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娟  杜月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19):26-26
定期检测冠状动脉变化1.<2岁冠状动脉瘤多数可消失,>3岁者多数难以消失;2.冠状动脉瘤为梭形,小的易消失,囊状者难以消失;3.冠状动脉瘤>8m易发生心肌梗死;4.左冠状动脉主干或多条冠状动脉梗死易导致死亡。川崎病不能终生免疫,可复发。预后与发生并发症的关系1.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无合并冠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报导的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因不明,我院1985 ̄1995年收治4例。  相似文献   

4.
农进标 《广西医学》2000,22(2):362-363
川崎病是由日本医生川崎于 1 976年首次报道的一种以发热、皮疹、粘膜炎、颈淋巴结肿大及肢端病变为临床特征的急性血管炎 ,可累及全身器官 ,以心血管系统为著 ,可发生冠状动脉炎、动脉瘤、全心炎、心肌梗塞等。我国川崎病患儿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1)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儿科近几年收治的 1 0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0例患儿中 ,男性 6例 ,女性 4例。年龄~ 1岁 4例 ,~ 3岁 3例 ,~ 6岁 2例 ,~ 1 3岁1例。1 .2 临床表现 :( 1 )一般症状 :全部病例均有高热 ,体温最高达 41 .5℃ ,≥ 39℃ 6例 ,<39℃ 4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方法对5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有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早期诊断KD的依据。结果发病早期≤3d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2例(3.8%);〈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的患儿;〉3岁患儿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患儿。≤5d发热52例(100.0%),皮肤表现45例(86.5%),唇红皲裂40例(76.9%),球结膜充血39例(75.0%),血沉增快46例(88.5%),白细胞升高44例(84.6%),C反应蛋白升高42例(80.8%);心脏冠脉病变3例发生在5-7d;6例查D-二聚体均升高。40例(76.9%)在早期≤7d做出了明确诊断。结论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及〈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是KD患儿早期较特异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在〉3岁患儿较常见。发热、皮肤表现、唇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升高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当早期高度怀疑KD的可能时,应尽早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克恒 《吉林医学》1994,15(6):332-334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LNS),是好发于婴幼儿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首次报告,并正式命名。本病病因未明,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变态反应性小血管炎,临床以急性持续性发热。皮肤粘膜改变、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但当血管炎改变累及全身各脏器,可出现各系统症状,尤其是心血管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炎并伴动脉瘤、血栓栓塞而致死,为国内外医务工作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9.
笔者近年来诊治 5例川崎病儿 ,出院随访 2至 4年 ,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5例病儿均为 1 994年 1 2月至 1 996年 1 0月收治的住院病儿。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7个月至 4岁 ,其中 7个月 3例 ,2岁 1例 ,4岁 1例。发热 (8~ 1 0 )天 ,平均 7天。伴有多形性皮疹 ,其中 1例 7个月女婴表现为双峰形皮疹和双峰热型 ,颈淋巴结一过性肿大 3例。病程初期可见双眼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杨梅舌、手足硬肿、掌跖部皮肤发红和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以及脐周、肛周、尿道口周围的皮肤粘膜潮红。本组病例还伴有心音低钝 ,其中合并心力衰竭者2例。血小板…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1962年在日本首次发现,1967年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此后欧、亚、美、澳洲及南非各地均有报道。由于本病病因未明,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尤以冠状动脉为甚,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尽管KD在诊疗上获得了诸多进展,但仍有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于探讨。本文仅就诊断方面的若干进展,做一阐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清波 《吉林医学》2000,21(4):240-240
我院于 1 998年~ 1 999年 2 a间共收治川崎病 1 0例 ,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0例患儿男 6例 ,女 4例。 1岁以内 1例 ,1岁~ 2岁 6例 ,3岁~ 5岁 2例 ,8岁 1例。 1 0例患儿均有发热 ,呈弛张热 ,平均发热 6 .5 d,热程 8d~ 1 5 d。发热后数天出现皮疹 8例 ,以躯干为主 ,形态多为斑丘疹 ,浅表淋巴结肿大 9例 ,唇干、皲裂 1 0例 ,杨梅舌 9例 ,球结膜充血 9例 ,手、足背硬性水肿 7例 ,指趾端与甲床交界处有片状膜样脱皮 8例 ,心律不齐 2例 ,心音低弱 1例 ,发热第 4天出现头痛呕吐 1例 ,脑膜刺激…  相似文献   

12.
何启明 《河北医学》2002,8(12):1103-1104
近年来川崎病 (KD)有增多趋势 ,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简称静脉丙球 )可防止或减轻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故早期诊断尤其重要 ,特别是对于非典型病例。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KD36例 ,其中2 4例 (6 6 .7% )系非典型病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4例均为非典型病例 ,本组非典型病例是指仅具备诊断标准中包括发热在内 2~ 4项主症的病例 ,根据恢复期特征性指、趾端膜状脱皮和 /或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而确诊。其中男 16例 ,女 8例。年龄 :4月~ 1岁 15例 ,~ 3岁 7例 ,~ 5岁 2例。从发病到就诊 ,短者 3d …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川崎病患儿40例,分析其急性期临床表现、实验室、UCG检查及诊断时间.结果:4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典型病例25例(62.5%),不典型病例8例(20%),疑似病例7例(17.5%).急性期临床表现发生率:结膜充血80.0%,皮疹70.0%,淋巴结肿大67.5%,口腔黏膜改变95.0%,手足硬肿、膜状脱皮65.0%,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5.0%,肛周皮肤潮红脱皮12.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部分呈不典型病例及疑似病例,易延误诊断,KD面容,ESR、WBC显著升高、UCG、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问题。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3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在发病早期出现持续发热占100.0%,皮疹75.0%,口腔黏膜改变84.4%,眼结合膜充血81.3%,肛周红脱皮62.5%,卡介苗接种瘢痕周围红晕、肿胀(卡瘢红)43.7%,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结论:发热、皮疹、KD面容、卡瘢红、白细胞、C反应蛋白增高及肛周红、脱皮等有早期诊断意义,心脏彩超检查也是早期诊断KD有效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问题。方法 将70例患儿分为0~1岁组、~3岁组、>3岁组,分别比较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手足脱皮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及冠脉损害程度。结果 淋巴结肿痛在>3岁组表现突出,占81%,其他两组淋巴结肿痛不典型,出现时间(4.25±.73)天;皮疹在各组发生率较高,无差别,出现时间(4.27±3.75)天;手足硬肿及脱皮在各组发生率均超过60%,无差异,出现时间分别为(6.42±2.26)天、(11.69±3.94)天;冠脉扩张在0~1岁组相对高,除冠脉扩张外,其他不典型心脏损害在>1岁组发生率相对高。血沉、C反应蛋白早期升高各占89%、91%。结论 发热伴皮疹、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有早期诊断意义,年长儿可以淋巴结肿大为首诊,婴幼儿可无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线索,从我院1995—2005年住院治疗的有完整病历资料的73例川崎病中,选择出早期就诊的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病的诊断仍按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8年制定的标准。临床表现典型的表现经过3个可辨认的阶段:(1)急性期。发病1~11天。高热、 易激惹、 中毒表现。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