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鼻咽部淋巴管网丰富、左右交叉,局限于一侧的原发癌可有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很高,60%~80%的患者初诊时就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约50%的患者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阳性率和坏死率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接受调强放疗的72例鼻咽癌患者,在CT定位图像上勾画咽后淋巴结及坏死区,计算坏死区体积,分析咽后淋巴结阳性率及坏死率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0.3%,其中,Ⅰ区转移率为2.8%,Ⅱ区为86.0%,Ⅲ区为51.4%,Ⅳ区为20.8%,Ⅴ区为37.5%。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79.2%,咽后淋巴结交叉转移率为6.9%。咽后淋巴结阳性者中,左侧出现坏死占21.6%,右侧出现坏死占27.2%,双侧均出现坏死占15.4%。咽后淋巴结转移与N分期和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福州92分期,r=0.383、-0.314,P<0.05;UICC分期,r=-0.434、-0.306,P<0.05)。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4例出现复发,6例出现远处转移,死亡7例。咽后淋巴结阳性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明显相关(r=0.085、0.138、-0.140、-0.124,P<0.05);咽后淋巴结坏死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相关(r=0.256、-0.057,P<0.05),与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结论 咽后淋巴结转移与N分期和临床分期相关,主要是同侧转移,交叉转移比例低。咽后淋巴结阳性和鼻咽癌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明显相关。咽后淋巴结坏死与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明显相关,与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相关性不明确,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由于鼻咽癌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对射线的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其5年生存率可达到39%-52%。本文回顾分析13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复发病例,现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根据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可达到39%-52%^[1]。但根治性放疗后仍有10%~20%患者死于颈部淋巴结残留或复发^[2]。对这些患者进行再次放射治疗往往疗效不佳。因此探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32例放疗后淋巴结残留或复发患者进行根治性颈清扫术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的多普勒血流信号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特征.材料与方法鼻咽癌伴颈淋巴结转移患者52例共134枚颈转移淋巴结,在接受治疗前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其血流信号特征和血供强度与淋巴结大小、部位的关系.结果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的动脉血管多分布在淋巴结的周边,血流阻抗(RI)高;淋巴结血流强度的分布因淋巴结部位、大小的变化而不同,大淋巴结较小淋巴结血供丰富;中、下颈淋巴结较上颈淋巴结血供丰富.结论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以周边型高阻血流信号为主.血供强度与淋巴结大小、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1991年至2006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1100例.分析颈部淋巴结的表现,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100例中1008例(91.64%)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双侧转移656例(59.64%).咽后组淋巴结转移737例(67%),颈上深组转移973例(88.45%),颈后三角区转移367例(33.36%).CT扫描至相应部位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颈中深组为630例(71.75%),颈下深组为200例(46.73%),锁骨上区为100例(30.96%).鼻咽癌可转移至颌下、颏下及腮腺内淋巴结,本组分别为93例(8.45%)、17例(1.55%)及38例(3.45%).转移淋巴结边缘规则614例(60.91%),边缘不规则394例(39.09%),其中明显侵犯周围结构者仅占70例(6.94%).增强CT扫描病例中98.50%的淋巴结为轻、中度强化,无强化及明显强化的淋巴结分别为0.69%和0.81%.转移淋巴结中50.60%密度均匀,49.40%内部密度不均匀,有低密度区,其中95例(9.42%)的淋巴结内有大片低密度坏死区,92例(9.13%)淋巴结内呈密度均匀一致的环状低密度区,且内壁规则.结论 鼻咽癌多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咽后组与颈静脉链淋巴结多见.淋巴结边缘规则、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密度大致均匀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的CT表现类型与颈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加深对鼻咽癌(NPC)CT表现3种类型的认识。材料与方法:118例NPC,颈淋巴结转移89例,有完整的3年追踪资料者64例,其中远处转移和/或局部复发者2例,根据CT表现将118例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并将CT表现3种类型与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或局部复发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CT所见Ⅱ型型较Ⅰ型更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与Ⅰ型和Ⅱ型比较,Ⅲ型转移之淋巴结多小于3cm;I型放闻后3年转移率、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放疗前后转移淋巴结的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8例鼻咽癌在放疗前和放疗后一个月内作了MRI检查,放疗前触诊和MRI分别检出36和60枚阳性淋巴结,其差别主要是MRI能发现咽后和都分上颈深区淋巴结并能准确地测量出淋巴结的大小;转移淋巴结在T_1像上表现为与肌肉一致的等信号,T_2像上为类似于脂肪组织的不均匀性高信号,Gd-DTPA增强后出现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现象,与鼻咽部原发病灶有类似表现。