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学习困难儿童是否存在注意瞬脱现象,以及在高、低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的注意瞬脱表现。方法:选取8~12岁智力正常,有学习动机且三门主科成绩的总标准分位于后20%的32例儿童作为学习困难组,选取三门主科成绩的总标准分高于20%的32例儿童作为对照组。运用RSVP任务考察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瞬脱现象。结果:在高工作记忆负荷下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瞬脱效应低于对照组[(86.8±5.7)%vs.(90.3±4.4)%,P0.01];学习困难儿童在高工作记忆负荷下正确率小于低工作记忆负荷条件[(86.8±5.7)%vs.(91.3±6.7)%,P0.001]。结论:学习困难儿童短时期的选择性注意力可能存在缺陷,且在高工作记忆负荷下对目标的选择性注意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被动和主动内隐视觉空间注意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ADHD诊断标准的儿童25例,以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18名.分别测试反映被动内隐视觉空间注意的pop-out视觉搜索任务及反映主动内隐视觉空间注意的线索-目标视觉搜索任务,比较两组反应时(RT)、正确率和个体内反应时标准差(ISD).结果:Pop-out视觉搜索任务中,ADHD儿童[(637.4±132.0) ms vs.(626.3±125.0) ms]和正常儿童[(635.5±131.1) ms vs.(626.6±138.5) ms]对左视野目标反应时均长于右视野(均P<0.05),但是两组之间反应时、总体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正常儿童左视野正确率低于右视野[(92.3±9.4)% vs.(94.5±8.1)%,P<0.01],而ADHD儿童左右视野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9±7.4)% vs.(90.7±7.5)%,P>0.05],ADHD儿童ISD大于正常儿童[(185.4±48.0) ms vs.(137.5±36.7) ms,P<0.01].线索-目标任务中,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左视野的目标反应时均长于右视野[ADHD组,(641.1 ±94.2) ms vs.(629.1 ±83.1)ms;正常对照组,(626.3±128.6) ms vs.(614.9±133.1)ms;均P<0.05],且线索提示有效目标反应时短于线索提示无效[ADHD组,(627.6±89.4) msvs.(654.3±84.6)ms,P<0.01;正常对照组,(615.4±132.5) ms vs.(627.3 ±127.5) ms,P<0.01];两组之间反应时和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HD儿童ISD大于正常儿童[(200.1±46.8) ms vs.(147.8±32.8)ms,P=0.05].结论: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内隐视觉空间注意,其注意力状态均不稳定,波动性增大,注意力维持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在静态和动态呈现条件下孤独症儿童对视向提示信息加工的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各10名.通过l张图片形成的静态视向提示和5张图片形成的动态视向提示,采用2(组别:孤独症儿童,正常儿童)×2(呈现方式:静态,动态)×2(提示性:有效提示,无效提示)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视向提示反应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在静态条件下,孤独症儿童识别视向的正确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94.8±1.3)%vs.(99.5±1.3)%,P<0.05],且反应时较长[(470.2±23.8) ms vs.(389.2±23.8) ms,P<0.05];在动态条件下,有效提示的识别正确率高于无效提示[(98.8±0.5)%vs.(93.8±0.3)%,P<0.05],且有效提示的反应时短于无效提示[(463.1±19.7) ms vs.(504.8 ±21.4) ms,P<0.01],孤独症儿童的反应时长于正常对照组儿童[(544.6±28.4) ms vs.(423.3±28.4) ms,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提示孤独症儿童存在与正常儿童一样的视向注意转移,并无特异性视向注意损伤,孤独症儿童对动态视向信息加工可能较静态视向信息加工更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成年人在视觉搜索任务中不同工作记忆负荷下的注意特点。方法:选取45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成年人ADHD患者,以及44例年龄、性别、智商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通过工作记忆引导的视觉搜索任务来比较两组被试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与高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的反应时与正确率。结果:在低工作记忆负荷[(823±144)ms vs.(754±123)ms,P0.01]与高工作记忆负荷[(912±163)ms vs.(851±162)ms,P0.01]条件下,成年人ADHD组的反应时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在两种任务中,低工作记忆负荷的反应时低于高工作记忆负荷下的反应时[ADHD患者,(823±144)ms vs.(912±163)ms,P0.01;对照,(754±123)ms vs.(851±162)ms,P0.01],低工作记忆负荷的正确率高于高工作记忆负荷下的正确率[ADHD患者,(95.9±4.3)% vs.(91.2±14.3)%;对照,(95.8±4.2)% vs.(94.4±4.9)%,P0.01]。结论:成年人ADHD患者在视觉搜索中存在自上而下注意缺陷。