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P值均<0.05).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30,0.216,P值均<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兵适应障碍者的人格特点、心理防御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新兵心理初筛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作指导。方法对54例新兵适应障碍者和59例正常新兵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对适应障碍者3个量表的各主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PQ结果提示,适应障碍组的内外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SQ结果提示,不成熟防御机制与中间型防御机制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防御机制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BU结果提示,父亲的情感温暖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惩罚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适应障碍组的人格特点、防御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适应障碍者具有高神经质、高内向性的人格特点,多采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方式;新兵适应不良的人格特点及适应不良的心理防御方式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命质量现状,研究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所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生命质量在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社会支持维度方面的得分和总分分别为(53.40±16.12)分、(57.63±10.67)分、(51.86±16.49)分、(55.43±21.83)分、(58.01±19.93)分、(55.27±11.63)分。父母感情好、民主型教养,生命质量得分高(P0.05);父亲学历高,环境、社会支持得分更高(B=-1.029,P=0.004;B=1.055,P=0.003);母亲学历高,行为维度和总分更高(B=0.901,P=0.001;B=0.558,P=0.003);家庭年收入高,心理、社会支持得分更高(B=0.587,P0.001;B=0.592,P=0.041);年龄高,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维度和总分更高(P0.05);男生行为得分高(B=-4.128,P 0.001),社会支持得分低(B=2.521,P=0.001);城市学生环境得分低(t=-2.783,P=0.005),社会支持得分高(B=-2.055,P=0.019)。结论大学生生命质量受性别、年龄、父母学历、父母关系、教养方式等影响,父母须加强亲子沟通,关注子女成长,合理解决家庭矛盾,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以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行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宁夏部分地区2 8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愤怒、指向自我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在敌意上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高攻击组、中间攻击组及低攻击组中,任意2组之间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SSS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客观支持与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敌对、偏执、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与攻击行为有关(F=11.762,P<0.01).结论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心理应激理论为模式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为正确认识及预防攻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某高校的861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攻击行为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人格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及宽恕性水平的大学生总攻击行为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l),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结论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家庭教养及人格是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我接纳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新乡3所院校随机抽取的9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7.17,4.21,2.05,3.63,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5);受过处分的大学生间接攻击得分高于未受过处分的大学生(t=2.60,P<0.0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间接攻击、敌意和攻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4.61,3.37,P值均<0.0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身体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0,3.94,3.37,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与实际家庭亲密度及实际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9,-0.07,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性别、是否受过处分、留守经历和期望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自我接纳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相关.学校应针对性开展关于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保持合理的自我接纳水平,同时家庭成员应培养良好的亲密度与适应性,达到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成人依恋及防御机制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攻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攻击行为问卷、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防御方式问卷(DSQ),对随机选取的成都市3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愤怒因子得分为(2.45±0.77),身体攻击因子为(2.42±0.67),敌对因子为(2.61±0.69),言语攻击因子为(2.81±0.84),攻击总分为(58.38±12.31).大学生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为(3.61±0.71),依恋焦虑为(3.79±0.86).80.13%的被调查大学生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多元逐步回归发现,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和依恋焦虑维度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预测力为39.1%.结论 成人依恋和防御机制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影响.降低大学生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依恋焦虑的程度能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农村在校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4年11月—2015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我国5个地区共20 747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使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中文版(BWAQ-RC)、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农村中小学生攻击行为和心理韧性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共20 747人,平均年龄(13.71±2.51)岁,留守儿童5483人,占26.4%,非留守儿童15 264人,占73.6%。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留守儿童中攻击行为阳性检出者1 525人,占2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总分,人际协助、情绪控制、家庭支持3个维度得分低于无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专注维度得分高于无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主要照料人父或母、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是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主要照料人管教方式为溺爱、粗暴、变化无常是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国农村在校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可能对农村留守儿童攻击行为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为网络成瘾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8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观察组)和9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观察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应对方式总分及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解决问题和求助2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以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良、社会支持状况差和父母教养粗放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成瘾的治疗除药物以外,青少年和父母的心理重建以及构建良好的多层次、多角度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杨艳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892-1894
探明高校贫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CL-90)和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对随机选取的江西省某高校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各1 000名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15.42%,10.54%x2=9.91,P<0.01).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弹性量表的组织风格、社交能力、社会资源等维度上的得分与非贫困生大学生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1,1.87,0.62,P值均>0.05),但在自我效能、家庭凝聚力及心理弹性总分上的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t值分别为2.64,4.10,2.06,P值均<0.01).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但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总分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贫困大学生具有较高自杀意念,但也有较好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训练可能有助于达到对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孩与独生子女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现状,分析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为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3所小学,以二至六年级共计922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学生攻击行为评估三部分。  