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岬沟及岬骨管在鼓室神经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100个成人颅骨的200侧鼓室进行观察。结果:大部分标本均存在岬沟,以1条者多见,占89.0%,2条者11.0%。岬骨管可分为隆凸型及隐型两类,以岬下部多见,岬表可有岬窦存在。鼓室小管上口可位于岬下缘圆窗后下鼓室内的任何部位,下口多位于岩下窝,也可位于颈静脉窝及颈动脉管内。结论:岬沟及岬鼓管等结构可作为鼓室神经切除时寻找鼓室神经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下颌骨标本10例、新鲜下颌骨标本10例和成人全牙下颌骨标本20例,分别暴露出下颌管截面、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和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牙根.观察下颌管的形态、走行和下牙槽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后牙牙根尖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结果:下颌管呈椭圆形,自磨牙牙根尖舌侧和前磨牙牙根尖颊侧的下方走行;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8.19±0.87) mm(左)和(8.29±0.88) mm(右)、(7.38±0.85) mm、(3.30±0.66) mm、(2.98±0.77) mm(左)和(2.92±0.75) mm(右)、(3.82±0.63) mm(左)和(3.86±0.64) mm(右).结论:下颌管的应用解剖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房动脉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心房切开术或经心房介入治疗术时防止伤及心房的动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心脏标本,解剖观测心房动脉的分支分布特点。结果:右心房动脉有2~6支,平均3.4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外侧壁,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5±0.6)mm和(1.3±0.5)mm,主干长(20.0±9.8)mm。左心房动脉有2~4支,平均2.4支,左房前支和左房中支均起于左冠状动脉的上壁,左房后支有20%(4例)起始于右冠状动脉。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2±0.6)mm和(1.1±0.6)mm,主干长(14.6±5.6)mm。心房动脉多数与冠状动脉呈直角分布于心房肌,窦房结动脉行于右心房的界沟内。结论:(1)左、右心房的动脉多数以直角起于冠状动脉,向上分布于心房;(2)在心房切开术时应远离冠状沟,切口应与冠状沟呈直角方向,在右心房前外侧的切口应离开界沟2 cm左右并与该沟呈平行方向,能有效防止伤及心房和窦房结的动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临床腘肌腱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下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21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肌腱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 腘肌腱出现恒定,起始于腓侧副韧带股骨附着处前下方,穿过股二头肌腱和腓侧副韧带的深面在胫骨平台下与腘肌肌腹相连接.腘肌腱的长度为(40.12±0.91)mm,起点宽度为(6.19±0.27)mm,止点宽度为(6.46±0.35)mm,起点厚度为(3.38±0.24)mm,止点厚度为(3.62±0.25)mm.结论 腘肌腱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重要结构之一;深入了解其形态特点,对关节镜下腘肌腱损伤诊断、治疗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跟外侧神经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 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其中跟外侧神经第1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其卜方7.2 cm发出,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有1~3支、直径分别为(1.62±0.45)mm、(1.11±0.37)mm和(0.85±0.39)mm.结论:跟外侧神经第1支解剖恒定,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跟外侧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前庭小管外口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前庭小管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经岩骨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例(64侧)新鲜颅底标本上观察前庭小管的形状,并测量其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下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对比双侧的差异,结果:前庭小管多为弧形(48%),其次为S型(28%),折线形最少,前庭小管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9.7,10.7,7,9.6,8.8和9.5毫米,其中到乙状窦和颈静脉孔的距离两侧有显著性差异,均以右侧较短,结论:前庭小管是经岩骨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国人和国外人种在解剖上存在一定差异,乙状窦前置和高颈静脉以右侧多见。  相似文献   

7.
