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以通为用”论治乳痈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痈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乳腺炎 ,我们认为乳络“以通为用” ,从“通”论治 ,以“通”为主治疗乳痈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就“以通为用”论治乳痈研究作一探讨 ,以飨读者。1 乳汁郁积 ,乳络不通是发病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 ,肝主疏泄 ,可调节乳汁分泌 ;而乳汁为气血所化 ,气血为心神所属 ;乳络以通为用。乳痈之成 ,朱震亨《丹溪心法》对之有充分认识 ,云“乳房阳明所经 ,乳头厥阴所属 ,乳子之母 ,不知调养 ,怒忿所逆 ,郁闷所遏 ,厚味所酿 ,以致厥阴之气不行 ,故窍不得通 ,而汁不得出 ,阳明之血沸腾 ,故热胜而化脓”。我们认为乳痈的发生 ,既…  相似文献   

2.
乳痈多因妇人孕期,词摄不慎,忿怒所逆,郁闷所遏,肝失疏泄,乳行不畅,或者产后恶露未尽,厚味所酿,气血壅滞,使乳汁排出障碍,郁而化热所致。乳痈一般多见于阳证,初期脓未成时乳房一处或数处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乳汁排出不畅,往往伴见寒热往来,头痛口干,食欲减退,胸闷呕吐,  相似文献   

3.
少阳主枢包括足少阳胆经的宣通、升发、调畅气机和手少阳三焦经的通调水道、布散津液的功能。枢机不利是脑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在脑病的临床治疗中,从“少阳主枢”入手,调畅气机,调和气血,清利三焦,以柴胡类方加减,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主要因机体正气不足、情志不遂、感受时邪疫毒,导致机体脾失健运、肝郁脾虚、湿毒内蕴,多涉及脾胃、肝和肾,病位在肝,病因病机与肝胆经关系密切。经络与脏腑、气血、阴阳等关系密切,内通脏腑外联肢节,具有调节功能,通过对经脉的循行、输穴及主治等研究,可明确对疾病的诊断,十二经脉可起到运行气血的作用。足厥阴肝经可调畅肝气、疏泄津气,调节血行及一身气机,化生心血、以助生源,滋养胞宫肾精、濡养筋脉;足少阳胆经为"枢机",通条脏腑气机,疏泄胆汁、利中焦运化,通心助阳。  相似文献   

5.
外吹乳痈是乳房部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多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最为常见。其主要发病原因为乳络失畅,乳汁壅滞,临床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局部无块或有块,乳汁分泌不畅,同时可伴有寒热,头痛骨楚,或有胸闷,口渴,呕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若治疗不及时,乳汁郁久化热酿毒,便将腐肉成脓,所以治疗外吹乳痈,贵在及时快速。笔者于2010~2013年间,运用金黄膏加红灵丹外用,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外吹乳痈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乳腺炎是指乳房肿痛,化脓的一类疾病,中医称之为“乳痈”。祖国医学认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若产妇气血运行有序,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乳汁通畅,反之则乳络不畅,乳汁淤结凝滞,再加邪毒入侵,必致化热成痈。该病好发于分娩后1~4周的初产妇。输乳管阻塞和乳头皮肤破损,乳房不清洁以致细菌入侵引发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另外,乳头畸形,影响婴儿吮吸或乳汁分泌过多,不能及时排空或产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等原因均可引发本病。急性乳腺炎早期,乳房部切诊可有触痛和硬块,局部皮肤灼热,或伴有发热恶寒,若…  相似文献   

7.
杨小清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87-1388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癣,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8.
<正> 肝与胆肝为五脏之一,位于腹腔右上部。肝的上部紧贴膈肌,整个肝脏为右季肋所遮盖。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具有调畅全身气机和血液运行的作用。肝脏与胆府直接相连,且有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成为脏府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急性乳腺炎多由肝气郁滞、胃热壅滞而得。按经络分布,乳头、乳晕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能调节乳汁分泌,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乳汁瘀滞不通成痈。本病初期:乳房肿胀、发热、触痛,肿块或有或无,乳汁排泄不畅,伴发热、恶寒、口干、...  相似文献   

10.
答:乳汁自溢淋漓不断,有虚寒实热之分。如气虚胃弱,摄纳无权,乳汁随化随溢,用补气益胃法,气足胃强自能固摄。肝经郁热,疏泄太过,乳汁外溢,用舒肝清热法,郁解热清.乳汁自归其常道。胃肠积热,阳热沸腾,迫乳外溢,用泄热凉血法,热清血静,水自不沸。  相似文献   

