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唐·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脾爽志  相似文献   

2.
中医饮食疗养,源远流长.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调养,是最早的食疗原则.唐朝孙思邈在现存最早的食物疗法专篇《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言:"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把食疗作为治疗疾病的首选方法,并提出把能否正确运用食疗治病作为衡量医者技术良莠的重要标准之一,日"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可见古人对饮食疗养已是何等的重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人饮食结构逐渐西化,酷嗜炙煿,痛饮冰凉,放弃了以传统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健康饮食方式,使体内的"节约基因"突变,脂肪、胆固醇等物质过量堆积,遂致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恶性肿瘤等病症高发.中医养生书籍、视频接踵而至,良莠不齐,惑人不浅.笔者幸为杏林中人,但非明识独见者.兹梳理古今共识者如次,以资同仁志士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子和“食疗”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其善用“食疗”。总结其对“食疗”的运用 ,可归纳为三点 :食补、食疗和食养。现略述如下。1 食补食补 ,即以食物调养以补其虚。几邪祛之后 ,成精血不足者 ,当用食物补之。主要用于虚人和病已去而正未复者。《千金方》中云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 ;救疾之速 ,必凭于药。”张子和继承这一观点 ,明确提出了“养生当论食补 ,治病当论药攻。”他说 ,“善用药者 ,使病者而进五谷者 ,真得补之道也。”“补者 ,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 ,”并形象地把谷肉果菜之属喻为“德赦” ,吐下汗之属喻为“刑罚” ,“德赦 ,兴平…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治疗与护理中,饮食有着重要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所说的“毒药”是指治疗性药物,以攻邪治病为主;而谷、果、畜、菜是为食疗性食物,以调养机体为主,即为饮食护理。药食合用,则“补精益气”。由此可知,古代医学家已经注意到食与药之不同和食与药之协同。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掀起了“食疗和补益”热,许多专著相继问世。在此笔者从康复医学角度谈谈饮中医食护理的有关问题。对中医饮食护理的认识中医饮食护理是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增强体质,康…  相似文献   

5.
中药毒副作用应引起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达理 《光明中医》2000,15(3):31-32
大自然中一切草木根、皮、叶、茎、果、籽均可入药 ,五谷、五果、五虫、五金 ,乃至动物排泄物都可入药 ,因其各有不同性味、归经、功效 ,医者正是利用其不同的性味、归经、攻效针对不同的病人、疾病、证候等予以治疗。客观地说 ,药物的性味不同 ,内含着有不同的毒性。张子和说 :“凡药皆有毒也 ,非只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说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足以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 ,谷食之属是也 ,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 ,药饵之属是也 ,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 ,正以人之为病 ,病在阴阳偏胜尔……是凡可辟邪安正者 ,均可称为毒药 ,故曰毒药攻邪也。”其说甚是。《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 ,无使过尔。”告诫人们 ,用药要考虑毒性 ,不使太过伤人之正气。仔细体会 ,真辩证法也。不役使毒性 ,不能愈病 ;太过又伤正气 ,妙在“适度”尔  相似文献   

6.
食养疗法起源很早,在祖国医学发展形成的同时,也有了食物治病的经验。周代专设的“食医”,即专职管理食物补养和饮食卫生的医生。至春秋战国时代,在《内经》中明确指出,疾病缓解后应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助恢复。后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逐步充实内容,并著有食疗专书,如唐朝的《食疗本草》,宋朝的《养老奉亲书》,元朝的《饮膳正要》,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饮食调养专书,1973年叶桔泉所撰写的《食物中药与便方》,亦为我们的饮食疗法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食疗养生的类型分可分为食与饮两大类,食类有肉、果、谷、蔬,饮类有酒、汤、粥、茶等。食物养生的基本原则为合理膳食,其现实意义可归结为生理方面、病理方面与治疗方面。  相似文献   

