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急性脑梗死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百胜AU4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血管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62.61%,颈动脉狭窄在有动脉斑块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4.9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有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及5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总积分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总积分(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7.2%)(P〈0.05),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3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中75%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认为造成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与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暂时性单眼失明(TMB)关系密切。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惠普New 100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D、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管腔内径及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软斑、硬斑)、部位、数量。晨采空腹血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血TC、TG、HDL-C、LDL—C、VLDL-C及血糖,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以及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13 0例脑梗死组和 90例非脑梗死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多灶性脑梗死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高于单灶性脑梗死 ;复发性脑梗死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高于首发性脑梗死 ;有一过性缺血 (TIA)发作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无 TIA发作患者 ,以上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引起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4例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血管,并与54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检测结果比较,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方道顺 《吉林医学》2009,30(1):46-4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异常检出率为78.0%,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3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掺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4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各组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多发斑块检出率以及粥样斑块的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和冠心病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梗死均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更高。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多种危险因素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4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各组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多发斑块检出率以及粥样斑块的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和冠心病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梗死均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更高.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多种危险因素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心脑血管病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结果 150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约63%,其中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约78 %,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约72%,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4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梗死切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更高,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多种危险因素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7,29(7):385-38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Hcv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Hcy水平为(32.69±19.54)μ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7.14±4.98)μmol/L和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4.72±10.53)μmol/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血清Hcy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年龄组间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但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P<0.01).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血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本院接诊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IMT正常组(n=25)、IMT增厚组(n=29)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30)。比较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患者血清Cys-C、Hcy水平,分析血清Cys-C、Hcy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形成组血清Cys-C、Hcy水平分别为(2.55±0.21)mg/L、(26.51±2.13)μmol/L,高于IMT增厚组的(1.98±0.15)mg/L、(18.55±1.49)μmol/L和IMT正常组的(1.06±0.12)mg/L、(11.72±1.2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C、Hcy水平和IMT呈正相关(r=0.792、0.783,P<0.05)。结论 血清Cys-C、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指标,利于防止病情恶化,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依据有无合并2型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100例,非糖尿病组(NDM组)100例.所有患者均检测HbA1c、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斑块的有无,测定其最大斑块厚度(MTCAP).探讨其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结果 ①T2DM组和NDM组MTCAP、收缩压(SBP)、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性分析:T2DM组中HbA1c、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与MTCAP呈正相关(r=0.243,0235,0395,0.278,0.215,P<0.05),以MTCAP为因变量,以HbA1c、TC、TG、LDL-C、Hcy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C、TG、Hcy 3个变量进入最终方程.结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与MTCAP呈正相关,但并不是MTCA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同时检测血脂、空腹血糖、凝血酶谱、尿酸等生化学指标。结果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6例(66%),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36%)。颈动脉有斑块组其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7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关系,糖尿病组有32例检查出粥样硬化斑块,而对照组仅有19例,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多为轻、中度,重度狭窄较少,而且梗死灶的部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同侧性(P<0.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而增加(P<0.005),与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有一定关系(P<0.05~P<0.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及脑梗死与2型糖尿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保健  李琳 《疑难病杂志》2010,9(7):511-5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百胜AU4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8例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及124例体检者作双功能扫描,测量粥样斑块的厚度、数量及回声特征。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重,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率明显较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脑梗死以及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监测和检出,以及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