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润灏  邹琛  曹芸  陈风  刘怡菁  张舒林  张洁 《检验医学》2022,(12):1157-1163
目的 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氨基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64例早期NSCLC患者(早期NSCLC组)、55例中晚期NSCLC患者(中晚期NSCLC组)、65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和8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14种血清氨基酸[丙氨酸(Ala)、甘氨酸(Gly)、亮氨酸(Leu)、脯氨酸(Pro)、苯丙氨酸(Phe)、缬氨酸(Val)蛋氨酸(Met)、酪氨酸(Tyr)、谷氨酸(Glu)、精氨酸(Arg)、组氨酸(His)、赖氨酸(Lys)、瓜氨酸(Cit)、鸟氨酸(Orn)]水平,同时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法)拟合出各项指标的最佳诊断组合,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早期NSCLC的效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早期NSCLC组血清His、Lys水平降低(P<0.05),血清Ala、Glu、Pro、Va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基酸肠外营养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炎症因子水平与患者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的6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31例)和常规化疗组(30例)。分析比较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观察化疗前后患者体重变化及血中白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第三疗程化疗后,肠外营养支持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与常规化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外营养支持组血中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P<0.05)。常规化疗组患者体重、血清白蛋白第一疗程化疗前与第三疗程化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支持组化疗前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SCLC患者化疗配合氨基酸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降低机体的炎症状态,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估血浆游离DNA含量和完整性(DNA integrity)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2例NSCLC患者、3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30例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并对其中44例NSCLC手术患者进行随访。提取血浆游离DNA,用SYBR Green染料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游离DNA中长度分别为100 bp及241 bp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目的基因的含量,计算血浆游离DNA完整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100 bp、241 bp血浆游离DNA含量及DNA完整性在NSCLC、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21.947、52.825、27.110,P均0.01),NSCLC患者手术前后100 bp、241 bp血浆游离DNA含量和术前游离DNA完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3.259,5.149,2.609,P均0.01)。血浆游离DNA完整性与NSCLC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状况、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无转移及肿瘤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浆游离DNA含量和完整性检测在NSCLC诊疗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成为NSCLC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监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4例NSCLC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分析血清VEGF水平与反映病程进展情况的TNM分期中T、N、M各参数以及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VEGF水平与肺癌侵袭范围密切相关,T3鄄T4患者血清VEGF升高率明显高于T1鄄T2患者(P<0.01)。血清VEGF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程度密切相关,N3患者血清VEGF较N1鄄N2患者明显升高(P<0.01)。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中72.7%(16/22)血清VEGF升高,而无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仅40.6%(13/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VEGF与患者生存期亦密切相关,生存≥6个月者37.5%(9/24)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而生存期<6个月者66.7%(20/30)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VEGF与NSCLC患者的病程进展及生存期相关,是一种有用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估其对NSCLC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术前血清SCC水平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最大径、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淋巴结转移、血清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的关系,研究血清SCC水平与NSCLC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术前血清SCC异常组患者中男性居多,肿瘤最大径更大、有吸烟史居多、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P均0.05),与术前血清Cyfra21-1、CA125水平存在弱的相关性(r分别为0.128,0.173,P0.05)。SCC异常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50.0%,明显低于SCC正常组患者的72.3%(χ2=6.725,P0.05)。结论血清SCC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关;SCC是影响NSCLC预后的潜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p53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及体检健康者的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生物素一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方法(ABC—ELISA)测定血清中p53蛋白水平。结果手术组手术前血清中p53蛋白水平与手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有效组患者血清中p53蛋白水平均低于化疗前和化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清中p53蛋白水平,对NSCLC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估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miR-210和miR-375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以25例NSCLC患者(NSCLC组)和1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例NSCLC组和6例对照组的血液标本组成筛选实验,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9种miRNA (miR-182、miR-126、miR-31、miR-21、miR-221、miR-200b、miR-183、miR-210、miR-375)的表达水平,筛选出表达异常的miRNA为目标miRNA后,继续检测其在剩余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筛选实验发现,miR-210和miR-375在NSCLC组血清中的相对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种miRNA表达量趋势与已报道文献不符,选择miR-210和miR-375继续验证剩余标本,发现NSCLC患者中的肺腺癌组miR-210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375在肺鳞癌和肺腺癌组中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清miR-210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37 5(95%CI:0.498 3~0.976 7,P=0.091 4),诊断准确性中等。结论 miR-210在肺腺癌组高表达,可能成为诊断肺腺癌的新型肿瘤标志物;miR-375在辅助诊断肺癌的价值仍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氨基酸营养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观测评价连续三个化疗周期,并对比它们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角色功能,失眠,以及KSP评分均随时间递减,以第三周期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基酸干预因素及其与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持续下降,氨基酸营养干预对其生活质量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健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健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要点,笔通过对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0次使用健择治疗的观察,提出护理重点在于掌握健择的配制,储存要求,调节滴注速度,加强对症护理,是防治不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0%~85%。绝大多数NSCLC在临床确诊时正处于复发或转移性的晚期阶段,化疗是这部分人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作为标准一线治疗的含铂两药联合化疗方案已进入平台期,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6个月,总生存期(OS)仅为8~10个月。近年来,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让人们看到了跨越这一平台的希望和曙光,靶向治疗作为一支生力军正逐渐登上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3.