放疗后MRI图像上有83%的颈淋巴结信号强度基本正常,而鼻咽部信号强度正常者占64%,MRI检查的结果使得对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随访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及颈淋巴结转移途径。资料:本组经活检病理证实鼻咽癌100例。结果:CT能显示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颈淋巴结转移及颅神经。结论:1.CT在鼻咽癌诊断及肿瘤定位中有重要价值;2.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受侵犯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能CT增强扫描对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敏感性的预测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放疗的有颈部转移淋巴结的鼻咽癌病人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9~77岁,平均(52.65±10.07)岁。按照放疗疗效分为无效组[13例,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47.77±6.83)岁]和有效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54.62±10.66)岁]。放疗前模拟定位时行颈部双能CT(DECT)增强扫描,通过专用后处理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能谱曲线特征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不同T分期的分布差异,2组的标化碘基物质浓度(s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能谱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放疗前淋巴结的sIC及λHU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放疗疗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2组间不同T分期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的sIC和λHU均高于无效组(均P0.05),放疗无效组和有效组能谱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C的ROC曲线AUC=0.753,以放疗前淋巴结的sIC≥26.50×10-2为阈值,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4.6%;λHU的ROC曲线AUC=0.689,以放疗前淋巴结的λHU≥4.90为阈值,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76.9%。结论通过双能CT增强扫描获得的sIC及λHU值可以有效预测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放疗效果,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放射治疗后CT片对比证实的212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例的CT表现.结果 212例病例中,Ⅱ区144例,Ⅲ区8例,未见单独Ⅳ、Ⅴ、Ⅵ、Ⅶ区淋巴结转移病例,Ⅱ区合并其他区淋巴结转移者60例.单侧淋巴结转移74例,双侧淋巴结转移138例.转移淋巴结呈均匀强化64例,呈不均匀强化者148例.152例转移淋巴结均为圆形, 42例转移淋巴结部分有融合,18例病例可见椭圆形转移淋巴结.结论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自上向下发展的,这与鼻咽部淋巴引流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56层CT全颈部灌注成像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256层CT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5例患者行全颈部CT灌注成像,其中鼻咽癌15例,颈部转移淋巴结65枚,同时取颈部正常肌肉组(65枚淋巴结);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颈部有未转移淋巴结55枚。记录转移淋巴结、未转移淋巴结及颈部正常肌肉的灌注参数值[灌注(P)、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并比较各灌注参数值在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肌肉间的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组、正常肌肉组及未转移淋巴结组P值中位数分别为32.54HU、8.04HU和20.92HU,PEI均数分别为36.14HU、14.74HU和35.95HU,TTP值均数分别为36.35s、53.05s、48.65s,BV值中位数分别为31.17ml/100g、8.28ml/100g和18.98ml/100g。转移淋巴结P值、PEI值与BV值均高于正常肌肉组织(P<0.01),TTP值小于正常肌肉组织(P<0.01)。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间P值、PEI值、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TTP值小于未转移淋巴结(P<0.0...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调强放疗对海马结构的剂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海马结构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鼻咽癌的调强放疗计划,比较不同临床分期鼻咽癌的海马结构受照剂量及特点.结果 59例鼻咽癌患者的海马结构受照剂量受T分期影响明显,Dmax11.1 ~78.2 Gy,Dmean3.2 ~44.6 Gy,T1 ~T4期海马结构受照剂量(Dmax和D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max(F=24.2,P<0.05)、Dmean(P=16.3,P<0.05).其中T3、T4期病例平均受照剂量和体积明显高于T1、T2期,Dmax、Dmean分别为(58.6±14.8)Gy、(20.9±19.3) Gy和(40.8±9.4) Gy、(12.5±5.1) Gy.