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了解凉山州彝族儿童手卫生知识和洗手行为现况,分析影响洗手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为探索针对彝族儿童的不良洗手行为习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自拟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地区357名在校小学生进行自填式和报告式问卷调查.结果 彝族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形成率为55.20%,手卫生知识得分为(70.9±16.7)分.城乡间比较,农村学生洗手习惯形成率(53.1%)、餐前洗手率(74.7%)均较城镇学生(73.3%,93.3%)低(x2值分别为4.484,4.363,P值均<0.05).手卫生相关知识是促进洗手习惯的因素(OR=1.301),农村户籍、三年级是学生形成洗手习惯的不利因素(OR值分别为0.365,0.465).不良的洗手行为习惯能够增加学生腹泻发病率(x2=8.995,P<0.01).结论 凉山州彝族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不容乐观.应重点针对三年级小学生加大手卫生相关知识的教育,特别是洗手时机、方法的宣教.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京市小学生洗手方法掌握情况。方法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确定项目学校,每个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的小学生使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洗手步骤看图排序正确率为66.1%,应使用流动水洗手知晓率为84.5%,应使用洁手用品洗手知晓率为66.7%,洗手时应搓洗6部位知晓率为51.5%,关水龙头方式正确率为74.2%,正确干手方式知晓率为90.2%,洗手时长知晓率为33.1%。7要点全部知晓率只有7.0%。应使用洁手用品洗手知晓率、洗手时应搓洗6部位知晓率、正确关水龙头方式和正确干手方式知晓率女生均高于男生(P〈0.05)。应使用流动水洗手知晓率、应使用洁手用品洗手知晓率和洗手时应搓洗6部位知晓率在低年级知晓率最高,而洗手时长知晓率在高年级知晓率最高(P〈0.05)。结论北京市小学生洗手方法掌握情况不理想,建议加强洗手方法的深入研究,为洗手方法培训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生的正确洗手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选取上海、广州、北京的34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4 089名四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用自填结构式问卷了解被调查学生近1周的洗手行为(包括洗手频率和方法)、学生与家长对洗手相关认知及家庭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率仅为28.2%.家长对洗手必要情境认知的正确率(75.0%)高于小学生(41.6%)(x2=174.485,P<0.05),但家长对洗手方法的正确认知率仅为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呈正相关的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OR=2.09,95%CI=1.44~3.05),呈负相关的有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OR=0.57,95%CI=0.33~0.98)、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较低(OR=0.53,95%CI=0.33~ 0.86)、家长对洗手情境认知不正确(OR=0.53,95%CI=0.33~ 0.86)、小学生对洗手情境认知不正确(OR=0.24,95%CI=0.20~ 0.28).结论 中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生的正确洗手行为整体上不容乐观,并且存在家庭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的不平等.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洗手必要性和正确洗手方法的健康教育,尤其是男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母亲文化程度较低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辽宁省城乡居民洗手情况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沈阳、辽阳、营口3个城市24个社区(村)的1208名18~60岁居民采用全国统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辽宁省城乡居民正确洗手率为4.5%;吃东西前、上厕所后、于完活/下班后、接触钱币后、去医院/接触病人后等5种情形下每次都洗手者分别占55.4%、64.7%、65%、42.4%、58.9%;洗手时使用流动水冲洗者占68.7%;洗手时使用肥皂、香皂、洗手液等清洁用品占34.6%;洗手时长不少于20s者占24.2%。正确洗手率在不同地区、性别、文化程度和健康知识得分的居民中存在差异(P〈0.05或〈0.01)。结论辽宁省居民正确洗手率普遍偏低,建议普及洗手知识,开展行为指导,提高正确洗手率。 相似文献
5.
