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部队官兵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部队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788名官兵,以自填问卷方式收集数据,调查新兵与学员分别为552人和236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性行为及相关高危行为发生情况、安全套使用意向等。结果某部队官兵艾滋病知识总分为(10.86±2.41)分,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在90.00%以上,对非传播途径及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低于80.00%,对艾滋病知识全部回答正确率为0.13%;拒绝交易性行为得分为(4.32±0.84)分,安全套使用的自我效能得分为(19.03±4.53)分;人伍前性行为发生率为31.21%,交易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1.19%、3.54%,每次性行为中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3.06%。结论官兵对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性行为及相关高危行为比例较高,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应加强新兵HIV检测,解决窗口期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株洲市建筑工地外来农民工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及相关行为状况,为制定艾滋病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随机抽取某建筑工地5个班组,采取分发问卷由被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结果]调查204人,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都知晓的占74.02%,通过电视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占80.39%;48.04%有过商业性行为.65.31%的商业性行为发生在路边店,安全套使用率为61.76%.133名已婚农民工,在探亲回家与配偶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仅占28.57%.[结论]株洲市建筑工地外来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率较高,但存在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旅游专业大专毕业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开展匿名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除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0.9%~96.9%外,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的各选项正确回答率为18.3%~65.6%;80.9%被调查者对婚前同居持包容态度;59.5%发生过婚前性行为。女性学生组艾滋病知识得分低于男性学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2)。19.6%的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希望从学校教育和咨询医护人员获取艾滋病知识者分别为3.1%和54.1%。结论旅游专业大专毕业生缺乏预防艾滋病知识和防范意识,性观念超前,无保护过早性行为比例较高,有感染艾滋病的潜在危险,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4.
遵义市大学生艾滋病和性相关行为认知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遵义市大学生艾滋病和性相关行为的认知态度和需求,为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及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低年级在校师范和医学本科生进行AIDS和性相关问题的现况调查。[结果]10.6%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35.2%有多性伴。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均有一定认识,医学生对回答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师范生(P﹤0.05)。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经知晓率在86.1%和98.0%之间,而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偏低(50.4.0%~87.4%);师范生和医学生接受过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的分别占62.5%和79.4%;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86.9%的师范生和83.5%的医学生认为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很有必要。[结论]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认知,但仍需加强对大学生艾滋病及性的有关知识和危险因素等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获得知识的相关途径,为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锦州市某高校一、二、三年级共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知识的相关途径,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性行为史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8.76%,其中男生知晓率为76.09%,女生知晓率为82.35%,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P<0.05),一、二、三年级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1.48%、81.35%、83.95%,知晓率呈随年级增加趋势(P<0.05);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知识知晓率较高,均>90%,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等非传播途径知识了解较少;64.02%的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存在歧视;7.39%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9.29%,每次均使用安全套占40.91%,14.29%学生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结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且年级性别差异明显,应加强艾滋病及安全性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6.
延安市809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的]了解延安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个人行为,以便探索在大学生中更有效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 [方法]2006年5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延安大学1-3年级部分大学生进行间卷调查. [结果]调查809名大学生,大多数知晓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对母婴传播和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多数知识的知晓率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强行隔离HIV携带者,70%左右认为艾滋病病人应继续学习和工作,30%表示不会与艾滋病病人平等相处,40%左右表示会主动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认为为了预防芰滋病应推广安全套者所占比例非医学生为71.61%,医学生为78.31%(P<0.05);赞成多个性伴侣的占12.86%,赞成商业性行为者占10.63%,承认发生过性行为者占3.71%.[结论]延安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不高,态度不正确,存在危险行为.在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预防学生艾滋病的最方便和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部队官兵对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现况,为部队开展相关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艾滋病调查问卷.共对617名官兵进行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官兵617人,艾滋病总体知晓率仅为45.87%;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反歧视占38.57%;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的28人(5.57%);与同性发生性行为者6人(1.02%)。结论官兵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不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严重,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发生率低,但是安全套使用率不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及相关行为情况,为大学生健康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10月—2016年5月,对辽宁省大连市某语言类学校发放问卷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与性行为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情况较好,平均知晓率为86.5%,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情况有待加强,平均知晓率为52.65%。55.2%的人介意同艾滋病患者有身体接触。大学生性行为存在安全隐患,如安全套使用率低,无固定性伴侣等。结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了解不全面,危险行为普遍存在,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注重艾滋病预防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陈云霞  吴东胜  张乃中  熊瑛  吴瑛 《中国校医》2018,32(11):819-824
