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侧支循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3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判断侧支循环的分级,将病人分为侧支良好组和侧支不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侧支良好组21例,侧支不良组29例。侧支良好组的肌酸激酶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峰值分别为(1853±790) U/L和(137±43)U/L,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肌酸激酶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MB(5203±2685)U/L和(380± 22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比较,侧支良好组异常Q波的出现率为24%;侧支不良组为100%(P<0.05)。侧支良好组心电图ST段抬高的总和均值分别为(1.1±1.2)mV,侧支不良组为(2.6± 1.2)mV(P<0.05)。心脏超声检查侧支良好组28%的患者心室壁运动正常,而侧支不良组中心室壁运动正常者仅占3%(P<0.05);侧支良好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0.54±0.08)明显高于侧支不良组(0.44±0.08),P< 0.05。侧支良好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4%,心源性休克发生率5%和病死率0%,而侧支不良组分别为17%, 24%和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侧支循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有保护作用,防止左心室功能下降,保持心肌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1992年GUSTO Ⅰ试验及1998年ASSENT 2试验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梗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溶栓治疗、血管成形术(冠脉内血管成形术或外科手术)以及保守抗凝治疗等三种方法治疗溶栓后再梗塞的利弊。 方法 资料来源于GUSTO Ⅰ及ASSENT 2试验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患  相似文献   

3.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的临床特征。方法:AMI患者103例,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按有无CC分为2组,对比分析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的特点。结果:有CC组中糖尿病发生率和有吸烟、饮酒史者的比率显著低于无CC组,高血压、梗死前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生率明显高于无CC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CK和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CC组。有CC组中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C组,单支血管发生率显著低于无CC组;室壁运动积分、室壁瘤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无CC组。结论:糖尿病不利于CC形成,存在CC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比例高,CC有利于保护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5.
冠脉侧支循环的出现是冠脉病变的重要征象。良好的侧支循环是在正常冠脉途径阻塞后改善血流阻断的一种代偿机制。急性心肌梗死(AMI)背景下侧支循环的意义一直在研究探讨中,本研究旨在分析侧支循环对AMI患左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八十年代以来心血管领域的重大进展。由于老年人占此类病人的多数,且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了老年人溶栓的疗效,故将溶栓疗法普及到老年人的呼声渐增。本文介绍老年人静脉溶栓治疗中年龄与溶栓疗效的关系、延迟溶栓的疗效及减少脑卒中发生率的途径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及治疗指导。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53)和侧支循环不良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与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的心率稍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而舒张压稍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血管病变数对良好侧支循环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率、舒张压水平及梗死后心肌缺血可能是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梗死后心肌缺血控制心率可能有利于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为提前干预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对急性心肌梗死(AMD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的血小板活性进行评价。病人与方法 10例AMI患者(均龄64.5岁,女性30%)于发病6小时内入院。10天内均未曾用过阿斯匹林或环氧化酶抑制剂。另将20例同等AMI患者纳为对照。所有AMI均符合WHO的有关诊断标准。前者(10例)入院后即予静脉链激酶(SK)150万单位,继以阿斯匹林500mg治疗,连续3天。对照中10例(均龄60.7岁,女性20%)仅  相似文献   

9.
早期溶栓治疗终止急性心肌梗死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治疗终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频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以给栓溶剂后2h内胸痛基本消失,抬高的ST段降低/〉5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但峰值≤正常高限的2倍,作为终止AMI的定义。将接受溶栓治疗的1120例AMI患者分为真正AMI与终止AMI进行对照分析,观察溶栓开始时间与AMI终止率的关系等临床特点。结果溶栓治疗后血管开通率为80.5%;7.1%达AMI终止标准。起病1h开始溶栓者中AMI终止率为22.0%,明显高于其他各时间段(P〈0.01);终止率在尿激酶(UK)组为7.0%,链激酶(SK)组为6.7%,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n.PAt)为7.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终止组的急性期Killip Ⅲ/Ⅳ、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30天病死率分别是3.9%、18.0%、1.3%、0;低于真正AMI组的17.1%、30.0%、8.0%、6.0%(P〈0.01)。结论早期溶栓可终止少数AMI发生并改善预后,AMI终止的发生与起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相关,与溶栓药物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尤其是溶栓疗法的开展,它的病死率也逐年下降。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并发症少,易被病人接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溶栓治疗的成功与否及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密切相关,故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过程中采取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46例患者再通29例(占63.04%);抢救成功43例(占93.48%)、死亡3例(占6.52%)。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有效的护理措施使药物使用相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正脑动脉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1-2]。近期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发现,侧支循环状态是责任血管成功再通和缺血脑组织成功再灌注的关键,使我们对脑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有了深入认识[3-4]。其次,一些基础研究阐明了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生理机制,为改善脑侧支循环提供理论基础,为AIS治疗开辟新的道路[5-6]。另外,随着一系列改善脑侧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我们对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了早期溶栓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4 2岁~ 6 8岁 ,平均年龄 6 0岁 ,既往高血压病史 4例 ,糖尿病史 1例。 8例患者均胸痛持续时间 >30分钟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疼痛不缓解。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梗 4例 ,前间壁心梗 3例 ,高侧壁心梗 1例 ,发病时间均 <6小时。 8例患者均无溶栓禁忌症。 2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 :入院后 ,均立即予以吸氧、卧位 ,心电监护 ,嚼服阿司匹林 0 3g ,在距起病时间 <6小时予以国产尿激酶 10 0万单…  相似文献   

