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细胞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21例SHCC中,检出26个病灶,其中20个病灶在三期扫描中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平衡期为低密度,动脉期检出率为92.3%。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比较各期的病灶的检出率,重点评价动脉期、延迟期的价值。方法:36例结节型肝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三期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率。结果:36例55个病灶,螺旋CT多期扫描共发现52个,平扫、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及三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70.9%,87.2%、72.7%,68.7%、94.5%。动脉期检出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各期,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对结节型肝癌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明显提高结节型肝细胞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排CT三期扫描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的CT图像,采用双源64排螺旋CT机(SIEMENS),扫描参数:120 kV,270~300 ms,层厚7 mm,螺距3;平扫后增强三期扫描,分别为: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25~30 s)、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50~60 s)及延时期(注射对比剂后120~180 s)扫描.图像由2名副主任医师或以上水平的影像学专家在不知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分析SHCC各时相表现,分别确定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点,如2人意见不同时可进行讨论,直至2人意见相同.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 57例患者共发现7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时期检出率分别为92.9%、75.7%和81.4%,三期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HCC动脉期检出率最高,定性诊断主要依据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CT三期扫描可提高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全肝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其诊断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0例肝转移瘤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全肝动态增强扫描,统计各期检出率,观察各期病灶的CT表现。结果:30例患者共发现病灶218个,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48/218(67.9%)、142/218(65.1%)、212/218(97.3%)。结论:双期螺旋CT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肝转移瘤的检出和显示其特征,反映病灶的血供,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重点评价动脉期、延迟期的价值。方法:26例结节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三期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结果:26例基于手术病理和影像方法共发现45 个病灶,螺旋CT多期扫描共发现42个,平扫、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及三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66.7% 、86.7% 、71.1% 、65.2% 、93.3% 。动脉期检出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各期,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对结节型肝癌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明显提高结节型肝细胞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小肝癌的螺旋CT不典型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30例共32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30例共发现32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10个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8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S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从而探讨少数小肝癌不强化的病理基础。方法:52例小肝癌(SHCC)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形式。手术病理记录肝脏有无肝硬化、坏死囊变、透明细胞变及脂肪变性等。结果:5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2个,CT动脉期扫描有48个病灶有明显强化。SHCC在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方式为高-低-低密度等高-等-低密度;不典型方式为低-低-低密度和高-等-等密度。术中见肝硬化者占79.2%,18.1%的病灶内见出血坏死,16.7%的病灶出现透明细胞变或全灶为透明细胞癌。结论:大部分小肝癌在动脉期出现强化,多期扫描不强化的占11.1%,不强化主要是坏死造成,脂肪变性和透明细胞变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1例肝癌病人CTAP和CTHA图像 ,并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进行对照。结果 三期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 72 .4% (5 5 /76) ;CTAP病灶检出率为 96.1% (73 /76) ;CTHA病灶检出率为 88.2 % (67/76) ;CTAP和CTHA联合应用病灶检出率为 98.7% (75 /76) ,可检出 0 .5cm的微小癌灶。CTAP和CTHA均可出现非病理性表现 ,CTAP灌注异常出现率为 2 2 .3 % ,CTHA非病理性强化灶出现率为 3 0 .2 %。结论 螺旋CT动脉造影能显著减少造影剂用量 ,提高图像质量 ,CTAP和CTHA联合应用肝癌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三期增强扫描。CTAP和CTHA结合分析可减少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双动脉期诊断小肝癌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25个病灶)小肝癌患者,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门静脉期三期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触发阈值140 HU,触发后延迟5 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迟20 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扫描分别屏气进行;门静脉期扫描用固定的延迟70 s;每次全肝扫描的时间为4~5 s.测量各期病灶与肝脏(同层面肝实质)的密度差值(取CT值差值的绝对值);分析与统计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对病灶的检出率. 