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扩张后的皮瓣修复体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积较大的体表良性肿瘤切除后,其创面多需要移植组织修复。从1987年开始,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拟切除的较大面积体表良性肿瘤的周围正常皮肤区预扩张,采用扩张所得的皮瓣修复良性肿瘤切除后的创面,共23例,收到良好的效果。详细讨论了治疗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局部皮瓣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皮瓣移植作为一种修残补缺的手段,在创面修复中应用广泛,多用于皮片移植难以修复的创面,例如:骨关节、肌腱、重要脏器、大血管和神经干裸露。且无法利用周围皮肤直接拉拢缝合的创面;遭受磨压部位或局部营养不良创面;颊、鼻等处洞穿性缺损等。对于既能用皮片修复又能用皮瓣修复的创面,为获得良好的形态或功能效果。也常选用皮瓣修复。皮瓣按供区与受区的远近关系可分为局部与远位皮瓣两大类。其中局部皮瓣形成于皮肤缺损的邻近部位,在色泽、质地、厚度、毛发生长情况等方面与受区最为接近,除有皮瓣修复的一般优点外,更具形态再造价值。皮肤肿瘤或瘢痕切除以及创伤等原因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而位于头面等暴露部位创面的修复是其中的难点。只有熟悉并擅长灵活应用各种局部皮瓣。才能在这些创面修复中获得最佳的结果。学习局部皮瓣是整形外科医师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各种局部皮瓣一期修复体表较小的恶性肿瘤切除后遗留创面的优势。方法:2005年2月~2010年2月对我科收治的20例较小的体表恶性肿瘤病例,采取将较小的体表恶性肿瘤及其边缘0.5~3cm正常组织一起切除并彻底清创的方法,综合考虑创面的性质、部位、大小等因素,设计局部皮瓣一期修复切除后遗留的创面。结果:全部病例坚持随访,随访期1~5年,仅有一例复发,创面均完全愈合,皮瓣均成活,外形恢复满意,覆盖创面的组织颜色、质地与其周围组织符合性好。结论:运用灵活的局部皮瓣技术在修复体表较小的恶性肿瘤切除后遗留的创面上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体表软组织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一期显微修复重建的方法思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本组共32例肿瘤行扩大根治切除术后体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伴功能丧失,平均缺损面积10.0 cm×12.0 cm。通过评估创面的缺损范围、周围解剖学特点等因素,在运用显微技术保护皮瓣血供和减少供区损伤的基础上,采用各类游离皮瓣、带蒂皮瓣、肌皮瓣或局部皮瓣,一期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32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4~18个月,皮瓣色泽接近周围皮肤,质地良好,无臃肿,皮肤保护性感觉恢复可,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无畏寒,无疼痛等并发症出现。结论体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根据不同部位及肿瘤切除创面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皮瓣进行一期显微修复,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修复小面积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后缺损的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局部旋转、推进、易位等皮瓣修复小面积面部基底细胞癌14例。结果:14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到3年,局部外观满意,功能恢复好,肿瘤无复发。结论:局部皮瓣是修复小面积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后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例多种皮瓣联合修复面部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术后缺损疗效。方法2019年6月收治1例29岁NBCCS女性患者,因面部多发黑色丘疹10余年入院。入院检查,面部可见多发黑色斑块(范围为0.6 cm×0.3 cm^3.5 cm×3.0 cm)以及散在黑褐色丘疹(直径0.2~0.6 cm)。术前病理检查示BCC。术中行肿物扩大切除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0.6 cm×0.4 cm^7.5 cm×3.5 cm,分别采用鼻唇沟瓣、局部皮瓣及前臂皮瓣修复。结果术后各皮瓣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5个月,面部表情自然,外形对称,右眶下区与周围组织存在一定色差。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面部NBCCS术后缺损可选择多种皮瓣联合修复,其中前臂皮瓣可修复面部较大缺损,鼻唇沟瓣、局部皮瓣修复小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不同皮瓣一期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缺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44例头皮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男32例,女12例;年龄36~65岁,平均45.2岁。病程1个月~2年。病变部位:额部7例,顶部27例,颞部8例,枕部2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38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6例。肿瘤切除后头皮缺损范围为5cm×4cm~27cm×11cm。33例缺损<10cm×8cm者采用大小为6cm×5cm~10cm×8cm的邻近头皮瓣移位修复,11例缺损>10cm×8cm者采用大小为11cm×9cm~28cm×12cm吻合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供区采用游离植皮修复。术后正规放、化疗。结果术后2例皮瓣发生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成活;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放疗后皮瓣存活良好。3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平均2.5年。皮瓣质地、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无局部臃肿。术后平均1.2年5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复发,其余患者肿瘤无复发,存活良好。结论根据缺损大小选择合适的皮瓣一期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缺损,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局部旋转皮瓣用于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笔者医院诊治的46例面部肿瘤切除术后选择局部旋转皮瓣进行创面美容性修复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46);选择同期进行推进皮瓣修复的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n=49)。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恢复效果、瘢痕外观[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ancouver scarscale,VS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创面恢复效果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VSS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面部修复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推进皮瓣修复相比,局部旋转皮瓣用于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科钢丝内固定联合皮片移植修复胸背部巨痣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17例胸背部巨痣患儿。男7例,女10例;年龄3岁6个月~15岁,平均8岁。巨痣范围为20 cm×12 cm~60 cm×50 cm。2例曾行激光治疗,余15例均未治疗。巨痣表面皮肤破溃及渗出2例,坚硬3例,毛发生长7例,5例皮肤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致;5例皮肤瘙痒明显。手术切除巨痣后,于创缘以胸科钢丝内固定缩小创面,再取大腿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术后综合抗瘢痕治疗。结果巨痣切除后创面面积为(2 110.74±725.69)cm2,胸科钢丝缩创后面积为(1 624.94±560.57)cm2,缩创前后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6,P=0.001)。术后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及供皮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植皮区、供皮区无明显瘢痕增生或挛缩,皮肤色泽及弹性与创周正常皮肤相似,乳头、肚脐等局部器官与术前比较无牵拉移位。结论胸背部巨痣切除后,胸科钢丝内固定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继发创面,可减少取皮量,术后瘢痕轻微,外观满意。  相似文献   

11.
