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静脉溶栓和常规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的对照分析。方法114例AMI患者,其中PCI组42例,溶栓组38例,药物组34例,分别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h、4h、8h、24h、72h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变化以及心电图ST段回降情况。结果①PCI组在手术后8h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提前达到高峰,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72h后PCI组绝大多数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已恢复正常,而其他组心肌酶和肌钙蛋白仍维持较高水平;②PCI组在治疗后8hST段已有较大回落,其余组ST段回落不明显,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72hPCI组ST段已恢复正常,而其余组仍然较高,3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诊PCI能使AMI患者心肌酶峰迅速提前,且短时间恢复正常,此外,使肌钙蛋白、心肌酶、心电图ST段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干预过程中血清瘦素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动态检测23例AMI病人(AMI组)、20例同期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SAP组)以及20例健康对照志愿者(CN组)的外周血清瘦素水平.AMI组病人均采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PCI)治疗,并动态检测了溶栓后6及24 h瘦素水平的变化,并根据溶栓效果(主要通过ST段回落结果判断)分为溶栓成功组(ST回落≥50%,n=19)及不成功组(ST回落<50%组,n=4),分析溶栓前及后血清瘦素水平下降百分比与溶栓疗效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血清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结果 AMI组血清瘦素水平为(13.48±3.41)μg/L,SAP组血清瘦素水平为(8.09±1.17)g/L,显著高于CN组的血清瘦素水平(3.62±1.16)μg/L(P<0.01);AMI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AMI组病人经PCI溶栓治疗后6 h血清瘦素、P选择素及E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24 h后显著下降;AMI组病人溶栓前血清瘦素水平高低与溶栓疗效有关,溶栓成功组术前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溶栓不成功组(P<0.01).溶栓24 h后血清瘦素水平下降程度与溶栓疗效相关,溶栓成功组的瘦素水平下降率为48.3%±6.2%,明显大于溶栓不成功组的瘦素水平下降率(10.5%±2.3%)(P<0.01);AMI病人血清瘦素水平与P选择素及E选择素水平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瘦素可能参与了AMI心肌损伤过程,动态检测血清瘦素水平有助于判断AMI疾病进程与疗效.  相似文献   

3.
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静脉溶栓(TT)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疗效的因素,提高TT治疗水平。方法用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TT治疗时间、年龄、梗死部位等11个因素与疗效的关系。比较AMI起病后6、12h内TT组间以及各组与同时段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差异。结果梗死血管再通并存活且无严重溶栓并发症者,TT治疗时间中位数为4h;未再通或死亡或有严重溶栓并发症者TT治疗时间中位数为8h(P<0.01)。TT治疗时间进入回归方程。其他各因素未能进入回归方程。TT组间比较,6h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为2.41h(P<0.05);再通率、净有效率高分别为75%,69.04%;病死率、心衰发生率分别为12.2%,7.9%,低于12h组的25%,16.7%。与同时段PCI比较,净有效率6h TT组为69.1%,PCI组为80.4%(P>0.05),12hTT组为33.3%、PCI组为81.3%(P<0.05)。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史、梗死部位等因素与溶栓疗效无明显关联。治疗时间是影响TT临床疗效的最主要因素,缩短AMI发作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是提高TT治疗率和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采用急诊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 选择PCI发病时间12h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与急诊介入组(PCI组),每组40例,PCI组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溶栓组采用溶栓治疗。观察术前与术后即刻心电图ST段变化。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2h内的心电图ST段变化。结果 PCI组ST段回落≥50%为92.5%,溶栓组ST段回落≥50%为70.0%,PCI组疗效明显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可以首先考虑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力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近期和中期疗效。方法206例ST抬高AMI患者,伴心衰和(或)休克90例。对心衰和(或)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CI58例、药物溶栓20例、一般治疗12例(未行再灌注组);比较PCI组和溶栓组的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PCI组血管开通时间、TIMI血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I组、溶栓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8.3%和65.0%(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3天±3.5天和20.5天±4.4天,住院及随访期间死亡率PCI组6.9%,溶栓组25%(P<0.05)。PCI组两亚组术后心功能恢复均好于溶栓组(P<0.01和P<0.05)。结论PCI与溶栓相比,能及时开通血管且开通率高,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AMI患者2667例,其中男性2042例(男性组),女性625例(女性组)。女性组按院内生存情况又分为生存组565例,死亡组60例。分析女性组与男性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检查、并发症、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女性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组(9.6%vs 5.3%,P<0.01),其中接受PCI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未行PCI患者(5.1%vs 25.7%,P<0.01),急诊PCI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择期PCI患者(10.1%vs 2.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预后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红细胞比容、治疗方法、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呈正相关,与年龄、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肌钙蛋白T峰值、术后肌酐呈负相关(P<0.0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尿素、肌钙蛋白T峰值、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他汀类药物(P<0.05,P<0.01)。