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是晚期,预后差,患者的生存率低,亟需寻找更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可作为生物信号信使和载体参与生命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研究显示,外泌体能够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并且也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该文主要介绍外泌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外泌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液中游离DNA浓度和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等多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验组)与21例非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初诊时抽取患者10 ml外周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针对人β-球蛋白基因来计算患者血浆中DNA的浓度,并进行为期6年的生存期跟踪调查;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对患者的生存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人群的中位DN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52 μg/L与29 μg/L,P=0.03).实验组死亡患者(87%)的中位DNA浓度明显高于仍然存活患者的中位DNA浓度(59 mg/L与25 mg/L,P=0.02);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和肺部炎症情况与血液中的DNA浓度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在初始治疗前血液中DNA的浓度与患者预后有关,与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吸烟史和肺部炎症情况等多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21-1(CYFRA 21-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40例NSCLC患者行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化疗,根据疗效分为稳定组(26例)和进展组(14例)。在化疗前后,全部清晨空腹采集血清样本,冷冻保存。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CEA、CA-125、CYFRA 21-1的含量水平。结果稳定组化疗后NSCLC患者血清中CEA、CA-125、CYFRA 21-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进展组化疗前后此3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EA、CA-125、CYFRA 21-1联合检测可作为NSCLC化疗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p53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PCR结合DNA测序法,检测53例NSCLC患者EBC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以32例健康体检者EBC标本作为对照。结果肺癌组53例EBC标本中扩增到1)53基因26例,其中10例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8.5%(10/26);正常对照组32例EBC标本中扩增到p53基因15例,但未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可能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检测EBC中p53基因的突变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术前行纵隔镜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89例临床诊断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纵隔镜检查;纵隔镜检查阴性者行开胸手术肺叶切除、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纵隔镜检查病灶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者行新辅助化疗,病灶对侧纵隔或斜角肌淋巴结转移(N3)者行放化疗。结果 纵隔镜检查共发现23例N2、9例N3患者。右肺癌主要转移至右侧第2(R2)、第4(R4)、第7(R7)、右斜角肌(RS)站淋巴结,左肺癌主要转移至5、6、7站淋巴结,但左下肺癌也可转移至R2、R4和RS站。本组左、右肺癌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T扫描纵隔淋巴结短径≥1cm是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因素。结论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行纵隔镜检查可提高分期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4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MSP技术检测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结果 肺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44.7%,高于癌旁组织的17.0%(P<0.01);肺癌组织甲基化检出率与临床分期、临床病理分型和临床分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提示肺癌有关组织或样本的p16基因甲基化,可能成为各种临床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但特异性、灵敏性和可行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效果及对患者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肿瘤科治疗78例非小细胞癌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铂类+吉西他滨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超声科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的NSCLC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穿刺活检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淋巴结的大小,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及对患者治疗方式的影响。 结果586例非小细胞肺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患者穿刺后病理证实阳性转移病例543例(92.66%);阴性转移病例30例(5.12%);未能诊断病例13例(2.22%)。阴性病例中有11例临床或影像学怀疑恶变者再次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切取活检,其中2例阳性。在573例病例中穿刺后取得有效病理诊断的敏感度为99.63%(543/545),特异度100.00%(28/28),阴性预测值93.33%(28/30),阳性预测值100.00%(543/543)。586例病例的总准确性97.44%(571/586)。有34例(5.80%)患者因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改变了分期及治疗方式。所有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NSCLC临床分期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