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能润燥"之说滥觞于<内经>,为后世医家所阐发,古今多指干姜、细辛、半夏、菟丝子之治水行停滞、津液不布的燥证而言.笔者认为,是说尚有罅漏,盖辛药广众,岂可以寥寥数味概之,且燥证亦非一因所成,尚有外感燥淫所致的外燥,脏腑津液亏乏失濡及痰饮瘀血阻滞正津敷布所形成的内燥.笔者于学习先贤制方用药规律中发现,风药的运用,蕴含辛润配伍之妙理,故不揣谫陋,对风药辛润之理,略陈管见,并从外燥、内燥两方面,撷名方数首,例述风药辛润配伍之法,冀从中见其特色与规律,于理解经旨、充实辛润理论、扩大临床应用,或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唾液腺及泪腺损伤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辛以润之”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张介宾注解“以辛能通气也”。汪悦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病机总属津液生成、运行与输布失常,病因有外燥、内燥之不同。基于“辛以润之”理论,汪师临床中巧妙配伍辛味药治疗本病。汪师认为外燥与肺金受邪有关,治宜辛散法;内燥成因包括阴虚络滞不通、血虚津液不生、气郁津液不布、湿盛津液难化、阳虚气不化津,可分别治以辛润、辛酸、辛香、辛苦、辛甘之法,亦可相互配合,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郭晟  郭娟  郑进 《河南中医》2012,32(6):668-669
燥证分为内燥证和外燥证,其发病与人体津液的生成、布输和贮藏有密切关系.阴精不足是燥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津液生成障碍是直接原因,布输障碍是诱发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探讨"辛以润燥"历史源流的基础上,从辛味以其行散之力祛除表邪、痰饮、瘀血、燥实等实邪阻滞,佐助阴液和阳气的化生,恢复津液正常输布以治疗燥证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辛以润燥"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周雯怡  苏励 《陕西中医》2022,(5):640-643
本文归纳总结苏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苏教授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虚实夹杂,实则责之于湿热瘀邪,脾胃之气受损,水湿痰饮,湿热内蕴,瘀血阻滞,导致津液输布失常;虚则责之于气血阴阳亏虚,以致津液化生、运行、输布失常;加之疾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的特点,造成全身多脏腑功能的失调,津液失化.因而苏教授在临证治疗中提出养阴...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后被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下陷之证,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因脾气亏虚致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失常,四肢、官窍失于濡养而为病,临床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加减,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欧亚龙教授认为燥的发生与内伤脏腑有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司。本病主要应从内燥论治,且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津液生成不足或输布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
津液为人体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转输运化精微。因此,中焦脾胃是津液生化输布的源泉枢机。脾胃健运调和,则津液输化不息,源泉不竭。故健运脾胃以化输津液,往往是治疗津亏液竭诸病证的图本之法。笔者在学习和临证中对此理法爰抒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燥邪致病理论是中医病因学中的重要内容。早在《内经》就有关于"燥"的论述,其后通过历代医家对燥邪致病的理论又有发挥。燥邪性质早有阴阳之辨,又宜结合现代病因辨析燥证。燥性干涸,多损津液,易伤于肺,为病多端。临床诊治要深入理解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辨析内燥外燥之别,审因论治,调节水液输布,结合脏腑、经络,把握临床治燥之法。针对临床疑难杂症,明辨病机从燥论治有助于提高多种燥邪相关疾病的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多数医家认为干燥综合征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以肺、肝、脾、肾为主,肾藏精濡养四肢百骸,肺之通调水道影响津液输布,肝失调达阻碍津液运行,肝血亏虚则致燥症丛生,肝郁致瘀加重津液输布不通,脾主运化统领水精输布,脾虚生痰湿阻滞气津运行。各医家或侧重单个脏腑为主,或和而治之,现从以上四脏之病机虚实浅谈干燥综合征之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总结陆家龙教授治疗30余年慢性咽炎临床经验。陆老认为"内外合燥"是昆明地区慢性咽炎的发病及病症反复之根本,其病机首在胃、次在肺,由于昆明地区居民吸烟及食香燥辛辣炙煿之品可直接损伤脾胃,津液化生和津液输布功能失调,于上不能达咽喉,于下津液不能濡养肠道。因地制宜,"润养"与"通利"并行,咽喉才可得以润养,同时燥邪才有出路。陆老能准备抓住慢性咽炎的本质,在慢性咽炎辨治、组方及及论药等方面都能勘破道理,可切断其反复之根本。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药“辛润”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润”为中药五味理论中一个有所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辛润”之说,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原文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味药润何种燥证?辛润的代表药物是何  相似文献   

