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FTO/p5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AML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中FTO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并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深入研究FTO在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在AML患者外周血中,FTO表达水平升高。分析TCGA数据库发现FTO与p53磷酸化存在相关性,使用siRNA敲降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K562中FTO后,HL60和K562细胞凋亡增多,结果显示FTO表达水平降低后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增加。进一步通过体外功能实验显示FTO表达降低后p53磷酸化平均荧光强度增强。结论 m6A去甲基化酶FTO通过调控p53磷酸化抑制AML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尿液BLCA-4及IL-8水平与膀胱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确定其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原理分别检测膀胱癌组患者、正常对照组和高危性膀胱癌人群中术前尿液中BLCA-4和IL-8水平,分析研究他们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实验测得BLCA-4水平的Cutoff值为14.0 A/μg.protein,正常对照组尿中BLCA-4含量为2.7±5.8 A /μg.Pro-tein;高危性膀胱癌组BLCA-4含量为9.1±18.7 A /μg.protein,均低于实验的Cut-off值,但高危性膀胱癌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膀胱癌组患者尿中BLCA-4含量为45.3±69.2 A /μg.prote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危性膀胱癌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术前尿液中IL-8水平在高危性膀胱癌组和膀胱癌组均显著性上升,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 P<0.001。膀胱癌组患者术前尿液中BLCA-4和IL-8水平均与年龄、性别、肿瘤单发还是多发,初发还是复发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均>0.05),而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和分级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术前尿液BLCA-4及IL-8水平可能成为膀胱癌肿瘤诊断标志物,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病理特征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YCR1在肝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PYCR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实验检测肝癌组织及患者外周血中PYCR1表达水平;应用ROC曲线评价PYCR1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数据库分析发现,PYCR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YCR1高表达肝癌患者预后较低表达患者差。肝癌组织(25/41,61.0%)PYCR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1/25,4.0%),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肝癌患者血清PYCR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肝良性疾病患者,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YCR1诊断肝癌的cut-off值为102.1p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敏感度为79.3%,特异性为64.7%。结论 肝癌组织及患者外周血PYCR1高表达,其升高水平对肝癌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可以作为潜在的肝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FTO)调控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 mRNA去甲基化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新鲜瘢痕疙瘩组织(实验组)和正常皮肤组织(对照组),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TSG-6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构建表达TSG-6 mRNA正义和反义链探针用于RNA pulldown,随后用N~6-甲基腺嘌呤(m~6A)抗体对各组样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TSG-6 mRNA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酶的表达;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FTO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中TSG-6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生物素标记TSG-6 RNA pulldown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TSG-6 mRNA的m~6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qPCR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FTO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FTO蛋...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表达脂肪与肥胖相关(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FTO)基因的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对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ice mesangial cell,MMC)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PCR法扩增FTO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表达载体 pCMV?MCS?EGFP质粒中以构建重组质粒pCMV?FTO。将目的质粒pCMV?FTO及对照质粒pCMV分别转染MMC,采用qRT?PCR法检测FTO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FTO蛋白和相关增殖标志物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m6A RNA甲基化定量试剂盒检测m6A含量。结果:菌落PCR鉴定以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质粒pCMV?FTO构建成功。RT?qPCR及蛋白印迹结果显示转染目的质粒pCMV?FTO后FTO表达明显增加。过表达FTO后,m6A含量、细胞增殖水平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FTO可以降低 MMC中m6A修饰水平及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组织中SNORA76的表达水平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公共数据集以及ArrayExpress网站中,获得6个SNORA76在膀胱癌(BLCA)中的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到的高表达基因与正相关基因、低表达基因与负相关基因分别取交集后得到正共表达基因与负共表达基因,将正共表达基因与负共表达基因分别进行KEGG、GO分析,并进行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构建。结果 纳入的6个数据集中BLCA组共817例,对照组98例。与对照组相比,SNORA76在BLCA组中高表达(标准化均数差[SMD]=0.48,95%置信区间[CI]=0.26~0.70,P<0.05;曲线下面积[AUC]=0.76,95%CI=0.72~0.80,P<0.05)。