结论临床需更加关注女性发病情况,重视尿素、肌钙蛋白水平及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最优化药物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急诊PCI术2种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再通前、后血清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4例STEMI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61例)和急诊PCI治疗组(63例),ELISA法测定2组患者血管再通前、后血清BNP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STEMI组再灌注治疗前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和急诊PCI治疗组血管再通后血清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急诊PCI治疗组血清BNP水平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与溶栓治疗均可明显降低STEMI患者血清BNP水平,急诊PCI治疗组BNP水平下降程度优于溶栓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例,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 ≥70岁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 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STE AMI)患者5 2例(≥70岁组) ,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若判定梗死相关动脉未能有效开通,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TIMI 3级灌注、同时患者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的6 7例(<70岁组)STE 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70岁组患者比较,≥70岁组的STE AMI患者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大;但梗死相关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异,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PCI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并未见增加。结论 ≥70岁组患者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PCI成功比例与<70岁组的STE AMI患者相同,在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情况下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前后血浆脑钠素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前后血浆脑钠素(N-BNP)浓度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64例首次确诊AMI的患者.分为PCI组23例,溶栓再通组23例,溶栓未通组17例,另设2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采血测定血浆N-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左心室功能及左心室容积参数与血浆N-BNP水平的关系.结果 AMI各组患者血浆N-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溶栓未通组患者血浆N-BN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再通组(均P<0.01).AMI各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未通组患者较溶栓再通组和PCI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I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节段运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CI组、溶栓再通组比较,溶栓未通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后患者血浆N-BNP浓度显著升高,AMI患者IRA开通后血浆N-BNP水平明显下降,血浆N-BNP水平与左心室壁受累范围和心功能分级之间及心肌组织灌注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65例≥60岁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3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近期效果。结果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58.8%,直接PCI组IRA再通率为96.8%;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40.2±6.3)%,直接PCI组为(53.8±6.7)%。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明显高于直接PCI组。溶栓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5d,PCI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8.5d。结论对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治疗更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瑞替普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9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直接PCI手术,治疗组在冠脉造影结束后,冠状动脉内注射瑞替普酶后行PCI。结果梗死相关动脉术后情况比较,对照组TIMI血流Ⅲ级发生率82.2%,治疗组TIMI血流Ⅲ级发生率97.8%,两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PCI术后24 h及1 w ST段完全回落均高于对照组(80%vs 60%;88.9%vs71.1%,P<0.05),治疗组患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的峰值及PCI术后1 w数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瑞替普酶可以更进一步再通血管,减轻心肌损伤,保护心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AMI患者229例的病例资料,131例接受静脉溶栓(IVT)治疗(溶栓组),98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诊PCI组),比较两组的治疗开始时间和近期预后。溶栓组104例接受补救或延迟PCI(溶栓 PCI组),与急诊PCI组比较,分析两组的TIMI血流情况。结果溶栓组溶栓开始时间明显早于急诊PCI组球囊扩张时间(67.79min对134.54min,P<0.01);冠状动脉造影时,溶栓 PCI组TIMI3级血流、TIMI3级和TIMI2级血流之和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分别为40.4%对24.5%,P=0.016;63.5%对36.7%,P<0.01);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溶栓组和急诊PCI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更快地实现早期再灌注达到TIMI2级血流以上,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B-型尿钠肽水平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B-型尿钠肽(BNP)水平升高的特点,探讨AMI后BNP水平升高的意义。方法连续入选住院AMI患者230例及正常对照111例进行BNP测定。按照首次或再发AMI后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AMI(STEMI或NSTEMI)、不同部位AMI、不同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梗死相关血管(IRA)、IRA不同TIMI血流和是否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分组,采用Student-t检验和ANOVA分析对比各组间BNP水平和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AMI后2~7天,患者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平均为(553.7±735.1)ng/L,是对照组的21倍;与首次AMI组对比,再发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左室舒张末径(LVEDd)、BNP水平和LnBNP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无显著狭窄病变AMI患者对比,单支、三支血管狭窄组的BNP水平显著为高(P均<0.05);IRA的TIMI血流0~1、2级组BNP水平均显著高于TIMI血流3级组(P均<0.01);与未急诊PCI组对比,急诊PCI组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TnT)虽显著升高(P<0.05~0.01),然BNP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AMI后,血BNP水平显著升高。以再发AMI、未行急诊PCI治疗和IRA血流TIMI0~2级者更高。急诊PCI可出现心肌酶升高,而BNP降低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4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四逆汤组和溶栓组,四逆汤组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口服四逆汤,溶栓组仅尿激酶溶栓。