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决定因素是心肌梗死的面积。减少梗死面积的方法有改善血运和替代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血管组织,而且获取容易体外培养扩增,成为心血管替代治疗的理想细胞。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核医学科、超声心动图室。对象:选择2003-03/2004-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20例。患者知情同意,术后完整随访>3个月。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64±10)岁。方法:①20例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梗死相关血管。术后3d内采集患者自体骨髓,提取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增殖。2周内经冠状动脉植入梗死相关血管,平均植入干细胞数量为(21.7±30.14)×107。②干细胞植入前及术后3个月行门控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检查,预测存活及坏死心肌,并获取梗死面积。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室壁运动、心功能指标,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室壁运动、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③门控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18F-FDG-SPECT)评价采用5分法:正常0分,稀疏1分,明显稀疏2分,缺损3分。超声心动图评价标准:正常1分,减低2分,明显减低3分,室壁无运动或矛盾运动4分;室壁运动二个分值或二个分值以上为室壁运动改善。主要观察指标:①门控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18F-FDG-SPECT)结果。②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患者干细胞移植前后梗死相关心肌节段评分及心功能指标。结果: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门控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18F-FDG-SPECT)结果:20例患者心肌灌注缺损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33±15)%,(44±18)%,P<0.05);代谢缺损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33±17)%,(43±21)%,P<0.05);治疗前共有199个节段血流灌注及糖代谢缺损匹配,判定为坏死心肌,治疗后79个节段血流灌注代谢明显改善,仍有120个节段血流灌注、糖代谢无明显改善(P<0.05)。⑥超声心动图结果:患者术后射血分数值术后显著大于术前[(53±8)%,(42±7)%,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途径植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方法简单易行,治疗后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坏死区域心肌血流灌注、代谢改善,术前判定为无存活心肌节段术后明显减少,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18FDG和^99Tc^m-MIBI双核素心肌显像评价经心内膜心肌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方法:成年小型猪8头,麻醉后利用心血管支架置入技术栓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均分为2组。造模2周后将分离纯化的猪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通过NOGA电机械标测系统经心内膜注射移植至细胞组梗死区,对照组仅注射胎牛血清。移植前及移植后4周分别行^18FDG和^99Tc^m-MIBI双核素心肌显像。结果:移植前两组均可见左室心尖部及前壁呈显著放射性缺损。与对照组比较,移植后4周细胞组梗死区^18FDG和^99Tc^m-MIBI双核素心肌显像所呈现的缺血,梗死节段数均明显减少(P〈0.05)。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4周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细胞组梗死区^99FDG和^18TC^m-MIBI双核素心肌显像所呈现的缺血/梗死节段数均明显减少(P〈O.05),且^99Tc^m-MIBI显像示减少幅度更大(P〈0.05)。结论:经心内膜心肌内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改善心肌灌注损伤,增加存活心肌,且^99Tc^m-MIBI显像改善效果优于^18FDG显像。  相似文献   

3.
骨髓CD34^+细胞移植促进梗死心肌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CD34^+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犬肋骨骨髓分离CD34^+细胞并注射到CO2冷冻建立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区,2,4,8周后取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第八因子的表达,计数血管密度,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周和干细胞移植后8周应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心肌血流灌注进行评价,计算放射性分布缺损计数(F值)。结果:骨髓CD34^+细胞移植2,4,8周后梗死区血管密度(200倍视野下数)分别为(3.2&;#177;1.2),(8.2&;#177;0.8),(12.7&;#177;2.2)条/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t=5.09,14.07,8.67,尸均&;lt;0.05)。骨髓CD34^+细胞移植前、后8周的心肌灌注显像F值分别为5.44&;#177;0.70,1.50&;#177;0.55。细胞移植后梗死区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明显改善(t=10.84,P均&;lt;0.05)。结论:骨髓CD34^+细胞梗死心肌移植可明显促进梗死区血管形成,提高梗死区心肌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心肌梗死部位原位移植以修复梗死心肌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n=12)和对照组(n=13)。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原位移植;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第1,28d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采用Wagner的QRS波群记分法评价心功能,于入院后7,28d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G-CSF治疗4周,干细胞原位移植组QRS记分值明显降低(2.14&;#177;0.21),显著低于对照组(5.07&;#177;0.31)(t=5.2,P&;lt;0.05);心肌梗死面积由(36&;#177;8)%下降至(18&;#177;6)%,显著小于对照组(33&;#177;7)%(t=12.6,P&;lt;0.05)。结论: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来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干细胞原位移植”疗法,能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磁共振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多注重心肌灌注改变。目的:分析比较MRI征象中梗死和再灌注心肌的特征,并与病理切片染色结果进行对比。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磁共振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材料:实验于2003—10/12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14只中国小型猪,随机分2组,每组7只,分别为梗死组和再灌注组。