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伤寒论》中用灸总的原则是“阴证宜灸,热证忌灸”,灸法多用以温虚寒,热症用灸法则易出现变证,加重病情。本文对《伤寒论》“热证忌灸”的观点进行探析,并探讨“热证可灸”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5.
黄迪君教授“热证用灸”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证是否可以使用灸法,一直是医家争论的问题.黄迪君教授临症在某些表现出热象的皮肤病的治疗中,常选择使用灸法,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热病可灸".因灸可扶正亦可祛邪,其祛邪表现在疏风解表,拔毒泄热,治疗疮毒发热等热证及外感发热;灸亦可温阳散寒,治疗真寒假热证和阳虚发热证,灸能补阳,治疗阴虚发热证. 相似文献
6.
7.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它能引起人体多种疾病,严重的危害了人身健康,我们在临床上采用周氏灸笔点灸穴位,治疗高血压,起到了立竿见影速降高血压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治疗350例高血压病人中其中男性233例,女性11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1.6岁,病程最短一个月,最长24年。根据临床诊断,辨证分型点灸治疗。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热证可灸",张仲景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中医理论,提出"热证不可灸"的告诫。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讨热证是否可灸并积极研究热证施灸的机理,最终提出"热证贵灸"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总结周楣声教授吹灸治疗肝阳头痛的临床经验,并介绍典型案例。肝阳头痛是内伤头痛的一种常见证型,以头部两侧抽掣胀痛为主要鉴别要点。目前现代临床医学针对该病主要采用营养脑神经、改善循环血供、抗炎镇痛等对症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难以根治。周楣声教授认为肝阳头痛是由肝肾阴亏、肝火上炎、经脉阻滞等原因导致头部失于濡养或气闭内阻而出现的头部胀痛。周老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灸法不但可以治疗寒证、虚证,而且能够治疗热证,提出了“热证贵灸”的学术思想。其著作《灸绳》提出“由灸而生感,因感而扩布”,将灸疗过程划分为3个时相,即“灸感三相”。周老认为百病皆生于不通,通能治百病。吹灸疗法是在《黄帝内经》“火泻”灸法理论指导下发明的,充分体现了周楣声教授“热证贵灸”的学术思想,是周楣声“灸感三相”学术思想的实践。笔者认为肝阳头痛究其根源为头部气血不得濡养与畅通,故治疗上采用吹灸疗法是非常合适的,取穴常为“阳光普照区”的压痛穴及相关腧穴,吹灸压痛穴及相关腧穴使灸感循经感传至头部,可联络脏腑经络气血,从而发挥其温通经脉、温泻实邪、补益肝肾的作用,阴平阳秘,则头痛自愈。 相似文献
10.
周氏梅花针灸学派是安徽新安医学针灸医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针法和灸法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周楣声在灸法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周氏的学术思想和在艾灸器械方面的改革创新给笔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艾烟和艾灸手工操作问题已成为阻碍艾灸临床应用的首要障碍,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结成文以供针灸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探究周楣声《灸绳》医案灸法隐性知识显性化及其知识图谱构建的方法。收集《灸绳》医案数据,基于Python3.8.6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利用Gephi9.2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登录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社团分析,并运用Neo4j3.5.25图数据库进行关联图谱和权值图谱的分析及验证。出现频率≥10%的疾病系统分别为外科、五官、运动、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系统下属疾病以痈、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为主。治疗常用灸法为熏灸、吹灸、直接灸和温针灸。复杂网络分析所得腧穴核心组方为压痛穴、至阳、三阴交、大椎、足三里、灵台、心俞、指尖、合谷,基本与高频腧穴相一致。社团分析共得到6个社团,分别与不同疾病相对应。关联图谱分析得到强关联规则穴对13条,至阳-大椎、压痛穴-灵台的关联性最强,与压痛穴关联性较高的腧穴为至阳、灵台、大椎、足三里、三阴交。高频疾病系统权值图谱中,外科系统疾病权值排名第一的关系为熏灸-痈-压痛穴,五官系统疾病权值排名第一的关系为吹灸-喉炎-合谷。关联图谱及权值图谱所得结论与数据挖掘结果相一致,可作为未来研究灸法诊疗知识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梳理周楣声教授“灸感三相”学术思想,阐述其在临床中的指导价值。周楣声教授提出根据灸感感传发生发展特点,将其分为第一时相(定向传导期)、第二时相(作用发挥期)和第三时相(下降中止期与循经再传期),针对各时相不同灸感特点可制定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为灸法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的“火逆”观与孙思邈之“热证可灸”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的“火逆”观与孙思邈之“热证可灸”论510407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陈治忠,张家维(指导)张仲景,东汉时期伟大的中医医药学家,有“医圣”、“中医之祖”之称谓,在他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中,共有专论或涉论针灸学方面条文四十余条,虽然内容所占全部经文比... 相似文献
14.
15.
热证可灸与否是长期以来存有争议的话题,各家观点迭出,本文试通过熵理论等相关角度进行探析:其内涵指出系统恒处于有序向无序的转归过程,同时,所纳入的负熵概念提供了系统保持有序性(相对平衡稳态)的科学依据,类比到机体疾病状态下,提出艾灸疗法对热证的干预可致机体热量耗散及温通诸经,使得机体获得负熵,疾病向愈,从而论述热证可灸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灸量这一变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并对“热证贵灸”的理论构建作出设想,以期提出科学量化新角度。 相似文献
16.
17.
热证禁灸被多数医家所认可,但笔者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热证亦可用灸。灸法是分补泻的,不仅可以助阳,亦可宣散毒火。其作用机理为"火郁发之"和"以热行热",临床运用可涉及内科的表热证、里热证,外科的疮疡、痈疽、妇科的赤白带下、产后虚热,儿科的高热不退,五官科的目赤肿痛、舌齿腐烂、聤耳等疾患。热证用灸是毋庸置疑的,但临床时应辨证施治,方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孙思邈的“热证可灸”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证可灸”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但没有进行明确系统的描述。孙思邈撰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书中明确提出了热证施灸,而且将其应用于临床,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针上灸”法与“温针灸”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来比较“针上灸”法与“温针灸”法临床治疗效应的差异。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上灸”组和“温针灸”组,采取相应的治疗,并进行观察。结果:“针上灸”组与“温针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2.86%,通过X^2检验分析,2组总有效率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数据,“针上灸”法的近期疗效要优于“温针灸”法,随访结果显示2种方法的远期疗效都有待提高。结论:“针上灸”法与“温针灸”法临床疗效确切,但前者温热效应更快速,可控性更好;可以充分发挥艾灸时艾油的作用;能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患者被烫伤和烧坏床单的事故,使患者能以放松的体态和心态接受治疗,达到“两神合一”的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