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病变均位于颞骨和蝶骨,CT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相应颅骨呈溶骨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肿块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肿瘤MRI信号不具特征性,但MRI检查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CT、MRI增强扫描后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表现有助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2.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①CT平扫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②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短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结合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评价X线平片、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非管状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 大部分病变表现具有长管状骨病变的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膨胀性囊性骨质破坏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9例,偏心性邻关节生长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有硬化边1例.结论 X线平片可作为诊断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初步筛选方法,CT和MRI可为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生于椎体、骨盆等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椎体4例,髂骨3例,耻骨2例,跟骨2例,坐骨及下颌骨各1例。结果:发生于脊柱部位者均累及单个椎体,其余部位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囊性膨胀性改变5例,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同时伴有软组织肿块4例。结论: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表现有一定特点,综合X线、CT、MRI 3种影像学表现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MRI征象,提高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MRI主要影像表现为膨胀性改变、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低到高不均匀信号.结论:MRI检查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并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典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发生于脊柱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发生的部位、形态、邻近间盘是否受累、椎旁是否形成软组织肿块及增强情况等CT改变。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发生于胸椎1例,发生于腰椎3例,1例发生于骶椎;2例侵犯相邻的两个椎体,6例仅累及单个椎体;6例椎体及附件同时受累;2例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并椎体压缩改变,其余6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较明显强化。2例病变突破骨皮质,1例表现为椎旁软组织肿块,1例突向椎管内。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在CT上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诗农  李琦  吴振华 《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58-1361
目的: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CT及MRI征象,探讨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包括7例复发)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①X线平片表现:囊状骨质破坏15例,单纯溶骨性破坏8例,"多房性"骨质破坏6例。②CT表现:18例呈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11例呈单纯溶骨性破坏,未见骨膨胀扩张征象;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均出现轻度至中度的强化。③MRI表现:6例MRT1WI上均呈等信号、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高混杂信号。结论: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学表现为膨胀性溶骨破坏,与长骨巨细胞瘤比较除膨胀更为显著外,余无明显差异;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需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且能够提高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发生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骶椎7例。除7例侵犯相邻2个椎体,余均累及1个椎体,除单纯溶骨性破坏和椎体压缩性改变各1例外,CT主要表现为椎体偏心性,膨胀性破坏,10例MRI检查中除2例巨大软组织肿块的病灶中可见无强化的囊性信号外,8例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影像学对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长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观察指标包括骨质破坏形态、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MRI信号特征、瘤周骨髓水肿、软组织改变以及MRI增强改变等。结果:11例肿瘤发生在肱骨4例,股骨7例。11例在X线片和CT上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轻度的膨胀,边界较清。10例骨皮质变薄,1例骨皮质增厚。9例可见骨皮质呈虫蚀样或锯齿状骨质破坏,未见骨膜反应。所有病例均未见瘤周骨髓水肿,且均可见软组织侵犯,3例可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10例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11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大部分病例表现为明显均匀性强化,仅1例中央可见无强化区。结论: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CT和MRI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CT、MRI及DSA表现.11例骨巨细胞瘤,有4例位于髂骨,3例位于骶椎,2例位于坐骨,跟骨及颞骨各1例. 结果 (1)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明显钙化,无明显骨膜反应.(2)MRI: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表现以等或稍高为主混杂信号.5例患者T_1WI、T_2WI肿块内见曲线状低信号带,2例可见亮斑征.(3)DSA:肿瘤血供丰富,供血动脉增粗扭曲,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成像手段,可提高对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骨巨细胞瘤X线、CT征象比较分析及分级研究(附53例报告)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分析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征象 ,并作比较。方法 分析 5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 ,并予以评分。