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测得正常人、高眼压者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患者和正常志愿者,根据眼压、视野和视乳头形态分为正常组76名(152眼),高眼压组70例(109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67例(112眼),采用OCTCIRRUSZeiss分别测得3组的平均RNFL和4个象限的RNFL。结果正常组平均RNFL为(107.61±8.03)μm,高眼压组平均RNFL为(105.26±9.22)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平均RFNL为(91.00±10.55)μm。正常人平均、上方和下方RNFL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眼压组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和高眼压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RNFL厚度的分析,为高眼压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测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视野损害的关系,评价OCT在早期诊断青光眼中的意义。方法:正常人30例(52眼),高眼压9例(14眼)以及分成早期、进展期、晚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8例(74眼)。采用Humphrey全自动视野计、Zeiss鄄HumphreyOCT分别进行视野以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检测。比较正常组、高眼压组以及青光眼组的RNFL厚度,分析青光眼组视野检测的平均缺损(MD)与RNFL厚度的关系。结果:正常组与高眼压组RNFL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青光眼组较正常组、高眼压组RNFL厚度明显变薄,晚期青光眼表现为弥漫性RNFL缺损。视野检测的平均缺损与RNFL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OCT能够反映青光眼RNFL厚度的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断青光眼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6):757-759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OCT测量及与视野缺损(MD)相关性。方法:68例(68眼)单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观察组,71例(71眼)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71眼),采用Cirrus OCT对两组患者RNFL进行测量并采用全自动视野分析仪观察患者MD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RNF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MD绝对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682,17.30;P<0.01);中期青光眼组、晚期青光眼组患者RNF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着青光眼患者病程分期的加重,患者RNFL水平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青光眼组、中期青光眼组、晚期青光眼组患者MD绝对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随着病程的加重,MD损伤程度明显加重,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视杯面积、视杯容积、C/D、水平C/D及垂直C/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盘沿面积、盘沿容积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RNFL与MD绝对值水平呈负相关(r=-0.554,P<0.01)。结论:OCT测量RNFL、MD是原发性青光眼诊断的有效检测方法,且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观察其变化规律。方法应用OCT测量首次急性发作(〈6 h)的APACG患者(26例)RNFL厚度的改变,测量时间为入院经治疗角膜透明后当天和经治疗眼压下降至正常范围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共5次)。同时测量正常成人(年龄匹配,30例)的RNFL厚度作为对比。结果入院经治疗角膜透明当天和眼压正常后1周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22.14±21.37)(、110.25±17.43)μm,较正常对照组增厚(P〈0.01,P〈0.05);眼压正常后1个月平均RNFL厚度为(103.34±15.19)μm,较正常稍增厚(P〉0.05);眼压正常后3个月和正常后6个月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02.56±14.11)(、101.22±15.54)μm,较正常对照组稍下降(P〉0.05)。结论眼压急性升高在早期造成RNFL水肿,RNFL厚度增厚,经过治疗眼压降至正常范围后,RNFL厚度逐渐下降。眼压正常后3个月和6个月RNFL厚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及贝美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周后的降眼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78例(141只眼)。将其按照给药方法分为三组,每组均为26例,其中Ⅰ组给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47只眼);Ⅱ组给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47只眼);Ⅲ组给予贝美前列素滴眼液(47只眼),三组均每日不同时间点滴眼Ⅰ次,疗程为4周.测量比较三组用药前后的24h内、不同时间点的眼压以及用药前后4周内眼压。结果三组治疗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24h内各时间点眼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眼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后4周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及贝美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周后的降眼压的效果显著.且三种滴眼液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梁勇  具尔提  刘军 《新疆医学》2007,37(6):28-30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正常人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患者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并分析。