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观察2种不同材质的防护贴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因佩戴防护用具导致的面部损伤/不适的防护作用,为寻找便捷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147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采用自行设计的医护人员佩戴防护用具后面部损伤/不适情况调查表对佩戴防护用具时使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研发的防护凝胶贴片(海神贴)和3M亲水性敷料前后面部损伤/不适情况进行横断面现况调查,比较2种材质的防护贴对面部损伤/不适的防护效果.结果 共调查医护人员78名,其中使用海神贴的62人,使用3M亲水性敷料的16人.使用防护贴后,海神贴组和3M亲水敷料组医护人员面部损伤/不适各条目得分均明显降低,与使用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无论是使用前还是使用后,两组间医护人员面部损伤/不适各条目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使用防护贴前,面部中重度损伤/不适比例占前4位的依次为眼镜/面罩起雾(85.9%,67/78)、皮肤压痕(80.8%,63/78)、接触处疼痛(74.4%,58/78)、闷热(71.8%,56/78),总体中重度损伤/不适的比例为80.8%(63/78);使用防护贴后,面部中重度损伤/不适比例占前4位的依次为眼镜/面罩起雾(53.8%,42/78)、闷热(41.0%,32/78)、呼吸阻力(41.0%,32/78)、皮肤压痕(38.5%,30/78),总体中重度损伤/不适的比例为43.6%(34/78);使用防护贴后面部损伤/不适改善率占前4位的依次为皮肤糜烂(76.5%)、皮肤红肿(67.3%)、接触处疼痛(63.8%)和接触处瘙痒(52.9%).结论 2种不同材质的防护贴对防护用具导致的面部损伤/不适均有改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抗压性防护面膜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人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1月26日至2月24日军队支援武汉医疗队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空白组未使用抗压性敷料,对照组使用水胶体敷料后佩戴面部防护用具,观察组使用抗压性防护面膜后佩戴面部防护用具。比较干预结束时3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面部舒适度、面部压力性损伤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干预结束时,空白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舒适度评分为6.00(6.00,7.00)分,对照组为5.00(4.00,5.00)分,观察组为1.00(0.50,2.00)分,3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舒适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7.392,P<0.001);根据秩均值进一步推断,空白组面部舒适度秩均值最大(96.68),观察组秩均值最小(20.88)。干预结束时,空白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中面部无损伤者3例(7.5%,3/40)、1期面部压力性损伤者28例(70.0%,28/40)、2期面部压力性损伤者9例(22.5%,9/40);对照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中无面部损伤者27例(67.5%,27/40)、1期面部压力性损伤者13例(32.5%,13/40);观察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中无面部损伤者37例(92.5%,37/40)、1期面部压力性损伤者3例(7.5%,3/40);3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63,P<0.001),观察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最低。3组均未发生皮肤过敏反应,均无人感染COVID-19。结论 使用抗压性防护面膜能有效降低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改善佩戴面部防护用具的面部舒适度,可作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配备。  相似文献   

3.