分别制成单纯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再灌注动物模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内多次进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术后1个月取与MRI对应层面及厚度的心脏标本做病理大切片,进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染色检查,对应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染色结果分别取梗死心肌(相当于左室前壁)和正常心肌(相当于左室后壁)及其相邻部标本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检查观察梗死心肌范围。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猪心肌T1和T2弛豫时间改变;梗死和正常心肌的形态改变。结果:纳人中国小型猪14只,梗死组和再灌注组各7只,在造模过程中梗死组死亡1只,进入结果分析猪13只,梗死组6只,再灌注组7只。①T1,T2弛豫时间数值:梗死组梗死区心肌明显大于正常心肌[(1159.54&;#177;78.67),(60.15&;#177;6.31)ma,(1056.15&;#177;70.95),(47.46&;#177;7.94)ma,t=2.63,5.38,P〈0.05,0.01];再灌注组梗死区心肌也明显大于正常心肌[(1171.14&;#177;139.98),(56.64&;#177;6.16)ms,(1074.64&;#177;97.61),(44.57&;#177;4.25)ma,t=2.64,6.24,P〈0.05,0.01]。②单纯梗死心肌与再灌注梗死心肌在MRI上均有明显强化,但两者弛豫时间和增强特征无明显差别,单纯梗死比再灌注梗死组左室扩大明显。③MRI所见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表明病理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染色所示梗死区与MRI所见一致。结论:①MRI对心肌梗死以及左室重构评价有价值,MRI和增强扫描不能鉴别梗死和不可逆性再灌注心肌缺血区心肌组织。②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改变有治疗作用。③MRI与病理检查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导管室完成。①选择21只中国小型家猪,三四个月龄,体质量30-4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心肌梗死模型。②10余天后实验组将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区,对照组在梗死区植入营养液。(要)8周后,以心脏彩超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观察梗死心肌的恢复及心功能的变化。④最后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21只家猪,实验过程中死亡3只,1只建模未成功,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9只,对照组8只。②心脏彩超显示实验组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42.07&;#177;2.06)%,(47.00&;#177;2.36)%,P〈0.05]。③^99Tc^m-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比移植前缩小[(34&;#177;12)%,(21&;#177;10)%]。④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32&;#177;1.26)个/0.2mm^2,(4.61&;#177;1.32)个/0.2mm^2,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后,可使梗死面积缩小,心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至缺血心肌后的修复重建能力,以及心功能的改善状况。 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4在安徽省干细胞研究和治疗中心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组。②两组兔均于左心耳下缘结扎前降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为结扎成功。③2周后于股骨处行骨髓穿刺取5mL骨髓,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将Dil标记的含2.5&;#215;10^7细胞数目的细胞悬液400αL注射至心肌梗死周边区域,心肌梗死模型组仅注射等量L—DMEM培养基。(函两组分别于造模前、细胞移植前及细胞移植后2,4周行多普勒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进行心功能评价。④细胞移植8周后处死全部动物,制备组织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状况,镜下见有Dil标记阳性的细胞认为是存活的移植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200倍视野下计数毛细血管数量。 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心肌梗死模型组因造模死亡4只,6只兔完成整个实验过程。①不同时相点心功能指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两组造模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均基本相似(P〉0.05);移植后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均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模型组[(69.1&;#177;5.3)%,(62.4&;#177;7.8)%;(34.3&;#177;8.4)%,(27.2&;#177;5.3)%;P均〈0.05]。②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中的存活情况:荧光显微镜下,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灶边缘有Dil标记的细胞存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il阳性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α—sarcomericactin。两组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但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模型组[(38.5&;#177;2.0)mm^-2.(21.4&;#177;3.9)mm^-2,P〈0.05]。 结论: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8周后存活于梗死心肌中,并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移植后可明显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但短期内未减轻心室重构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7;1.73),(69.41&;#177;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0.25&;#177;0.89),(8.13&;#177;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77;1.02),(11.24&;#177;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177;0.31)%,(4.30&;#177;0.57)%.P〈0.001]。 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PET及SPECT评价干细胞心肌移植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评价干细胞心肌移植模型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12只杂种犬分两组,在全麻下左侧开胸建立前降支根部结扎和心尖区CO2冷冻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建立模型前、后4,8周应用^18F-FDG心肌代谢PET(代谢显像)和99^TC^m-MIBI心肌SPECT(灌注显像)对两种模型进行评价,计数显像减低总节段数及心肌灌注与代谢的匹配关系,计算放射性分布缺损计数(F值)。结果:12只犬无1例死亡,正常心肌PET,SPECT显像清晰,F值接近零,结扎组术后8周心肌灌注,值(6.67&;#177;1.03),糖代谢,值(5.83&;#177;0.75)与术后4周(10.47&;#177;0.51,10.33&;#177;0、66)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lt;0.05),冰冻组术后4,8周心肌灌注,值(5.67&;#177;0.82,5.17&;#177;0.98),糖代谢,值(5.50&;#177;1.31,5.00&;#177;1.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在灌注减低区,结扎组术后4周梗死心肌占41、9%,8周占70%,冰冻组术后4周梗死心肌占91.7%,8周几乎占100%。