卫生洗手的监测效果及分析 总被引:56,自引:6,他引:50
目的 坚持定期对医疗护理操作前后的卫生洗手及外科洗手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特别是外源性(医源性)医院感染意义。方法 通过对我院临床科工作人员的卫生洗手进行抽样检测及调查了解。我院加强了对工作人员清洁手的监测力度,从1995 ̄1998年共检测卫生洗手1392人次,合格率由39.1%上升到72.8%。结论 我们认为,思想不重视,托辞工作忙碌;顾虑洗手多损伤皮肤;洗手设施落后,设计不合理,水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市在校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和行为,为开展小学生的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从每所小学的各年级分别随机抽取9人,对有效调查的238名小学生进行洗手相关知识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洗手行为中,饭前和便后洗手的比例最高;便后、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比例高年级高于低年级(χ2趋=16.5,10.8,9.5,P值均<0.01);使用洗手液或肥皂的频次高年级高于低年级(H=9.0,P<0.05),女生高于男生(Z=-2.6,P<0.01);对洗手可防疾病的知晓率高年级高于低年级(P值均<0.05);对洗手过程知识的知晓率高年级高于低年级(χ2趋=15.4,15.9,34.0,7.9,P值均<0.01);小学生获取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教师和家长.结论 小学生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应通过学校和家长2个途径深入开展,重点人群是低年级小学生.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评价基于学校的综合洗手干预对于改善小学生因病缺课的实施效果。【方法】2015年选取上海市普陀区办学条件相当的2所公办小学学生1 487人,其中1所实施包含设施改造、制度落实和健康教育在内为期1年的在校洗手综合干预,另1所对照校不采取上述干预措施,同时收集2015—2016学年期间的因病缺课登记信息。【结果】基线调查时干预学校与对照学校每周每百人因病缺课天数分别为(3.13±1.82) d和(3.28±1.5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校每周每百人因病缺课天数[(2.64±1.34) d]显著低于对照校[(5.45±3.13) d],P0.001,其中呼吸道传播相关症状/疾病所致的缺课天数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结论】基于健康促进的学校概念框架的包含设施改造、制度落实和健康教育在内的洗手综合干预能在1年内有效降低小学生的因病缺课,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营养教育对浦东新区小学生零食知信行的影响效果,为改善小学生零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在浦东新区每街镇抽取2所小学,分别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开展为期3个月的营养教育,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共调查小学生7 276名,营养教育后,城乡地区干预组营养知识知晓率及态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零食行为较干预前提高,且整体优于对照组,但城区干预组常吃新鲜蔬果或坚果的比例不到9%;常吃含糖饮料及糕点的比例仍高于10%;在饮料行为方面,城乡干预组常喝果蔬饮料的比例不到20%,而常喝碳酸饮料的比例超过20%。结论营养教育能提高小学生对零食的认知及态度,对零食行为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小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相关健康行为及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途径,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4所小学一-五年级的学生1212名,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9个口腔健康知识问题中窝沟封闭的作用学生回答正确率最低,为17.66%,对牙齿健康有益的食物知晓率最高,为92.33%,刷牙率(刷牙≥1次/d)为94.72%,每日早、晚均刷牙者占调查人数的52.8%。小学生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媒体、家人、教师和医护人员。结论小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了解欠佳。应进一步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教师、家长应加强联系与配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中小学校洗手设施和学生洗手行为现状,为制定学校疾病防制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和自然观察法,观察和评价台州市18所中小学校使用的洗手设施、洗手产品、擦干手设施,以及1 026名学生和58名教职工不同洗手指征下的洗手行为.结果 38个观察点的水龙头均为手拧式,均未配备洗手产品和干手设施.1 084名学生与教职工各观察指征的总体洗手率为55.6%,学生洗手率(56.1%)与教职工洗手率(4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P=0.153);男生洗手率(48.5%)低于女生(63.3%) (x2 =23.05,P<0.01);城市学生洗手率(57.8%)高于农村学生(50.2%)(x2=6.97,P=0.004);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洗手率分别为23.5%,71.0%,81.3%,且随着学段的升高,洗手率越来越高(x2趋势=238.6,P<0.01).随着学段的升高,餐前洗手率越来越低(x趋势=18.4,P<0.01),便后洗手率越来越高(x2趋势=322.4,P<0.01),外出玩耍后回教室的洗手率越来越高(x2趋势=16.4,P=0.000).结论 台州市中小学校学生和教职工的洗手行为较差.应进一步加强学生个人卫生行为的宣传和教育,并加大对学校基础卫生设施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不同学校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方法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2个区的8所小学,对4~6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共4088人进行问卷调查,对24名校医和班主任进行访谈。结果 5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自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一般,户籍小学优于打工子弟小学。户籍小学家长健康知识和行为指导率高于公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后者又高于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公办打工子弟小学老师的指导率最高;家长和老师在用眼姿势和时间方面的指导情况最好,刷牙方法时间和带孩子体育锻炼指导率偏低。34.1%的民办打工子弟小学表示没有上过健康教育课,这些小学健康教育老师、课时频率和资料都不固定,没有常规体检和健康档案。