背景 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增加了其被感染的风险,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伤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由本课题组研制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皮肤损伤情况、针对皮肤损伤的防护措施及损伤后处理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02-08至2020-02-15通过微信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推送,采用自愿参与、手机“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1周内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901份,来源于我国19个省、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45家医院。其中,男214例(7.38%)、女2 687例(92.62%),医生147例(5.07%)、护士2 754例(94.93%)。825例(28.44%)医护人员因佩戴防护装备发生皮肤损伤,合计皮肤损伤数量为2 794处。主要皮肤损伤类型为压力性损伤〔771例(26.58%),人均2.53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56例(8.83%),人均2.77处〕、皮肤撕裂伤〔42例(1.45%),人均3.12处〕。在发生皮肤损伤的825例医护人员中,存在≥2类皮肤损伤者221例(26.7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防护装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31~45岁者高于≤30岁者(P<0.016 7),工龄>10年者高于工龄<5年者(P<0.016 7),医生高于护士(P<0.05),武汉防疫定点医院高于其他医院(P<0.003 3)、其他医院中传染科高于其他科室(P<0.003 3),三级防护高于二级防护、二级防护高于一级防护(P<0.016 7),而不同连续佩戴时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抗疫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并有多种类型、多个部位损伤并存现象,建议采取减压、减轻摩擦力、吸湿、护肤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同时关注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惠尔泡沫敷料在预防使用无创呼吸机面罩导致鼻面部压伤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病历70例,分为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35例,实验组在佩戴无创呼吸机将康惠尔贴去掉周边可粘性敷料,泡沫贴部分剪成倒"v"字型,贴于患者鼻面部;对照组将康惠尔水胶体薄型敷贴料剪成倒"v"字型,贴于患者鼻面部。比较两组患者摘除面罩后鼻面部皮肤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鼻面部皮肤无压痕,无压红,患者主诉无鼻面部疼痛。对照组患者皮肤可见压红,部分患者有疼痛,实验组患者皮肤明显优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沫敷料在使用无创呼吸机预防鼻面部皮肤压伤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电焊紫外辐射对作业人员的危害及工人对于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分析典型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修订我国紫外辐射职业卫生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结合体检对北京市、广东省4家大型车辆制造工厂的828名电焊工及辅工进行现况调查,应用SPSS 16.0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面部、手部皮肤损伤症状和体征排在前3位的均为灼热刺痛(48.7%、41.3%)、皮肤痒(39%、34.9%)、色素沉着(31.9%、24.5%),眼部损伤症状和体征排在前3位的为疼痛(61.5%)、畏光流泪(61.4%)、视物模糊(50.2%)。面部、手部灼热刺痛、手部潮红及手部斑疹丘疹的发生率在不同工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手部灼热刺痛、潮红、面部感觉迟钝麻木、眼部症状及体征在不同工龄段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率较高的防护用品为面罩(87.2%)、长筒皮制手套(84.3%)及护目镜(65.9%),除涂抹紫外防护用品一项外,不同工种防护措施的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面部灼热刺痛这一典型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时间接触电焊弧光(4~6 h、6~8 h)、使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不戴防护面罩、不涂抹紫外防护用品为危险因素,工龄为保护因素,其比值比(95%CI)分别为2.665(1.122 ~ 6.332)、3.894(1.716~8.836)、1.765(1.272~2.449)、2.052(1.143~3.685)、1.759(1.118~ 2.768)、1.833(1.116~3.011)、0.440(0.202~0.956)。结论:电焊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紫外辐射不仅对焊工造成危害,而且对周围的辅工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提示电焊车间的作业人员应加强自身防护,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护目镜、设置焊接隔离屏障等,同时企业应增加采用自动焊接、半自动焊接装置代替传统焊接方式,减少工人接触紫外辐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头面部防护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方法 通过匿名在线回答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头面部防护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调查问卷分2次发放。第1次为疫情全国爆发阶段,共回收问卷153份。第2次为北京市防控响应级别降为三级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共回收问卷101份。98%被调查人员在疫情工作期间均使用过任何一种形式的头面部防护用具。其中,麻醉医师在挂耳式防溅面屏式口罩的使用率最高(93.0%)。在疫情期间,对发热患者的诊疗,被调查人员主要以护目镜(71.2%)进行防护为主;对非发热患者的诊疗,被调查人员主要以挂耳式防溅面屏式口罩(56.2%)进行防护为主。在两次调查问卷中,43%及68%被调查人员仍持续进行头面部防护,其中以防溅面屏(50.0%及56.5%)及防溅面屏式口罩(56.1%及68.1%)为主。