13.
王中琳 《中医药学刊》2004,22(2):342-343
“辛能润燥”之说滥觞于《内经》,为后世医家所阐发,古今多指干姜、细辛、半夏、菟丝子之治水行停滞、津液不布的燥证而言。笔者认为,是说尚有罅漏,盖辛药广众。岂可以寥寥数味概之,且燥证亦非一因所成,尚有外感燥淫所致的外燥,脏腑津液亏乏失濡及痰饮瘀血阻滞正津敷布所形成的内燥。笔者于学习先贤制方用药规律中发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便秘常伴小便不利、口干、下肢浮肿等津液输布障碍症状,"肾苦燥"之"燥"是为"肾燥",系肾阳虚气化失司所致,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外燥、内燥有根本上的差异,实非津液匮乏,而是津液不得布散的病理状态。试从"肾苦燥"论治老年功能性便秘,加用"辛"味药布散行津以润燥通便,颇见成效。附古今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答: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津液盛则大便调和。胃肠主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肺与大肠相表里,相互影响,故大便干燥如羊屎与脾肺肾胃肠的病变息息相关。大便于燥证属热耗阴伤,燥甚则干所致。临床辨证先有实热和虚热之分,再结合兼夹病机,随症治之。属实热者,病源胃肠阳热亢盛,失于及时清泄,热耗阴伤,消灼津液,胃肠枯燥,故大便燥结,或泄下如汤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治疗当重视祛痰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浊由脏腑气血失和、津液代谢失常而致。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痰浊尤与脾虚肾亏最为相关。另外,瘀血内阻日久,影响津液输布,亦可化生痰浊。临证之时,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合理运用祛痰之法,并综合益气、补肾、祛瘀、清热、温阳等法,方可取得良好效果。基于脾、肾在痰浊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尤当重视健脾益气、补肾固元,以治其根本而绝生痰之源。  相似文献   

17.
痰病论治     
痰病的成因,是由于患者中阳素虚,复外感寒湿、饮食劳役之伤,以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因而水液停积,变生痰饮。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谷精微得到脾之健运、肺之治节、肾阳之煦蒸、三焦之气化,化生津液,转化为血,以营养全身;在津液还流的过程中,或化为汗,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在外感内伤的病理状态下,便引起肺、脾、肾、胃等功能失常,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遇阴邪则聚而为水为饮,遇火邪则煎熬成痰。痰、饮、水都是水谷精微化失其正的病理产物,可谓一源而三歧。但痰病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皆可发生,且“变幻百端”,这些与水、饮之症不同,在临床上务须加以区  相似文献   

18.
王志刚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的根本病机为肾阳不足,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阳虚衰,蒸化无权,则津液不得输布于肌肤、孔窍,人就会出现口干、鼻干、眼干等一系列干燥症状。温补肾阳实为治疗本病的求本之法,津液得阳则蒸化输布,诸燥自愈。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把“燥”作为诸多疾病过程的“症状”。外感热邪,里热炽盛或余热未清,可直伤津液致燥;阴血虚损,瘀血内结,可耗精伤血致燥;阳虚失布,津失敷布亦可生燥。针对致燥之因,治疗标本兼顾,变化无穷。为后世“燥证”理论研究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关于精郁的论述,最早起源于《吕氏春秋》,历代医家各有发挥,对其认识不断丰富.精为水谷、津液等精微物质,其功能正常运行与脾、肺、肝、肾等四脏关系密切.肠腑是津液输布与糟粕排泄的通道,脾失健运,肺失宣肃,肝失疏泄,肾失气化,皆可导致水谷精微和津液转化输布异常,津液运行不循其道,反与肠中秽浊蕴结,气涩血浊,精郁化毒.基于“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