此外,视觉工作记忆负荷影响了ADHD患者的注意功能,当视觉工作记忆负荷增加时,注意资源相应减少,搜索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有人际关系困扰(ID)问题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内隐心理活动特点,为ID者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329名大学生,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Q)将其分成ID组(IRIDQ得分为15~28分,n=43)、普通组(IRIDQ得分为9~ 12.11分,n=50)和无困扰组(IRIDQ得分为0~3.76分,n=50).采用GNAT (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内隐联想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测试三组在人际关系上的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社交意向的反应时、击中率与虚报率(用于计算信号辨别率指数d’).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在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行为意向的平均反应时上,组别主效应均显著(均P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D组积极内隐认知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4.2±17.0) ms vs.(533.4±15.5) ms vs.(503.3±13.9) ms;均P<0.01],而消极内隐认知反应时则短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54.5±18.5) ms vs.(600.6±28.8) ms vs.(610.4±19.8)ms;均P<0.01];ID组内隐情绪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积极情绪词(442.1±18.5) ms vs.(415.6±17.5) msvs.(395.7±12.9) ms;消极情绪词(434.3±17.5) ms vs.(390.1±13.1) ms vs.(389.8±15.5) ms;均P<0.01]; ID组内隐社交意向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3.6±10.7) ms vs.(395.6±12.0) ms vs.(381.2±8.1) ms;均P<0.01],而社交情境d'最短[(0.8±0.6)vs.(1.8±0.8)vs.(2.2±0.6);均P <0.05)].结论:人际关系有困扰者存在消极的自我内隐认知和情绪干扰,人际交往行为有退缩意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工作记忆特点。方法:选取49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ADHD成人,以及44名性别、年龄、总智商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不同任务负荷n-back任务,比较两组人群反应时(RT)、正确率和个体内反应时标准差(ISD)。结果:成人ADHD患者及正常对照被试在完成3种n-back任务时,其反应时和个体内反应时标准差均随工作记忆负荷增加而增大(P<0.01),而正确率随工作记忆负荷增加而减小,呈现等级变化规律;两组比较,在完成中等工作记忆负荷的1-back任务时,ADHD成人患者的反应时明显长于正常成人[(501.5±97.1)ms vs.(461.7±74.7)ms,P<0.05],且其变异性也大于对照组[(164.5±43.9)ms vs.(145.4±45.2)ms,P<0.05]。但两组在完成3个任务的正确率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ADHD成人患者可能存在语言工作记忆能力损害,在中等记忆负荷任务上受损最严重,反应慢且其注意力波动大,这可能与其工作记忆容量下降整体输出不足及注意力维持能力差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当前任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的影响,探讨其EBPM的加工机制及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及正常对照51例,采用实验室PM范式,考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对照两组被试在图片材料、数字材料两种当前任务条件下的EBPM表现,统计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控制年龄影响后,精神分裂症组当前任务正确率、前瞻任务正确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90.3±12.6)%vs.(93.8±4.3)%,(78.3±29.9)%vs.(86.9±22.6)%;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当前任务反应时、前瞻任务反应时均长于正常对照组[(1700.4±501.4)ms vs.(1549.5±435.0)ms,(2514.8±842.1)ms vs.(2064.4±657.5)ms;均P0.05];当前任务不同对精神分裂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前瞻任务正确率的影响不同(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EBPM损害,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对特定EBPM任务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其EBPM自动加工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对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特征。方法:通过临床诊断和心理测验选取接受住院治疗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和中学生对照组被试各25人,采用空间Stroop任务的变式进行研究。结果: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557.6±93.3)ms vs.(533.9±85.3)ms,(532.1±88.9)ms,P0.001],对照组对组成中性词的反应时长于消极词[(509.5±80.3)ms vs.(496.1±72.3)ms,P0.05]。