结论 此次疫情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对头面部防护的认识水平可达90%以上,手术室内不同医务人员对头面部防护的选择各有不同,40%以上的人员将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继续进行头面部防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海南省援鄂医护人员发生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医护人员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4月6日—2020年4月9日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向海南省医护人员发布,采用自愿参与、“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此次完成调查的海南省医护人员共325名,按是否参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援鄂分为海南省援鄂医护人员172人(A组)和海南省非援鄂医护人员153人(B组),调查此期间皮肤病患病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病率为56.4%(97/172),B组为41.2%(6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接触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为34.3%(59/172),B组为21.6%(3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A组同B组比较,援鄂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发生(OR=1.82),而洗手后使用保湿产品次数每增加1次(OR=0.91)。两组医护人员在皮肤压痕、摩擦红斑和摩擦水疱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压力性损伤发生(OR=0.87)。两组医护人员手部浸渍和痱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同B组比较(OR=2.37);防护等级每升高1级(OR=1.40),穿戴防护用品时间每增加1 h(OR=1.74)。结论 海南省援鄂医务人员与非援鄂医务人员相比,发生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和物理性皮肤病的风险性更大,防护等级越高,出现皮肤病的可能性越大;注意保湿产品的使用,尤其是手部保湿产品在预防皮肤病的发生方面尤为重要。另外,年龄增加是发生压力性皮肤损伤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试使医护人员能了解到不同材质口罩的防护效果,使医护人员在不同的工作区域能清楚地、正确地选择口罩,做好职业的安全防护。方法选用3MTMFT-30适合性检测设备,102名受试者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以下简称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12层棉纱口罩进行适合性检验。结果 N95口罩1860型和8210型检测通过率分别为85.3%和87.3%,其中有3例是两种型号的口罩均不能通过测试;医用外科口罩和棉纱口罩检测通过率均为0。结论棉纱口罩不具备防护功能,因此不能用于有创操作和呼吸道传染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外科口罩虽然有鼻夹,防水和防渗漏性能好,但鼻夹部分只能使鼻梁部位紧贴,而其他部分则不能与脸部紧密的贴合,存有缝隙,因此医用外科口罩不能用于呼吸道传染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激光雕刻的个性化鼻贴应用于鼻导管留置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食管癌手术需经鼻留置管道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裁剪的鼻贴固定鼻导管,试验组患者采用激光雕刻的个性化鼻贴。观察两组固定装置下的导管移位或滑脱、鼻贴卷边及更换次数、鼻部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导管移位率、鼻贴卷边次数及更换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鼻腔黏膜压痕、鼻腔疼痛、鼻部压力性损伤及医用粘胶相关性皮损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生理维度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激光雕刻的个性化鼻贴可降低临床鼻导管移位、鼻贴卷边及更换次数,减少鼻部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及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付银银  罗芬 《基层医学论坛》2023,(12):141-143+150
目的 探析在无创正压通气鼻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中3M透明敷贴与泡沫敷料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在无创正压通气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佩戴通气面罩,观察组同时应用3M透明敷贴与泡沫敷料,观察2组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舒适度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31.25%(P<0.05);观察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依从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行无创正压通气72 h及呼吸机停机时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环境维度评分较高(P<0.05)。结论 在无创正压通气患者中应用3M透明敷贴及泡沫敷料,可有效降低鼻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通气治疗期间的依从性,且患者的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无纺布和止血带在气管切开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4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寸带外面套止血带固定气切外套管,切口纱布上多加用医用无纺布;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换药。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损害程度和发生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纱布因污染增加换药次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无纺布及止血带的应用,不仅减少了频繁更换固定带和切口敷料带给患者的不适和痛苦,也体现了护理工作者的细节思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L粘贴伤口敷料在颈内静脉置管术后病人换药中的应用。方法:将360例颈内静脉置管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3L伤口粘贴敷料换药,对照组用3M透明敷料换药,观察两组导管局部皮肤感染发生情况及两组导管换药时疼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局部感染率为13.89%,对照组为25.56%,观察组导管局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0);观察组换药时疼痛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38.89%,观察组换药时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用3L伤口粘贴敷料为颈内静脉置管术后病人换药,可有效减少导管局部皮肤感染,且能明显减少换药时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讨经γ射线辐射的单层人羊膜作为生物敷料用于颜面创伤创面的临床治疗的有效保护作用。 方法我们对颜面105个创伤创面对照贴敷人羊膜和油纱条,进行临床观察治疗。 结果 我们发现颜面浅Ⅱ度创面用人羊膜治疗侧比用油纱条治疗侧平均提前愈合4天-5天;颜面深Ⅱ度创面用人羊膜治疗侧比用油纱条治疗侧平均提前愈合5天-6天。 结论我们认为将新鲜人羊膜去除绒毛膜后,再将羊膜层干燥,修剪成型,制成不同规格的单层薄膜,再经γ射线辐射而成的单层辐射人羊膜(简称羊膜),在用于颜面创伤创面的临床治疗时,在防止创面感染,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降低颜面瘢痕畸形的发生,保护颜面皮肤的正常弹性和美观等诸多方面都比使用油纱条要优越、有效,具有良好的颜面创伤创面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早期削痂复合皮混合移植治疗颜面部深度烧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颜面部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削痂复合皮混合移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例颜面部深度烧伤患者在伤后1d内行削痂术,同时一期混合移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和大张自体刃厚皮片。术后10~12d打开敷料.观察植皮效果,随访3月~24月。【结果】本组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90%,少部分移植的表皮出现水疱,经水胶体敷料覆盖3~5d后即可愈合。随访移植后面部皮肤外观丰满,弹性好,表情丰富,远期效果满意。【结论】面部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削痂复合皮混合移植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香菊  王强 《重庆医学》2008,37(9):903-904
