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证指南医案》为清代温病名家叶天士的临床实录,是学界较为公认的能代表叶氏学术思想精髓和经验的文献。笔者从《临证指南医案·腹痛》所载医案入手,总结叶氏对腹痛的认识和辨治规律:注重区分病因,可分为有形之因、无形之因,以腹痛之因指导腹痛之治疗大法,结合八纲、脏腑辨证。病位在脏者,总以肝脾肾三脏为主,脏有五行相克相侮,治疗时须兼顾此,在腑者乃肠或胃,须知腑病以通为用。笔者将《临证指南医案·腹痛》所载病案大致分为气机郁滞、寒邪内阻、中虚脏寒、络脉瘀痹、饮邪入络五种证型,治法上总以"通"法为要,分别予以辛温通达、温通散寒、温中补虚、辛香通络、辛通化饮的治法。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肠痹一病共8则医案,其中指出肠痹最主要症状就是大便不通,与当今现代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主要症状相同。本文根据叶天士医案中治疗肠痹的经验,总结肠痹一病的主要的病机以及常用的基础方剂,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一病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四》中所载案例的临床症状、辨诊、治法及药物总结分析其对胸痹和肺痹的病因病机及诊治特色.叶天士认为,肺痹病因病机为上焦湿热壅塞,肺气不通;上焦气分壅热,肺不升降;上焦气机紊乱,肺气升降失调.胸痹的病因病机可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叶氏对于肺痹和胸痹诊断方面注重首辨寒热,治疗则以重调气机、健脾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4.
以叶熙钧《东山别墅医案》为依据,从行痹之因、治痹之法切入,分析叶氏行痹辨治特色。叶氏认为风血胶结易致痹,重视血病导致的营卫失调对疾病发生过程的影响,并提出治痹之法,养血活血以熄风,并兼以调和营卫助其祛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叶天士从营卫角度治疗肺系病的思路。[方法] 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中收录的《临证指南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著作中涉及营卫理论的肺系病相关医案,进行分类、归纳,探讨叶氏的治疗思路。[结果] 收集到的医案涉及到咳嗽、咯血、失音、肺痿、肺痹、哮证、喘证、痰饮等疾病,从病因病机上可以分为营卫实证和营卫虚证两大类,实证主要为外感寒邪或温热类邪气所致,叶氏治以解表宣肺、清肃肺卫和清营凉血等法,体现了其卫气营血辨证思维;虚证可分为卫虚、营虚和营卫俱虚证,叶氏注重以甘药补养脾胃、化生营卫,并强调脾胃分治。[结论] 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源自于《黄帝内经》的营卫学说,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独特的脾胃思想运用于肺系病的治疗,大大拓宽了肺系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等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所撰写,后由其门人辑录整理而成的中医临床重要著作,集中展示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叶氏治疗血证医案很多,分别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等著作中。从其医案来看,叶氏治血巧用经方,治法灵活多样,用益气健脾法、补益肝肾法、甘缓益营法、疏肝治中法等治血,并强调辨证论治、扶正固本,颇能启发后世之人。本文结合叶氏医案,对其治血特色作  相似文献   

7.
