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临床资料  例 1,女性 ,39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乳肿块 1个月余入院。体检 :左乳外上象限触及一直径约 3cm肿块 ,与皮肤无粘连 ,乳头无溢液。术中发现肿块 3cm× 4cm× 3cm ,境界欠清。术中快速石蜡切片诊断为乳腺小叶癌 ,疑为神经内分泌型。遂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继以化疗。迄今健在 ,对侧乳腺未发现病变。例 2 ,女性 ,43岁。发现左乳肿块 15年 ,伴间歇性疼痛 5年。术前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为乳癌可能。入院后体检 :左乳房乳头略偏向外侧 ,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块 ,3cm× 3cm× 2cm。质硬 ,表面不平 ,边界尚清 ,但活动度欠佳…  相似文献   

2.
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梭形细胞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梭形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500例乳腺癌切片,找出以梭形细胞占主要优势(〉80%)的癌5例,其中2例梭形细胞型导管内癌和3例梭形细胞型浸润癌。采用HE、阿辛蓝(AB)/PAS和网织染色,以及用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3413E12、AE1/A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嗜铬蛋白(cg)A、Lue-7、波形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E-钙黏素、Ki-67、p53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其中4例有随访信息。结果患者平均年龄在68岁。镜下:5例癌细胞形态主要为长梭形的上皮样细胞,3例有少数胞质内空泡状细胞,4例可见散在AB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5例均表达AE1/AE3、EMA、CEA、E-钙黏素和突触素,CK7有4例表达,NSE阳性3例,CgA和Lue7阳性2例,ER阳性4例,PR阳性2例,1例表达c-erbB-2,1例有灶状波形蛋白阳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梭形细胞型导管内癌和1例梭形细胞型浸润性癌是梭形细胞型的神经内分泌癌,另外2例梭形细胞型浸润性癌是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化生性癌。随访3例存活(24~58个月),1例27个月内死亡。结论上皮样梭形细胞和细胞内黏液的出现是乳腺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癌的一个形态学特点。梭形细胞神经内分泌型导管内癌需要和普通导管增生及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梭形细胞型的神经内分泌癌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梭形细胞浸润性癌需要与梭形细胞肌上皮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及某些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加深对其认识。方法 观察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判定标准为≥50%肿瘤细胞表达Syn、CgA或NSE。结果 4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54~90岁(平均70岁)。肿瘤直径2.5~5.5cm(平均3.5cm)。有淋巴结转移者2例。组织学形态包括富于细胞的黏液型、实性岛状型、弥漫实性粘附型、非典型类癌型和小细胞癌型。5例均表达Syn、CgA、NSE、AE1/AE3和EMA;2例表达Lue-7,2例表达CK7;3例表达E-cad;S-100蛋白均阴性,2例ER和PR阳性,3例p53阳性,1例表达c-erbB-2,4例表达bcl-2,Ki-67阳性率17%~85%。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32.2个月),除小细胞癌患者死亡外,均存活。结论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易发生在老年人,除小细胞癌外其他类型预后较好,它们在形态、功能和表型上常呈多向性,应该将它们从普通型的乳腺癌中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80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加重伴心悸、气短2天。外院检查发现心包积液。于本院心内科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后发现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肿物,行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见多量成团及乳头状肿瘤细胞,符合癌细胞,遂转入肿瘤科治疗。抽取血性心包积液约300 m l送检,细胞学查见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44岁,因发现右乳房肿块4个月就诊,门诊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为乳腺癌。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触及肿块直径约1.8cm,与皮肤无粘连,质硬,活动差,挤压肿块乳头无溢液。术中快速冷冻切片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遂行肿瘤切除和保留乳房手术,并送手术各切缘和同侧腋窝淋巴结检查。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3例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2岁,肿瘤直径为1.5~3 cm,均因乳腺肿块入院.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团或小梁状,被纤细的纤维血管间质分隔开来.免疫组化检测显示:3例肿瘤均表达ER、PR、HER-2、CK7、GCDFP-15和Syn,2例表达CgA、NSE,3例CD56均为阴性.结论 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女性,83岁,1年前发现右侧乳腺肿块,约枣核大小,无红肿疼痛,未予诊治。1年来肿块逐渐增大至馒头大小,伴压痛,无局部皮肤破溃、流脓,门诊拟"右侧乳腺肿块"收入院。体检:右侧乳房上象限可触及一大小8 cm×7 cm  相似文献   

