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87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进行 BAEP检测 ,并记录各波潜伏期 (PL)、波峰间潜伏期 (IPL)的数值。结果 :87例患者中 6 4例异常 ,VBI患者的 BAEP异常率为 73%。BAEP提示 :内耳型 16例 ,可见 波 PL延长 ,波形分化差 ,波幅降低或者消失。脑干型4 5例 ,可见 波正常 , 波、 波 PL 延长或波形分化差 , 波~ 波、 波~ 波、 波~ 波 IPL 延长 ,同时 / <0 .5。混合型 3例 ,既有 波 PL延长 ,又有 波、 波 PL的延长或 波~ 波、 波~ 波、 波~ 波 IPL延长。结论 :BAEP是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 ,有助于 VBI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脑电图诊断癫痫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65-166
目的:对应用脑电图诊断癫痫病进行研究。方法:对本院2008~2010年来自住院和门诊的56例癫痫病和可疑癫痫病相关患者进行脑电图(EEG)检查。结果:56例癫痫患者中EEG异常45例,占80.36%,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及多棘慢波,检出41例,占73.21%。可疑癫痫15例,EEG异常8例,占53.3%,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及多棘慢波检出5例,占33.3%。结论:观察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定位定性、判断类型及疗效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心电图U波异常对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临床意义,笔者对267例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心电图U波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根据1979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笔者对1987-05~1997-03门诊、住院的冠心病老年患者267例(男225例、女42例,年龄60~86y)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1.2 U波异常的辨认 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中,U波应在T波之后,除aVR外,正常的U波应直立,振幅 0.2~1.2 mm,或<同导联T波的1/2。振幅高于上述正常值为高U波,低于或呈双向者为U波降低或双向U波,T波后呈等电位线者为U波消失,出现在等电位线负侧者为U波倒置(快速型房颤、心动过速T-U融合者不计入在内,本文中U波倒置主要是指左胸导联)均视为U波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电图无创新指标:碎裂QRS波(fQRS)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87例,按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和(或)病理性Q波进行分组。分析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结果碎裂QRS波群在陈旧性心肌梗死中的发生率、敏感性均高于病理性Q波。结论新的无创心电图指标碎裂QRS波群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在计算机身份识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8岁以上健康成年人12导联心电图2 500份,每份心电图每个导联选择一次波形清晰、可辨的心动周期,观察记录P波、QRS波、T波的形态特征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 500份心电图中:①P波、T波分别有30 000个,2种波形均为单波形态,波形较QRS波低小,甚至平坦不能明视,且影响因素多,波形变化大,变异度大。②有30 000个QRS波,QRS波为综合波形,其中简单波29 347个(97.8%);复杂波653个(2.2%),QRS波波形高大,影响因素少,波形变化小、变异度小。结论心电图P波、T波波形小、变化大,变异度大,不适合作为身份识别的指征;而QRS波波形大、变化小、变异度小,适合作为计算机快速身份识别的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正常听力婴幼儿chirp-ABR检测反应参数,探索建立chirp-ABR检测各项反应参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择40例(80耳)听力正常婴幼儿,分为A组(3月龄)、B组(6月龄)、C组(1周岁)、D组(3周岁)各10例(20耳)。分别采用CE-chirp及click刺激声进行ABR检测,观察ABR波形辨认率,测出Ⅴ波反应阈,获得不同刺激声强度下Ⅴ波的振幅及Ⅲ波、Ⅴ波潜伏期;对所得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当使用80分贝nHL的辨认率刺激强度时,对于chirp-ABRⅠ、Ⅲ、Ⅴ波的辨认率分别为36%、94%、100%,click-ABRⅠ、Ⅲ、Ⅴ波波形辨认率均为100%;(2)各年龄组click-ABR Ⅴ波反应阈值均高于chirp-ABR,但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阈值均小于30dB nHL,属于正常范围);(3)在不同刺激声强度下chirp-ABR检测Ⅴ波振幅均高于click-ABR检测Ⅴ波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同一年龄组,相同刺激声强度下,chirp-ABR检测Ⅲ波、Ⅴ波潜伏期较click-ABR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irp-ABR检测具有Ⅰ波辨认率低,Ⅲ波、Ⅴ波潜伏期短,Ⅴ波振幅大,Ⅴ波反应阈值与click-ABR相关性好等特点,临床应用于婴幼儿听力检测应注意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记录T波倒置时间。并根据溶栓后T波倒置时间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内倒置者、B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后倒置者。根据冠脉造影与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对T波倒置时间及冠脉再通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早期T波倒置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降低,峰时提前。2 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不断提高。3 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低。结论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具有密切关系,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P波离散度 (PWaveDispersion)与房性心律失常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 方法  对 30 6例住院患者进行常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 ,测量其P波离散度 ;同时还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结果 P波离散度≥ 4 0ms者其 2 4h动态心电图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波离散度 <4 0ms者。 结论 P波离散度可作为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脉搏波的解析模型及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脉搏波的形成机理,建立了脉搏波的解析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动脉硬化病人的脉搏波进行分析,得到了脉搏波的特征参量。初步临床应用表明,该模型简明、直观、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特点及其应用。方法:使用意大利百胜有限公司GalileoSirius全数字化32导脑诱发电位仪对32例海洛因依赖者和30例正常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者波形稳定性较差,波Ⅰ、Ⅲ、Ⅴ出现率100%,以后依次为波Ⅳ、波Ⅱ、波Ⅵ、波Ⅶ,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波Ⅱ-波Ⅶ绝对潜伏期较正常人延长,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波Ⅱ-波Ⅶ绝对波幅较正常人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海洛因依赖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具有波Ⅱ-波Ⅶ绝对潜伏期延长、绝对波幅降低的特点,这些特点除可作辅助诊断外,还能对早期预防依赖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提供依据,同时建议对依赖者进行神经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伴精神症状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点。