11.
乳病的发生与肝、胃二经关系最为密切。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乳房与经络关系的记载:“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而肝司疏泄,调畅气机,脾胃则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肝、胃二经最恶郁滞。《太素.任脉》中杨上善注道:“手足厥阴少阳多气少血.以阳多阴少也。手足太阴阳明多血气.以阴阳俱多故也。”可见肝、胃二经以“阳多”为主,乳病治疗应顺肝、胃二经之常态,临床施以温通法.屡屡奏效。兹举验案3则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陈实功认为乳痈的病因病机为胃热壅盛,炼乳浓稠,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乳汁蕴积化热而成脓;或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而致气机阻滞,血流不畅,而成气滞血瘀阻于乳络,使乳络不通、乳汁分泌不畅而成肿成块。治疗方法上主要有通法、通补结合法、补法、内治法与外治法相合。乳岩的病机为情志所伤,以致无形之气郁与有形之痰浊、瘀血相互交凝,乳络不通,日积月累,结滞乳中而成。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早期以疏肝行气为法、中期以疏肝行气与补益气血相结合、晚期以益气养荣为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强调心理疏导、怡情易性,但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3.
孔祥茹 《光明中医》2023,(3):426-429
产后缺乳是产后常见病,中药治疗时灵活应用引经药能起到引药直达病所、减药增效的目的。此文结合经典论著及现代研究,分述升麻、桔梗载气血上升,达于乳房,化生乳汁;柴胡、青皮引药入厥阴行气,开窍通乳;石膏引药入阳明胃经清热,通乳平痈;皂角刺引药入疮,散结消肿平痈的作用,以及不同用量。由此希冀为治疗产后缺乳的遣方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乳痈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胃积热或情志不畅致乳络不通,乳汁瘀积,气滞血瘀,痰凝而成。本病发病急,传变快,极易成脓破溃,损伤乳络,影响泌乳及哺乳,故宜早期治疗。目前,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抗生素对母婴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不愿意接受。笔者自1997年3月至2000年3月应用瓜蒌牛蒡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本病28例,除1例加用抗生素外,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为门诊病人,均为哺乳期妇女;年龄最小20岁,最大35岁,平均26.4岁;初产妇24例,经产妇4例;双侧乳房先后发病者3例,单侧…  相似文献   

15.
行乳三法     
乳汁不行,临床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乳汁分泌障碍,为真性缺乳,多由气血化源不足或肝失疏泄,影响分泌;二是乳汁分泌正常,但乳窍不通,乳汁不得出,为假性缺乳。笔者针对上述不同情况,采用峻补气血,疏肝养血,逐瘀通窍三法辨治,均获得满意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1峻补气血法用于产后气血化源不足。临床表现为产后即乳少清稀或全无,乳房干瘪柔软,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少苔,脉细弱。笔者常用圣愈汤加减:党参黄茂熟地当归白节首乌桑塔构把子、重用参茨峻补气血以化乳。患者张某,女,27岁。产后10k。乳汁渐少,于1993…  相似文献   

16.
以"通"为用治疗早期乳痈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房具有脏的“藏精气”与腑的“传化物”之共性,但因其产生贮藏的乳汁只有通过正常的分泌才能在哺乳过程中产生意义,故乳房主要属于“腑”,既属于腑,则以“通”为用。一旦发生诸如乳汁不出,肝气郁结,腑气不通等病证时,就会出现乳癖,乳痈等变证。采用“通”为治则,取得较好疗效。现就哺乳期乳痈为例,总结如下。1开通乳络现在的产妇多无哺乳经验,在乳导管尚未完全开放之机,大量进补高蛋白饮食,使乳汁过于浓稠,大量乳汁脂块积于乳管,乳络不通,疼痛则生。或因寒邪外袭乳管收缩而不通。治疗可内外同治。外治即通过热敷,挤压按…  相似文献   

17.
乳痈是在乳汁淤积的基础上,细菌通过乳头进入乳房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于哺乳期,尤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多由乳头凹陷、畸形、授乳不当,影响乳汁排出,导致乳络不畅、乳汁淤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性病变。临床上中药治疗乳痈大多选择清热解毒之品,传统切开排脓手术治疗成脓期乳痈,效果均欠佳。浙江省名中医楼丽华教授,创造性地将温通法运用到乳痈的治疗中,选用阳和汤内服、成脓期乳痈配合细针穿刺抽脓,减小患者痛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汪妙芬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73-873
乳少是指产后乳汁分泌甚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的病证。本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气血虚弱:或分娩失血过多,气血耗损,乳汁化源不足,而生乳少:或产后七情所伤,情志不调,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乳汁运行不畅而乳少,甚则乳脉不通而乳汁点滴不通。笔者取少泽穴治疗产后乳少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久治不愈的三叉神经痛大部分病例是由于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成。从中医经络学上可以看出颜面部为肝胆经脉循行之处,足少阳胆经在头面部的循行部位,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第二,第三支分布区域,足少阳胆经受邪可以引起三叉神经疼痛。故面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功能疏泄失常,病久络脉瘀阻而成。气滞血瘀病机不解,病情反复发作。对久治不愈者,根据上述之机理采用解郁化瘀法从肝胆经论治,解郁使肝胆气机条畅,气行则血行;化瘀使肝胆脉络疏通,血行则气畅。气血运行正常,疼痛易于祛除。  相似文献   

20.
气机郁滞可致气血阴阳运行失常,引起各种病症.气滞与肝胆密切相关,疏理郁滞之气机多以疏肝理气、疏肝利胆为法.肝胆气机畅达需要阳气的推动,"木……其候温和",胆经子时当值,"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肝升胆降,需相火伴行.肝胆经气郁滞不行时,宜温通肝胆,忌一味泻肝利胆,恐杀伐阳气.毫火针刺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丘墟二穴,可以激发胆经原气、温补胆经之初生少阳,温通肝胆经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