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吴登科  黄会  吴戈  黄生权  陈敏 《疾病监测》2010,25(4):261-262,266
目的分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1990-2008年湘西州甲肝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0-2008年湘西州甲肝报告发病率波动在5.76/10万~76.99/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3.06/10万,流行高峰年是1990、1998、2006年,发病率分别为76.99/10万、25.01/10万、25.66/10万。甲肝在病毒性肝炎中构成比从1991年的55.56%下降到2008年的11.01%。1990-2008年,甲肝先后在吉首、永顺、龙山、凤凰等地局部流行,4县市人口数所占全州总人口数分别为8.93%、18.63%、20.11%、14.01%,甲肝流行年报告病例数分别占同期全州病例总数的33.49%、34.01%、47.90%、46.07%。病例职业以学生为主,占病例总数的31.52%。年龄分布:0~4岁儿童发病率逐年下降,5~14岁儿童和学生是该病高发人群。结论 湘西州甲肝发病呈周期性波动,间隙8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今后工作重点要把学生作为甲肝疫苗的首选接种对象。发生甲肝流行时,学龄前儿童必须接种甲肝疫苗。落实保护易感人群和切断传播途径等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石有昌  门兆捷  刘敏  李丹 《疾病监测》2005,20(7):364-366
目的分析甲肝流行特征,预测甲肝疫情,提出针对性防制措施,以降低甲肝发病率。方法利用全省疫情资料及人口资料,采用总体统计和各年代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994年以来辽宁省甲肝流行规律发生明显变化,7~8年一个流行高峰规律及秋冬季高峰现象明显消失,现流行高峰以春季为主,沿海地区和城市发病高于内地和农村,发病人群年龄组后移,15~30岁年龄组甲肝发病人数占70%。甲肝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构成比明显下降。预测辽宁省仍然存在甲型肝炎暴发及流行可能。结论历史流行规律明显消失,发病率下降,暴发疫情明显减少。应积极开展以甲肝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1996-2005年天津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天津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6-2005年天津市甲肝疫情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天津市甲肝发病率从1996年的10.94/10万下降到2005年的0.83/10万,静海县年均发病率最高(9.86/10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存在春、秋季两个高峰;发病数前三位的职业是学生、农民和工人;男性年均发病率为5.09/10万,女性为2.84/10万,各年龄组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近10年1~14岁组发病率下降90%以上,平均发病年龄推迟约15岁.结论 天津市近10年甲肝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今后在进一步提高儿童甲肝疫苗接种率的同时,要做好其他重点人群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1995-2006年浙江省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浙江省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疫情动态,预测甲肝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5-2006年甲肝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06年间,湖州市甲肝发病率波动在5.40/10万~59.46/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7.60/10万,于1996年出现流行高峰,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维持在较低水平;甲肝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从1996的54.22%下降到2006年的4.89%;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并呈现主要感染年龄组逐渐由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转移的现象;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民为主。结论 湖州市甲肝防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发生暴发疫情的潜在危险,应继续实行以保护易感人群和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制策略。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1990~2003年甲型肝炎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掌握我市甲型肝炎疫情动态,预测甲肝流行趋势,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方法对1990~2003年甲肝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并随机抽查2000年及2002年本市健康居民1370名,检测甲肝病毒抗体水平。结果1990~2003年间,我市甲肝发病率波动在1.44/10万~124.42/10万,年均发病率为57.58/10万,于1991年出现流行高峰,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来基本呈散发状态;全年均有发病,春季为高峰;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年龄以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小年龄组抗体阳性率较低。结论我市存在甲肝流行的潜在危险性。应加强小年龄组甲肝防治措施,尤其应加强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地区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1985年菏泽地区农村发生病毒性肝炎流行,发病率为57.22/10万,比1984年上升了4.3倍。我们选择李莪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甲肝发病率不高,但甲肝感染率却相当高,这在国内有关农村甲肝流行的报告中还不多见,结果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1.一般情况:李莪村202户,共859人。以农为主,副业主要为生产加工芝麻糖等。该村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南省1997~2002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1997~2002年甲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2年甲型病毒性肝炎年平均发病率9.87/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地区分布以信阳市为最高(20.01/10万);甲肝发病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38.04%),职业以农民为主,甲肝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76:1;15岁以下发病较多。结论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为:在适龄儿童和高危人群中接种甲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和食品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8.
