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数字减影CTA与双能量减影CTA两种血管成像方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和血管分支显示率。方法:将临床需行头颅CTA检查的40例患者分为A、B2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扫描机进行检查。A组患者用单球管单能量模式行常规64层螺旋DSCTA,B组患者用双球管双能量模式行能量减影CTA,比较2组图像的质量以及颅内血管主干及分支的显示率。结果:A组20例患者,18例减影成功,2例因患者移动而减影失败,成功率90%;B组20例患者全部成功,成功率100%;2组患者在头颅血管主干及分支的显示上无明显差异,但A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优于B组。结论:随着双源CT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脑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在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用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高唐县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接诊的81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冠脉CTA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的结果记为数字减影组,将冠脉CTA技术诊断的结果记为冠脉CT组。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冠脉CT组确诊率为98.77%,狭窄处检出率为94.84%,分别高于数字减影组的90.12%和8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数字减影组与冠脉CT组对轻度、中度、重度、完全闭塞的血管狭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冠脉CT检查方式总满意率为95.06%,高于数字减影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8,P<0.05)。结论 在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用冠状动脉CTA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患者的狭窄情况进行显示,所得图像质量更高,有助于医生的观察、分析和确诊,同时该检查方式可以提升患者满意度,有助于构建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CT双能量去骨和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CT双能量去骨和CT数字减影在脑血管成像的对比分析,探索其优势与特点,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方法:使用西门子64层双源螺旋CT和双筒高压注射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用双能量去骨成像法;对照组用DSACT成像法,每位患者注射50ml造影剂和5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为4ml/s。结果:两组脑血管图像无骨骼影干扰,去骨完全彻底;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去骨缺损,血管表面清晰度较差: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静脉影干扰;实验组患者辐射剂量低。结论:DSACT成像法的图像质量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但其辐射剂量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  相似文献   

4.
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常规数字摄影与双能量减影摄影的具体临床应用。结果: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较常规数字摄影提高了对肺小结节、肺内钙化、泌尿系结石、心脏冠脉钙化和瓣膜钙化等的检出率、敏感度和准确性。结论: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比常规X线数字摄影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吉东 《临床医学工程》2013,(11):1340-1341
目的 比较在肋骨骨折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和DR双能量减影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82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DR双能量减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为1.8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肋骨骨折临床中,相比DR双能量减影检查,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更高,误诊率更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从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5例脑血管疾病疑似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将诊断结果分别记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和颅内动脉瘤直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为82.22%(37例)和64.44%(2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检测颅内动脉瘤直径分别为(4.14±0.38)mm和(4.75±0.42)mm,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CT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从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5例脑血管疾病疑似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将诊断结果分别记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和颅内动脉瘤直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为82.22%(37例)和64.44%(2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检测颅内动脉瘤直径分别为(4.14±0.38)mm和(4.75±0.42)mm,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CT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DR双能量减影在肋骨骨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资料选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120例,给予患者DR双能量减影技术诊断。用双盲法分别对患者的胸部标准像和骨组织像实施分析。并观察DR双能量减影技术诊断患者的不同部位肋骨骨折、不同形态骨折的检出情况。结果 骨组织减影图像患者不同部位肋骨骨折的检出情况中,膈上的检出率为96.78%,膈下检出率为72.72%,心影后的检出率为60%,肺门区检出率为83.33%,腋部检出率为66.67%;在骨组织减影图像中患者不同形态骨折,完全性检出率达到100%;不完全性检出率为93.33%,裂隙状检出率为77.78%,皱褶状检出率为70%。结论 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肋骨骨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在诊断膈下、心影后及腋部骨折方面应用价值极高,还能补充常规检查的不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颈部CTA低剂量减影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 对28例患者行颈部CTA减影成像检查,平扫毫安量采用50 mas,增强扫描毫安量为160 mas,其他扫描参数不变,将增强前后图像进行减影,去除骨结构,进行血管三维重建,与非减影三维重建图像相比较.结果 减影图像能整体显示颈动脉和椎动脉,18例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10例因颈部移动,未能去除骨结构,成功率64%.重建时间减少5 min,平均增加患者辐射量3.90 mgy.结论 与常规颈部CTA相比,低剂量减影技术操作简单,稍增加辐射剂量便可以得到类似DSA血管减影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舒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及对病变部位的检出结果,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300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脑梗死156例,短暂性脑缺血84例,后循环缺血34例,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梗死157例,短暂性脑缺血95例,后循环缺血42例,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485处异常或病变,其中脑梗死307处,短暂性脑缺血122处,后循环缺血56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456处异常或病变,其中脑梗死282处,短暂性脑缺血126处,后循环缺血48处,两种检查方式均为右侧和左侧颈内动脉发生病变的占比较高,而两种检查方式不同类型病变检出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梗死、短...  相似文献   

11.