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P0.05),而对组成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表现出对消极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学游戏和工作记忆两种游戏训练对学前潜在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和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对600例幼儿进行早期数学能力测试(TEMA),以得分最低的10%的儿童判断为潜在数学学习困难,共58例。简单随机分成数学游戏实验组(n=21)、工作记忆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9)。采用小组游戏的方式对两个实验组儿童训练4周。对照组儿童玩猜谜语游戏。训练前后分别对三组儿童运用TEMA进行了数学能力和运用圆点短时记忆任务、找不同任务、词语顺背任务进行了工作记忆的前测和后测。结果:数学游戏训练组、工作记忆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所有任务的基线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数学能力、找不同任务、词语顺背任务的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数学能力后测得分上,数学游戏训练组高于对照组[(112.6±8.1)vs.(98.5±4.8),P0.01],工作记忆训练组得分也高于对照组[(110.2±6.7)vs.(98.5±4.8),P0.05]。找不同任务、词语顺背任务的后测得分,工作记忆训练组高于对照组[(6.9±0.8)vs.(4.8±2.0),P0.001],[(12.6±2.3)vs.(9.8±0.6),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数学游戏训练可能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但是工作记忆没有提高;工作记忆训练可能既提高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也提高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特质焦虑个体诱发负性情绪时的抑制控制能力。方法:使用特质焦虑问卷筛选出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各30名[STAI-T常模分数为(41.2±7.6)分,高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高特质焦虑,低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低特质焦虑]。让被试观看一组负性情绪面孔图片诱发负性情绪后,采用数字Stroop任务和数字转换任务,通过反应时、Stroop冲突效应量、转换损失等指标考察特质焦虑个体认知加工速度和抑制控制能力。结果:诱发负性情绪下,数字Stroop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779.3±51.6)ms vs.(703.7±49.8)ms,P<0.05],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67.9±55.7)ms vs.(114±79.1)ms,P<0.001];转换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 151.7±15.8)ms vs.(1 029.9±21.3)ms,P<0.05],转换损失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290.7±27.3)ms vs.(211.7±18.6)ms,P<0.05]。结论:负性情绪诱发下,高特质焦虑情绪个体抑制控制能力下降,体现为对无关信息的干扰抑制能力以及对心理定势反应的抑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海洛因戒断者视听情绪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情绪识别表现,研究其情绪面孔和声音刺激的整合加工特点。方法:选取男性海洛因戒断者32例(戒断组)和健康男性30例(对照组),采用视听情绪分类任务,要求被试忽略情绪声音而对情绪面孔的类型(愤怒、快乐)做出判断。结果:戒断组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低于不一致[(670±66)ms vs.(687±77)ms,P<0.001];戒断组不一致条件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差值低于对照组[(32±31)ms vs.(17±21)ms,P<0.05];在愤怒声音下,对照组对愤怒面孔的反应时低于快乐面孔[(653±94)ms vs.(679±78)ms,P<0.05],而戒断组对两种面孔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洛因戒断者表现出了情绪多通道整合促进效应,但其多通道整合加工能力弱于正常人;戒断者多通道整合受损可能体现在对愤怒声音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听写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视觉和听觉单通道的联结缺陷。方法:从小学三、四、五年级共412名儿童中,根据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关于听写障碍定义筛选出听写障碍儿童21名,同时选择年龄、智力水平以及阅读水平相当但不符合听写障碍定义标准的21名儿童作为对照。采用变化检测范式,在形-形联结实验和音-音联结实验中,分别以成对的几何图形和成对的单音节声音刺激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探测刺激捆绑错误条件下的判断正确率,考察两组儿童的视觉和听觉单通道联结能力。结果:在形-形联结实验中,在探测刺激捆绑错误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和对照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0.15)vs.(0.66±0.17),P>0.05]。在探测刺激捆绑正确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和对照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0.21)vs.(0.60±0.20),P>0.05]。