)和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各30例,分别进行分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下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A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B、C组(P0.01),B、C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开展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许玲玲  张燕儿  曹建平 《新中医》2019,51(8):241-243
目的:观察小醒脑针法联合康复措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措施治疗,观察组联合小醒脑针法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FMA)量表]、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功能独立性[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2组FMA量表上、下肢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上、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FIM量表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小醒脑针法针刺干预,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传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及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A组(49例)和对照B组(47例),3组均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每天1次;观察组根据Brunnstrom理论进行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即软瘫期采用阳明经取穴,痉挛期采用拮抗肌针刺法与痉挛优势肌肌腱针刺法,后遗症期采用阳明经穴位加太溪、关元、气海;对照A组采用常规传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同观察组软瘫期取穴;对照B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与对照A组周一到周五每天行针灸、康复训练各1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B组康复训练方法、疗程同观察组,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治疗第2、4、6、8周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Fugl-Meyer平衡量表(FM-B)、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并进行组间与组内的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除治疗2周末对照B组MBI评分外,3组患者治疗第2、4、6、8周末NIHSS、FMA、FM-B、MBI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第2周末,观察组和对照A组NIHSS评分、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B组(均P0.05);治疗第4、6、8周末,观察组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P0.01),对照A组FMA、FM-B、MBI评分高于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结论: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符合偏瘫患者康复规律,可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治疗疗效优于传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8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肽Y(NPY)、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51/54),对照组为79.63%(43/5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NPY、IL-10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NPY、IL-10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NPY、IL-10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深刺晕听区结合针刺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深刺组)40例和对照组(传统针刺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的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选取患者偏瘫肢体对侧焦氏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双侧平衡区;深刺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用3寸毫针针刺双侧晕听区,头针均留针7~10 h,留针期间深刺组配合针刺运动,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于治疗前、治疗2 w后、治疗4 w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测量表(FM-B)、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评价。结果:2组各时间段治疗后BBS、FM-B、MBI评分情况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BS、FM-B、MBI治疗4 w后评分均高于治疗2 w后的评分(P<0.05);深刺组治疗2 w后和4 w后的BBS、FM-B、MBI评分高于同期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深刺焦氏晕听区联合针刺运动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和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