目的 获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为探索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特点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问卷网”设计调查问卷,于2017年5月1—30日选取安徽省皖南地区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班级QQ群平台发放问卷,动员学生自愿参加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等。结果 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0.31%。对3条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平均知晓率达91.84%,但对日常生活中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平均知晓率仅为51.55%,其中,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仅为35.03%,仅27.32%的被调查学生知道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男生优于女生(P<0.05),对艾滋病的流行现状普遍缺乏了解,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帮助态度学生不到一半。对婚前性行为支持度较高。36.5%的受调查学生没有听说过学校开展过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结论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全面,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总体情况偏低,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应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西农民工艾滋病知识和性行为现状,为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广西14个市的市本级及27个县的县城建筑工地和农贸市场中的农民工进行艾滋病基本知识和相关性行为现况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1.4%;对艾滋病三条传播途径正确回答率为84.1%,三条传播途径中经性途径传播的知晓率最低(89.5%),经血液传播途径知晓率最高(96.8%);对蚊虫叮咬不传播的知晓率最低,只达73.3%。63.5%的农民工获得艾滋病信息的主要来源于电视,55.9%来源于免费宣传材料,53.5%来源于宣传栏,而来源于咨询服务的最低,仅占13.8%。20.6%的男性农民工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发生性行为时4.7%从未使用安全套。结论广西农民工对艾滋病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不平衡。男性农民工中存在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的现象,应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海区某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性观念,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南海区某师范大学3129名大学生,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93%以上,女性平均知晓率为82.7%,高于男性的80.3%,对“蚊子叮咬不能传播”和“性病患者易得AIDS”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3.9%和37.3%;有89.4%的学生希望给予艾滋病患者关心和同情,对于“如果感染了HIV”的态度,73.9%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对于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行为选择“赞同”或“无所谓”的学生分别占55.0%、48.0%,在对发生性行为前是否使用安全套时,45.0%的学生选择“不使用”或“看情况”。结论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存在高危行为,应制定适合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刘娅  叶运莉  熊伟  汤君 《中国校医》2013,27(4):245-248
目的了解泸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泸州市3所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81.0%。学生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和共用针具"、以及"母婴传播"的知晓率较高,>90%以上;而学生对"目前艾滋病感染有无可靠的检测方法?"、"同性恋者是否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献血/输血者是否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几个问题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61.1%、58.8%、53.1%和44.6%。生源、学校、年级、月生活费及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对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得分有影响。结论该地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但仍有待提高,高校尤其是非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开设性教育课程,以加强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来自农村家境较差的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青岛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A1Ds)认知、态度和行为情况,为今后在高校中针对性地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体随机抽样法,2010-2012年,每年在对青岛市3所高校4个校区进行AIDS防治知识巡回宣传活动中,从每个校区抽取500名共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010-2012年大学生AIDS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6.94%、89.49%、92.56%(P〈0.01);知识来源途径主要为网络、宣传资料分别占76.35%、69.52%;相关生活技能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1.11%、84.48%、88.18%(P〈0.01)。结论青岛市部分高校大部分大学生对AIDS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对自身如何预防AIDS认识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泸州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泸州医学院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 7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 787份,有效1 705份。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大学期间性健康教育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4%的大学生回答大学期间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程,仅33.5%认为效果很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性"以及"母婴"三个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高,分别为97.7%、97.4%和96.0%;对"目前有无检测艾滋病的可靠方法"、"献血/输血者"是否为易感人群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3个问题的知晓率较低,依次为65.7%、57.0%和51.3%。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16分:农村占62.8%,城镇占6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5);大一占44.3%,大二占60.1%、大三占73.0%,大四占86.4%,大五占7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5);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3.5%,初中占63.6%,高中(中专)占66.2%,大专及以上占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2.8%,初中占63.5%,高中(中专)占73.0%,大专及以上占7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5)。