结论:犬CO2冷冻慢性心肌梗死模型较结扎模型稳定,不受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干扰,适宜进行犬慢性心肌梗死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源性。方法:①实验于2003-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1月龄Wistar大鼠20只。②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用化学物质5-氮杂胞苷诱导24h.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源性。③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1:单独的反应细胞组;对照组2: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实验组1: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反应细胞;实验组2: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以抑制率表示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活性。④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方差齐检验后,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部分诱导后的细胞胞浆结蛋白,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连接蛋白—43免疫组化呈阳性反应。②实验组1(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每分钟脉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4610.106&;#177;276.16,3704.55&;#177;159.50,2881.317&;#177;114.62,8232.333&;#177;351.71,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③实验组2(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9%,55.1%,65.7%,1.65%,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2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可以抑制正在进行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具有低免疫源性,可用于同种异体移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猪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完成。①33只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心肌梗死模型组(梗死组,n=10)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n=13)。②梗死组和干细胞组应用整体交换型球囊导管封堵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经导管分别注入3mL生理盐水和3mL 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③4周后各组行心率变异性、心脏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33只苏中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参与了心肌组织和毛细血管网的重建,部分胞浆中还出现了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T和Ⅷ因子。②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发现,梗死组同对照组相比规一化高频成分显著降低[(17.12&;#177;5.17),(28,53&;#177;7.11)nU,P〈0.051;规一化低频成分和低高频成分比值显著增高[(67.82&;#177;12.68)比(44.10&;#177;12.20)nU,P〈0.05:4.10&;#177;0.65比1.61&;#177;0.13,P〈0.01];干细胞组规一化低频成分与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规一化高频成分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低高频成分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③干细胞组左室收缩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却显著高于梗死组(P均〈0.05),干细胞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明显低于梗死组(P〈0.05)。④干细胞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梗死组(P〈0.01);梗死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干细胞组除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较梗死组进一步升高(P均〈0.05)外,其他与后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显著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其机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修复,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减少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激活.不增加心脏神经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经冠状动脉途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通过组织多普勒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移植前后患者整体及坏死局部心脏功能变化,以了解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介入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3—09/2004—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选择其中10例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2&;#177;10)岁。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术后随访。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获取:介入手术当天,约于细胞注射前3h进行。选择髂后上棘行骨髓穿刺术,抽取骨髓60~80mL,离心后,取单个核细胞层配成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所获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平均为(7.67&;#177;1.34)&;#215;10%9L^-1,细菌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果。⑨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细胞移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后第7~14天进行。将直径2.5mm的01W球囊置于心肌梗死边界区(血管堵塞部位),10min内缓慢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mL。④移植后心脏整体功能和局部功能评估;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于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前及术后7,30,90及180d行组织多普勒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整体心功能测定:左室长轴取二尖瓣水平M型,分别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二尖瓣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比值;并计算出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等。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了解坏死局部心肌运动情况:采用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测量坏死局部心肌运动,在10μg/(kg&;#183;min)时心肌运动改善最明显。