方法:研究对象分二组:正常组和POAG组,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视野检查及OCT检测RNFL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的研究对象正常组148例(294眼),POAG组48例(89眼)。经统计学分析正常组与POAG组早期、进展期、晚期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分析POAG组,以年龄(X1)、眼压(X2)、平均视野(X3)、病程(X4)作为自变量,以平均RNFL厚度(Y)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论:通过OCT对RNFL厚度的检测,有助于了解和监测POAG对RFNL的损伤,是一种很有价值和潜力的青先眼客观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后眼压下降超过50%的青光眼视野的改变.方法选择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下降超过50%的原发性青光眼80例(110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2例(50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8例(60眼),利用改良的HPA国际视野分期法根据术前视野将青光眼分为早、中、晚期后,根据视野指数比较术后1a两型不同时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点对点”比较两型三期青光眼术后与术前视野光敏度变化的频数,分析术后视野的易变区域.结果(1)术后1a两型早、中期青光眼视野各指标好转,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型晚期青光眼视野稳定,各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视野光敏度变化的频数在两型青光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视野光敏度有变化(P〈0。05)的频数及频率分布区域在早、中、晚期青光眼之间不同,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的眼压控制对青光眼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尽早手术更有利于青光眼视功能的恢复;术后各期青光眼视野改变区域的不同,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解剖生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31例3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非穿透小梁手术,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记录眼压、视力、视野和并发症.结果 术眼术前平均眼压29.2±8.0mm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15.1±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视力、视野未见明显改变,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对患者眼压的影响与单纯滴眼液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9例(8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滴眼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滴眼液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眼压指标,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眼压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半年后患者眼压与治疗前比较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降低患者眼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对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正常人159例252眼及不同病程开角型青光眼共107例175眼,采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测量参数包括:RNFL厚度上方平均值、下方平均值、全周平均值、TSNIT标准差、双眼对称性及神经纤维层指数(NFI)。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组与青光眼组RNFL厚度及正常组与早期青光眼组RNFL厚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早、中、晚期青光眼RNFL厚度,对GDxVCC诊断青光眼的效能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GDxVCC测量的正常人全周RNFL厚度为(58&#177;5)μm,青光眼患者全周RNFL厚度为(48&#177;11)μm,较正常人明显变薄(P〈0.001)。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均较正常人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双眼对称性仍较好,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随着青光眼的进展,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明显变薄,TSNIT标准差及双眼对称性明显减低,神经纤维指数明显增高(P〈0.005)。GDxVCC各参数诊断青光眼的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743~0.992。【结论】GDxVCC可定性和定量测量RNFL厚度,其各参数诊断青光眼的效能较高,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发作后视野正常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31例具有单侧眼单次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发作史而视野正常的患者在发作缓解后3个月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检测发作眼、对侧未发作眼的RNFL平均厚度、4个象限和12个钟点的RNFL厚度,3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个体随机选择一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后RNFL平均厚度、下方象限厚度、6点部位厚度较对侧未发作眼、正常对照眼变薄,发作眼在7点部位的RNFL厚度比对照跟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发作眼RNFL平均厚度与发作持续时间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后尽管视野可以正常,但RNFL平均厚度和下方区域厚度变薄。  相似文献   

12.