8.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18例病理形态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分析乳腺癌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形态特征,阐明其诊断要点。方法:对确诊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除标本18例进行光镜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哮铬素A(C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例进行电镜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77岁,平均53岁,肿瘤大小1.2-5.5cm,平均2.7cm。18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中,典型类癌5例,不典型类癌8例,未分化型小细胞癌5例;电镜下8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乳腺癌当中的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从其第一次被描述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因业内对其认识的不断改变和加深,诊断标准也多次更新,直到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才首次明确了定义和诊断标准。该病发病率低,病例数少,目前对其疾病起源尚无定论,亦无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指南或规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也有所缺乏,治疗往往参考非特殊型乳腺癌的方案。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原发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临床研究方向提供建议和参考,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Gao LX  Liu G  Li L  Lin HY  Jin H  Cheng J  Jin ML  Ding H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9):604-609
目的 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NEC)的病理形态学和亚型。方法 收集22例乳腺NEC,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染色,抗体包括:突触素、嗜铬粒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D56、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K5/6、CK14、p63、E-cadherin、p120、p53和Ki-67。对HER2蛋白表达2+的病例行HER2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乳腺NEC的判断标准:50%以上的肿瘤至少表达1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同时其他器官没有发现NEC。结果 除1例男性外余均为女性,年龄在31 ~96岁(平均65.2岁)。病变发生在左乳15例(68.2%),右乳7例(31.8%)。肿瘤大小0.5~5.5 cm(平均2.7 cm)。6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包括:实性黏附型9例、黏液型6例、实性乳头状型3例、小细胞型2例、大细胞型1例、腺泡型1例。各种标志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比例:突触素为100%( 22/22)、NSE为12/13、CgA为54.5% (12/22)、CD56为5/16、ER为90.5% (19/21)、PR为81.0%( 17/21),无一例HER2蛋白过表达(3+),EGFR、CK5/6、CK14和p63均为阴性。所有E-cadherin和(或)p120标记的病例均显示细胞膜阳性(19/19)。p53阳性比例为6/17。Ki-67阳性指数<3%者占9.5%(2/21),3%~20%者占66.7%(14/21),>20%者占23.8% (5/21)。2例HER2蛋白表达2+者,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均无基因扩增。免疫分子分型绝大多数为腺腔A型,无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细胞样型。结论 乳腺NEC好发于老年人,发生在左侧乳腺者多于右侧,最常见的亚型是实性黏附型,其次为黏液型,免疫表型归属于浸润性导管癌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1.
Wei B  Bu H  Chen HJ  Zhang HY  Li X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589-593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2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和阿辛蓝黏液染色。选用抗体包括细胞角蛋白(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6.1岁。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例中无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体乳头状病变,19例存在黏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旱印戒样。细胞为轻度或中度异型性,15例核分裂象〈5/10HPF。7例伴发细胞学与导管内癌一致的浸润癌。肿瘤均表达CK8,但基底型CK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Calponin和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64.7%和58.8%,在导管周缘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76.5%和70.6%。CgA和突触素阳性率分别为88.2%和82.4%。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8.1%。17例行ER、PR和pS2染色的肿瘤均呈阳性,c—erbB-2均阴性。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6例(94%)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显示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ER、PR、HER2、Ki-67、CK5/6、CK14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58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以筛选BLBC,比较BLBC与其他免疫表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中22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458例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BLBC 46例(10.0%).癌灶直径平均3.3 cm.58.7%(27/46)出现推挤性生长方式,52.2%(24/46)出现地图状坏死,30.4%(14/46)癌灶中心出现无细胞纤维化区域以及63.0%(29/46)癌灶周边和间质内有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浸润.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主要排列成不规则、紧密实性结构.Ki-67高表达(>25%)在BLBC中占43.5%(20/46).CK5/6、CK14和EGFR阳性分别见于58.7%(27/46)、43.5%(20/46)和65.2%(30/46)的BLBC病例.BLBC的3年累积生存率为66.9%,低于管腔A型乳腺癌,与HER2高表达型乳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LBC在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中所占比例为10%,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特征性,但诊断BLBC仍必需结合其免疫表型.BLBC是预后比较差的乳腺癌亚型之一.  相似文献   