在音-音联结实验中,探测刺激捆绑错误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判断正确率低于对照组[(0.65±0.13)%vs.(0.76±0.12),P<0.01],探测刺激捆绑正确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0±0.16)vs.(0.64±0.17),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听写障碍儿童存在听觉单通道的捆绑联结缺陷,可能不存在视觉单通道的捆绑联结缺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个体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的相互作用特点。方法:从重庆某两所高校120名学生中,用Beck抑郁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筛选出20名抑郁情绪个体和26名正常被试参与情绪干扰任务。结果:两组被试在注视悲伤面孔时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而在忽视悲伤面孔时,抑郁情绪组的正确率低于正常对照组[(0.69±0.19)vs.(0.81±0.15),P=0.030];两组被试在注视高兴面孔时的正确率边缘显著(P=0.062),而在忽视高兴面孔时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情绪组的正确率低于正常对照组[(0.68±0.20)vs.(0.80±0.17),P=0.033]。呈现时间为500ms时的正确率高于呈现时间为250ms和375ms时的正确率[(0.75±0.03)vs.((0.68±0.03),(0.69±0.02);均P0.001],而呈现时间为250ms与375ms时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0)。结论:抑郁个体的情绪(不管正性还是负性)加工过程对认知控制过程会造成干扰,其认知控制功能可能受损;抑郁情绪个体的认知控制功能受损可能会引起正性情绪加工能力下降,而对负性情绪加工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汉语听写困难儿童的客体-空间联结记忆水平.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从564名四至六年级的儿童中筛选年龄和智商匹配的听写困难儿童29名、非听写困难儿童(对照组)30名,以方向为视觉客体材料,3×4表格的位置为视觉空间材料,对比听写困难组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在方向-空间联结任务、方向记忆任务、空间记忆任务和动作记忆任务上的成绩差异.结果:听写困难组的方向-空间联结记忆成绩低于对照组[(2.96±0.99)vs.(3.57±0.97),P=0.024],两组在方向记忆成绩[(4.47± 1.13)vs.(5.02±1.05), P=0.069]、空间记忆成绩[(4.93 ±0.72)vs.(4.57±0.73),P=0.062]和动作记忆成绩[(3.82±1.02)vs.(3.66±0.76),P=0.091]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听写困难儿童的客体-空间联结记忆成绩落后,而其在客体记忆、空间记忆、动作记忆任务上的成绩正常,提示听写困难儿童客体-空间联结记忆成绩落后的原因是客体-空间的联结编码缺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学前期和学龄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的睡眠行为的特点和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ASD儿童84名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91名,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一周睡眠日记,由儿童主要照顾者记录儿童的睡眠情况。依据CSHQ总分大于41分为睡眠不良,以具体条目中睡眠行为发生频率超过2晚/周的标准界定睡眠行为问题,分3~5岁和6~12岁两个年龄段比较ASD与对照组儿童在睡眠行为和习惯上的差异。结果:3~5岁ASD组儿童CSHQ的睡眠潜伏期[(2.1±0.8)vs.(1.6±0.7)]、睡眠持续情况[(5.4±1.7)vs.(4.8±1.3)]得分高于对照组,入睡困难(77.6%vs.49.0%)、睡眠量不足(63.3%vs.42.9%)、夜醒哭闹(34.7%vs.12.2%)及日间疲乏(36.7%vs.10.2%)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均P0.05)。6~12岁ASD儿童平时睡眠总时长短于对照组[(8.68±0.76)h vs.(9.33±1.00)h],CSHQ的入睡抵触[(10.1±2.8)vs.(8.6±2.5)]、睡眠潜伏期[(1.7±0.7)vs.(1.4±0.6)]与睡眠焦虑[(5.4±2.0)vs.(4.5±1.9)]得分高于对照组,入睡困难(54.3%vs.31.0%)、睡眠量不足(60.0%vs.35.7%)、与父母同睡(65.7%vs.38.1%)、入睡需陪伴(68.6%vs.35.7%)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ASD儿童普遍存在睡眠总量少、入睡困难等问题,学龄前期以夜醒后哭闹和白天疲倦较为突出,而学龄期则以睡眠焦虑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工作记忆存储能力特征。方法:对26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39名年龄及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进行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背数测验变式、方块图敲击试验变式和Kaufman儿童能力评估成套测验的寻找位置和手动作分测验测试,测查言语工作记忆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存储能力。结果:ADHD组在10 s后背数测验[(5.5±1.3)vs.(6.8±1.5)]、倒背数字[(3.3±1.1)vs.(4.1±1.0)]、方块图敲击试验[(4.4±1.1)vs.(5.1±0.8)]、10 s后敲击试验[(3.4±1.3)vs.(4.1±1.1)]、手动作测试[(8.5±3.3)vs.(10.4±3.1)]得分均低于正常组(均P0.05),两组在顺序背数测试[(6.6±1.0)vs.(7.1±1.0)]和寻找位置测试[(10.3±2.8)vs.(11.5±2.8)]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10 s后背数测试(β=0.31)、方块图敲击测试(β=0.29)、10秒后敲击试验(β=0.24)的得分高低与是否患ADHD相关(P0.05)。