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自CT应用以来 ,国内外学者陆续发现小量脑出血也可引起腔隙综合征 ,将之称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1] 。今将两院收治的 48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结合CT诊断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 36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3±3.6 1岁。其中有高血压史者 38例 (79.2 % ) ,糖尿病史者 18例 (37.5 % ) ,冠心病史者 15例 (31.3% )。活动中发病 40例 ,安静下发病 8例。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发病时均神志清楚 ,无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 ,无瞳孔改变及眼球运动障碍 ,无癫痫发作 ,仅有 18例有轻微头痛 ,10例有头晕头胀。表现腔隙综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2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及脑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中,38例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量0.5~9ml,平均4.5ml;均无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呈典型腔隙综合征表现;因症状体征轻微,33例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颈椎病,误诊率为78.57%,经行脑CT、脑MRI检查后确诊;内科治疗14~30天后,完全恢复2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5.24%.结论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预后较好,但由于出血量小,临床表现轻微,与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不易鉴别,需及时做脑CT、MRI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3.
屠永华 《重庆医学》1995,24(4):213-213
腔隙综合征以往认为是腔隙性脑梗塞所致,自CT应用以来,临床上陆续发现脑内小量出血也可引起类似腔隙性梗塞的表现,故有人称之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我院神经科自1986年10月以来共收治20例,现结合临床与CT诊断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出血性腔隙综合征(HL)与腔隙性梗死(LI)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54例HL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与208例LI进行发病危险因素的比较.结果:LI的发生与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明显相关.高血压是HL和LI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H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预测是否会发生HL或LI,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又称小灶性脑出血,笔者就68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CT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洪波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3):764-764
由小灶脑出血所致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HL)临床工作中较常见,现将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经头颅CT检查确诊的163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吕昊哲 《黑龙江医学》2006,30(7):550-550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症状类似腔隙性脑梗死的表现,常易误诊.本文对15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是指由小灶性脑出血所致的综合征,临床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现将2000年至今我科收治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28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44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吸烟、高龄是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其主要和直接原因。腔隙性脑梗塞临床表现复杂,症状轻微,以5种腔隙综合征为主,预后较好,但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治疗应早期大量应用脑细胞活化剂。早期诊断,治疗及提前预防本病,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96例腔隙综合征和66例非腔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是两组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P>0.05),而糖尿病则易并发腔隙综合征(P<0.05),冠心、风心(P<0.01)、TIA(P<0.05)易形成非腔隙梗塞;腔隙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各异,但均较轻,多由皮层下白质的腔隙梗塞引起,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腔隙性脑梗塞(简称LI)133例进行了临床、CT及MRI分析,结果认为LI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有近半数的LI病例并无特异的阳性体征,过多分型无实际意义,MRI对LI的诊断优于CT,其中以T1T2加权都显示有病理意义,LI的典型临床表现需结合MRI的特点和CT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与年龄、高血压痛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预后,探讨其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及影响临床检出率高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阳煤集团总医院三矿医院自1996年至2003年期间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82例,其中合并腔隙性脑梗死130例的年龄、高血压的病程、预后之间的关系,对临床检出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年龄60岁以下组与60岁以上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病程10a以内与10a以上者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且预后良好。本组病人中无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者较多。结论:高血压随年龄增大及病程延长,腔隙性脑梗死也随之增多,早期发现高血压,并给予长期规律治疗预后良好。由于检查技术好,设备先进,检出率高所以无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者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收集我院多年来80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因并发症死亡以外,其余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该病预后良好,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乃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丘脑出血(TH)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0例TH的临床与CT、MRI进行总结,结果 50例TH中存活41例,死亡9例,有梗阻性脑积水呈进行性加重者7例,其中3例作引流术均缓解,另4例保守治疗均死亡。结论 TH多见于高龄与高血压患者,眼球运动障碍对TH的诊断及预后的估计有帮助。丘脑痛对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如存在梗阻性脑积水且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早进行手术引流,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 2 0例脑干腔隙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病变在T1加权上为低信号、低等信号和等信号 ,在T2 加权上为高信号 ,随着病程的发展 ,T1和T2 的延长愈明显。文中讨论了脑干腔隙性梗死的病理机制、磁共振的信号特点与其他脑干疾病的鉴别 ,以及MRI对脑干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0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分析,认为其病因与吸烟、饮酒及高血压有关。临床表现以肢体轻瘫多见。5例TIA经CT证实均有梗塞灶。CT与临床表现不符占23.8%,指出其原因与病灶小、检查时间过早、脑萎缩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对2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给予胞二磷胆碱、葛根素治疗,对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同时给予对症治疗。结果显效206例,好转79例,无1例死亡。结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避免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再发生。  相似文献   

18.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泂 《河北医学》2007,13(2):202-204
目的:结合病史分析腔隙脑梗死临床症状和CT表现,着重讨论腔隙脑梗死病因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CT资料.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肢体定位症状与病变部位不符,另有部分病人临床无症状.CT表现为病灶大小5~15mm低密度灶,好发于基底节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以及丘脑、桥脑和脑白质.可伴有其他部位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血栓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对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病患者脑腔隙性梗塞灶定量的可行性。方法:1、利用脑腔隙性梗塞在摄片中的截面积作为衡量病灶体积大小的标准,建立病灶截面边界的手工粗定位和计算机软件精确定位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方法。2、30例确诊为腔隙性硬塞患者,经常规扫描法和重叠扫描法摄片后将图像输入定量分析软件包中测定病灶面积,检验该定量方法的可重复性。结果:同一病灶在1周内两次摄片中所表现出的截面积接近(<5%),摄片过程中头颅定位误差可予以忽略,手工粗定位的人为因素也可予以忽略(<5%)。结论:脑腔隙性梗塞病灶定量是可行的,病灶在摄片中的截面积可以作为衡量病灶大小的可靠度量,截面积可用人机结合的方法进行精确测量,该法对进一步研究患者的病情发展,转归和药物疗效的定量评估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