结论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海马结构可能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肿瘤T分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在T3-4期病例放疗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嗅神经母细胞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科1993年3月~2004年6月收治的24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就诊时年龄、性别、病程、Kadish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治疗方式、是否颈部淋巴结转移,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3例病理切片未找到,余21例病人,男12例、女9例,病人年龄4~65岁,平均年龄36.95岁,病程15 d~6年,平均9.69月。Kadish分期:A期6例,B期4例,C期11例。组织病理学分级:1级1例,2级6例,3级9例,4级5例。8例综合治疗,单一治疗13例,5例病人颈部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中,年龄具有相关性(P<0.05)。性别、病程、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及治疗方式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与嗅神经母细胞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一种半自动淋巴结体积测量方法对转移性颈部淋巴结体积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病理证明的鼻咽癌患者于治疗前行MRT2WI,2名头颈部放射医师使用人工勾画边界法和基于区域变形的半自动图像分割算法测量患者增大的颈淋巴结体积,每一组MR图像由这2名放射医师独立处理。测量结果被记录并进行操作者间差异和可靠性分析。结果共测量45个增大的淋巴结或者淋巴结块。人工勾画所得的淋巴结体积和用区域变形方法所得淋巴结体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3),2名放射医师所得的体积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7)。另外,在操作者和体积测量方法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984)。同时,两种方法的操作者间可靠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同指数分别为0.88±0.09,0.90±0.07;P=0.181)。结论基于区域变形分割算法的半自动测量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来评价转移性淋巴结的体积,应用于淋巴结分期或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6.
螺旋断层放疗提升鼻咽癌放疗剂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应用螺旋断层放疗(HT)进行鼻咽癌放疗处方剂量提升的可行性及剂量学特点。方法 选取10例9野静态调强放疗的鼻咽癌计划,制定HT计划和静态调强(sIMRT)计划。在危及器官(OAR)符合正常组织临床影响量化分析标准的前提下,提升两组计划处方剂量,并比较剂量提升空间及处方剂量提升后两者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与sIMRT计划相比,HT计划所达到的处方剂量比sIMRT计划增加了42.6%(t=6.373,P<0.01);处方剂量提升后,HT计划的均匀性指数仍优于sIMRT计划(t=-2.288,P<0.05),但适形度指数略低于sIMRT计划(P>0.05)。限制HT计划处方剂量提升的OAR为脊髓(2例)、视神经(5例)、脑干(3例);限制sIMRT计划处方剂量提升的OAR为眼晶状体(1例)、脊髓(1例)、腮腺(8例)。结论 HT的高束流调强能力,使其在有效保护OAR的前提下,能够提高鼻咽癌放疗处方剂量。在sIMRT实现高处方剂量要求存在困难时,可考虑使用HT进行放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的放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对130例NP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放疗(CRT)组100例、伽玛刀(GKS)+CRT组30例,分析不同放疗方法的并发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结果 CRT组与GKS+CRT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3年生存率分别为99%、90%与96.7%、92%,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KS+CRT治疗鼻咽癌,不增加患者并发症、可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并分析了疗前鼻咽癌伴颈淋巴结转移者254例,探讨其咽旁间隙和/或"茎内"受界与颈淋巴结的关系.结果本组鼻咽癌单侧颈淋巴结转移率78.35%,双侧者21.65%."茎内"和咽旁间隙受累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其大小无关.鼻咽癌仅累及鼻咽一侧时,颈淋巴结转移与侵犯鼻咽部位多少无关;双侧"茎内"受界与同时伴单侧或双侧咽旁间隙受累,两者颈林巴结转移率无差别.鼻咽癌累及双侧"茎内"合并单侧咽旁间隙受累比合并双侧咽旁间隙受累,其单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低,而双侧"茎内"或咽旁间隙受累比单侧"茎内"或咽旁间隙受累,其双侧颈淋巴结转移则较高.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性鼻窦炎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结果:153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中有66例发生了鼻窦炎。T分期较高、鼻腔有侵犯的患者鼻窦炎发生率较高(P=0.003;OR=1.983和P=0.024;OR=2.353)。放疗中及放疗后有进行鼻咽冲洗处理的患者鼻窦炎发生率较低(P=0.000;OR=0.183)。结论:对于鼻咽癌患者,特别是T分期较高、有鼻腔侵犯的患者,加强放疗中及放疗后鼻咽冲洗可减少鼻窦炎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T2WI - PWI研究淋巴结放疗后的早期变化.方法:10只新两兰白兔建立恶性淋巴结模型,给予一次性局部10Gy的放射性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1天、3天及7天采集磁共振灌注图像.由一位放射科医师绘制感兴趣区,生成时间-信号曲线,并计算半定量灌注参数:TTP、MSD%及PH%.此外,每次灌注图像采集完毕后取一只兔子行病理HE染色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放疗后,只有第7天的半定量灌注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TP增加、MSD%减低(P<0.05).放疗后第1天部分细胞核退变、细胞肿胀;第3天部分肿瘤细胞核碎裂,可见残余肿瘤细胞轮廓;第7天淋巴结内散在坏死.对侧肌肉的灌注参数在放疗时间点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半定量灌注参数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评估淋巴结放疗后早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