13.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14例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采用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ER、PR、p63、广谱和高相对分子质量CK(AE1/AE3和34βE12)和CK5/6进行EnVision法染色.结果 14例发病年龄42~79岁,平均65.4岁.乳腺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镜下见两种形态,以较纤细的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纤维血管轴心衬覆高柱状上皮细胞,无肌上皮细胞(9例)和以张力高的筛孔或实性结构为主,其问仍可见纤维血管轴心(5例);11例为单纯性囊内乳头状癌,1例伴有导管原位癌,2例伴有浸润性癌.肿瘤细胞核为低级别,肿瘤细胞呈ER和PR弥漫强阳性,CK5/6和34βE12阴性或局灶弱阳性.肿瘤内未见肌上皮细胞,而肿瘤外围肌上皮消失或仅散在着色.结论 囊内乳头状癌是一种发生在老年妇女的少见肿瘤,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的独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分析等方法将1311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分为腺腔A型、腺腔B型、BLBC型、HER2型和不表达型,并分析BLB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获得随访资料523例,随访2-132个月,平均65.8个月.结果 BLBC发病率17.0%(223/1311),HER2型和不表达型的发病年龄均显著低于腺腔A型,肿瘤直径显著高于腺腔A型.组织结构上,BLBC多为组织学3级,较HER2型和腺腔A型更多见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和带状分布于坏死周围的特点;多见大块地图状坏死和中央瘢痕、推进性边缘、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和高核分裂指数;细胞形态上,合体细胞和基底样细胞、鳞状细胞化生和梭形细胞化生多见于BLBC.BLBC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腺腔A型和HER2型,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HER2型和不表达型;其他ER阴性乳腺癌(HER2型、不表达型)之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腺腔A型;Cox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基底细胞样标记不是乳腺癌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BLBC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发病率与大多数国外文献报道相似.该亚型乳腺癌既具有不同于非BLBC的、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也具有与其他ER阴性乳腺癌相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其形态学上的诸多特征虽不十分特异,但可作为诊断线索提示病理医师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做出正确诊断.与腺腔A型相比,BLBC与其他ER阴性乳腺癌具有较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DPN)的诊断方法和标准.方法 收集187例IDP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目前认可的2003年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标准、Page等和Tavassoli的诊断标准,对其形态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中53例行CD10、p63、CK14、CK5/6、CK7、乳珠蛋白-1(MGB1)及p53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分析.结果 187例IDPN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IDPMa) 128例,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A-IDPMa) 16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a) 43例.IDPN在形态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和间质增生,以及继发病变等,这些使病灶呈现异常复杂的多样性.免疫组织化学肌上皮标记(CD10和p63)染色在IDPMa、A-IDPMa及IDPCa的表达依次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基底型角蛋白(CK5/6和CK14)染色显示良性病变的表达呈镶嵌状阳性表达,在A-IDPMa的不典型区和IDPCa中表达明显减少或缺如,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腺腔上皮标志物CK7染色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MGB1在IDPCa组染色明显减少(P值分别为0.002和0.007),p53染色各组均呈阴性.结论 IDPN是一组组织学改变复杂的疾病,应注意其诊断标准的掌握.肌上皮、基底型角蛋白和腺腔上皮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该组复杂病变中有很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MBC) is rare. Its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 are uncertai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in comparison with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reviewed the data of 29 patients with MBC and 4,851 patients with IDC, who received surgery at Yonsei University Severance Hospital between 1980 and 2008. Various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recurrence 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o each other.

Results

Stage IV cases at diagnosis were more common in MBC (10.3%) than in IDC (0.9%). The incidence rates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BC (84.0%) than in IDC (20.1%). Larger tumors (>2 cm) and lower tendency of axillary metastasis we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MBC. Only one of 24 preoperative core needle biopsies (CNB) correctly diagnosed MBC.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MBC wa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er incidence of TNBC, larger tumor size, and lower tendency of axillary metastasis, and was difficult to diagnose with CNB.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stage IV disease at diagnosis was higher in MBC, the survival rates of stage I-III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IDC.  相似文献   

17.
Kan X  Shen DH  Shi B  He JS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12-315
目的 探讨各种类型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特点、形态学分类、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不典型增生与乳腺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1)观察本院30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病理形态改变。(2)观察86例大切片乳腺癌旁不典型增生病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 乳腺增生症中,纤维腺瘤为主型好发于21~30岁年龄组,而不典型增生病变则多见于40~60岁组。其中囊肿病仅占6.0%,而纤维腺瘤变达25.4%;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65.1%,其中以导管原位癌发生率最高,达74.9%。结论 研究证实了1997年(舟山)“乳腺增生症的组织学分类”(推荐方案)的可行性。乳腺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乳腺增生症可归纳为普通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特殊增生细胞具有特别的诊断价值。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大部分可分。  相似文献   