目的总结分析高压氧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keman分级对照,评价治疗结果。结果高压氧综合治疗组:出院时评价,恢复到Ⅴ级81/123例(65.85%)、Ⅳ级38/123例(30.89%)、Ⅲ级4/123例(3.25%)、Ⅳ~Ⅴ级恢复率119/123例(96.74%)。对照组:恢复到Ⅴ级32/98例(32.65%)、Ⅳ级57/98例(58.16%)、Ⅲ级9/98例(9.18%)、Ⅳ~Ⅴ级恢复率89/98例(90.81%)。两组愈后结果对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效果好,是早期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丽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9):1284-1285,1288
目的观察3M皮肤保护膜联合康乐宝造口粉对大便失禁所致肛周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因各种原因所致肛周皮肤损伤患者40例,观察组用温水擦洗肛周后,局部涂抹康乐宝造口粉后再喷3M皮肤保护膜,对照组用温水擦洗后常规保持干燥。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1,P<0.05)。结论造口粉有较好干燥和收敛作用,而3M皮肤保护膜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加强皮肤抵抗摩擦力缓解由于大小便等浸渍引起的肛周皮肤损伤,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钱芳  刘秀英  杨洋 《海南医学》2016,(13):2213-2215
目的:探讨CO2点阵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O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外用胶原贴敷料,对照组不作处理。CO2点阵激光治疗结束冰袋冷敷20 min后,进行急性炎症反应的半定量评分;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6个月记录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急性炎症反应的半定量评分[(1.52±0.38)分]、误工期[(7.60±2.80) d]、痂皮脱落时间[(6.35±1.50) 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急性炎症反应的半定量评分(2.10±0.52)分、误工期(10.50±3.45) d、痂皮脱落时间(8.25±2.15) d,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7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色素沉着发生率为19.05%、持久性潮红发生率为0,感染性脓疱发生率为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95%、4.76%、7.14%(P<0.05);两组均未发生瘢痕增生。结论 CO2点阵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显著,其具有不良反应低、结痂时间和误工期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skin temperature after cooling therapy immediate following superficial second-degree scald injury in Wistar rats in a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dressing materials for the cooling therapy. METHODS: Twenty-four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temperature control (NTC), normal temperature cooling therapy (NCT), hot and humid control (HHC), and hot and humid cooling therapy (HCT) groups (n=6).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were applied to the scalded rats: dry bulb temperature (Tdb) of 26.33+/-1.29 degree with a relative humidity (rh) of 71.05%+/-4.57% for the two normal temperature groups, and Tdb 35.33+/-0.35 degree with rh of 70.81%+/-1.38% for the two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groups. The dressing materials for the cooling therapy were applied to the two cooling therapy groups but not for the two control groups. The exposure time for the therapy was 125 min, and the skin temperature was measured every 20 min, starting from 5 min after the scald. RESULTS: The skin temperature rose in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and decreased when cold therapy was applied (P<0.001).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exposure time and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P<0.002), between the exposure time and cooling therapy (P<0.05), and between these 3 factors (P<0.05) to influence the skin temperature, which was 1.92+/-2.13 degrees Celsius lower in NCT group than in NTC group, and 2.36+/-1.03 degrees Celsius lower in HCT group than in HHC group. CONCLUSION: The dressing materials for cooling therapy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kin temperature at the site of the scald injury to prevent the progression of heat-induced injury and the unfavorable effects of the heat remaining on the scalded sk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