SNORA76的正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通路中,通过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Degree值前十的核心基因TP53、HSP90AA1、HSPA4、FBL、HSPA8、HDAC1、NHP2、RUVBL1、EFTUD2、RPSA。结论 SNORA76在膀胱癌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参酮(tanshinone,Tan)抑制β-淀粉样肽对神经元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在大鼠双侧海马齿状回背侧细胞带微量注射凝聚态β-淀粉样肽1-40片段(amyloid β-peptide1-40 Aβ1-40)20μg以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样记忆障碍的动物模型;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海马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mRN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采用丹参酮(Tan,50 mg/kg)对Aβ1-40处理的大鼠连续灌胃14 d,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海马内注射Aβ1-40 14 d后,经行为学检测大鼠出现记忆障碍时,海马内IL-1β和IL-6 mRNA以及iNOS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iNOS表达与IL-1β和IL-6存在明显正相关(P<0.01,P<0.05).以Tan 50mg/kg连续灌胃14 d后,对上述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和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Tan能有效地抑制AD样大鼠海马内IL-1β、IL-6与iNOS表达,这可能为其抑制Aβ神经毒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 inase-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 ib itor of m et-alloprote inase-1,TIMP-1)失衡可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是组织纤维化包括腹膜组织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腹膜间皮细胞增殖活性及MMP-2、TIMP-1表达的影响,并通过在腹膜透析液(peritoneal dial-ysis solution,PDS)中添加丹参酮ⅡA了解其对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腹腔MMP-2和TIMP-1的影响。方法取6例择期手术患者的网膜体外培养腹膜间皮细胞,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细胞同步后分成对照组、PDS组、丹参酮ⅡA 1mg/L组(丹参酮ⅡA终浓度为1mg/L)、丹参酮ⅡA 5mg/L组(丹参酮ⅡA终浓度为5mg/L)、丹参酮ⅡA 10 mg/L组(丹参酮ⅡA终浓度为10 mg/L)5组(每组6例)进行干预。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MMP-2、TIMP-1的含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MMP-2、TIMP-1m...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以肺血管显著重构及血管负荷进行性增大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疾病进展常伴随右心室重构及肥厚,最终导致右心衰而致死亡。近年来,表观遗传机制特别是R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与PH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为诊断和治疗PH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N6-甲基腺苷(m6A)、N7-甲基鸟苷(m7G)是真核细胞中最普遍和最丰富的内部转录后RNA修饰类型。本文主要对m6A甲基化修饰,m7G甲基化修饰在PH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王焓  段萍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52(3):180-185,193
目的:探讨脂肪和肥胖相关基因(FTO)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ESCs)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病变组织中m6A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载体过表达FTO,在eESCs中检测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m6A2 Target数据库和MeRIP-qPCR预测和验证eESCs中FTO与Toll样受体2(TLR2)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p38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FTO在EMs中表达下调(P <0.05);FTO过表达促进eESCs纤维化并抑制其增殖(P <0.05);在eESCs中,FTO通过TLR2 的m6A修饰途径上调其蛋白水平(P <0.05);FTO在eESCs中经TLR2/p38 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纤维化(P <0.05)。结论:FTO在EMs中低表达,上调FTO可能通过TLR2/p38信号通路促进eESCs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RP(C反应蛋白)和IL-6(白介素-6)等炎症标志物与冠脉事件的关系,评价其对发生冠脉事件危险性的预测价值.方法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A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B组)和20例健康者(C组),于入院、出院、出院后3个月和随访结束分别采血收集血浆和进行单核细胞培养,测定其血浆CRP、IL-6和细胞培养上清液IL-6水平.结果A组患者共随访24个月,6个月内临床无症状,但其中11例患者CRP水平持续增高(30mg/L)(A1组);9例患者CRP在低水平(A2组).在随访期间,A1组有7例(63.6%)发生冠脉事件(1例急性心肌梗塞和6例近期内发生UA住院),而A2组没有发生冠脉事件(P<0.001).在体外用lng/ml脂多糖(LPS)激活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IL-6,A1组平均为45.3pg/ml(30.4~105.8pg/ml)比A2组17.5pg/ml(7.5-39.2pg/ml)、B组7.1pg/ml(4.1~32.8p/gml)和C组4.9p/gml(5.2-35.Op/gml)明显增高(P<0.001);观察其他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LPS激活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IL-6与基础CRP水平呈直线相关(r=0.42,P=0.005).结论在少量LLP激活应答中,急性冠脉事件后6个月,近期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患者,单个核细胞产生IL-6增多,且与基础CRP水平相关.这种持续性增高的急性时相应答可能有助于解释CRP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对入选的121例CHF患者测定了血红蛋白(Hb)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按Hb水平分为CHF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同时选择27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贫血组CHF患者血清TNF-α、sICAM-1、IL-6和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血清TNF-α、sICAM-1、IL-6和AngⅡ水平升高,Hb明显降低(P<0.01)。CHF患者Hb水平与TNF-α、sICAM-1、IL-6和AngⅡ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CHF患者TNF-α、IL-6和AngⅡ水平的升高参与了CHF贫血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而贫血的出现使CHF患者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3.