18.
基底细胞样型浸润性乳腺癌病理形态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型浸润性乳腺癌的形态特点,为该类型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0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存档蜡块,用单克隆抗体CK56、CK14、CK818、CK34βE12、calponin、p63、CD10、ER、PR和c-erbB-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TM法染色,按照免疫表型将本组分为5种类型:腺腔A型(ER+HER2-),腺腔B型(ER+HER2+),正常乳腺样型(ER-HER2-),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细胞样型(至少表达一种基底细胞角蛋白和(或)肌上皮标记物,且ER-HER2-).重点观察基底细胞样型的组织形态表现.结果 腺腔A型48例(44.0%),腺腔B型15例(13.8%),HER2过表达型15例(13.8%),正常乳腺型10例(9.2%),基底细胞样型19例(17.4%).2例除肌上皮标记物外,还同时表达c-erbB-2和(或)ER,组织类型暂未定.在19例基底细胞样型中有16例表达CK56,17例表达CK818,11例表达CK14,18例表达CK34βE12,5例表达p63,6例表达CD10,1例表达calponin.肿瘤直径1.2~7.0 cm(平均3.9 cm);其中>5 cm者6例.除1例病变以高级别导管内癌为主外,组织学分级为2级者9例,3级者9例,与非基底细胞样型相比3级者显著增多(P<0.01).基底细胞样型主要组织形态表现包括:13例癌组织呈单纯推挤性(膨胀性)生长,各例边缘均可见到淋巴细胞,18例肿瘤以巢状和(或)片状排列为主,17例核分级为3级,并可见到散在巨核和(或)怪核细胞,7例呈合体细胞样生长,17例有粉刺样坏死,上述形态出现率与非基底细胞样癌比较均显著增多(P<0.01).结论 基底细胞样型浸润性乳腺癌最有诊断性价值的形态特点是推挤性浸润边缘、周边有显著的淋巴组织、粉刺样坏死、散在巨怪细胞、大巢或片状组织结构和呈合体细胞样生长.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17号染色体多体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癌17号染色体多体异常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乳腺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并分析17号染色体多体与年龄、核异型性、淋巴结转移以及HER2基因扩增、HER2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200例乳腺癌患者中表现为17号染色体多体异常的52例(26.0%),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占180例浸润性导管癌的52.8%.17号染色体多体与HER2基因扩增和HER2蛋白表达有关(均P=0.000),并且多体伴HER2基因扩增时也与HER2蛋白表达有关(P=0.001).多体和(或)多体伴HER2基因扩增都与乳腺癌癌细胞的高度异型性(P=0.010或P=0.012)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9或P=0.002).17号染色体多体或多体伴HER2基因扩增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无关(P=0.415或P=1.000).结论 17号染色体多体可能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0.
伴横纹肌样特征的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横纹肌样特征的肾细胞癌(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95—2005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常规外检档案352例RCC中的10例伴横纹肌样特征的RCC进行了光镜、免疫表型检测和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0例伴横纹肌样特征的RCC患者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2岁),男9例,女1例。5例肿瘤侵犯肾包膜,2例伴淋巴结转移,1例伴肺转移。组织学观察,10例伴横纹肌样特征的RCC中透明细胞型9例,乳头型1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具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区域。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排列成梁索状、腺泡样、器官样或团片状,瘤细胞散在分布,细胞间无黏附或黏附性差,呈类圆形或多角形,核泡状、偏位,核仁突出,胞质内见红染均质包涵体样物,瘤组织常伴明显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具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CD10、CK(AE1/AE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波形蛋白均阳性表达,CK7、CK20、结蛋白、肌细胞生成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肌肉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均阴性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灶性阳性表达。横纹肌样瘤细胞区Ki-67阳性表达较周围经典型瘤细胞区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例,2例于术后6个月及29个月死亡,6例存活。结论伴横纹肌样特征的RCC主要见于透明细胞型,应与胞质嗜酸的肾细胞肿瘤和肾恶性横纹肌样瘤等相鉴别。RCC中伴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较周围经典型瘤细胞Ki-67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此类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