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2.
"冬病夏治"运用三伏药贴之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伏药贴是在夏季三伏天,将中药贴敷穴位(所谓"天灸")的一种外治法.此法以中医"春夏养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理论为本,于伏天使热药之力透入特定穴位以助阳,治疗某些冬季易发的寒性病(如哮喘等),取得"冬病夏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舌体下卷"为症状性疾病,确属少见.<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舌为心之苗窍,下通于肾,舌上卷属脏风,舌下卷属腑寒,且见胃脘疼痛喜按,畏寒肢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说,如果阴的成分过重,就会打压阳气,使其呈现病理状态,阴胜的时候就表现出"冷"的特点.舌下卷为"冷"的一种表现,治"冷"要治本,脾肾施补是重点.但还要提醒的是,补讲究的是温补,不能急于求成,动不动就上大热的补品,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明·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入手,对<生气通天论>"寒薄为(查皮)"王冰注语"瘦于玄府中"之"瘦"字进行了考证,指出"瘦"字当是"廋"之误.别本或作"瘈于玄府中",或作"瘛于玄府中",并是"廋于玄府中"之误;以理度之,当先有误作"瘈"者,而"瘛"字则是在"瘈"之基础上的进一步讹变.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黄帝内经·素问>的整理者疑"廋"字为"瘗"之讹字,亦不可从.  相似文献   

5.
麦舒桃 《陕西中医》2008,29(2):245-246
数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脉象.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文中言: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日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数脉是根据脉象速率判断病性的脉象."迟冷数热"之脉从<难经>开始,但诸医家也不尽然同意此说,历代医家各有所见,寒热参半,无一定论.清·吴谦在<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论数脉有其特色,试探而析之.  相似文献   

6.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句话分别见于<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篇.原文日:"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如下几种:"不盛不虚的从本经取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发病不由于邪气盛或正气虚,就于本经取穴调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编著)"对虚实不明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针灸学辞典>,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不盛不虚,以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或饮药或灸刺以取之也."(<类经>上册,张介宾编著)  相似文献   

7.
试论脉"愈虚愈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基本脉象.<难经·九难>有谓:"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其后,诸多医家对数脉的临床主病主要集中于热证,如宋·崔紫虚在<四言举要>中有云"六至为数,数即热证":元·滑寿在<诊家枢要>中谓:"浮数表有热,沉数里有热":明·李时珍亦在<濒湖脉学>中说:"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相似文献   

8.
马桂琴 《北京中医药》2009,28(10):814-81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出自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之<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原文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意即治疗与风邪有关的疾病,都应配伍治血之药,或养血,或活血,或凉血.这个治疗法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认为白癜风病因多为风热、气滞、血瘀、气血虚等方面,从"寒"辨治白癜风在古今文献中罕有报道,但早在《内经》就提出"多白则寒"理论,白癜风可从"寒"辨治,以温阳祛寒化斑为治则,药物属性当属温。隔药灸脐法将艾灸、中药、经络、腧穴作用融为一体,应用其治疗白癜风,疗效显著。本文结合病案分析探讨了从"寒"辨治白癜风的中医理论及临床依据,并浅析了隔药灸脐法的机理和作用,以期为治疗白癜风拓展思路,提供新方法,并为免疫参与其发病机制的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今后需更广地进一步在临床中验证。  相似文献   

10.
反治是自古以来中医治疗法则中的一种,反佐则是在"反治"这一治则中治疗立法上,运用的反佐之药或反佐之治法.在<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内经>)中,在强调早期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病必求其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等几个根本法则,对于逆治(正治)与从治(反治)的运用,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有精辟的阐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何谓逆从,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其意思是:寒病用热药治疗,热病用寒药治疗,病证轻而单纯的,用逆治法,病证重而复杂的,用从治法……什么叫做逆从?  相似文献   

11.
"热因热用"是临床治疗内真寒而外假热的方法,属反治法之一.反治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后被历代医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尤其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达到日臻成熟的境界.今采用"热因热用"辛温通络法治火疳案,疗效显著,特采撷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孟毅 《光明中医》2009,24(10):1964-1965
痿证是指肌肤枯萎、筋骨关节弛缓、痿弱不用的一类病证.<黄帝内经>中既有专论痿证的篇章,亦有散在的论述,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发生,或因外感,或由内伤;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提出"取之阳明",<素问·痿论>更强调"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之说,<内经>句句金石之言,皆昭示痿证治疗当从脾胃着眼.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中的消法,临床上用于血瘀证.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个致病因素,其含义较广泛,如<说文解字>指出:"瘀,积血也";<黄帝内经>说:"寒独留,则血凝,凝则脉不通";<血证论>说:"离经之血为瘀血";<证治准绳>说:"污秽之血为瘀血";<医林改错>还有"久病入络即瘀血"等等.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为唐代杨上善奉敕编撰.有些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编纂,提出了异议.有的学者认为<太素>即是<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的<黄帝泰素>.那么,<黄帝内经太素>与<黄帝泰素>之间究竞有无关系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5.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黄帝内经>对火热病之治则又提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陈士铎对此论领会颇深,他运用大剂量玄参治疗狂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刘斌  董福慧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43-945
"谿谷属骨"记载于<黄帝内经>,该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谿谷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解剖学概念,在论及骨痹、骨痿、骨蚀、骨疽、痹厥等骨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时,均有提及这一概念.同时,谿谷也是络脉交会的关键部位,在针刺治疗骨病时是用于调节气血循行的必要的穴位.因此,谿谷是<黄帝内经>骨相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其表现在正常情况下是络脉气血交会的场所,病变时是邪气留居的部位,在治疗中是针刺补正祛邪的取穴所在."谿谷属骨"理论广泛地参与了<黄帝内经>关于骨病的讨论.是该书用于阐发骨病因机证治的核心,因此在中医骨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王曦  李旭 《北京中医药》2009,28(9):700-701
本文以<黄帝内经>为总纲,结合白癜风的病因病机、证型、组方用药、预后等,综合分析其预防、治疗与调养的方法,认为白癜风的病因病机与风邪及气血有关,预防与调养要慎防风,保元阳,调情志,顺天时,为临床防病、治病、养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巨刺""缪刺"名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巨刺、缪刺系针法名称,出<黄帝内经>,巨刺首出<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补充日:"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而<素问·谬刺论>则进一步解释日:"邪客于经,左盛者右病,右盛者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相似文献   

19.
潘大为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16-1217
从<灵枢·五味论>"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忧心"段的一个疑点入手,借助对<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中"谷虫""三虫"含义的探讨,证明<内经>对人体寄生虫的认识当中已经隐含了一个观点,即人体寄生虫的存在并不必然地导致疾病.这个观点较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若腑脏气实,则(九虫)不为害"之说的出现早得多,从而更全面地了反映<内经>对人体寄生虫的确切认识水平.杨上善注中"谷虫""三虫"的含义也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现代相关理论与临床资料,对<灵枢·根结>中的"根、溜、注、入"与五输穴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比较认为."根、溜、注、入"与五输穴在内容、意义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根、溜、注、入"是从腧穴中体现出经络理论的应用,而五输穴是体现腧穴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