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生乙肝携带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方法:收集了ELISA法对本校2003年、2004年度,年龄在15-22岁之间的3840名入学新生血清样本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乙肝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排列顺序依次为:(1)HBsAg;(2)抗-HBs;(3)HBeAg;(4)抗-HBe;(5)抗-HBc,为叙述方便,出现阳性时仍用其序号表示。结果:HBsAg阳性者占总人数的3.85%,单项抗-HBs阳性者占总人数的31.69%,其他抗体阳性者占总数的7.94%;血清学标志物模式11种,HBsAg阳性模式仍以“135”、“145”为主,HBsAg阴性模式以“2”、“25”、“245”为主,其中“2”模式比例最高,“25”、“245”模式次之。结论:本批青年学生乙肝HBsAg阳性携带率低于约10%的全国平均水平,阳性者中仍以五种模式为主,恢复期模式比例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包头市某医院就诊人员各年份乙肝感染情况、感染模式以及各年龄段的感染情况,为有针对性地防治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9~2011年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各年龄段外伤手术患者及孕妇共7805例,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4mL,离心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乙肝五项,非HBsAg阳性者进行乳胶法核实。结果7805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380例,阳性率为4.86%;全阴性4848例,全阴率为62.11%。乙肝感染模式以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sAb(+)、HBcAb(-)为主。结论依据感染模式及早进行预防接种,做到早预防,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可提高包头市人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新入学大学生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在人群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所取2014份新生血清的HBV血清标志物。结果:血清中,HBsAg(+),HBeAg(+),抗-HBc(+)标本213份,阳性检出率为10.58%;HBsAg(+),抗-HBe(+),抗-HBc(+)标本132份,阳性检出率6.55%;抗-HBs(+)标本1015份,阳性检出率50.40%。血清中各种标志物全阴性477份,占23.68%。结论:新入学大学生的HBV感染率和易感者比率不低于普通人群。对大学生乙肝的防治工作应当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组HBVDNA定量值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681例样本中有HBsAg标志物组成模式组4种,检出HBVDNA总阳性率占68.75%(419/624),其中“1.3,5”阳性模式组即“大三阳”占97.6%,HBVDNA载量8.12±1.23copy/ml,“1.4.5”阳性模式组即“小三阳”占41.2%,HBVDNA载量5.38±1.62copy/ml,“1.5”阳性模式组占51.3%,HBVDNA载量5.37±1.16copy/ml。有HBsAb标志物组成模式组3种,检出HBVDNA总阳性率占7.02%(4/57),其中“2.4”“2.4.5”“2”模式组检出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4.3%,5.3%,4.2%,HBVDNA定量分别为3.11,3.12,4.01copy/ml。各模式组和“大三阳”模式组分别比较HBVDNA阳性率及HBVDNA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所有阳性模式组存在HBVDNA阳性检出率和HBVDNA定量水平;含HBeAg标志物阳性模式组HBVDNA阳性检出率最高,HBVDNA定量最高。将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结合检测有利全面分析乙肝患者感染和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5.