我科从1995年初至今对172颗下颌第二磨牙依据其解剖形态进行液剂充填法的根管治疗,收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提示液剂充填法对下颌第二磨牙的根管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人群颏孔、下颌孔位置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颏孔、下颌孔的水平位置、垂直位置在不同时代间的表现特点及变化.方法:通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55例)、青铜铁器时代(208例)和现代(113例)共376例成年男性下颌骨上颏孔、下颌孔位置的观测、记录,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新石器时代以来,颏孔的垂直位置在上升.颏孔的水平位置变化为,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体现为前移,在青铜铁器-现代则体现为后移.下颌孔水平位置在新石器-青铜铁器-现代没有明显变化,垂直位置在现代人中较高.结论:颏孔、下颌孔的位置在不同时代人群中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骶管裂孔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骶管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40例正常成人骶骨标本,观察骶管和骶管裂孔的形态,测量两侧骶角与后正中线之间的距离、测量第二骶椎下缘水平与两骶角连线的垂直距离。结果①骶管裂孔的形态变异较大,首先两侧骶角并不都是对称位于后正中线两侧,其中较多的是左侧骶角比较靠近后正中线,40例中有13例,约占32.5%;骶管裂孔的形态以三角形和长尖形居多占57.5%;其次是马蹄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占42.5%;②测得左侧骶角与后正中线之间的距离平均为(0.78±0.06)cm,右侧骶角距后正中线的距离平均为(0.94±0.06)cm;测得第二骶椎下缘水平与两骶角连线的垂直距离平均为(2.73±0.22)cm。结论①骶管裂孔的形态变异较大,其中较多的是左侧骶角比较靠近后正中线,所以对骶角不对称的病人,作骶管麻醉时,可考虑左侧卧位。②根据我们测得的数据,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麻醉范围和麻醉效果,骶管麻醉进针的部位可以考虑在两骶角连线的中点偏左0.1cm处,进针的深度正常成人在不超过2.4cm的范围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直肠系膜的内容、形态学特点及毗邻关系。方法:对35具尸体材料进行解剖,运用大体解剖、组织学、透射电镜和核磁共振等方式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直肠系膜是包绕在直肠周围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胁组织,其上端与乙状结肠系膜相延续,下端在直肠肛管连接处明显变薄后止于该处;在直肠的前腹膜反折以上由腹膜覆盖存盆脏筋膜的外面,反折以下盆脏筋膜的前面有Denonvilliers’筋膜,结论:直肠系膜是包绕在袖套样盆脏筋膜之内(包括盆脏筋膜在内)的直肠周围所有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结、神经及脂肪组织等共同构成的独立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1.
蝶腭孔、翼管前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为鼻内窥镜翼管神经切断术等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15个30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头颅标本,经正中矢状面剖开,解剖观察测量蝶腭孔、翼管前口及穿过的血管、神经。结果 19例(63.33%)蝶腭孔位于中鼻甲后端前方平均8.09mm;11例(36.67%)位于在中鼻甲后端前上方平均7.24min。蝶腭孔呈圆形24例,直径平均3.25mm;呈卵圆形6例,最大径平均4.92mm穿过蝶腭孔的动脉有蝶腭动脉,或其分支鼻后外侧动脉和鼻中隔后动脉。翼管前口位于蝶腭孔后方约7mm,呈圆形漏斗状,横径约3mm,略向外下方开口,距离鼻小柱平均71.72mm,有翼管神经和翼管动脉穿过。结论 经鼻腔暴露翼管前口及翼管神经,以及进入翼腭窝处理上颌动脉末端的分支时,蝶腭孔及其周围骨质菲薄的部位是理想的手术入路部位。  相似文献   

12.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0个成人尸头的 6 0侧视神经管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视神经管的口径 ,管壁的厚度和长度。观察了视神经管的走行特点 ,计算了视神经管横截面积。结果 :视神经管内壁中部是视神经管管壁最薄之处 ,厚度为 (0 .48± 0 .36 )mm ;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是中部 ,横截面积为 (17.47± 3 .97)mm2 ;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 37.46°± 4.6 6° ,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 2 1.0 0°± 3 .46°。结论 :视神经间接损伤后 ,视神经管在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可能最强 ,视神经减压术开放管的中部可能最为重要。视神经管走行的特点是视神经间接损伤常合并于颞额部钝挫伤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咽下缩肌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提高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用发音管发音重建的成功率,选择最能影响发音重建成功的咽下缩肌进行研究。方法:对40具正常成人尸体标本咽下缩肌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测量。测量咽下缩肌各起点处的宽度,在甲状软骨板后缘的厚度;止点的长度;环咽肌后壁的测量;并用组织切片法观察咽缝的结构。结果:发现咽下缩肌不仅有起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肌纤维,而且有起于第1气管环的肌纤维和肌腱。咽缝不是呈线状,而是呈条带状。结论:对发音重建行咽缩肌切断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展神经颅内段的分段毗邻与转角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颅底显微外科提供展神经的解剖学资料,同时探讨其脆弱性的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毗邻,并对其分段测量。结果:①展神经颅内段可分为5段:脑池段(15.01±2.56)mm,岩斜段(6.38±1.78)mm,动脉后段(2.81±1.32)mm,跨动脉段(5.76±0.84)mm,动脉前下段(15.63±2.03)mm;②展神经颅内段在行程中形成3个转角,分别位于脑膜入口处、岩尖及颈内动脉(ICA)的外侧面;③斜坡内动脉、斜坡外动脉、小脑幕动脉、垂体下动脉及下干的前外侧支与展神经关系密切;④展神经三角:由岩蝶韧带、三叉神经囊内侧面及ICA后外侧面围成,展神经动脉后段经过此三角;⑤在ICA外侧面有交感神经以锐角加入展神经。