李捷  吕益忠  钱进军 《现代保健》2010,(28):103-10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患者经彩超或CTA筛查发现共42支血管有病变,再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价其价值。结果颈动脉狭窄≥70%者26支,占61.9%;颈动脉狭窄≤70%者13支,占31.0%;无狭窄3支,占7.1%。结论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狭窄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能量脑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30例经DSA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双能量脑动脉CTA影像学特点,比较双能量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对脑动脉瘤诊断准确性.结果 双能量脑动脉CTA能较好地显示脑动脉瘤的直接征象,对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瘤征象显示优于常规脑动脉CTA扫描.对瘤体及瘤颈的测量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脑动脉CTA辐射剂量为19.1~25.4(21.7±0.5) mSv.结论 双能量脑动脉CTA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7月~2022年7月本院影像科接诊疑似为下肢ASO的患者83例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疾病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二者在下肢ASO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83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出ASO患者67例,其中19例Ⅰ级,24例Ⅱ级,13例Ⅲ级,11例Ⅳ级;经CT血管成像检出65例,其中18例Ⅰ级,23例Ⅱ级,13例Ⅲ级,11例Ⅳ级,CT血管成像疾病诊断灵敏度97.01%、特异度87.50%以及准确率97.59%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100.00%、100.00%、100.00%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用于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诊断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二者诊断效能接近,可有效鉴别患者的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程度,从而为其后续治疗提供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减影术在头颈部64排螺旋CTA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讨数字减影术在头颈部64排螺旋CTA成像的价值。方法对958例头颈部血管患者用直接法、Surestart法、小剂量测试法、Surestart减影法、小剂量测试减影法进行CTA成像,前3种为非减影法,后2种为减影法.从图像质量.成像时间、成像效果对5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优图像质量、最短成像时间、最好效果的CTA成像方法。结果图像质量按直接法(2.82分)、Surestart法(3.25分),小剂量测试法(3.33分)、Surestart减影法(4.10分)、小剂量测试减影法(4.18分)顺序逐渐变好,减影法好于非减影法;成像时间按直接法(40.26min)、Surestart法(35.06min)、小剂量测试法(33.49min).Surestart减影法(17.52min)、小剂量测试减影法(15.32min)顺序逐渐变短.减影法快于非减影法:减影法评估动脉瘤和狭窄的灵敏度比非减影法高.且狭窄程度和动脉瘤越小.减影法越优于非减影法。结论数字减影法是比较理想的头颈部64排螺旋CTA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的应用及其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50例临床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前瞻性分析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结果CTA检查50例患者,检出43例脑动脉瘤,共46个病灶,采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以及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50例患者中DSA检查最后确诊为脑动脉瘤42例,共45个病灶,其中3例为多发(2个病灶),有8例结果为阴性,其中7例与CTA结果相符。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在显示脑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明显优于DSA,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诊断脑动脉瘤灵敏度高,在显示脑动脉瘤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优于DS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为参照,观察64层螺旋CTA在颈内动脉检出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48例怀疑前循环缺血发作的患者施行64层螺旋CTA检查,其中79例同时行DSA检查,并将CTA与DSA结果相对照,比较两者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行CTA检查的148例患者中有119例患者颈内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79例行DSA检查的患者颈内动脉有不旧狭窄,CTA与D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A对颈内动脉系统病变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具有微创伤性,能用于颈内动脉的诊断,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谢锟林 《现代保健》2011,(27):68-7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诊断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非高血压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20例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结果520例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血管病变387例,以动脉瘤最多,为301例,占总数的77.78%。此外,还包括颅内动脉畸形、颅底异常血管网等。临床诊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各种辅助检查进行判断。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保守治疗为辅。结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对诊断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医生对患者的疾病确诊应综合判断,并早期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的应用及其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50例临床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前瞻性分析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结果 CTA检查50例患者,检出43例脑动脉瘤,共46个病灶,采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以及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50例患者中DSA检查最后确诊为脑动脉瘤42例,共45个病灶,其中3例为多发(2个病灶),有8例结果为阴性,其中7例与CTA结果相符.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在显示脑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明显优于DSA,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诊断脑动脉瘤灵敏度高,在显示脑动脉瘤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优于DS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在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等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月在武威医学科学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2周,在治疗期间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分析患者血管病变类型和部位。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治疗+3.0T核磁MRA检查。结果观察组25例患者血管异常率为88.0%,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形成血管局部狭窄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和锁骨下动脉最多(19例,76.0%)。对照组25例患者血管变异率为48.0%,均为血管局部狭窄有12例。观察组血管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在既往无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明显优于3.0T核磁MRA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的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对确定病变部位,预后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观察组),检查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从而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采用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进行治疗。对68例患者采用胃镜检查,采取急救措施并利用药物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结果:观察患者总有效率率为95.59%,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9.41%。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治疗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