0.9%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数为0种,3.5%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9种,70.2%来源于医学书籍。结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待提高,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艾滋病校内传播,为今后正确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苏北地区社区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状况,评价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为制定合理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苏北地区7个县市各随机抽取1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部分居民作为干预组,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其余未接受健康教育的居民为居民对照组;在徐州医学院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对照组。结果共发放问卷17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5份,有效率93.82%。其中干预组372人,居民对照组1147人,大学生对照组76人。艾滋病知识得分干预组为54.30±21.28分,居民对照组为52.88±20.16分,大学生对照组为81.95±3.68分。艾滋病态度得分干预组为68.33±24.67分,居民对照组为65.31±27.61分,大学生对照组为87.76±9.88分。与居民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对“艾滋病全称”、“病毒英文缩写”、“艾滋病感染者以20~29岁居多”、“患性病者易传播艾滋病”、“咳嗽喷嚏不可以传播”和“蚊虫叮咬不可以传播”的知晓率较高(P〈0.05);除“患有性病更容易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干预组与大学生对照组相当外,其余题目知晓率干预组均低于大学生组(P〈0.05)。干预组在“健康教育是最好的预防”和“想接受更多艾滋知识”的正确持有率均高于居民对照组(P〈0.05);除“对艾滋病人恐惧”的正确持有率与大学生组相当外,其余题目的正确持有率均低于大学生对照组(P〈0.05)。结论大部分的艾滋病知识题目得分与态度题目得分干预组高于居民对照组,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应该有行政参与有领导重视,利用各种组织机构和大众媒体深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宝鸡市城乡居民艾滋病知晓情况和态度,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市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3年调查全市城乡居民2 719人,其中学生1 142人,城镇居民647人,农村居民450人,农民工480人.结果 学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2.36%、82.30%、81.16%和77.04%,各类人群知晓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居民对待艾滋病感染者6个问题的正向态度持有率各类人群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城乡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十二五”行动计划确定的既定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对感染者的歧视态度仍然存在,我市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广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  凌莉  何群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119-121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整群抽取广州市2所院校315名大学生进行匿名白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3.33%;对“肛交和阴道性交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否相同”的知晓率为41.85%,对“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65.18%,对“女性在性行为后阴道冲洗是否可以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为47.77%,对“性交过程中是否可以把唾液涂抹到安全套上当润滑剂”的知晓率为12.10%;在各类艾滋病知识得分上,医学类院校高于非医学类院校,男性高于女性,不同年级间的安全套知识得分有统计学差异;98.1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给予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9.48%的被调查者有过性行为。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较欠缺,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总体上是端正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利用大学生爱心大使队伍,采取参与式方法向校外青少年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并于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19.0%,提高到干预后的55.0%(P0.01)。其中对"共用注射器可能感染"、"不使用安全套性行为增加风险"、"母婴会传播艾滋病"在干预后知晓率均达到90%以上。干预后"提供艾滋病病毒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地点"、"可以得到免费安全套地点"显著提高,分别由9.0%提高到22.0%(P0.01)和由8.0%提高到70.0%(P0.01)。结论利用爱心大使向校外青少年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具有明显效果,应予以借鉴。需加强艾滋病相关服务的的宣传,提高利用度。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铁路旅客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铁路旅客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以及健康教育需求,为更好地开展铁路艾滋病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乌鲁木齐至北京、上海、汉口、成都的普快和特快列车,对随机抽取的车厢内的每一位旅客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2.3%的调查对象没有听说过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看起来健康的人可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保持一个性伙伴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同桌吃饭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和"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5个知识点的知晓率分别为42.2%、56.3%、72.8%、77.7%和78.9%。全部正确掌握5个知识点的人占20.9%。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文化程度旅客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7.2%的铁路旅客最感兴趣的宣传内容是艾滋病预防措施。旅客认为最适合在铁路站车开展的宣传方式为广播(69.5%)、宣传手册(47.0%)、宣传画(38.4%)和电视(38.3%)。结论铁路旅客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以广播、宣传手册为主要宣传形式,以艾滋病预防措施等内容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铁路旅客的艾滋病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杭州市男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现状和健康教育需求,为深入进行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年级为分层要素进行随机抽样方法对4100名男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男大学生对多数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大部分题目的答对率在80%以上,但对部分知识知晓率偏低,如仅42.7%的人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男大学生较易接受的教育方式依次是通过专题讲座(34.8%)、网络(34.4%)、纸质宣传材料(30.8%)等。47.1%的男大学生认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最为不足的是过于理论化,不够实际。结论男大学生对大部分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但部分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仍较低。学校需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力度,并紧密联系男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