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成为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结肠透析对于慢性肾脏病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的紊乱,而肠道微生态的紊乱也能加速慢性肾脏病的恶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起到治疗作用。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中药结肠透析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在理论上有互通性,其常用灌肠药物被证实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中药结肠透析由中药灌肠发展而来,有研究表明中药灌肠亦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由此我们推测中药结肠透析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而治疗慢性肾脏病,为其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总结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与优势,并着重阐述中药调节肠道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包括改善肠道微环境、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等,优势为多渠道、多靶点和整体调节。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包括:增加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致病菌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调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心血管相关活性物质的代谢等。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达到减轻心肌炎症反应,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慢性心力衰竭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与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异常关系密切,但针灸调节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详细总结CFS与肠道菌群、CFS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自然杀伤细胞毒活性、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生态失衡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并阐述针灸对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调控机制,进一步解释CFS-肠道菌群-免疫的共生关系,提出今后可从肠道菌群紊乱-脂多糖过度释放-巨噬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探讨针灸治疗CFS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生存的关键决定因素。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血流动力学异常、肠道菌群紊乱、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遗传易感性及蛋白非酶糖基化等有关。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一直都是糖尿病肾病致病性和进行性变化的核心,其一旦被激活,会进而诱发血管内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破坏内皮功能,影响机体微循环。随着最近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激活或者拮抗局部RAS从而影响DN的发生发展。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相比单纯西药治疗具有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近年来不少中医学者发现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局部RAS或者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改善肾脏功能,如补脾的党参、山药、白术、茯苓,也有补肾的熟地黄、山茱萸、太子参;以及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水蛭、丹参、当归。该文整理并归纳了肠道菌群与局部RAS在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且参考近几年中药干预DN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期为DN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策略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总结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认为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凝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血脂异常是由于脂代谢异常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以TC、TG和LDL-C水平升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长期血脂异常会增加其他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近年来已有研究证明,中药在肠道菌群作用下会使相关的代谢产物更容易被吸收,同时还能调整菌群的组成及数量,从而恢复肠道的稳态及维持血脂平衡,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延缓和防治血脂异常及并发症进程的有效措施。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作用靶点广、多种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复方制剂、中药协同有益菌等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对其改善或缓解血脂异常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为后续中医药开展预防及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8.
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关系的失衡被认为是代谢障碍的标志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减重、改善糖脂代谢方面效果显著。但中药及其复方的有效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很难在靶器官达到起效浓度,而肠道可能是其主要作用器官。围绕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综述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症、Ⅱ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中药防治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靶向肠道菌群抗肥胖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9.
人体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共生菌群参与调控宿主的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应答、生物拮抗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宿主的生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后,肠道菌群使其代谢产物更易被吸收,甚至有减毒或增毒作用,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同时,中药也能调节肠道菌组成,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恢复肠道稳态。作者检索了近15年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肠道菌群的分类,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并对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策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生态系统存在于人体的不同区域,而超过70%的微生物群生活在胃肠道中,与宿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关系¨],我们将这些与人类消化道相关的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2].肠道菌群可参与糖脂平衡、饱腹感、能量的调节,并有抗炎、抗癌等作用,因此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引起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1,3].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治疗成本将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增加[4].因此,关注糖尿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至关重要,而调节肠道菌群则是防治糖尿病治疗成本的一种新途径.目前关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行疾病干预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通过益生菌[5]、粪便移植[6]、Roux-en-Y胃旁路术(RYGB)[7]等重塑肠道菌群.中医药不论是单味、复方中药,还是针灸及拔罐等特色疗法在防治代谢性疾病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8].现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风湿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检索近五年国内外文献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从不同途径参与免疫应答,提高RA的发病率;单味中药及其复方均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恢复肠道稳态,减轻炎症反应,对RA起到防治作用。从肠道菌群与RA发生的相关性及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RA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RA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发病率逐渐上升,糖尿病胃轻瘫(DGP)作为糖尿病后期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认为发病主要相关因素为高血糖、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自主神经病变、组织学病变及免疫反应等,一般采用在控制饮食和血糖的基础上对症治疗,但存在椎体外系反应、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本病可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别从增加胃组织Cajal间质细胞数量、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自主神经病变、改善肠道菌群、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DGP的作用机制,发现中药复方及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胃肠道症状,抑制细胞及神经元凋亡,调节肠道微生态,减轻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则出现腹胀、肠鸣、泄泻等症状,与现代医学胃肠、免疫、代谢等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作为与机体长期共生的微生物系统,在抵御病原入侵、保护胃肠、恢复免疫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看作中医"脾失健运"病理体现,健脾类中药及其组分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其相关病理,尤其多糖是发挥功能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对健脾类中药多糖组分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可为改善脾虚相关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其平衡影响着宿主的平衡和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针灸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机制、应用三方面对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现状进行综述。整理发现“脾胃”学说是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基础,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多用于治疗肥胖、胃肠道、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微生物-脑-肠轴理论可能是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医“脾胃”学说理论,针灸调节肠道菌群是否能运用于更多疾病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肺癌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均居世界前列的恶性肿瘤,给全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多数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而晚期肺癌的治疗往往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却收效甚微,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现已成为困扰医学研究者的一大难题,在当前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主要治疗手段仍存在难以耐受、疾病耐药等问题的情况下,人类亟需寻求治疗肺癌的新方法。目前,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疾病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肺癌患者与健康人在肠道菌群上存在显著差异,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肠肺轴作用于呼吸系统,进而影响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治病手段,能有效延缓肿瘤进展、防止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广泛地参与到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一些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和活性成分被发现能调节肠道菌群,并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方式调节机体代谢、控制炎症反应、构筑免疫屏障,或与多种肺癌治疗手段发挥协同作用,进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现该文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调节肠道菌群、创造抑瘤微环境、干预肺癌治疗的有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肺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占煜  唐学贵 《河南中医》2014,(7):1431-1433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有中草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灌肠治疗等,中药调节机体免疫、平衡肠道菌群、控制症状从而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目前缺乏可靠的形态学改变及生化指标的异常。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IB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针灸治疗IBS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起效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IBS的关系进行概述,并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调节的角度探讨针灸干预IBS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现代研究发现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调节肠道菌群对于CFS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研究证实针灸能够防治CFS,同时也能调节肠道菌群,对于由CFS导致的菌群紊乱可发挥调控与保护作用。本研究拟从针灸对CFS与肠道菌群的影响入手,就三者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针灸防治CFS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常见甘味中药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丛宇  曹世杰  邱峰  齐学洁  康宁 《中草药》2022,53(11):3531-3537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研究发现五味中药中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应用频率最高。在中药五味理论中,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的功效,符合“滋阴”“健脾”的糖尿病中医治则。综合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理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与调节糖脂代谢、保护胰岛组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机体炎症因子、提升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有关,以期丰富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科学内涵,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多糖又称多聚糖,是中药重要成分,也是中药的有效成分[1],随着深入研究,已有300多种多糖被提取出来。研究发现中药多糖具有降血脂、降糖、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2]。肠道菌群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同时疾病的发生也常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肠道菌群的组成受不同疾病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4]、产生的代谢产物[5]等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