结果动脉早期及动脉晚期病灶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早期检出率(11个,44.0%)低于动脉晚期(19个,76.0%);双动脉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25个,100%)高于动脉晚期加门静脉期(21个,84.0%)及动脉早期加门静脉期(15个,60.0%).结论 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多期扫描提高对多血供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多排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对11例行三期增强扫描的肝腺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1例中共发现19个病灶,其CT值在平扫、动脉期、延迟期存在统计学差异,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动脉期直径≤5cm病灶CT值高于5cm病灶,而其余各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定量分析有助于肝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双期联合应用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小肝癌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动脉期于造影剂注射后25~30s开始扫描,静脉期于65~70s开始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2.5~3.0ml/s,用量70~85ml。结果27例小肝癌共发现34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91%、79%、94%,经统计学分析,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Ρ<0.05),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间、平扫和静脉期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65%(22/34)的小肝癌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与同期肝组织比较,CT值平均增加25.9±14.4HU;23%(8/34)呈不均匀高密度。79%静脉期呈低密度,与同期肝组织比较,CT值平均减少18.7±8.9HU;21%(7/34)为等密度。双期扫描的定性准确率为97%(31/32)。结论螺旋CT动、静脉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小血管瘤(SHHE)和小肝癌(SHCC)在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表现,以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限度。材料与方法:73例患者(38例SHHE,35例SHCC)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开始注射造影剂后30秒行第一期扫描,尔后在70秒、4分钟行第二期和第三期扫描。观察和比较病灶的强化方式和特征。结果:SHHE组和SHCC组各发现病灶42个,64.29%(27/42)的SHHE具典型表现,如边缘强化明显逐渐向中心填充,30.95%(13/42)两期均为高密度,4.76%(2/42)两期均为低密度,而在第三期扫描中96.67%的SHHE为高密度和等密度。59.52%(25/42)的SHCC具典型表现,如第一期呈高密度,第二期为低密度,23.81%(10/42)第一期为高密度,第二期为等密度,4.76%(2/42)两期均为低密度。第三期扫描中85.71%的SHCC为低密度。结论:根据SHHE和SHCC在螺旋CT双期和或多期扫描中的强化表现,大多数病灶可明确诊断,少数不典型病例尚需做MR以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组对象为2010-11~2011-11治疗的30例小肝癌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CT平扫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螺旋CT三期扫描共检出病灶32个,门脉期病灶共检出病灶25例,以低密度为主。动脉期病灶有27例检出病灶,以高密度为主。平衡期病灶共检出26例,以低密度为主。动脉期的检出率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稍高。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高,诊断准确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进行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双期肝脏增强扫描对肝癌和肝转移瘤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门脉期对肝癌和肝转移瘤的检出率。材料和方法:对97例肝癌和47例肝转移瘤病人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0秒,门脉期为65秒。比较动脉期和门脉期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207个肝癌病灶,动脉期和门豚期检出率分别为92%和83%,其中对于直径≤3cm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83%和54%(P<0.005)。482个转移瘤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和96%,动脉期在7例病人中多检出17个病灶。结论:动脉期与门脉期相比,可以显著提高对肝癌和其它多血管肿瘤的检出率,对小的肝癌病灶检出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5.
三期螺旋CT扫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肝转移瘤三期螺旋CT扫描的影像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患者365个肝转移瘤病灶的三期螺旋CT扫描图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观察病灶增强方式。结果:肝转移瘤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数分别为86%、95%和88%。强化方式呈多样性,以边缘环形强化、内部低密度强化为主要特征,门脉期病灶显示更清楚,更易发现病灶。结论:三期螺旋CT扫描可提高肝转移瘤的检出率,有利于肝转移瘤特征的显示,可反映病灶的血供,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误诊漏诊肝细胞癌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误诊或漏诊的20例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方法:20例HCC患者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0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和部位。结果:漏诊的5个病灶均〈1cm,其中2个病灶在三期扫描中均未能发现,其余3个病灶因观察分析不仔细而漏诊。16个病灶误诊为其它肝脏病变,肝血管瘤(5个),肝脓肿(4个),肝硬化结节(3个),局灶性结节增生(2个),肝炎性假瘤(2个)。结论:HCC在三期增强扫描中强化方式不典型是误诊的主要原因,而这种不典型强化方式是HCC的病理基础和生长方式所造成的。了解HCC的病理基础和生长方式及仔细阅片和分析可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肝硬化退变结节(DN)及小肝细胞癌(SHCC)的诊断准确性。方法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HCC患者起初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随后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20例患者共检出SHCC病灶28个,在平扫CT像上,21个病灶呈略低密度,7个病灶接近于等密度而未显示;于增强扫描动脉期,18个病灶呈轻或中度强化,3个病灶呈低密度,其余7个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的6个出现强化。CT检出病灶直径介于0.8—2.0cm。DSA显示27个肿瘤血管丰富,仅1个未见肿瘤染色。分化较好的SHCC与高度变异性DN的血供状况无明显差别。结论CT增强扫描对SHCC有极高的诊断准确性,它可作为临床可疑SHCC患者的常规检查,一经发现动脉供血结节,若患者肝功能好,则应尽早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