结论:ADHD儿童可能存在语音环信息保持能力损害和空间序列性信息存储能力缺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时间知觉特征及其可能相关的原因。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ADHD的诊断标准,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和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中的多动指数Z≥1.5的儿童55例及正常对照儿童55例,以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手册(C-WISC)评定总体智商,以时间辨别任务测试(TDTT)、Coirs积木测验(CBT)、儿童持续注意反应测试(C-SART)分别评定100 ms和1000 ms的时间知觉差别阈限值、视觉工作记忆广度、持续性注意的遗漏性错误次数和执行错误次数。结果:ADHD儿童总体智商得分低于正常组儿童[(97.4±11.2)vs.(110.3±12.1),P<0.01)],C-SART中的遗漏性错误次数高于正常儿童[(25.5±2.4)vs.(14.6±2.1),P<0.01]。100 ms条件下,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时间知觉差别阈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0 ms条件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时间知觉差别阈限值高于正常儿童(P<0.01)。在控制总体智商之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加工1000 ms时的差别阈限值与其CBT得分呈负相关(r=-0.54 P<0.01),与其C-SART中的遗漏错误和执行错误次数呈正相关(r=0.47、0.44,均P<0.01)。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相比正常儿童存在时间知觉缺陷,这一缺陷可能与其持续性注意和工作记忆的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读写双困难儿童和听写困难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方法:在本横断面研究中,运用多重比较评估法分别对21名读写困难学生、20名听写困难学生和26名生理年龄匹配的对照组学生进行语音意识测验、语素意识测验和视知觉能力测验.结果:读写双困难组儿童的语音意识测验、语素意识测验得分均低于对照组[(-0.85±2.05)vs.(0.69±1.78), (20.7±2.8)vs.(22.8±1.8);均P<0.05];读写双困难组儿童的视知觉记忆能力和视动统合能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7.2±2.4)vs.(8.6±1.8),(13.6±4.4)vs.(17.5±4.7);均P<0.05],听写困难组儿童的视知觉辨别能力和视知觉记忆能力得分低于对照组[(2.8±1.6)vs.(4.1±1.4),(7.3±2.4)vs.(8.6±1.8);均P<0.05].结论:视觉辨别和视觉短时记忆等功能的损伤是听写困难儿童特异性的认知缺陷,而语音、语义功能缺损则是读写双重困难儿童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抑郁症患者内在动机与正常对照间的差异。方法: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正常对照各30例。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用愉快情绪体验量表中动机性快感缺失子量表(TEPS-ant)评估两组的动机。采用无关选择范式通过评估受试者在有选择和无选择两种条件下的记忆正确率,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水平。分析抑郁症患者内在动机的改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抑郁症组正确率的差值低于正常对照组[(0.02±0.09) vs.(0.07±0.08),P<0.05]。抑郁症组在选择情况和非选择情况下正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4±0.14) vs.(0.62±0.14),P>0.05],正常对照组在选择情况下的正确率高于非选择时[(0.74±0.10) vs.(0.67±0.14),P<0.001]。抑郁症组正确率的差值与TEPS-ant总分(r=0.67,P<0.05)呈正相关,与HAMD总分(r=-0.42,P<0.05)负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内在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大学生对动态与静态面部表情图片限时加工的特点.方法:以18名大学生为被试,记录被试在动态或静态面部表情图片呈现的600 ms做出表情判断(生气、中性、高兴)的反应时和正确率,采用EGI-128导联脑电仪收集脑电数据,分析NI70、P200和晚正成分(LPC)3个脑电成分特点.结果:与动态呈现相比,被试对静态呈现的面部表情图片的反应时较短[(474.1±5.1) ms vs.(486.2±5.4) ms,P<0.001],正确率较高[(0.83±0.02) vs.(0.79±0.02),P<0.01].静态呈现时,N170成分表现出中性表情诱发的波幅小于生气表情和高兴表情[(-2.7±0.6)μv vS.(-3.3±0.7)μv,(-3.2±0.7)μv;P<0.05],而高兴表情与生气表情诱发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态呈现时,P200成分表现出中性表情诱发的波幅小于生气表情和高兴表情[(3.3±0.5) μvvs.(4.0±0.6)μv,(3.8±0.6)μv;P<0.05],高兴表情与生气表情诱发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C的波幅与潜伏期的表情主效应显著(P<0.05),生气表情诱发的波幅大于中性表情[(7.2±0.7) μv vs.(6.6±0.6)μv,P<0.05];中性表情的潜伏期长于生气表情和高兴表情[(534.4±9.7)ms vs.(515.2±10.4) ms,(502.8±12.1)ms; 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在限时条件下,早期阶段,静态呈现的表情加工比动态呈现的表情加工具有优势;到后期阶段,动态呈现的表情加工才能达到静态呈现的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