张泓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5-126
目的:了解我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调查2007年1~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3 250例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采用ELISA法试剂盒检测。结果:共检测出8种感染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检测人数的5.96%,其中,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大三阳)占0.98%,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小三阳)占3.2%;结论:继续加强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惠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249-249
目的:调查郑州地区大学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感染及模式特征。方法:采用ELISA法对5468例大学新生血清中的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进行定性检测,并分析乙肝感染模式。结果:5468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212例,阳性率为3.87%。抗-HBs阳性学生2998例,阳性率为54.83%。乙肝感染模式以“HBsAg、HBeAg和HBcAb阳性”(32.55%)和“HBsAg、HBeAb和HBcAb阳性”(41.04%)为主。结论:郑州大学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我国人群10%的携带率。应该继续在学生中实施乙肝疫苗计划。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农九师167团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3年来农九师167团2594例血清做乙肝五项指标检测进行分析。结果HBsAg(+)感染率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9种组合模式中有1236例血清抗-HBsAg阳性,占乙肝病毒感染的第1位(47.65%);140例HBsAg(+)、抗-HBeAg(+)、抗-HBcAg(+)(即小三阳),占乙肝感染的第2位(5.40%),其中40岁~60岁的中老年人感染率最高。结论中老年人的预防也是乙肝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来东莞工作的外来工的乙肝感染状况,分析其乙型肝炎的表达模式,为乙肝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了到某院体检的962份外来工的血清,检测乙肝五项: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测的962人中,HBsAg阳性335人,阳性率34.82%。其中男性受检者527人,HBsAg阳性204人,阳性率38.71%;女性受检者435人,HBsAg阳性131人,阳性率30.11%。乙肝五项标志物全阴者217人,占总受检人数的22.56%。结论必须加强对来莞工作的外来工的乙肝监测,及时为乙肝五项全阴者注射乙肝疫苗,同时加强外来工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乙肝血清标志物全阴者与乙肝自限性痊愈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寻找参与乙肝病毒(HBV)免疫反应的关键蛋白质。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乙肝血清标志物全阴者及乙肝自限性痊愈者PBMC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获得了3个有明显规律性变化的差异表达蛋白点,这三个蛋白点共同表现为在乙肝自限性痊愈者中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表达量2倍以上。结论:本研究发现的这三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HBV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新生五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肝功能的结果,达到控制乙肝传染的目的。方法:选用四届入学新生1462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检测五项HBVM,应用改良赖氏法,检测了肝功能。结果:HBVM阳性组合例数709例,占48.50%,乙肝病毒抗原(HBsAg)阳性者149例,占10.88%。乙肝病毒抗体(HBsAb)阳性占302例,占20.66%。丙氨酸转氨酶(GPT)异常者53例,占3.63%。结论: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数及HsAg携带者较多,对结果异常者应采取积极治疗和适当管理。HBsAb阳性率逐年增高,结果提示,注射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传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每次10 mg,每天1次,每3个月检测1次HBV DNA、肝功能及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治疗12个月时HBV DNA阴转17例,阴转率50%,其中HBV DNA<107拷贝/ml,阴转率为66.7%而HBV DNA ≥ 107拷贝/ml,阴转率为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ALT<2倍正常值,阴转1/5例,而ALT>2倍正常值,阴转率为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HBV DNA阴转率与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对低病毒载量的患者HBV DNA阴转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患者PreS1Ag、HBV-DNA以及肝功能联合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乙肝患者进行"乙肝两对半"、前S1抗原(PreS1Ag)、HBV-DNA以及肝功能的联合检测,了解乙肝患者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以及HBV-DNA和PreS1Ag阳性患者及乙肝五项不同阳性组别与肝功能的损害关系。方法:"乙肝两对半"、前S1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功能采用日本奥林巴斯AL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215例乙肝五项不同阳性组别的患者中共有189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为87.91%,其中有109例HBeAg阳性患者前S1抗原阳性为102例,HBV-DNA阳性为98例,符合率为96.08%(98/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9例"大三阳"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占68.81%,63例"小三阳"患者ALT升者占38.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不仅能够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而且更是病毒感染性的指标,与HBeAg、HBV-DNA、ALT呈正相关,这对乙肝患者的诊治和疗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Ag检测在乙肝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LISA、PCR的方法对328例乙肝患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及HBV-DNA的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的模式下,HBV-DNA、PreS1-Ag的检出率分别为86.8%、85.8%和100.0%、100.0%,两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sAg(+)HBeAb(+)HBcAb(+)、HBsAg(+)HBcAb(+)及HBsAg(+)HBeAb(+)的模式下,HBV-DNA、PreS1-Ag的检出率分别为43.2%、45.8%;47.3%、46.1%;10.0%、10.0%。在HBV-DNA(+)情况下,PreS1-Ag的阳性率为86.9%,HBV-DNA和PreS1-Ag的阳性率也比较吻合。