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病毒,传染源为鼠类,传染媒介为螨。带病毒的鼠排泄物,通过多种途径,如破伤的皮肤黏膜、呼吸道而感染患病。本病发病季节有两个高峰期:春夏季(5月~6月)、秋冬季(10月至次年1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灾后长春市1998年9月~1999年7月间混合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危险因素。方法:对水灾后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调查饮食卫生、鼠类接触史、野外作业、食品贮藏等情况,结果:食物保管不善,食用被鼠类粪尿污染的食物,水灾后大量野鼠入村屯,均为本病危险因素。流行性出血热可经皮肤、消化道传播,水灾是促进本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疆出血热因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病毒引起,是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四种虫媒病毒性传染病之一.CCHF病毒经蜱传播,人被带病毒蜱叮咬、接触感染动物内脏和皮毛、密切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本病.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组以发热、出血及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主要传染源为鼠类,通过皮肤粘膜伤口、吸入被病毒污染的尘埃、食入或饮用被鼠尿、鼠粪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及鼠蚤、革螨叮咬人体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旅客列车上的鼠类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情况。方法在经过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列车上捕捉鼠,进行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抗体和抗原检测。结果在4组列车上捕获26只褐家鼠,12只小家鼠,有1只小家鼠携带出血热病毒抗原,携带率为8.33%,褐家鼠中没检测出病毒抗原或抗体。结论该4组列车经过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的主要大城市,由于列车上的鼠类携带出血热病毒,可远距离地将出血热病传播到沿铁路线的城市,因此,列车上灭鼠对控制出血热疫区扩散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研究的主要成就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hemorrhagicfever ,EHF)是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 (主要在亚洲 )及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epidemica,NE) (在欧洲 )。在我国每年发病 5~ 10万 ,占世界总发病数的 90 %以上。本病 1931年首次发现于驻扎在我国东北北部的侵华日军本文为我刊庆祝建国 5 0周年特邀系列综述第 35篇作者单位 :10 0 0 5 2北京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出血热虫媒研究室中。 195 5年起 ,在我国许多其他地区陆续被发现。 1981年证实我国存在家鼠型…  相似文献   

7.
2887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实验研究/毕鹏(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一1994 .5(5)一358一360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野鼠型毒株一陈株感染实验动物.以眼结合膜组的感染率最高.经皮肤真皮破损感染组次之,经皮肤表皮破损感染组更次之。提示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不同皮肤粘膜部位传播途径的预防重点顺序。2888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乙。株引起的细胞融合及其形态特点/叶克龙(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二/,/中国公共卫生学报/中华预防医学会一1994.13(3).一129~131 实验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汪HF)病毒z:…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流行范围广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而传播[1].为了解宁波市象山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规律,掌握其流行动态及发展趋势,减少其发生和传播,现对象山县2005-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携带和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染源,主要通过接触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为了解溧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对溧阳市1990—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溧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乙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不同型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以啮齿类动物(主要是鼠类)作为传染源,通过多种宿主携带、多种途径传播给人。为探索县域内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趋势和发病规律,研究在目前条件下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有效措施,遏制该病流行态势,现将农安县近  相似文献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与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干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6):766-768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类主要由鼠类携带传播,并有螨类媒介参与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主要在亚洲及欧洲部分地区)及流行性肾病(Nephorpathia epidemica,NE)(在欧洲)。经1984~1986年全国29个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的地理流行病学调查。及1984年起全国40多个监测点连续10余年的疫情(人群和鼠  相似文献   

12.
鼠类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远古人类将鼠类作为食物之一,但鼠类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十分重大,鼠类作为疾病媒介可传播多种疾病、危害工农业生产、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骚扰作用等。鼠类是许多疾病的储存宿主,传播疾病的途径主要是:体外寄生虫叮咬、排泄物污染、机械携带以及直接咬人等方式。鼠类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沙门氏菌病、布鲁氏  相似文献   

13.
1.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分家鼠和野鼠两种类型。在我国分布广泛,病死率高,对人民健康的危害严重。11月份以后开始进入野鼠型传播的高峰季节,一直持续到冬末春初,20—40岁的青壮年人因户外活动频繁接触鼠类机会较多,为受累的高危人群。水灾过后,部分灾区和灾区邻近地区已  相似文献   

14.
<正>甲型流感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皆可能造成传播。近期在珠三角地区已经有学校出现甲流局部暴发,甲型流感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万年在2009年6月27日称:未来一段时间,甲型流感的局部暴发已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5.
不可轻视的人兽共患病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人兽共患病的含义人兽共患病 (zoonosis)是指以动物为中间宿主或终宿主的病原体 ,通过某种传播途径感染人类所产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也可以叫作动物源性疾病。其病原有病毒、朊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 ;传染源多种多样 ,如病人、家畜、家禽、鸟类和野生动物 ;传播媒介种类繁多 ,如蚊、蚤、蜱、螨、虱等 ;其传播途径多样 ,如接触传播、经口传播、呼吸道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等。有时一种疾病可有多种传播途径 ,如鼠疫可有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可以通过直接接…  相似文献   

16.
韶关市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调查报告曹飞虎,刘甜来,吴建荣,于顺平,叶蟠德,邓明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已被证实。[1,2]为了摸清韶关市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鼠类的传播动态,我们于1985年进行一次EHF宿主动...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该市自1983年12月份发生首例病人以来至85年,共计发生49例,发病率为2.79/10万,死亡5例,病死率为10.20%。经调查检验证实,本次出血热的发病与流行主要宿主为褐家鼠及小家鼠。为探讨本病流行  相似文献   

18.
1.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乙类传染病,经鼠传染给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出血和肾脏损害,有一定的致死性.每年秋冬季(10月至次年1月)和春夏(3月至6月)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高峰.这种传染病传播途径很多,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一般以呼吸道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19.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地球的气温在本世纪升温接近1度,下个世纪会上升2~5℃,将是5万年来最热的100年。地球升温,带给我国的是连年南方洪涝、水灾频频。大水淹没了田野的鼠洞,野鼠只有向村镇迁移,并与人群争食,与人类接触密切。这就容易把秋冬多发的“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提前传给人群。 病原及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并经鼠类传播的传染病。因病毒最早在韩国汉坦河流域的  相似文献   

20.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目前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主要流行于冬春两季,通过咳嗽和喘鸣产生的飞沫而传播。也可经被分泌物污染的手,或与污物接触而感染。潜伏期为2~8天。在美国,每年就约有1/100~1/500的婴幼儿因RSV引起的支气管炎或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