于静息状态、各剂量输注3min后和终止多巴酚丁胺输注5min后,连续监测超声心动图,分别取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心尖长轴切面,将每个切面分成3个节段(即基底部、中间段、心尖部),并于每个切面的瓣环水平取样,测量局部节段性心肌运动的最大位移(局部心肌最大位移的大小取决于存活心肌的数量,存活的心肌细胞多则局部心肌最大位移大)。⑤随访:患者于术后7,30,90和180d在本院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上述其他检查,并观察其安全性。⑥治疗前后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心肌梗死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随访。①心脏整体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二尖瓣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差异不明显(P〉0.05)。②心脏局部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负荷状态下局部心肌运动明显改善[最大位移:基底段术前(49.58&;#177;10.18)mm,术后6个月(61.91&;#177;16.70)mm,t=1.82,P〈0.05;中间段术前(31.89&;#177;42)mm,术后6个月(41.55&;#177;9.94)mm,t=2.97,P〈0.05;心尖部术前(13.60&;#177;6.65)mm,术后6个月(22.28&;#177;8.31)mm,t=2.33,P〈0.051。③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结论:①采用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局部心肌最大位移进行定量分析,可间接评估梗死区心肌的存活情况。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明显增加梗死区域存活的、有功能的心肌细胞的数量增加。但是,患者心脏的整体功能无明显改善,推测可能与所选患者梗死面积较小,且均得到及时血运重建治疗,致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在细胞移植术前得到了最大的保留有关。③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足比较安全的。④骨髓细胞移植的最佳的时机很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后的7~14d。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组织及其进一步分化的能力,以及激素干预后其归巢特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完成。选用10~12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心肌梗死+动员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以及心肌梗死组。①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动物分组干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于造模后即刻按30mg/kg剂量经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在造模3h后按30μg/(kg&;#183;d)剂量皮下注射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共5d,心肌梗死组大鼠则于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③于造模前和造模后24h和4周应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各组大鼠制模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骨髓干细胞表面标记)表达百分率。④随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检测造模后24h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边缘区组织中是否存在CD34阳性细胞;检测造模后24h、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⑤采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分析造模后24h和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了1的表达量。对图像进行平均灰度值测定,以此代表该组织切片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相对含量。灰度值的高低与表达量成反比关系。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造模后24h和4周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特征及细胞排列方向等组织学变化。结果: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24h和4周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表达百分率: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明显高于造模前【(0.919&;#177;0.187)%,(0.834&;#177;0.110)%;(0.886&;#177;0.104)%,(0.794&;#177;0.296)%;(0.043&;#177;0.023)%,(0.041&;#177;0.028)%,t=2.679,2.3.54.2.413.2.208,P〈0.051。②造模后24h大鼠归巢于梗死灶内心肌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多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607,2.816,P〈0.05)。(3)造模后24h大鼠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大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82.5,2.341,P〈0.05),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最少。④心肌组织学变化: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阳性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在动员干细胞24h后,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灶中有大量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浸润,为骨髓源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内皮干细胞等),同时还发现有与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胞核相似,但较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胞浆少而深染的细胞,其免疫组化检测CD34也呈阳性,考虑可能是浸润的骨髓干细胞正向心肌细胞分化早期,故形态幼稚。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由于激素治疗的影响,归巢梗死灶的干细胞数量少,因此骨髓动员4周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变性,融合成片,心肌组织排列有序的基本结构遭到破坏而瘢痕化:而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由于归巢的干细胞数量多,动员治疗4周时的病理切片可见核大、胞浆丰富、深染的心肌细胞,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结论:①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后,有较多干细胞向梗死灶迁移存活,在心肌微环境作用下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方向分化,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②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心肌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上调,可能是吸引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的原因之一。③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不依赖于冠状动脉血流的再通。④激素可阻断炎症反应过程,但同时也抑制了骨髓干细胞向梗死灶归巢。  相似文献   

14.