浅析叶天士运用经络病机辨痹病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叶天士治疗痹病医案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叶氏在运用经络病机理论辨治痹病上有三三大特点,分别为推崇“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提出“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善从阳阴、奇经治痹。并对每一特点结合经络理论作了论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病、老年病,常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胡国恒教授诊治此病经验丰富,在“络病理论”“以络治痹”“脏虚络痹”的认识基础上,认为络痹应以“阴络”为要,络痹发病之本为肾精气虚,肾络不通,病机关键为心气血虚,心络不通,病理基础为心肾络痹,痰瘀为患。治疗上,重视通心益肾,调治气血,在宣痹通络,化痰祛瘀的原则上倡导刚柔并济,徐徐图之。临床疗效颇佳,验证了从“心肾”以络治痹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故本文结合临床医案,对胡教授治疗痹证临证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叶天士治痹医案130则的分析,对叶氏关于痹证分型、立法和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讨,突出了叶氏治疗痹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分析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黄疸篇部分医案,总结王旭高治疗黄疸病的经验。认为黄疸主要病因为外感表邪、饮食不节、饮酒太过、房劳等;病机主要是湿邪为患;治法以"利小便"为主。王旭高治疗黄疸具有传承《金匮要略》、兼采各家、尤重脾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雄性大鼠慢性束缚刺激的方法建立肝郁精瘀动物模型,探讨肝气郁结与精液瘀阻之间的相关性及内在机理。方法:将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组)、肝郁药物组(2组)、肝郁精瘀组(3组),每组lO只,将2组、3组大鼠进行慢性束缚处理建立肝郁模型。4W后,观察3组大鼠一般状况及进行旷场试验。第5W始,对第2组予以柴胡疏肝散汤剂灌胃,第l组和第3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10mL/kg·d)。于第8W末次束缚后2h后处死大鼠,取血清检测ACP、E2、α-Glu,观察其变化。结果:肝郁精瘀组与对照组比较ACP、E2浓度升高,α-Glu浓度下降,肝郁药物组介于2者之间。结论:肝气郁结可通过对ACP、E2、α-Glu的变化而影响生殖之精的正常排泄,致精液瘀阻。提示情志刺激-肝气郁结-精液瘀阻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浅释"木郁达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郁"之说始于《黄帝内经》,是根据五行学说而立,历代医家皆有发挥.木郁已由《黄帝内经》时期的风淫所胜之风木之郁发展为外感和内伤均可以导致肝郁.木郁病机以气机阻郁于肝为要,因此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同时运用疏肝理气、清肝泄火、活血化瘀等多种方法,均能够起到"达之"的目的,故凡使用疏泄畅达的方法恢复肝的生理功能,均可以称为"达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王昕教授拟气滞痛经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气滞痛经汤水煎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药物安全性良好,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痛经评分(5.35±2.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0±3.42)分,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滞痛经汤能明显缓解患者腹痛症状,且用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癌瘤的发生和发展为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癌毒、瘀滞这两方面共同致病,体内外邪气可化毒,而体内气血津液的失调也可参与癌毒的形成,探讨癌毒、瘀滞和癌瘤形成之间的联系,可为癌瘤形成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的发病率高,其相关研究为医学研究的热点。“气郁神伤”为抑郁症发病的关键,“解郁安神”为抑郁症的治疗大法,柴胡疏肝散为解郁安神法的代表方药。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心理调治辅以药物治疗,可加强抑郁症治疗的依从性,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精液不液化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方专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疗法等方面,综述了精液不液化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妇人之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三十六病,千变万端"一语明确指出妇人之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用因虚、积冷、结气,高度概括病因。虚者,系指气血虚少,脏腑功能不振;积冷者,系指寒邪内结,凝聚不散;结气者,系指情志刺激导致的气机郁结。所述三者之中,若有一方面失常,日久就会导致妇女杂病。  相似文献   

18.
从《内经》、《伤寒论》及温病学说角度论述郁与外感病的密切关系,并以脏躁、梅核气、眩晕、噎膈、心腹痛、腰痛为例论述郁与内伤杂病的密切关系,从而论证了"诸病兼从郁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中医精神萎靡状态病因分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精神萎靡状态进行病因分类,以期更好地阐释中医五种心理紊乱状态之精神萎靡状态的致病原因。[方法]根据精神萎靡状态的主要病因及致病过程,将其病因进行归类总结,从因郁致病及因病致郁两方面进行分类阐述。[结果]总结得出精神萎靡状态的常见病因,因郁致病的精神萎靡状态主要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紊乱为基本病变,以思郁、忧郁为主;因病致郁的精神萎靡状态,则是因饮食、劳倦、久病等所伤,由于失治、误治或久治不愈,随病继发的病理状态。[结论]精神萎靡状态大多隐匿起病,病程较长,不会立即危及到生命,往往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开展关于精神萎靡状态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疳积之证为儿科四大证之一。祖国医学依据小儿特殊体质、脏腑不同特性,提出须以运脾之法调治疳积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