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应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治疗子宫肌瘤的观察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子宫肌瘤患者96例,分为使用12.5mg/d的实验组和25mg/d的对照
组各48人,两者连续服药三个月,对其临床改善情况、血清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激素水平、有无闭经、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内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三个月的
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小于对照组;两组的血红蛋白量均有所提高,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的激素水平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均发生
了闭经的情况,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子宫的内膜增生情况均有发生,差异不明显.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能更有效的减小子宫肌瘤的体积、改
善激素的水平,所以应用12.5mg/d的剂量治疗更具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河南医学研究》2016,(2)
目的探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虞城县人民医院妇产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剂量米非司酮25.0 mg,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12.5 mg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常规剂量(25.0 mg)和小剂量(12.5 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均能有效缩小子宫肌瘤体积,而小剂量米非司酮效果更为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共10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大剂量米非司酮(25 mg/次)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小剂量米非司酮(12.5 mg/次)治疗,每日1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情况、治疗前后促卵泡生成素( PSH)、黄体生成素( LH)、雌二醇( E2)、孕酮( P)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闭经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子宫大小及子宫肌瘤体积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明显缩小,且观察组患者缩小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P SH 、L H 、E 2、P 水平差异不显著,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闭经及血红蛋白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较大剂量效果更好,在明显减少肌瘤体积的同时改善体内激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剂量为20 mg/d的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服用剂量为10 mg/d的米非司酮,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变小、血红蛋白水平下降,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更为显著,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剂量为25 mg/d,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剂量为12.5 mg/d。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以及孕激素水平(E2、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子宫肌瘤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且观察组治疗后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E2、P水平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缩小肌瘤体积,改善激素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12.5 mg/d 的剂量给药,观察组患者采用25 mg/d 的剂量给药,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肌瘤的反跳生长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情况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子宫肌瘤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以每日25 mg 的剂量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给予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米非司酮片,25 mg/d;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片治疗,12.5 mg/d。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孕激素水平、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黄体酮(P)、雌二醇(E_2)、黄体生成素(LH)及促卵泡激素(FSH)水平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0%(P0.05)。结论子宫肌瘤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更明显,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两组不同剂量(25mg/d与12.5mg/d)的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停止用药之后肌瘤的反跳生长状况进行观察评估。方法:选择被诊断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53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只是所用剂量不同,A组(27例)用药剂量为25mg/d;B组(26例)用药剂量为12.5mg/d。此药物需不间断用药三个月。在服用此药物之前与之后,需用B超检测患者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还需要对患者血清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子宫内膜、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总体评估。此外,要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治后随访,目的是观察患者的子宫肌瘤生长及反跳的发展。结果:两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其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停止用药之后,比较观察A、B两组患者在3、6、9个月的肌瘤反跳率。A组(27例)患者用25mg/d米非司酮,发现患者子宫内膜的不规则增生率,明显比B组(26例)用药剂量为12.5mg/d的患者高(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表现都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药剂剂量采用12.5mg/d更加稳妥、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两组不同剂量(25mg/d与12.5mg/d)的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停止用药之后肌瘤的反跳生长状况进行观察评估。方法:选择被诊断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53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只是所用剂量不同,A组(27例)用药剂量为25mg/d;B组(26例)用药剂量为12.5mg/d。此药物需不间断用药三个月。在服用此药物之前与之后,需用B超检测患者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还需要对患者血清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子宫内膜、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总体评估。此外,要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治后随访,目的是观察患者的子宫肌瘤生长及反跳的发展。结果:两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其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停止用药之后,比较观察A、B两组患者在3、6、9个月的肌瘤反跳率。A组(27例)患者用25mg/d米非司酮,发现患者子宫内膜的不规则增生率,明显比B组(26例)用药剂量为12.5mg/d的患者高(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表现都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药剂剂量采用12.5mg/d更加稳妥、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康医学》2019,(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2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44例。三组均实施米非司酮治疗,低剂量组给予最小剂量5 mg米非司酮;中剂量组给予12.5 mg米非司酮;高剂量组给予25.0 mg米非司酮。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相关指标水平、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组血清FSH、LH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及E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剂量组血清FSH、LH水平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均有明显减少,且高、中剂量组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均明显小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肌瘤体积明显小于中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18%(41/44)和90.91%(40/44),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的75.00%(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11/44),明显高于中剂量组的9.09%(4/44)和低剂量组的4.55%(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 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组用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小剂量组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停药后3个月反跳率、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停药后3个月反跳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小剂量组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发生率低于大剂量组(P>0.05).干预前2组子宫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2组子宫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相似,可缩小肌瘤,提升血红蛋白,但小剂量用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院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 6 8例 ,现总结其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内分泌和全身状况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年 4月至 2 0 0 0年 6月在我院妇科就诊有症状的子宫肌瘤病人 6 8例 ,年龄 30~ 5 5岁 ,平均 (4 5 .32±3.81) ,其中经量增多 4 0例 ,贫血 11例 ,痛 相似文献
14.
莫捷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5):765-766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一种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可导致月经过多、痛经和压迫症状等 ,是妇女行全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手术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副作用 ,特别是对生育功能的影响。所以采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院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采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 5 1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 5 1例 ,年龄 2 8~ 5 6岁 ,平均 35 .2岁 ,其中月经过多 35例 ,继发贫血 (Hb<10 0 g/ L) 18例 ,痛经 6例 ,不孕 4例。随机分为两组 ,A组 2 6例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两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76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2组(每组38例).高剂量为对照组,行25 mg米非司酮治疗;低剂量为试验组,行12.5 mg米非司酮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大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子宫肌瘤大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闭经等都有显著改善,治疗后肌瘤体积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缩小,且试验组治疗后肌瘤体积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较好的疗效,长期小剂量使用米非司酮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门诊序号平均分为A、B 2组。给予A组患者12.5 mg/d米非司酮治疗,给予B组患者25 mg/d米非司酮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和子宫肌瘤体积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小剂量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两组,每组50例研究对象.小剂量组患者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大剂量组患者给予大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结果 小剂量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显著小于大剂量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与应用大剂量米非司酮相比,能够显著促使患者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缩小,并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激素水平,且由于用药量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榆林市神木县医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9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小剂量(12.5mg)米非司酮治疗,B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25.0mg)米非司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使用米非司酮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2%,略高于B组患者的83.0%,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显著低于B组患者的21.3%,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12.5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