方法:使用意大利百胜有限公司Galileo S irius全数字化32导脑诱发电位仪对35例此类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和34例正常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该类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的BAEP特点为波形稳定性较差,基线易漂移,其波Ⅰ、Ⅲ、Ⅴ出现率100%,波Ⅱ91.4%,波Ⅳ85.7%,波Ⅵ60.0%,波Ⅶ62.9%;波Ⅴ和波Ⅶ的绝对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其中波Ⅴ差异有显著性(t=-2.005,P=0.049);波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2.966,P=0.004);绝对波幅波Ⅲ和波Ⅴ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其中波Ⅲ差异有显著性(t=2.327,P=0.023),波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3.259,P=0.002)。结论:不伴精神症状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具有波Ⅴ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波Ⅲ波幅降低、波Ⅶ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可作为其电生理的辅助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等位性Q波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心电图表现为等位性Q波患者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通过分析93例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并将其根据临床诊断分为6个小组进行对比.结果 等位性Q波与冠心病关系最为密切,P<0.05有显著意义.与心肌粳塞程度、部位有关系,且认为心向量可帮助心电图完善对等位性Q波的鉴别.结论 等位性Q波具有临床诊断意义,建议当心电图考虑为等位性Q波时,应加做心向量助于鉴别,减少假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异常Q波发生机制及其病理意义,以提高临床利用心电图快速诊断疾病的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心电图有异常Q波的50例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结果异常Q波是心肌梗死的一种典型心电图改变,但并不是所有异常Q波都是心肌梗死,非梗死型异常Q波各具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可在心肌病、心肌炎、肺气肿、肺栓塞、预激综合征等患者的心电图上出现。结论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未必是心肌梗死,有很多非梗死性疾病也可出现异常Q波,要注意观察异常Q波的特点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并注意其动态变化,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4.
1982年以来我院收治298例肺心病人并对其心电图进行分析。一、一般资料男124例,女174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32岁。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心肺功能不全。二、结果分析 (一)P波变化(可进行P波测量者270例) 1.P波电轴变化(本组采用Ⅲ,avR导联轴法测定P波电轴)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15.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等位性Q波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等位性Q波(即不典型坏死型QRS波)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从而提高对心肌梗死时不典型坏死QRS波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呈等位性Q波32例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中见非典型Q坡改变(临界性Q波或小q波,进展型Q波,q波顺序异常)14例(43.75%),不典型坏死型ORS改变(R波丢失,对应性R波增高,R波逆向递增,QRS波群起始部切迹、顿挫)18例(56.25%)。结论 等位性Q波心电图改变受疾病本身因素、描记部位、时间及梗死的范围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但等位性Q波与典型病理性Q波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同样意义。体会对可疑的不典型坏死型ORS波改变应密切观察其发生的导联,进行系列的心电图描记,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改变等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学生群体大脑功能基本特征。方法 用国产 BS- PC2 0 2 0型数字化脑电图仪及软件 ,随机抽取 4届在校本科生 16 5名做常规脑电图检查 ,观察各波频率、波幅、调节、调幅、出现率及活动情况 ,并对睁闭眼试验和过度换气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各波平均频率为 :α波 9.97~ 12 .5 Hz、β波 13~ 30 Hz、θ波 4~ 7Hz;各波平均波幅为 :α波 19~ 6 5μV、β波 11~ 2 2μV、θ波 11~ 2 2μV。双侧波幅、波率对称占 96 .4 % ;睁闭眼试验 α波抑制完全占 79.4 % ;过度换气试验未见异常占 92 .7% ;无发作波占 99.0 % ;综合分析 :脑电图正常占 89.1% ,界限性占 7.3% ,异常占 3.6 %。结论 大学生大脑功能有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对面神经炎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54例拟诊单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多项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面神经电图(M波)、F波、肌电图、瞬目反射,对各项检测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BR异常率最高,F波次之,继而EMG,M波最低,四种检测项目异常率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是面神经炎早期诊断最为敏感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F波、EMG的敏感性次之,M波对早期诊断面神经炎敏感较差。综合运用这四种检测方法对面神经炎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心电图的不同Q波的特点鉴别心肌病及心肌梗死.方法: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及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的心电图特点,伴随的ST-T改变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的异常Q波的时限、出现的导联、伴随ST-T改变等均与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可以简便而有效地鉴别肥厚型心肌病的Q波及心肌梗死的Q波.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正常 T 波形态为上行肢缓慢渐行升高,下行肢急速向下返至基线的正向不对称波形。异常T 波有多种形态,目前对正常形态的正向 T 波尚无精确的正常标准。Groos.D 及楼福庆氏等曾论述关于标准导联心电图 R 波与 T 波关系在临床上的意义。作者等为了明确标准Ⅰ、Ⅱ导联心电图 R 波与 T 波相互关系,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意义,选择了100例高血压病与50例健康成年人心电图将 R 波与 T 波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智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2-153
目的分析研究儿童出现血管迷走性昏厥的卧位、立位心电图导联T波振幅变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血管迷走性昏厥儿童48例,组成实验组对儿童卧位与立位心电图导联T波振幅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对照组的48例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心动周期的T波振幅变化,统计学方法参与研究,P<0.05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学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与T波振幅变化发现,卧位时两组T波振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立位时T波振幅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卧位、立位心电图导联T波振幅变化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血管迷走性昏厥儿童的卧位、立位心电图导联T波振幅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指导评价儿童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对血管迷走性昏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