结果 骨巨细胞瘤以囊性膨胀性偏侧性骨破坏为主者 3 9例 ,其余为单纯溶骨性骨破坏。多数病例出现骨壳 ,骨壳完整者X线片 18例 ,CT 13例 ,不完整者X线片 2 1例 ,CT 2 6例。CT观察病灶内多无分隔。骨质破坏边缘多清晰 ,CT观察 19例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边。病灶内软组织密度多不均 ,11例CT可观察到液液平面。骨壳不完整者常见骨外软组织块影。结论 通过X线片及CT对骨巨细胞瘤表现的比较研究 ,CT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上明显优于X线平片 ,对长骨巨细胞瘤进行评分有助于术前分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7例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GCRO)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与典型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GCRO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GCRO病变大部分发生于长骨干骺端,个别病例发生于不规则骨。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长骨病变呈偏心性生长,骨内病变纵径大于横径,少见骨膜反应,未见肿瘤骨形成。CT及MRI平扫显示软组织病变替代正常骨组织,骨外肿块较大;MRI信号混杂,T2WI见低信号边界,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明显,T1WI显示骨质破坏病变内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骨髓组织残留。增强见丰富肿瘤血管,肿块实质成分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GCRO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与典型骨肉瘤及良性骨巨细胞瘤有区别,与恶性骨巨细胞瘤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1例患者的X线摄片、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中长骨BMFH 18例,扁骨或不规则骨BMFH 3例。X线平片均有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9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14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CT表现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同样可以看到有软组织肿胀,5例病灶内部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另有4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MRI表现:8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均有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原发性BMFH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平片、CT和MRI的结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
骶骨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骶骨肿瘤的CT表现,其中脊索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转移瘤3例,巨细胞瘤3例,软骨瘤1例。全部病例均作CT轴位平扫,4例加作CT增强扫描。结果:8例脊索瘤中5例表现为第2~5骶椎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7例见斑点状钙化。6例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单侧骶孔破坏和软组织肿块,2例增强见明显强化。3例转移瘤呈偏心溶骨性破坏,累及骶孔,软组织肿块中见残存骨片。3例骨巨细胞瘤中2例表现为第4、5骶椎膨胀性破坏。1例软骨瘤表现为左第3、4骶孔扩大伴局限性软组织肿块。结论:螺旋CT能较好显示不同骶骨肿瘤的骨质破坏部位、边缘及软组织内钙化,对骶骨肿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学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长骨病灶分布主要在骨性关节面下方,以偏向性膨胀性骨破坏为主,周围硬化不明显,中央无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效应;其中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者见液-液平面。7例脊柱和不典型部位病灶以膨胀性骨破坏为特点,周围硬化不明显,脊柱病灶同时见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中心无钙化;其中1例脊柱病灶同时累及相邻三个椎体。骶椎病灶分布位置偏高,在骶椎1~2水平。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IL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或MRI影像表现特点。结果5例均经病理证实,分别发生于小腿软组织、胫骨干及腰椎各1例,髂骨2例。原发于骨者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或巨大肿块、患骨膨胀,骨膜反应少见,病损部位可见钙化。发生于软组织者表现为非特异性肿块,邻近骨正常或受累。结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或MRI均有特征性表现,CT或MRI在确定肿瘤侵犯范围与软组织肿块方面明显优于X线。  相似文献   

17.
骨巨细胞瘤CT征象分析(附42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1)骨巨细胞瘤骨质破坏有囊样膨胀性破坏和单纯溶骨性破坏两类,前者占多数;(2)病灶内多数无骨性分隔(40/42,95.2%);(3)多数病灶内可见骨嵴(63.2%);(4)44.7%的病例存在完整或不完整的硬化边;(5)骨内软组织密度多不均匀,其中5例(11.9%)出现液-液平面;(6)骨外软组织肿块多出现在骨壳断续或不完整的病例.结论CT可以加深对骨巨细胞瘤的认识,丰富其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斜坡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斜坡脊索瘤16例,7例作CT检查,11例作MRI捡查。结果:CT扫描7例均显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和钙化,MRI图像上11例显示骨质破坏,10例显示软组织肿块。结论:CT和MRI是诊断斜坡脊索瘤有效的检查方法,斜坡脊索瘤必须与颅底骨软骨肉瘤、斜坡脑膜癌和鼻咽部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影像学表现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联军  丁晓毅  陆勇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2006,21(12):1261-1265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表现及影响因素。方法:搜集本院收治的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病例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17~50岁,复发平均时间间隔为22个月(范围3个月~14年)。回顾性分析所有局部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及MRI)、病灶解剖部位、第一次手术方法等相关影响因数。所有病例摄X线正侧位片及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结果: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移植骨吸收、病灶填充骨水泥周围溶骨破坏及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先于临床症状检出复发,CT、MRI增强检查可鉴别肿瘤复发和手术疤痕。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与手术方法、病灶部位有一定关系,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结论:结合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骨巨细胞瘤复发及早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在骨巨细胞瘤术后随访复查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