8.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  相似文献   

9.
九儿 《家庭中医药》2006,13(12):1-1
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素问》就有如此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不但表明我们的老祖宗对中药毒性及其用药原则早就有清醒认识,也反映了中医中庸和谐的思想。饭菜吃多都伤人,何况是药!  相似文献   

10.
中药毒性,即所谓的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东汉时,《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古代医家针对中药的毒性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等三类,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说针对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病收到相当效果后,就要停用,毒性…  相似文献   

11.
正【经典提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神农本草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学中的食养食疗学术是数千年来华夏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天官》中就有关于食疗内容的记述,疾医可“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记有食物与治病的关系,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  相似文献   

13.
<正> 食物疗养法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中医医籍中记载颇多。此法经济实惠,取材简易,安全无毒,味美易服,是广大患者易于接受的疗养法。《内经》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告诫我们除药物祛邪治病外,尚宜选用谷肉果菜等以助却病健身。食物与药物同样具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等性能,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我国第一张妇科处方四乌侧骨——(?)茹丸正是妇科食疗的先例。汉代张仲景总结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亦属食疗的典范。近年来,食疗专著陆续出版,内容极为丰富。现仅就月经病而言,若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酌情配合日常食物疗养,往往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 “食疗法”是利用日常饮食物以防病治病的方法,它是祖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家本草所收集的药用饮食物很多,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在七类药物之中,就包括了果、菜、米三类食物;明·江陵汪颖依据芦和原稿整理而成的《食物本草》,已列有水、谷、菜、果、禽、兽、鱼、味等八类;清·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则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门。这些饮食物,有的具有悦神爽志,补益气血之功,有的则有排邪而安脏腑之能,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历代医家,对“食疗”极为重视,如孙思邈尝曰:“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提出:“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方可称为良工”。近代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毕生经验之总结。书中反映了张氏临床用药,别具匠心,概括言之有着两大突出之处。一是对于许多药物的应用,如:石膏,赭石、萸肉、三棱、莪术、乳、没、龙、牡、三七、水蛭、鸡内金,鸦胆子等  相似文献   

15.
赵霖 《科学养生》2006,(12):16-17
一、主副食比例适当——膳食的酸碱平衡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里,他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即肉食不可超过谷食和菜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儒门事亲》是元代著名医家张从正的著作,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和特色。张从正主张“驱邪存正”的治疗观点,认为治病先驱邪,邪去则元气自复,擅用汗、吐、下三法,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从正提出“汗、下、吐,以若草木治病者也;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认为谷、肉、果、菜犹如盛世中的德教,而汗、吐、下犹如乱世之中的刑罚。人在无病时用谷、肉、果、菜即可,而在生病时必须用汗、吐、下方能去之。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有着广泛的含义,除药物外,还包括针灸、心理、食疗、导引等疗法[1]。其中,张从正将导引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可以在“无药时”用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其列在汗法当中,通过导引发汗治疗疾病。导引,亦称“道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过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既能祛病强身,又能延年益寿,是古代的一种养生术。《儒门事亲》中有多处采用导引治疗疾病的记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对“食疗”极为重视,认为“医食同源”,食物即药物。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中专列“食疗”一门,认为“夫为医者,尚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后不愈,然后用药”。下面仅就  相似文献   

18.
有关谷畜果菜的内容,在《内经》中早有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对谷畜果菜的五味入脏宜忌,在《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中,亦有着较详的论述。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谷畜果菜应用于治疗疾病及药后调护等方面。今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谷畜果菜的有关内容,进行初步的归纳、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医食同源”,食物亦是药物,只要辨明食物寒热润燥之性,即可用作药物。清代王孟英氏对“食疗”甚为重视,认为“药极简易,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唐代孙思邈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基础上,所著《千金要方》中专列“食疗”一门,认为“夫为医者,尚须先晓病  相似文献   

20.
食疗是中医学的一大优势,中医历来重视食物调养,有“药食同宗”、“药补不如食补”之说。用食物补益精气、调补脾胃、恢复消化系统功能,使身体健康。清代名医龙绘堂在《蠢子医》一书中说:“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