口服四逆汤组冠脉再通者19例为A组,仅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者18例为B组,对A、B两组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A组与B组比较,弓背样抬高的ST段回落幅度较大,且回落时间缩短(P<0.05);A组窦性心动过缓(SB)、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室性期前收缩(VP)、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的发生率及在024 h、2424 h、2448 h、7248 h、7296h时间段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B组均明显降低(P<0.05);A组各型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结论四逆汤促进AMI溶栓再灌注后ST段回落,明显降低溶栓后多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并缩短其发生时间,对心肌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时左旋卡尼汀(L-CN)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发病12小时内ST段抬高AMI接受PCI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L-CN治疗组(22例)和非治疗组(20例),再选择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2例);于PCI术前和术后第1、2、3,7天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PCI术前AMI患者的hs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术后hsCRP和IL-6水平进一步升高,明显高于术前(P均<0.01);L-CN治疗组PCI术后hsCRP、IL-6的各时间段总和以及峰值浓度明显低于非治疗组(P<0.01或<0.05);IL-6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可加重体内炎症反应,L-CN能降低PCI术后炎症因子的水平,提示L-CN可能减轻心肌再灌注治疗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ST段回落(STR)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14例溶栓和71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患者,按溶栓或PCI治疗后90min心电图单导联STR分别分为STR<50%和STR≥50%组,对临床资料中多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STR<50%患者相比,PCI组STR≥50%患者入院时血糖(Glu)(P=0.016)和白细胞(WBC)(P=0.011)较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者较多(P=0.023),溶栓组STR≥50%患者Glu(P=0.002)、WBC(P=0.036)和killip心功能分级(P=0.012)较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更短(P=0.016),有高血压病史者(P=0.033)和前壁梗塞者(P=0.011)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CI组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为入院时Glu(B=-0.299,P=0.021)和WBC(B=-0.201,P=0.026),溶栓组进入方程的变量有高血压病史(B=-0.978,P=0.027)、GIu(B=-0.252,P=0.003)和治疗前时间(B=-0.004,P=0.018)。结论:入院时血糖水平为AMI患者PCI或溶栓治疗后ST段回落独立的影响因素,WBC是PCI患者ST段回落的另一影响因素,高血压病史和治疗前时间则是溶栓治疗患者ST段回落的另外两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达TIMI血流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发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急诊PCI治疗,且TIMI血流达3级的120例患者,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6±11.4)岁,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2 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组,<50%为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常见因素及PCI术后2个月的心血管事件。结果急诊PCI的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50%者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且心血管事件较低,未发现常见的临床因素对ST段下降有影响。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的幅度是预测其预后的一项直观、简易、可靠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的幅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描记88例AMI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后1 h、2 h、3 h、1 d、3 d等时段的心电图,根据有、无早期(溶栓后2 h)ST段的恢复分为三组:A组,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线,即回降的幅度≥90%;B组,ST段回降的幅度在50%~90%之间; C组,ST段回降的幅度不到50%。比较三组心肌酶、左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病死率,A组与B组、C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A组CK峰值低、LVEF 高、预后好;C组则相反。结论:AMI早期溶栓后的心电图ST段变化,有助于对临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起病后不同时间静脉溶栓疗效。方法 比较AMI起病后~ 6、~ 1 2、~ 2 4、~ 48、>48h静脉溶栓各组间以及各组与同时段一般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心绞痛持续时间、病死率、心衰发生率、梗死血管再通率、净有效率的差异。结果 静脉溶栓各组心绞痛持续时间随治疗时间延迟而延长 ,~ 6h组最短 (P <0 0 5) ;再通率、净有效率随治疗时间延迟而降低 ,~ 6h组最高 (P <0 0 5) ;病死率、心衰发生率~ 6h组低于~ 1 2h组。静脉溶栓各组比同时段一般内科治疗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 (P <0 0 1 ) ,比同时段PCI治疗组再通率、净有效率低 (P <0 0 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AMI应尽早在 6h内施行 ,应推行入院前静脉溶栓 ,但起病大于 6h ,只要病人仍有心绞痛等症状 ,~ 1 2h在没有条件急诊PCI时可实施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的变化及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60例急性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根据PCI术后90 min心电图上ST段回落情况分为ST段完全回落组(ST段回落≥70%,n=92)和ST段不完全回落组(ST段回落70%,n=68)。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0min血清IMA浓度,计算PCI前后IMA的变化(δIMA),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4 h,8 h,12 h,24 h血清肌钙蛋白(cTnI)峰值,术后第二天血清hs-CRP水平。δIMA与ST段回落程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δIMA对术后ST段回落程度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来评估。结果与ST段完全回落组比较,ST段不完全回落组血清δIMA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cTnI峰值及hs-CRP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δIMA与ST段回落程度的相关系数r=0.525(P0.01)。以δIMA=19.505U/ml为截点,对预测ST段完全回落的阳性预测值为77.2%,阴性预测值为69.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0.723~0.865,P0.01)。结论对STEMI并行PCI的患者,其再灌注早期血清IMA的变化能较好的预测心电图ST段的回落幅度,IMA作为早期缺血损伤指标是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效果的早期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