张孟祥  马颖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0):1421-1422
笔者于2007年6月11日收治右眼内眦及鼻根部基底细胞癌1例,手术切除后采用额中部岛状带蒂旋转皮瓣修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风筝"皮瓣(亦称皮下蒂推进皮瓣)在面部部分区域(耳、鼻翼区、上唇区、眉区等)体表肿物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本组30例患者切除体表肿物后,于缺损邻近部位按照尽量不影响局部解剖单位为原则设计"风筝"皮瓣,推进转移修复皮肤缺损。结果:3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血供可靠,随访时间3~6个月,皮瓣平整,瘢痕无增生,局部外形佳。结论:面部部分区域的创面不宜直接缝合,用"风筝"皮瓣进行修复简单易行,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上经常遇见小腿前面中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而胫腓骨开放骨折术后,骨与内同定物外露,也时有发生,处理上也很棘手,处理不当易造成下肢残疾.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皮瓣修复此类创面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2005年12月~2007年12月,笔者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邻近转位或形成岛状交腿移位对胫骨骨折后与钢板外露创面进行修复共28例.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腮腺癌(parotid gland carcinoma,PGC)晚期局部病变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20年6月,收治32例PGC晚期局部病变患者。扩大根治术后,17例采用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缺损(试验组),15例采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缺损(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病理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试验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6 cm~12 cm×8 cm,比目鱼肌肌瓣切取范围为5 cm×3 cm~6 cm×4 cm;供区植皮修复。对照组肌皮瓣切取范围为9 cm×6 cm~14 cm×7 cm;供区减张缝合。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皮瓣成活以及患者存活情况,术后1年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UW-QOL)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包括外貌、肩部运动、社交、咀嚼、语言、情绪6个方面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6.19±0.72)h,对照组(6.41±0.7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3,P=0.395)。试验组术后1例出现血管危象,改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皮瓣成活率为94.1%(16/17)。对照组皮瓣成活率为100%。两组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6~60个月,中位时间60个月;对照组为7~60个月,中位时间60个月。术后1、3、5年试验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1%、64.7%、58.8%,对照组分别为86.7%、66.7%、5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0,P=0.762)。术后1年根据UW-QOL量表,试验组在外貌、肩部运动、社交及情绪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咀嚼和语言方面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每条穿支血管均发出肌支营养比目鱼肌,可根据组织缺损情况设计个性化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PGC晚期局部病变术后缺损。  相似文献   

15.
该文报道了1例应用双侧改良水平推进皮瓣修复眉间鼻根恶性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病例。患者女, 20岁, 因"眉间鼻根肿物5年余, 增大、破溃5个月"入院。术中首先行眉间鼻根皮肤肿物切除,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结果回报为基底细胞癌, 切缘未累及, 遂行双侧改良水平推进皮瓣修复术。术后3个月患者术区愈合良好, 外观形态、眼睑功能正常, 基底细胞癌无复发迹象。应用双侧改良水平推进皮瓣修复眉间鼻根部位基底细胞癌切除后的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正>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和创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矫正修复,常常需要中厚以上游离皮片移植或皮瓣来改善美观和功能,而供皮区常常会留下难以消除的瘢痕增生[1],不但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严重影响,而且造成患者愈后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笔者科室对28例(31处)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的患者采取了瘢痕畸形切除矫正后,创面一期使用无硅胶膜皮耐克联合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7.
额部皮瓣位置邻近颌面部,色泽、质地与颌面部相近,血管位置恒定、表浅,血供丰富而易于存活,抗压性能好,转移灵活,容易剪裁修整,因此常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皮肤缺损及鼻、眶周组织再造^[1,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的组织缺损使用改良菱形皮瓣转移术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笔者医院2015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54例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行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术,缺损部位采用改良菱形皮瓣转移术修复.对术后患者皮瓣成活、创面愈合以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本组54例中,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部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手足显微创面修复外科就诊并诊断为足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慢性创面患者7例,采用同侧肢体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其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4~68岁,平均37岁。病灶切除术后创面大小为2.5 cm×5.5 cm~4.0 cm×8.0 cm,皮瓣切取面积3.0 cm×6.0 cm~4.5 cm×10.0 cm,7例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色泽及质地、皮瓣感觉的恢复、行走功能的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术后出现边缘坏死,经积极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1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富有弹性、不臃肿,足部承重功能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腓肠肌收缩有力,行走时步态正常。皮瓣受区无渗液、窦道、慢性溃疡改变,癌变无复发及淋巴结转移。3例缝接皮神经的足部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鳞状细胞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正>额部组织严重烧伤后常引起骨外露,额、顶、枕等部大块骨外露深度组织缺损即时修复的难度较大,由于供区组织的局限性,以及该区又受头侧有发皮肤与眉的约束,可供选择的邻近皮瓣很少[1-2],创周无正常上皮组织,无法行植皮术活皮瓣转移术,一期扩大切除行游离皮瓣修复并发症较多,筋膜瓣含有多层动脉血管网在肢体的体被组织中尚形成一种密集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血管丛,采用筋膜瓣结合游离皮片修复此类创面效果良好[3],现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