亚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与心肌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亚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与心肌细胞存活关系。方法:1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完全闭塞45min,并再灌注(或无再灌注)7~10d,以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为放射自显影示踪剂,三氯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及HE染色检测梗死灶组织结构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显影浓聚区内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无再灌注组,^18F-FDG自显影浓聚面与TTC百分比分别为(24.2&;#177;1.9)%和(26.5&;#177;2.5)%,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07,P=0.06),而再灌注组两者之间百分比值分别为(20.5&;#177;2.4)%和(31.2&;#177;2.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1,P=0.000);电镜下观察到损害严重的心肌细胞仍然摄取^18F—FDG。结论:与TTC染色相对照,^18F-FDG可反映梗死灶周围心肌细胞存活性,但对病变心肌存活能力的估计过高,尤其表现在再灌注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心脏电机械标测系统(electromechanieal mapping,NOGA^TM)、核素心肌显像和超声心动图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状况的作用。方法:选择2003-01/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6&;#177;3)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第7天分别进行NOGA^TM系统、心脏超声及核素心肌显像测定。结果:NOGA^TM系统测定出梗死区域的单极电压(unipolar voltage potenrims,UVP)[(5.8&;#177;2)mV]显著低于非梗死区域的心肌[(11.9&;#177;3)mV,P&;lt;0.01],同时测得梗死区域心肌的内膜下心肌短缩率(linear local shortening,LLS)[(0.7&;#177;0.2)%]明显小于非梗死区域心肌[(11.2&;#177;4)%,P&;lt;0.01]。特征性曲线分析NOGA^TM判断心肌存活状态的UVP界定值为8.0mV(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88%)。结论:LLS与心脏超声相关性良好,当UVP≥8.0mV时提示心肌处于存活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时细胞能否进入心肌组织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方法:成年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移植组,移植组于移植前一天抽取骨髓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约为2&;#215;10^8)。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培养基。6周后处死动物,比较其心肌梗死面积、瘢痕区毛细血管数量、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各死亡4只犬,分别有8只犬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犬心脏标本病理研究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率约为50%;移植6周后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内能够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的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9%和35.0%,但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瘢痕区每个高倍视野(0.2mm^2)的毛细血管数量,移植组为5.33&;#177;0.58,明显高于对照组2.03&;#177;0.46(P〈0.01)。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6周时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最大下降速率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3039&;#177;1164)比(1569&;#177;618)mm Hg/s,P〈0.01;(2951&;#177;793)比(1465&;#177;647)mmHg/s,P〈0.01;(1.88&;#177;0.33)比(1.41&;#177;0.29)L/min,P〈0.05]。③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6.01%,35.28%,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在实验中仅在移植组l例实验犬的细胞注射部位观察发现一炎性包块,移植后6周时观察未见明确的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及肿瘤组织形成。结论: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行且安全,它能够促进梗死区的新血管生成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千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2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77;1.8)%比(42.4&;#177;1.9)%,心外膜:(55.2&;#177;1.7)%比(43.5&;#177;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77;1.1)%比(33.5&;#177;0.9)%,心外膜:(46.5&;#177;0.9)%对(32.8&;#177;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177;3.8)比(98.2&;#177;4.6)mmHg,心外膜:(105.4&;#177;2.3)比(102.3&;#177;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177;811)比(6987&;#177;612)mmHg/s,心外膜:(8158&;#177;745)比(7015&;#177;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变化与胶原代谢的关系,并探讨药物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1]实验于2004-12/2005-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病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0只.[2]辛伐他汀干预组和心肌梗死组均制成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假手术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留置丝线,不结扎,余与造模相同,以40mg/kg清水灌胃,持续4周.辛伐他汀干预组:术前1 h给以药物辛伐他汀40mg/kg灌胃,以后每天按上述剂量灌胃持续4周.心肌梗死对照组:以40 mg/kg清水灌胃,持续4周.[3]4周后尾静脉抽血化验血脂后处死,心脏称质量,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左室非梗死区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测定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Ⅰ型胶原产量.