肺气肿肺气虚证大鼠血清IL-6、IL-8和TNF-α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肺气肿肺气虚证动物模型 ,观察肺气肿肺气虚证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 - 6(IL 6)、白细胞介素 - 8(IL 8)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变化 ,探讨其免疫和炎症机制。方法 :将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 ,复制肺气肿肺气虚证模型 ,分别检测血清IL 6、IL 8和TNF α含量。结果 :模型组IL 6、IL 8和TNF α均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IL 6、IL 8和TNF α作为重要炎症因子 ,促进肺气肿肺气虚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报道2020年9月2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由PYCR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松弛症ⅡB型患儿。该患儿女,3岁,表现为宫内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特殊面容、皮肤松弛及皱纹、关节过度松弛、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等。高通量测序发现PYCR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751C>T(p.Arg251Cys)以及c.743G>A(p.Gly248Glu),其中c.751C>T为新变异位点。分析临床表型和突变类型的相关性,发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与突变类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液中mRNA N6-甲基腺苷甲基化水平以及甲基转移酶3(methyltransferase-like 3,METTL3)和去甲基化酶脂肪与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gene,FTO)蛋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142单克隆抗体(mAb)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分3组:AD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2只,生理盐水组6只.AD模型组和治疗组于侧脑室注入Aβ1-42蛋白片段建立AD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在注射后第14天于侧脑室内注入Aβ1-42 mAb,连用3 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糖尿病易感患者酗酒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一组(n=62)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酗酒者体重指数和血脂正常为A组(n=28)、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酗酒者体重指数和血脂升高为B组(n=34)、2型糖尿病患者为C组(n=23)、正常对照组为D组(n=21),分别测定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的变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酗酒者停酒3个月后再次检测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的变化.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A组患者酗酒时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高于D组(P<0.05),B组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高于D组(P<0.05),C组患者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明显高于D组(P<0.01);糖尿病易感患者酗酒者在停酒3月后再次检测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下降(P<0.05).结论 糖尿病易感患者酗酒时乙醇诱发和/或加重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的损伤,由此导致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线粒体天冬氨酰-tRNA合成酶2(DARS2)对膀胱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迁移及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TIMER和GEPIA数据库分析DARS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CA)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RT-qPCR检测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膀胱癌细胞5637、T24和TCCSUP中DARS2 mRNA水平。TCCSUP细胞分为:control组(未转染)、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si-DARS2-1组(胞转染DARS2 siRNA-1)、si-DARS2组(转染DARS2 siRNA-2)、si-DARS2+Vector组(转染DARS2 siRNA-2+空载质粒)和si-DARS2+OE-EGFR组(转染DARS2 siRNA-2+EGFR过表达质粒)。Western blot检测DARS2,EMT标志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及EGFR的表达水平。Transwell侵袭和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结果 DARS2 mRNA水平在BLCA中显著上调,并与病理分期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三裂蟛蜞菊〖WTBX〗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技术分离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三裂蟛蜞菊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花蟛蜞菊烯酸(grandiflorenic acid,4αkaur9(11),16dien9oic acid)、1α-acetoxy-6α,9β-dihydroxy-4,10α-dimethyl-5αH,7αH,8αH-endesm3-en-8,12-olide 、1β-乙酰氧基-4α-羟基-6β-异丁酰氧基-9α-异戊酰氧基卤地菊内酯(1β-acetoxy-4α-hydroxy-6β-isobutyryloxy-9α-isovaleryloxyprostatolide)、16α-羟基对映贝壳杉烷-19-羧酸(16-hydroxyent-kauran-19-oic acid)、(3R,4R,6S)-3,4-二羟基薄荷烯[(3R,4R,6S)-3,4-dihydroxy-1-menthene,5、6-异丁酰基三裂蟛蜞菊内酯(trilobolide-6-O-isobutyrate)、1β-acetoxy-4α,9α-dihydroxy-6β-isobutyroxyprostatolide )、16β,17-二羟基对映贝壳杉烷-19-羧酸(16β,17-dihydroxy-ent-kauran-19-oic acid)、胡萝卜苷(daucosterol,)、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咖啡酸(caffeic acid)。结论 除化合物〖STHZ〗6,7〖STBZ〗外,其他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和3均为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三裂蟛蜞菊内酯A(trilobolide A)和1β-乙酰氧基-4α-羟基-6β-异丁酰氧基-9α异戊酰氧基卤地菊内酯。关键词: 三裂蟛蜞菊;三裂蟛蜞菊内酯A;1β-乙酰氧基-4α-羟基-6β-异丁酰氧基-9α-异戊酰氧基卤地菊内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β淀粉样蛋白1-42(Aβ_(1-42)越)和α1-抗糜蛋白酶(ACT)作用下的基因表达变化,探索AD脑组织中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特征. 方法 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至第二代后,分别加入脂多糖(LPS)、Aβ_(1-42)(50 μmol/L)或Aβ_(1-42)/ACT(50:5μmol/L)复合物,24 h后提取总RNA.用基因芯片方法检测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和信号传导通路方面的关系. 结果 Aβ_(1-42)越和Aβ_(1-42)/ACT对胶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较LPS广泛,以上调作用为主;且各组间基因表达的变化明显不同.Gene Ontology分析显示Aβ_(1-42)艟使炎症应激反应、免疫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增加;而Aβ_(1-42)/ACT对线粒体损害和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上皮分化和脉管发生等相关基因都有显著影响.以Aβ_(1-42)、Aβ_(1-42)/ACT实验组中表达上调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关键基因进行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分析显示下游转录因子和基因可进一步诱导炎症因子生成、细胞凋亡并影响AB的产生. 结论 基因芯片研究证实Aβ_(1-42)越可诱导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与ACT结合后产生不同的作用,提示Aβ_(1-42)、ACT都是参与AD病理过程的重要物质.Aβ_(1-42)诱导胶质细胞产生的IL-6、TNFα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在介导A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