结果  男生中,7岁独生子女的总体攻击得分[26.0(22.0,34.5)]高于大孩20.0[(17.5,26.5)],9岁大孩的总体攻击得分[27.5(23.0,34.3)]高于独生子女[23.0(18.5,28.5)],8岁大孩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7.0(4.0,11.0)]高于独生子女[5.0(3.0,8.0)](Z值分别为1.97,2.39,2.11,P值均<0.05)。女生中,8岁独生子女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5.0(3.0,7.0)]高于大孩[3.0(3.0,4.0)],12岁大孩的敌意维度得分[7.0(6.0,8.0)]高于独生子女[4.5(3.3,9.0)](Z值分别为2.48,1.98,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大孩中男生除敌意外的其他攻击行为得分均高于女生,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躯体攻击和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独生子女中,年龄越大者言语攻击得分越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好者躯体攻击得分低于较差者,其他陪伴情况者的愤怒和敌意得分高于父母双方陪伴者,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  结论  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较高的父母陪伴质量和合理的教养方式,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班级戏剧问卷,同伴提名对549名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性别、社交地位差异有显著性,女童的关系攻击水平高于男童,低接纳组的关系攻击行为显著高于一般接纳组和高接纳组;②关系攻击与受欺侮、退缩、被排斥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性显著负相关;③不同关系攻击水平小学生心理社会适应差异显著,高关系攻击型小学生受欺侮、退缩、被排斥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型和低关系攻击型,同伴接纳性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型和低关系攻击型.[结论]关系攻击行为对小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原生家庭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及特质焦虑问卷,对某大学405名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27.7%的大学生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显著低于暴力罪犯群体(P0.01)。攻击行为总分及4个因子与特质焦虑呈正相关(P值均0.01),攻击行为总分及除言语攻击外的3个因子与原生家庭呈正相关(P值均0.01),攻击行为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方面因子,敌意因子与人际关系敏感和其他方面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特质焦虑、原生家庭和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因子能预测攻击行为倾向(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特质焦虑、原生家庭及睡眠和饮食情况与攻击行为倾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情绪健康水平,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大学生情绪健康问卷对四川省内3所高校的52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PPQ总分及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各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22.57±16.10,32.13±6.37,30.48±4.66,30.34±4.58和29.63±5.92。城镇户籍大学生的PPQ总分以及乐观、韧性和希望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男生在自我效能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而在希望维度上的得分低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情绪健康问卷总分及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攻击和躯体化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为65.36±19.60,15.13±5.11,12.48±4.66,13.44±4.65,13.23±4.91和11.08±3.81。男生的大学生情绪健康问卷总分及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及攻击分量表得分低于女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大学生情绪健康问卷总分及抑郁分量表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城镇户籍大学生的情绪失调和躯体化分量表得分低于农村户籍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情绪健康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因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情绪健康水平有差异,高校应根据其特点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探索犯罪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调查275名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将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分析,对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犯罪青少年在4个维度上的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掩饰性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神经质与父母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呈负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预防青少年的人格问题需要父母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了解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水平及其相关性,为特殊家庭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辽宁省6个城市小学三~六年级、初中一~三年级5 385名儿童青少年进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问卷调查,筛选出1 473名离异家庭的儿童青少年,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P<0.05),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权威型与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7.58,P值均<0.05).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人际协助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女生高于男生.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各维度和总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39,P值均<0.05);专制型教养方式分别与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得分和心理韧性总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12,P值均<0.05);放任型教养方式分别与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得分和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5~ 0.15,P值均<0.05).多元回归显示,心理韧性总分的影响因素有权威型、专制型、是否是学生干部、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结论 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相关性.学校与社会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提高学生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问卷,对从哈尔滨市方便抽取的l 17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主要攻击形式为敌意和言语攻击.男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愤怒和身体攻击水平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806,3.864,4.279,P值均<0.05);高一学生攻击行为水平最高,初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初三和高一学生(P<0.05);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与羞耻、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负相关,羞耻与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正相关(P值均<0.05).自尊不仅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羞耻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172,0.150,中介模型拟合指标x2/df=2.924,CFI=0.899,TLI=0.912,RMSEA=0.038,SRMR=0.044.结论 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密切,且羞耻在自尊预测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了解父亲教养参与情况及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为父亲教养参与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FPQ-R)和大学生健康人格量表对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成都师范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的8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父亲教养参与各分量表得分均值高于理论平均值(3.00);大学生健康人格各分量表得分均值高于理论平均值(3.00).父亲教养参与度和大学生健康人格之间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参与感知对健康人格的聪慧性、独立性、社会参与性、乐观自信、责任性和人际交往有正向预测作用;与父亲身体互动对聪慧性和社会参与性有正向预测作用;与父亲感情对人际交往和自由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母关系对乐观自信有正向预测作用(P值均<0.05).父亲参与的感知和父母关系能解释乐观自信20.5%的变异,父亲参与感知和对父亲的感情能解释人际交往15.2%的变异,父亲参与感知和与父亲的身体互动能解释13.7%的变异.结论 父亲教养参与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男生指长比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男生指长比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修订后攻击问卷,抽取辽宁医学院326名18~23岁大学男生为研究对象,筛查出高攻击行为组23人,其余303人为低攻击行为组,运用直接测量法测定左右手指长。结果大学男生攻击行为与父亲职业、父亲学历、家庭经济条件、教养方式、与父母关系、学习成绩、受欢迎程度均存在明显相关(P值均<0.05)。大学男生左手食指(2D)和环指(4D)明显长于右手(P值均<0.05),左手2D∶3D(中指)和2D∶5D(小指)明显大于右手(P值均<0.05)。高攻击男生左手2D∶3D、右手2D∶4D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攻击总分均存在明显相关(P值均<0.05),右手3D:4D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均存在明显相关(P值均<0.05)。结论高攻击男生部分指长比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愤怒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0.
黄艳  王俊  余毅震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48-1550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内在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CBCL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的4 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筛查出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性别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组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3个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高矛盾性、低亲密度。结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