郑敏 《四川医学》2009,30(10):1601-160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6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患者随机被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手术组25例(28眼),对照组22例(32眼)。手术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评价两组眼压变化、浅前房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眼压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眼压的下降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浅前房发生率(7.1%)显著低于对照组(12.5%),P〈0.05;手术组其它并发症发生率7.1%(2/28)显著高于对照组(18.8%),P〈0.05。结论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与激光偏振仪(GDx)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配对对比法,选取42例80只眼,均予OCT、GDx测量视盘一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OCT与GDx测量视盘上方、下方和全周平均RNFL厚度值差异显著。对两者相应部位RNFL厚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在人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测量中OCT与GDx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与一致性,两者均可作为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病变的有效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2月-2006年4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4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房角镜情况:房角结构全部可见13眼,可以看到巩膜突25眼,只能看到全部小梁和光切线移位9眼。②首次就诊确诊16眼,误诊31眼。误诊情况如下: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4眼,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的9眼,误诊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眼,已行周边虹膜切除后残余性青光眼4眼。③有急性发作者17眼,没有急性发作者30眼。④入院时的眼压平均为(49.54±4.48)mmHg,随访2年后的平均眼压为(16.25±4.86)mmHg,均没有用药。经统计学处理,手术前后的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具有窄房角,眼压升高时小梁网开放;可以有急性发作,容易误诊;临床的确诊要靠房角镜检查;要按开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住本院的非青光眼的单纯白内障26例(28眼),连续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0例(7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急闭)临床前期14眼,发作期2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慢闭)27眼。术前视力手动/眼前~0.8,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行超声乳化术。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5&#177;4.5)个月。结果:①单纯白内障组术前术后眼压无显著差异(t=1.9201,P〉0.05)。急闭临床前期组术后平均眼压下降(t=3.991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7441,P〈0.01)。慢闭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4976,P〈0.01)。②急闭发作期,慢闭组平均使用青光眼药物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⑧急、慢闭组术后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④前房深度急、慢闭组术后较术前增加;周边前房深度两组术后均较手术前增加。⑤56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48只眼(85.7%)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8只眼(50.0%)矫正视力〉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单纯白内障术后眼压无影响,对急闭临床前期产生降低眼压作用,可治疗急、慢闭,急闭疗效优于慢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频域OCT (spectral domain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各参数对不同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PACG患者108例108眼,其中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APACG)56例56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52例52眼及健康人30例60眼进行SD-OCT检查,测量视盘形态学参数、整体平均RNFL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上方平均RNFL厚度、下方平均RNFL厚度、整体平均GCC (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上方平均GCC厚度、下方平均GCC厚度。测量结果通过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判断频域OCT各指标对PACG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APACG组中,除上方平均GCC外(AUC=0.621,P=0.030),其他各SD-OCT参数均无明显的诊断意义,敏感度19.2%~35.7%。在CPACG组中,除视盘面积(AUC=0.468,P=0.561)外,其他各SD-OCT参数对于CPACG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1),其中除视杯面积(AUC=0.772)和视杯容积(AUC=0.736)外,其他各参数的的AUC均在0.8以上,敏感度为55.4%~82.8%,提示SD-OCT对CPACG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作为客观的形态学检查方法,SD-OCT能够敏感的监测到视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的改变,APACG及CPACG虽同属于闭角型青光眼,但其临床表现及病情转归都有很大的不同。在OCT的形态学检查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OCT的表现为分析不同类型青光眼病情提供了有力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许俊  刘学明 《浙江医学》1999,21(10):586-587,589
为研究开角型青光眼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4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11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non 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 ,NPTS)联合羊膜植入物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2例 (2 6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物治疗。术后观察眼压、眼内反应和滤过泡并做前房角镜检查。随访时间平均 9.4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前平均眼压 36 .84mmHg ,术后 16 .4 5mmHg ,差异有显著性 (t=5 .86 ,P <0 .0 1)。术前平均用药 3.6 4种 (2~ 4种 ) ,术后 0 .93种 (0~ 2种 ) ,差异有显著性 (秩和检验T =10 4 ,P <0 .0 1)。随访期间眼压≤ 2 1mmHg者 2 4只眼 (92 .3% ) ,无需药物治疗而眼压正常者 15只眼 (5 7.7% ) ,需用药后眼压保持正常者 9只眼(34.6 % )。结论 NPTS联合羊膜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 ,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 ,术后并发症少 ,是一种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VCO)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0眼采用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30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TE)治疗。观察两组患眼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12个月,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组视力无1例下降,平均眼压由术前43.15 mmHg改善为出院时11.20 mmHg,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传统小梁切除术组视力下降5例,平均眼压由术前42.77 mmHg改善为出院时11.50 mmHg。术中前房出血4例;术后浅前房5例,脉络膜脱离1例,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能很好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的眼压,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汤晓东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52-1655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缓解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3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患者在治疗缓解后2、4、8、12周测量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及上方、颞侧、下方、鼻侧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与对照眼比较并分析发作眼神经纤维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2周和4周时发作眼和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眼各次测量的结果表明,伴随访时间的延长各个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逐渐变薄,其中2周较4、8、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次发作缓解后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主要发生于下方,在眼压缓解后8周内仍继续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