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与单用罗哌卡因对骶管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18~5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择期行混合痔内扎外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罗哌卡因组(A组)扣右旋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B组)各30例.A组患者经骶管使用0.375%罗哌卡因25 mL,B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25 mL复合右旋美托咪定1 μg/kgn记录两组麻醉给药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感觉运动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结果B组麻醉起效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P<0.05),感觉恢复时问较A组显著延长(P<0.05),患者满意度较A组高(P<0.05).结论 右旋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骶管阻滞可缩短局部麻醉药起效时闻,延长其作用时间,可取得良好术后镇痛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林华阳 《海峡药学》2006,18(3):118-119
目的比较0.375%与0.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对单侧甲瘤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两组共60例病人,A组用0.37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20mL,B组用0.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20mL,阻滞前均先用惠普多功能系统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循环及开放外周静脉。先后间隔15m in分两次行颈深和/或浅丛阻滞。用针刺测痛法测定皮肤痛常见消失平面和起效时间,三级评定阻滞效果,术毕VA S测评术中镇痛情况,随访24h内术后镇痛情况,并记录术中循环和神经系的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起效时间和平面均相似(P>0.05),B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术后镇痛效果更佳(P<0.05),两组术中阻滞效果及术毕VA S评分均无差异(P>0.05)。结论0.375%浓度罗派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即可满足颈部甲瘤手术,但0.5%罗哌卡因对术后镇痛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泰源  熊国强 《北方药学》2015,(10):158-159
目的:分析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骶管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0月接受骶管麻醉下混合痔切除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对骶管注入0.5%罗哌卡因15mL. 实验组在注入罗哌卡因15mL基础上加上10μg舒芬太尼,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后不同时间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对比两组麻醉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程度和手术开始后10、20min及手术后1、6、12h的疼痛感评分. 结果:实验组的麻醉阻滞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手术中和手术后疼痛感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不良反应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骶管麻醉手术中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可以大大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且可以降低疼痛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用于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将行上肢手术患者120例分成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共20ml,对照组采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共20ml.观察感觉确定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罗哌卡因与利布混合液在臂丛麻醉中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在臂丛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两组,每组20例.RP组:罗哌卡因组;LB组: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组.选择肌问沟入路,应用神经刺激仪进行臂丛神经定位,定位准确后注射局麻药,RP组给0.375%罗哌卡因20~25ml,LB组给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20~25 ml.监测SBP、DBP、HR、SPO2、EKG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0 min、30 min、60 min、术毕的SBP、DBP、HR、SPO2,采用10 cm VAS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估,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0 min、30 min、60 min、术毕的VAS.结果两组病人麻醉前、麻醉后10 min、30 min、60 min、术毕的SBP、DBP、HR、SeO2,差异无显著性(P>0.05).RP组和L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KG未见异常改变;两组病人麻醉阻滞效果比较,在麻醉后10 min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它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罗哌卡因(0.375%,20~25ml)在臂丛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及SPO2无显著影响,同时有肯定的麻醉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刚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46-3047
目的:观察0.3%罗哌卡因联合0.7%利多卡因用于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成人上肢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各20例。罗哌卡因组用0.3%罗哌卡因和0.7%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0.7%利多卡因联合。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和镇痛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评价麻醉效果。结果:两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布比卡因组(P<0.05)。两组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且均无毒性反应发生。罗哌卡因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0.3%罗哌卡因与0.7%利多卡因联合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长,术后镇痛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8):109-11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两种给药方式用于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术的硬膜外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术中的最佳给药方式。方法把已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但需转剖宫产术的产妇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单次硬膜外注入0.75%罗哌卡因15mL;对照组每间隔5min注入0.75%罗哌卡因5mL,共计15mL。观察两组产妇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各个时段的MAP、HR、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B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术的硬膜外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单次硬膜外注入0.75%罗哌卡因具有起效快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比重的罗哌卡因单次腰麻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需进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0.5%等比重罗哌卡因,对照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0.5%重比重罗哌卡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的血压与心率均下降,且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研究组变化无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23.3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等比重的罗哌卡因在单侧腰麻老年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重比重罗哌卡因,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程晔 《中国医药指南》2008,6(9):104-105
目的用布比卡因作对照,研究罗哌卡因对甲状腺切除术中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4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组(n=62),B组0.375%盐酸布比卡因组(n=62),记录麻醉前后两组患者的SBP、DBP、HR及麻醉满意度。结果麻醉后即刻15′、30′两组SBP、DBP、HR均明显增加(P<0.05)麻醉后各时点B组较A组SBP、HR变化显著,两组DBP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0.375%罗哌卡因颈丛麻醉效果确切,较0.375%布比卡因对循环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0.2%罗哌卡因用于臂神经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40例ASAⅠ~Ⅱ级成年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A、B组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采用0.2%罗哌卡因20ml(A组)和0.375%罗哌卡因20ml(B组)进行臂丛阻滞麻醉。两组静脉辅助用药相同。观察指标:起效时间及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手术结束时能否举手,并发症,麻醉过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呼吸频率。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病种及手术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别(P>0.05)。麻醉起效时间:A组为5.8±1.4min,B组为5.4±1.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全时间:A组为13.0±2.6min,B组为12.5±2.4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能举手的病人数:A组为15例,B组为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为90%,B组为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两组间比较,P>0.05。麻醉过程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呼吸频率等监测参数变化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0.2%罗哌卡因用于臂神经丛阻滞时麻醉效果与0.375%罗哌卡因相仿,手术结束时患者臂部的沉重感可减轻。  相似文献   

11.
