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屈曲30°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45°,每天增加5°~10°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4.9,31.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的平均时间(11.6±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2.7)°。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患者持续被动运动干预对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膝关节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15d膝关节屈曲度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2组膝关节屈曲度和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达90°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出现并发症8例,观察组1例,差异显著.结论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能迅速增加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损伤后遗症,促进患肢肌肉和关节功能早日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全膝表面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运动器(continuouspassivemotionapparatus,CPM)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6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常规康复疗法(对照组),另一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CPM进行康复治疗(CPM组)。进行6至12个月的随访,测量术后8、10、12周的患肢髋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术后8、10和12周的髋关节活动度逐步改善,但CPM组较对照组的术后8、10和12周的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应用常规康复疗法和常规康复疗法+CPM均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患肢的髋关节活动度,但常规康复疗法+CPM的疗效更好,同时应加强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5.
髌腱断裂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应用持续被动运动机(CPM)功能锻炼致髌腱断裂比较少见。1例髌腱断裂患者使用自体股四头肌腱腱膜修复挛缩的下止点,术后予膝关节活动支具伸直位固定6周,结合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膝关节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6.
余新颜 《护理研究》2010,(2):329-330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术后6h)应用持续被动运动器(CPM)对膝关节内引流量的影响。[方法]术后6h、12h、24h分别使用CPM,观察和比较应用CPM前、中、后各1h膝关节引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h、12h、24h应用CPM前、中、后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CPM并不会增加膝关节引流量,反而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术后6 h)应用持续被动运动器(CPM)对膝关节内引流量的影响.[方法]术后6 h、12 h、24 h分别使用CPM,观察和比较应用CPM前、中、后各1 h膝关节引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 h、12 h、24 h应用CPM前、中、后1 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应用CPM并不会增加膝关节引流量,反而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9.
我院2003—09-2006—11共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25例,术后均采用连续被动运动(CPM)进行功能锻炼,达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PM)不同初始角度使用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被动屈曲、伸展角度及肿胀的影响。方法 72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CPM1组和cPM2组,每组36 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进行CPM,每日2次,每次1 h。CPM1组初始角度0-40°,每日增加10-20°; CPM2组初始角度90-50°,每日增加伸展角度10-15°,4 d内达到90-0°。结果 CPM2组在术后第7天、第 3个月时的膝关节屈曲、伸展角度均优于CPM1组,关节肿胀程度也较CPM1组轻。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CPM早期屈曲角度越大越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关节运动:4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康复治疗逐渐引起关注,进行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硬,同时促进手术部位血液和关节滑液循环,从而加快组织修复.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12/2009-10上海瑞金医院集团闵行中心医院骨科和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4例,组.两组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前,给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训练,并辅助物理因子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第2天开始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关节运动,1 h/d,每日运动范围以患者略感疼痛为宜,被动运动范围每日增加5°-10°.对照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抬高患肢30 cm,按骨科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采用膝关节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肢疼痛,通过测量双下肢周径评定患肢肿胀程度,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VAS患肢疼痛评分、双下肢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均基本相似(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置换后3 d及2周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1),置换后3 d VAS患肢疼痛评分及双下肢周径显著降低(P<0.01),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达优率显著升高(P<0.01).48例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早期持续被动关节运动有助于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的缓解、肿胀的消除以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应包括 :主动运动、被动运动、CPM机的使用、行走步态的训练 ,物理因子的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问题。术后接受训练的患者1个月关节活动度达到90°,并很少出现并发症。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积极和全面的康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成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外辅助应用CPM康复治疗,21例患者仅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5°,10°,8°,8°,2°和5°(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0.05)。结论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随着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增多,置换后的康复效果也普遍得到重视。如何尽快提高人工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是保证置换后效果的重要因素。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开始时间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7-03/09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57~80岁;全部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例。实验组患者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即刻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对照组患者于3d拔除引流管后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采用HSS评分标准对患膝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置换后3,14d膝关节活动范围变化。结果:纳入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置换后3d实验组患者屈膝度及伸膝度优于对照组(P〈0.01)。置换后14d两组患者屈膝度及伸膝度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开始时间越早对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越有益。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期对连续被动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和缓解关节肿胀方面。目的:探讨连续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凝血状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方法,实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土动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24h开始使用CPM机进行患膝关节持续被动屈曲训练。比较置换后2周两组凝血综合指数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2周试验组凝血综合指数为2.66±1.0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凝衄综合指数为3.98±1.3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试验组凝J衄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能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对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采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仪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僵硬和挛缩在骨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进行持续被动运动时,速度的快慢很少引人关注,查阅国内外文献尚未找到相关报道.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运动的速度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12/2009-08上海瑞金医院集团闵行区中心医院骨科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开始时采取持续被动运动机最大速度的1/2,逐步由2/3过渡到最大速度治疗,初次活动范围为0°~45°,每天连续使用2 h,每次治疗按每5-15 min增加1°,每天增加活动范围为10°,出院前所有患者达到90°,次日以前1 d治疗结束后的最大角度为起点,再循序渐进增加.对照组根据患者舒适情况确定持续被动运动的速度.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机于治疗后第1,5天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Barchel指数评定;治疗后第1,3,5天的同一时间分别测定患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两组患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的第1天和第3天,治疗组的患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的第5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5天治疗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前膝关节活动度优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慢速开始循序渐进增加持续被动运动比按患者的意愿选择运动速度早期镇痛快,有助于日常活动能力的提高和膝关节稳定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8.
Aims and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range of motion, postoperative pain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Backgrou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educes pain and improves range of motion of the osteoarthritic knee joint.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increases postoperative movement, but there is some controversy regarding whether aggressive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an improve range of motion or life quality, and whether it induces more pain. Design.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medical centre in Taiwan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06.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The patients underwent the basic rehabilitation protocols (the control group) or the basic rehabilitation protocols and additional daily use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for more than six hours per da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ange of motion, modified Short Form‐36 (SF‐36) and semi‐quantitative visual analogue scale were recorded. Results. Range of motion increased from 109° preoperatively to 125° at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from 111° preoperatively to 125° at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Visual analogue scale decreased from 7·78 preoperatively to 0·37 at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from 7·92 preoperatively to 0·21 at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F‐36 improved from 3·76 preoperatively to 1·77 at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from 3·68 preoperatively to 1·83 at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ange of motion, visual analogue scale and SF‐36 between groups at each visit. Conclusion. With the advance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surgical technique, aggressive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does not provide obvious benefits. 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an alleviate pain and improve range of motion, but aggressive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does not provide addition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