结论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健康教育的需求较大,疾病预防和饮食营养方面的需求远高于疾病治疗。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时间和教师配备需要规范,特别是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学生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初中生吸烟相关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初中生的吸烟情况,为开展学校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市25所中学的2328名初中生,使用"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SHS)"项目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尝试吸烟率、过去30d烟草使用率、过去7d周围人吸烟率男生高于女生,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升高。随年级升高,父母或监护人吸烟的比例升高。教师传授吸烟有害知识比例高于传授如何拒绝吸烟的比例。尝试吸烟组过去7d里身边有人吸烟、父母或监护人中有人吸烟等问题的比例高于尝试吸烟组,但与同学相处愉快、父母或监护人常检查作业、教师教过如何应对压力的比例较低。结论青少年预防与控制吸烟应以低年级、男生为重点,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加大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控烟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影响因素,尝试验证理论。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2030名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知识、行为和技能等。健康素养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北京市常住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率为53.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865)、年龄较大(OR值分别为1.253、2.041、1.477和1.478)、文化程度较高(OR值分别为1.332和1.734)、月收入较高(OR=1.864)、具备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OR=4.349)、具备健康基本技能素养(OR=2.159)是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保护因素。结论拓宽健康行为研究视野,重视多学科的方法,加强行为问题理论研究,积极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北京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京津沪城市中学生香烟来源与可获得性现状,为评价相关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8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数据,描述京津沪城市中学生近期吸烟、香烟来源及香烟可获得性现状。结果京津沪城市男、女中学生近期吸烟率分别达到16.3%和6.1%;吸烟学生的香烟主要来源为"自己购买",男、女生分别为75.9%和61.6%,其中以"从商店买"为首要来源。女生"自己购买"的比例显著低于男生。14岁以上的吸烟学生超过半数"自己购买"香烟,且该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增长。约98%的近期吸烟学生购烟时从未因年龄太小而被拒售。结论我国京津沪地区近期吸烟的中学生自己购烟的比例处于较高水平,香烟对于未成年人具有高可获得性。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的法规执行和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了解城市小学生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家庭环境因素对饮食行为的影响,为儿童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4所规模和教育水平中等的小学五年级共507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0.3%的儿童蔬菜食用频率达到每周6~7d,水果的食用频率低于蔬菜(67.8%),肉、蛋、奶豆类的食用频率较低(每周食用6~7d的分别占57.5%,45.3%,60.0%,17.3%);部分儿童每周不食用蔬菜水果肉蛋奶豆类食品,其中不食用豆类的儿童最多,达9.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的饮食行为(β=0.21)、家长对零食的限制(β=0.21)、家庭亲密程度(β=0.15)、家庭月收入(β=0.13)可促进儿童养成良好饮食行为,家庭零食的储备情况与儿童良好饮食行为养成呈负相关(β=-0.11)(P值均<0.05).结论 城市小学生的饮食行为受多种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的饮食环境.可以通过对家长的宣教和引导,规范家庭饮食环境,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综合大学在校本科生饮食,运动,日常作息等生活方式,并对相应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在各高校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干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北京市某综合大学《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传播》通选课本科生为对象,通过健康知识普及,个人生活日记及点滴改变计划,榜样示范及交流感悟等方式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实际跟踪人数165人。结果学生对于健康知识掌握的合格率、坚持每天食用水果的人数、每天食用蔬菜水果的种类、每周运动次数均增加;吃饭时娱乐情况减少。结论合理并有针对性的健康综合干预措施使学生饮食、运动和生活作息趋向健康,对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中学生早餐行为现状,为制定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对整群分层随机抽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120名大中学生早餐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大中学生基本不吃早餐占3.73%,很少吃早餐占21.57%,经常不吃早餐占74.63%,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基本不吃早餐行为顺位为普通高中(15.26%)>大专(6.57%)>职业高中(5.64%)>大学(4.29%)>重点高中(2.52%)>普通初中(0.88%)>重点初中(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住宿生天天吃早餐行为报告率为0.06%,住宿生为0.结论 兵团大中学生经常不吃早餐行为较为普遍.中学生家长、普通学校高中生及住宿生是早餐行为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