蓝岳云  姜宪尘 《疾病监测》2015,30(9):749-753
目的 分析浙江省衢州市2001-2014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与接种甲肝疫苗的关系,为全市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主要收集衢州市近24年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中甲肝疫情、接种率及血清学监测资料,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甲肝报告发病率持续下降,无周期性流行。2001-2014年甲肝年发病率在0.52/10万~6.99/10万之间,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前后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81/10万和1.0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免疫规划前,季节分布明显,发病高峰在3-5月和8月,纳入免疫规划后,季节分布不明显;以龙游县和江山市甲肝发病率较高,衢江区最低。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8.94%;发病年龄以30~49岁青壮年为主,占43.24%;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49:1。结论 衢州市甲肝报告发病率持续下降,周期性消失,加强以甲肝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甲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嗜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肝脏坏死或急慢性炎症 ,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是当前世界上面临的重大社会卫生问题之一。甲型病毒性肝炎在五型肝炎中发病率较高 ,疫情波动变化较大、涉及面广、容易以暴发形式出现。为了解我省甲肝近年来的流行特点 ,为今后甲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我省 2 0年来的甲肝流行特征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辽宁省甲肝疫情资料、人口数资料及正常人群血清抗体调查材料。2 统计分析 :采用总体统计和年代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 流行强度 :从历史资料所见 ,甲型肝炎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宁波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宁波市1999-2008年甲肝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8年甲肝发病率波动在20.53/10万~4.1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9.90/10万,1999年最高,以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宁波市所辖11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个别县(区)发病率较高,县(区)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肝发病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8.87%;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构成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0.58%。结论近年来宁波市甲肝发病率逐年下降,维持在较低水平,甲肝防控工作效果明显,但仍需加强控制工作,保护易感人群,尤其是青壮年和农民,并需加强食品和水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8月份丹东市丙型肝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 《疾病监测》2007,22(12):824-825
目的 对2006年1~8月份丹东市丙型肝炎(丙肝)疫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有关传播信息因素.方法 收集整理2006年1~8月份传染病疫情简报及网络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1~8月份共报告丙肝病例203例,发病率为8.40/10万,与2005年同期相比发病数上升了42.96%.病例主要集中在东港市.丙肝发病季节性不明显.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男女性别比为1.6:1.农民为主要发病群体,占发病总数的26.60%.结论 今后应加强丙肝疫情报告管理和对县级临床医生培训力度;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加快丙肝疫苗的研制与使用.  相似文献   

12.
肝功能异常患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凉山彝族地区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为预防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82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经统计学处理分析5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在人群中的阳性趋势和在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中的阳性分布趋势.结果 抗-HAV-IgM、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V)、抗-HEV-IgM在82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阳性率为:23.78%、31.10%、4.63%、0.98%、3.17%;抗-HAV-IgM组阳性率最高为57.78%(P<0.05),HBsAg组阳性率最高为39.04%(P<0.05),抗-HDV组阳性率最高为2.71%(P<0.05),抗-HCV、抗-HEV-IgM在不同年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AV-IgM阳性率女性组高于男性组(P<0.05),HBsAg阳性率男性组高于女性组(P<0.05),抗-HCV、抗-HDV、抗-HEV-IgM在男女性别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凉山彝族地区病毒性肝炎以甲、乙型肝炎为主,因此抓好甲、乙型肝炎预防工作是减少凉山地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有助于预防甲、戊型肝炎传播,接种甲、乙肝疫苗是预防甲、乙型肝炎最有效措施,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监管和管理好静脉吸毒人群所用的注射器能有效控制乙、丙型肝炎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急性病毒性肝炎分型诊断与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穆卫明 《疾病监测》2003,18(8):289-291
目的 了解医院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分型诊断与报告之间的差距 ,间接评估疫情的准确性。方法 将医院的急性肝炎病原分型诊断资料与报告资料作比较分析 ,并与本地区同期疫情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报告病例数大大超过诊断数 ;诊断的各型肝炎构成与报告的构成、与疫情构成都有较大区别。结论 医院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分型诊断与报告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本地区实际肝炎发病率可能低于疫情 ,但戊肝的发病率要高于疫情。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鼓楼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毅勤 《疾病监测》2005,20(11):571-574
目的分析南京市鼓楼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0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近15年来鼓楼区病毒性肝炎年平均发病率为81.09/10万,发病率最高为1993年(194.78/10万),最低为2003年(19.58/10万)。分型监测显示甲型肝炎所占比重下降,乙型肝炎所占比重上升,戊肝所占比重超过甲肝。结论病毒性肝炎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构成。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分析,在做好常规免疫工作的同时,开展成人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In China, the growing syphilis epidemic parallels the spread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serologic markers for syphilis among donors at five Chinese blood centers.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We examined whole blood and apheresis donations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08 through December 2010. Postdonation testing of syphilis was conducted using two different 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kits. The prevalence of serologic markers for syphilis (%), and the rate of coinfection with HIV‐1/2,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hepatitis C virus (HCV) were calculated. A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examining donor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syphilis serology. Seroconversion rate and syphilis incidence were estimated. RESULTS: Of 801,511 donations, 60% were from first‐time donors and 40% were from repeat donor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yphilis serologic markers among first‐time donors with 0.41, 0.45, and 0.57% positivity over 3 years (p < 0.001). Approximately 2.8, 0.8, and 0.5% of HIV‐1/2–, HBV‐, and HCV‐positive donations also tested reactive for syphilis.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first‐time donors were nine times more likely to be syphilis positive than repeat donors. Higher syphilis positivity was associated with donors older than 25 years and with less education. Estimated incidence among repeat donations was 3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29‐39) per 100,000 person‐years. CONCLUSION: The increase in syphilis serologic prevalence reflected the syphilis epidemic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ithout screening, most of these syphilis‐positive donations would get into the blood supply. Thus, during a syphilis epidemic, continued syphilis screening of blood donations may be important to maintain blood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16.
程慧健  唐音  熊小庆 《疾病监测》2000,15(10):369-372
为掌握江西省水灾后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病措施效果 ,特对 1999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总发病率 253.22/10万 ,较 1998年上升 12.70 % ,主要是由于甲肝、乙肝病例数明显增多及部分地区传染病报告率显著上升所致。与洪涝灾害相关的主要传染病中 ,发病率上升的为甲肝、戊肝、痢疾、乙脑 ,以肠道传染病上升为多 ;控制效果显著的疾病是钩体病 ,发病率降至九十年代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