结论:PreS1-Ag与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密切关联,能够很好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及传染性,对于乙肝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以及血清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肽(PIIIP),IV型胶原(CIV)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纤维化无创检测并且同时检测血清中ALT,HBV DNA和纤维化标志物的水平,并行肝活检检测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结果:不同组织病理学分期中肝纤维化无创检测值与血清纤维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纤维化无创检测能够联合血清纤维化指标的检测,能够指导肝纤维的分级,并对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 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Q-PCR检测265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和1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BV-DNA,并将结果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的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比较。结果: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的各组均可检出 HBV-DNA 阳性,其中 HBsAg、HBeAg、HBcAb 阳性组和 HBsAg、HBeAg 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和病毒拷贝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血清标志物模式组和对照组(P〈0.01)。 HBV所致不同疾病类型的HBV-DN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乙肝病毒拷贝数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P〈0.01)。结论:FQ-PCR检测HBV-DNA可以直接反映是否存在HBV感染,判断病毒的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指导临床用药和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茵枝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茵枝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周期为18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及HBV-DNA定量。结果:治疗18个月时,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18个月及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的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V-DNA定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3个月及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的HBV-DNA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枝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提高HBeAg阴转率及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L-17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其α-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炎患者及1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L-17的水平,并对这20例患者干扰素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L-17、肝功、HBeAg定量及HBVDNA定量进行检测。结果: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7较健康人无明显升高;α-干扰素治疗后,应答组血清IL-17在18周后出现明显升高,而无应答组血清IL-17呈现水平波动;应答组中HBeAg转阴者较未转者血清IL-17水平在18周升高明显。结论: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可能参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α-干扰素治疗后期的持久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西宁地区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模式进行统计,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含量、前SI抗原(Pre-SIag)及肝功能,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 540例西宁地区乙肝患者的HBV Pre-Siag、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E)、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日立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结果:西宁地区乙型肝炎患者中(20-35)岁年龄组的青年占大多数(2 408例,68.02%),Pre-Siag、HBsAg、HBeAg,抗HBe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结论:西宁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好发于中青年,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有关。加强这个年龄段患者乙型肝炎的防治,控制患者肝功能的恶化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120例孕妇抗-HBs(+),配偶血清HBV-DNA(+)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根据孕期是否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分2组:Ⅰ组自孕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至分娩,Ⅱ组孕期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另筛选出孕妇无各种肝炎病毒感染且抗-HBs(-),配偶血清HBV-DNA(+)的病例60例为对照组(Ⅲ组).3组新生儿出生时均抽脐带血检测HBV-DNA及抗-HBs.结果:Ⅰ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5.00%,Ⅱ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1.67%,对照组新生儿抗-HBs(+)为0,观察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工组新生儿脐血HBV-DNA(+)23.33%,Ⅱ组脐血HBV-DNA(+)25.00%,Ⅲ组43.33%,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配偶血清HBV-DNA(+)的孕妇在孕前接种乙肝疫苗成功获得抗-HBs(+),可有效阻断父婴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慢乙肝患者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共纳入基线资料齐同的血清HBV-DNA阳性的慢乙肝患者者80例,分成病例组(40例)、阳性对照组(20例)、阴性对照组(20例),病例组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20例患者使用恩替卡韦(0.5mg,每日一次口服),20例患者使用拉米夫定(100mg,每日一次口服);阳性对照组使用普通干扰索(凯因益生500万IU/次,隔日一次皮下注射),阴性对照组口服水林佳保肝(140mg,每日三次口服),不使用抗病毒药物,观察期为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采血,化验HBV-DNA、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a=0.05标准,P<0.05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在病毒学应答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4.76,P=0.000);病例组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F=42.295,P=0.000;LNF=47.995,P=0.000;C-ⅣF=38.677,P=0.000;PC-ⅢF=18.89,P=0.000).结论: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抑制HBV复制,还能抑制肝纤维化进展,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清HA、LN、CIV、PCⅢH水平的变化能帮助临床医师有效预测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