[4]各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齐性检验(Levene检验),方差分析.结果:实验过程中死亡16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34只.[1]实验4周后,大鼠左室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 mRNA及Ⅰ型胶原表达:心肌梗死对照组和辛伐他汀干预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21&;#177;0.22,0.82&;#177;0.16,0.51&;#177;0.13;0.98&;#177;0.20,2.64&;#177;0.22,0.43&;#177;0.13;2.64&;#177;0.22,1.53&;#177;0.13,0.96&;#177;0.15.P<0.01).[2]大鼠左室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 mRNA Ⅰ型胶原表达:辛伐他汀干预组明显低于心肌梗死对照组(P<0.01).[3]心脏质量和心脏质量/体质量:心肌梗死对照组和辛伐他汀干预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辛伐他汀干预组明显低于心肌梗死对照组(P<0.01).[4]血脂水平: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减少梗死后左室非梗死区Ⅰ型胶原的沉积,改善梗死后的心室重构,该作用发挥可能与其抑制梗死后心肌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有关,而与其降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在评价梗死心肌局部收缩运动和精确性能。方法:①选择2004—03/05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心肌梗死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58&;#177;13)岁。均能够耐受超声检查和能保证在6个月内随访,获完全知情同意并均自愿参加。受累部位分别为左室下壁14例,前壁10例,前间壁7例,高侧壁1例。②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自愿者20名,男女各10名,平均年龄(56&;#177;10)岁;均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将该测得结果作为正常参考值。③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于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术前1d及术后1周,1,2,6个月5个时间点行超声检查,即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梗死区域心肌收缩运动变化,记录各受累节段中点内膜下心肌组织峰值收缩速度和收缩期加速度。④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t检验。结果:随访期间有l例广泛前壁梗死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术后出现再狭窄未进入结果分析,进入结果分析心肌梗死患者31例。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前后心肌梗死患者左室下壁、前壁、前间壁、高侧壁受累心肌运动峰值收缩速度和收缩期加速度的变化比较:术前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P〈0.05);术后1个月即高于术前,但差异不明显;术后6个月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仍低于正常参考值『术后6个月峰值收缩速度:(5.88&;#177;2.33),(5.83&;#177;2.79),(5.91&;#177;2.72),5.94cm/s;术后6个月收缩期加速度:(168.04&;#177;73.11),(162.67&;#177;69.97),(163.94&;#177;65.60),141.49cm/s^2;术前峰值收缩速度:(4.01&;#177;2.45),(3.61&;#177;1.90),(4.22&;#177;2.50),4.85cm/s;术前收缩期加速度:(112.83&;#177;72.16),(99.700&;#177;70.40),(108.77&;#177;65.42),105.59cm/s^2,峰值收缩速度正常参考值:(6.98&;#177;2.32),(6.53&;#177;2.57),(7.28&;#177;2.85),(6.54&;#177;2.03)m/s;收缩期加速度正常参考值:(183.47&;#177;75.98),(173.71&;#177;70.56),(182.01&;#177;78.46),(203.47&;#177;86.33)cm/s^2]。结论:①心肌节段缺血坏死时,局部的心肌收缩严重异常,导致病变节段室壁运动速度显著降低。②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定量、精确反映梗死心脏局部收缩运动,是一种无创、易重复的随访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心肌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的影响,并比较联合治疗与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单独使用的疗效差别。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完成。以Wistar近交系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联合组、细胞组、基因组、对照组,每组12只。联合组在心肌梗死模型建立2周后于心肌梗死区移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组移植等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组注射脂质体-pcDNA3.1-hVEGF165 DNA复合物,对照组注射等容积培养液。假手术组12只仅开胸而不缝扎,不作任何注射。4周后以Buxco系统有创在体检测心功能,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检测Brdu、肌钙蛋白T双染评估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结果:对照组有2只于移植后第2,3周死亡,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为联合组12只、细胞组12只、基因组12只和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2只。①移植治疗4周后,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为(27.8&;#177;3.0)%,低于细胞组(37.0&;#177;10.1)%(P=0.035)与基因组(37.1&;#177;5.2)%(P=0.033)。②Buxco检测心功能显示联合组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高于细胞组与基因组[左心室收缩压:(104.5&;#177;9.1),(93.9&;#177;11.9),(93.6&;#177;13.9)mmHg,(P=0.026,0.022);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4971.1&;#177;371.3),(4420.6&;#177;424.9),(4361.8&;#177;617.6)mmHg/s,(P=0.030,0.017)1,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低于细胞组与基因组[(4210.3&;#177;449.5).(3751.3&;#177;431.2),(3587.5&;#177;763.5)mmHg/s,(P=0.036,0.005)],左心室舒张末压有低于细胞组与基因组[(3.1&;#177;3.5),(6.5&;#177;4.9),(6.1&;#177;5.8)mmHg,(P=0.155,0.202)]的趋势。③Brdu、肌钙蛋白T双染示各治疗组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多于对照组,部分为双染阳性细胞。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其综合疗效优于基因细胞治疗与治疗的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