结论:①展神经行程中的3个转角,以及与血管、神经、韧带、骨等复杂的解剖关系,使其脆弱而易于损伤;②在斜坡区、颞骨岩部和海绵窦手术时必须予以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准确测量和定位视神经管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以骨质鼻尖-前床突为扫描基线对20具尸头标本行薄层扫描和解剖观察,验证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视神经管立体定位实际符合率。结果:①骨质鼻尖-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基本一致;②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可全程显示在三维矢状位的鼻窦外侧壁上,与解剖观察情况一致;③眶口-鼻小柱距离、颅口-鼻小柱距离和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值分别为(77.84±3.60)mm、(77.35±3.22)mm;(84.28±4.46)mm、(84.04±4.58)mm和(10.23±1.31)mm、(10.02±1.24)mm,两种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骨质鼻尖-前床突扫描基线和空间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对视神经管进行观测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构建组织工程静脉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34侧大隐静脉股段标本按自身比例均分为近、中和远3段,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瓣膜的形态,测量相关数值,分析瓣膜与静脉属支的关系。对新鲜瓣膜行Masson三色改良染色和H-E染色。结果:大隐静脉股段瓣膜数为(3.18±0.94)个,瓣膜以半月形双叶瓣为主,瓣膜方位无显著性差异,隐-股点主要位于属支汇入处的远心端(Ⅲ型)。瓣膜的窦面和腔面均覆着一层内皮细胞,在管腔面内皮下层覆着数层网状的弹力纤维,瓣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结论:通过对大隐静脉瓣膜形态学研究,获取了其基本形态学特点及数据,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及组织工程构建人工瓣膜提供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下颌骨标本10例、成人全牙下颌骨标本18例和20名全牙志愿者,分别暴露出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牙根和CT连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下牙槽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用游标卡尺和CT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测量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结果: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在标本及影像上的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分别为(8.36±2.34) 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mm和(3.88±1.76)mm。结论:(1)下颌后牙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2)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mandibular canal is a conduit that allows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urovascular bundle to transverse the mandible to supply the dentition, jawbone and soft tissue around the gingiva and the lower lip. It is not a single canal but an anatomical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branches and variations. The branches are termed accessory, bifid or trifid canals depending on their number and configuration. A bifid mandibular canal is an anatomical variation reported more commonly than the trifid variant. Because of these variations, it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to determine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mandibular canal and to identify any branches arising from it prior to performing surgery in the mandibl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evalence, classification and morphometric measurements of these accessory mandibular canals, emphasizing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0侧成人防腐固定的盆腔标本上解剖观测直肠系膜、Denonvilliers筋膜及直肠周围腔隙的结构特点。结果 :1、直肠系膜中上段较厚 ,与直肠连结疏松 ,有纤维束伸入直肠壁 ;下段逐渐变薄至 ( 2 .1± 1.2 )mm ,并有 ( 1.5 9± 0 .47)cm长的系膜与直肠肌层连结紧密 ,末端借致密结缔组织与肛提肌相连。 2、Denonvilliers筋膜薄而致密 ,最薄处为 ( 1.4± 0 .5 )mm。 64 %的筋膜有细小纤维束伸入前列腺、精囊腺 (或阴道 )之间。 3、未见明显呈束状结构直肠侧韧带。结论 :直肠系膜及Denonvilliers筋膜是包裹直肠的独立结构 ,沿骶前间隙及直肠两侧壁锐性分离可完整游离直肠系膜 ,但直肠下端的系膜与直肠壁、Denonvilliers筋膜与前列腺 (或阴道 )之间结合紧密 ,分离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颈动脉管外口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选取成人颅骨,由1位口腔专业教师确定各观测点的位置后,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等测量颈动脉管外口的长径、短径及该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部内侧点、茎乳孔内侧点、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长径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最短距离,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