14.
应用尿激酶加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10例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2 0 0 0年 1月~ 6月住院病人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 ,特征性的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变化确诊为AMI。治疗组 (A组 ) 10例 ,男 8例、女 2例 ,年龄 39~ 6 1岁。初发 6例 ,再发 4例。对照组 (B组 )10例 ,均系急性期而非医疗原因未来得及溶栓抗凝 ,男 7例、女 3例 ,年龄 4 0~6 5岁。初发 7例 ,再发 3例。两组病例均无溶栓抗凝禁忌症。1 2 方法 A组均在症状出现 2~ 8h以内 ,且未出现病理性Q波时进行溶栓。治疗前先查血常规、血小板和出凝血时间。尿激…  相似文献   

15.
作者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溶栓治疗(组Ⅰ)和常规治疗(组Ⅱ),比较两组的梗塞范围、左室功能、病程和死亡率.方法:533例AMI患者胸痛持续20分钟以上,均有相应的心电图表现,而且症状出现后4小时以内分别收入5处冠心监护病房.组Ⅰ269例,组Ⅱ264例.组Ⅰ内除35例外,234例插管成功,作冠状动脉造影.65例梗塞区供血动脉(IRA)畅通.另169例梗塞区供血动脉闭塞者随即注入链激酶(4,000u/min)直到血块消失,总剂量一般不超过250,000u.梗塞区供血动脉残留严重狭窄者试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继以抗凝治疗.1984年前152例  相似文献   

16.
刘向虹 《山东医药》2002,42(2):31-32
据报道,有冠状动脉侧枝循环者在心肌梗死(MI)后心绞痛及再MI率较高[1].但目前尚缺乏冠脉造影及远期随访资料[2].为此,我们对6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行冠脉造影术并随访3年,以探讨冠脉侧支循环(CCV)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D后阻塞冠脉的侧支循环对本病预后的影响众说不一,故本文将予以论证。选择AMI后进行冠脉造影者146例,其中120例阻塞冠脉侧支循环建立者为A组、26例半建立者为B组。两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8±11岁和51±11岁、AMI至冠脉造影时间分别为29±19天和19±15天,p均>0.05。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胆固醇水平、阻塞的冠脉、用药史、左室射血分数、收缩与舒张半期容积等均无差异。平均随访时间各为42±18个月。随访期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A组23例,(19%)、B组8例(31%),p>0.05;再梗A组14例(12%)、B组2例(8%)、p>0.05;充血性心力衰竭A组19例(16%)、B组3例(1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 (CR)和前驱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范围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19例首次AMI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 ,分析冠状动脉CR及前驱心绞痛与AMI时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改变等的关系。结果 :①全组共 119例患者 ,兼有CR和前驱心绞痛者 (A组 ) 5 3例 ;有CR无前驱心绞痛者 (B组 ) 2 1例 ;仅有前驱心绞痛者 (C组 ) 2 6例 ;既无CR又无前驱心绞痛者 (D组 ) 19例。②心肌酶学改变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 ,其CK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和B组 (分别P <0 .0 1和 <0 .0 5 ) ;而且B组和C组的CK MB峰值浓度均低于D组 (均P <0 .0 5 )。③各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 ,但非Q波心肌梗死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D组(36 %对 2 1% ,P <0 .0 5 )。④心功能情况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的LVEF均高于D组 (P <0 .0 5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则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CR和前驱心绞痛所致的缺血预适应对AMI患者的心肌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且二者可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于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加强护理,并针对常见并发症进行预防护理。结果所有患者经及时救治及护理,完全符合冠脉再通标准26例,再通率为81.25%,余者6例中,未达再通标准住院继续接受治疗5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例。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溶栓治疗的基础上,需加强临床护理干预,以保证溶栓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在早期阶段开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接受的一般性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所取得的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发现观察组为76.9%,对照组为61.5%;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时候,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相对于临床一般性的治疗方法,在早期阶段予以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将显著提高患者冠脉再通率,同时还能够降低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