孙柳生  杨善林 《安徽医药》2006,10(5):335-336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甲状腺肿块手术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罗哌组(A组)和布比组(B组),每组各20例,分别用0.375%罗哌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各20 m 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评价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以及麻醉过程中的HR、SBP、DBP的变化。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麻醉后HR、SBP、DBP均明显升高(P<0.05)。A组病人抬头肌力影响低于B组(P<0.01)。结论0.375%罗哌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由于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时对颈项运动功能影响较轻,故较布比卡因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管军 《齐鲁药事》2006,25(1):52-54
目的探讨0.5%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ASAⅠ~Ⅱ及行择期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28)和对照组(n=26)。实验组局麻药物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15%丁卡因及1.33%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术后镇痛维持实验组长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使用0.05%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周森  叶文艳  宋秀品 《海峡药学》2013,25(5):173-17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寒战情况及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行硬膜外麻醉的9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分别采用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进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后寒战发生率及麻醉效果。结果罗哌卡因组患者麻醉后寒战发生率为8.5%,利多卡因组寒战发生率为21.3%,并且罗哌卡因组的麻醉效果较利多卡因组好,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发生率较利多卡因低,并且麻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罗哌卡因复合苏芬太尼腰麻(腰椎麻醉)在混合痔行吻合器庤固定术(PPH)或吻合器痔上黏膜固定术(SPH)术围术期的效果.方法 观察择期手术的10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均在腰麻下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两组(n=50):A组患者选择腰麻用药为7.5 mg罗哌卡因;B组:腰麻用药为7.5mg罗哌卡因+苏芬太尼5μg.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区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T1)、术后手术区域疼痛出现时间(T2)、术后当天内最高疼痛评分,记录术后应用镇痛药患者例数,统计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组间比较T2,术后最高疼痛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苏芬太尼的腰麻方式,可延长腰麻镇痛时间,术后镇痛早期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罗哌卡因的效果。方法将我院120例拟行胸部手术治疗且采用硬膜外麻醉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0.25%罗哌卡因)与观察组(0.2%罗哌卡因),各60例。统计2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术后心率、拔管时间、平均动脉压及脉搏氧饱和度,统计2组患者术后1、2、4、6h疼痛情况,观察2组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2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术后心率、拔管时间、平均动脉压及脉搏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于术后1、2、4、6h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0.2%罗哌卡因具有较好麻醉及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0.375%罗哌卡因与利布合剂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ASAⅠ~Ⅱ级40例行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罗哌卡因组,n=20)腋路臂丛麻醉,用0.375%罗哌卡因30ml,Ⅱ组(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合剂组,n=20)用(0.75%布比卡因15ml加2%利多卡因15ml)30ml。麻醉过程中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运动、感觉神经情况,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麻醉开始后10分钟、30分钟、60分钟、术后1小时的HR及MAP和运动、感觉神经麻醉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效果。结果:Ⅰ组与Ⅱ组麻醉起效时间相似,麻醉维持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Ⅰ组麻醉中和麻醉后各记时点心率和MAP与麻醉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而Ⅱ组麻醉开始后30分钟及术后60分钟的HR和MAP比麻醉前增高。结论:0.37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中进行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按麻醉方式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进行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进行常规配制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运动时间、麻醉持续镇痛时间、镇痛起效时间等,臂丛神经阻滞优良率,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恢复运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持续镇痛时间、镇痛起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臂丛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8.9%、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定位下行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麻醉风险评分表(ASA)1~2级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0.375%的盐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则应用浓度为0.25%的盐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不适症状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适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75%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作用更显著,且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是临床中较为合适的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较小剂量低浓度盐酸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用于混合痔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12月本院拟行混合痔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30例。各组分别经L3-4间隙行腰麻。Ⅰ组采用0.25%盐酸罗哌卡因7.5 mg,Ⅱ组采用0.25%布比卡因7.5 mg。观察两组感觉阻滞(针刺法)、术中直肠牵拉反射,术者手术开始评估肛管松弛例数,肛管松弛持续时间,术毕肛门收缩恢复率。结果感觉阻滞平面Ⅰ组低于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直肠牵拉反射率高于Ⅱ组(P<0.05);手术开始肛管松弛满意率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收缩运动恢复时间Ⅰ组(45±6)min,术毕肛门收缩运动恢复率Ⅰ组高于Ⅱ组。结论0.25%罗哌卡因7.5 mg与相同浓度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混合痔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0.25%罗哌卡因7.5 mg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为满足混合痔手术提供便利条件,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骶管预注吗啡用于痔切除术后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骶管内预注吗啡用于痔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痔切除手术60例,选用单次骶管阻滞,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吗啡1.5 mg+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局麻药;Ⅱ组:吗啡2 mg+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局麻药;Ⅲ组:仅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局麻药,观察3组术后4,8,16,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和Ⅱ组术后4,8,16,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Ⅲ组(P<0.05),Ⅱ组VAS评分又低于Ⅰ组;不良反应Ⅰ组和Ⅱ组稍低于Ⅲ组,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2 mg骶管内预注用于痔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患者舒适,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