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高琴  柴晓运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763-764,767
适应是指个体在新的环境中,改变其角色、调整生活规则以减轻情境中压力的能力[1].如今,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障碍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来源[2-4].学校适应的核心是心理适应,即学生要对变化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并与新环境建立一定的平衡关系[5].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焦虑和外控倾向可能会对大学生迅速适应学习、大学生的角色和学习职责产生不利影响[6].也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与人格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显著负相关[7].社会支持反映了个体在周围人际环境中的认可和接纳水平,是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个体提高社会适应性、应对不利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态存在差异,社会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7-9].  相似文献   

2.
焦虑是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之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1-2].以不同学生群体为对象的研究表明,焦虑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3-6].此外,焦虑或焦虑障碍还与遗传、行为抑制、消极学习经验、应激性生活事件,以及不良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7].适应行为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即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8].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成就等因素有关[8-9].本研究拟探讨汉族、哈尼族小学生的焦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网络成瘾的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1].网络成瘾与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存在正向关联,包括孤独、抑郁、焦虑、社会适应不良[2-4].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特征、环境特征和互联网使用体验都会导致网络游戏成瘾[5-12].个体特征包括自我、人格、情绪、自尊、自我控制和感恩等,环境特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除此之外沉醉体验(flow)也会影响网络成瘾[12].  相似文献   

4.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是指对社交场合或在公众前演讲时存在显著、持续的紧张或恐惧,甚至出现回避行为[1].青春期是许多精神疾病发生的易感期,其中SAD是较为常见的情绪障碍,对他人负性评价的恐惧会严重干扰青少年人际交往[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为8.89%[3],高于国内大中学生及国外儿童青少年时点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个体为了有效利用时间资源所进行的有计划和控制的活动被称之为时间管理[1].个体在管理时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特征被称为时间管理倾向[2].Kelly[3]认为,时间结构的3个维度和焦虑呈负相关,而时间管理行为与焦虑没有关系.时间管理倾向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4-8].已有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训练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9-10].时间管理倾向也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谐和主观幸福感[11-14].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情感表达和个人评价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学英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91-992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情感表达量表(TAS-20)、个人评价问卷(PEI)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江苏省2所高等院校1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个人评价对社交焦虑有直接负向影响作用,情感表达障碍通过个人评价对社交焦虑存在间接正向作用。结论提高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形成正确个人评价,可以有效改变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保健提供确实的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3所大学共5个班进行交往焦虑量表和大学班级集体人际关系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城镇大学生;男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与实际的人际关系并不完全一致。结论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保健提供确实的依据。方法对重庆市3所大学共5个班进行交往焦虑量表和大学班级集体人际关系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城镇大学生;男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与实际的人际关系并不完全一致。结论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负面评价恐惧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是社交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若大学生长期处于高负面评价恐惧状态易引发抑郁、自杀意念、饮食障碍、酗酒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严重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方法、相关影响因素和干预对策等方面的进展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帮助大学生正视负面评价,同时引起家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的重视,为探索个体、家庭及社会等多层面的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基础,人格特征影响人对外界的认知过程、调节机制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各类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差异[1-5].为全面了解高等职业学院(校)学生人格特征,笔者对浙江省4所高职高专学校学生1620名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高正亮  胡光娇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515-1516
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消极行为,具有伤害意图、伤害行为、伤害后果等基本特征[1].有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攻击行为的发生与自尊、人格存在着联系[2].近年来,大学生暴力攻击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的宁静和大学生的形象.有调查显示,27.7%的大学生表现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3].心理压力感主要是指个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压力源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4].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国外的研究认为主要包括学业因素、社交因素、生活与经济因素、择业因素等方面[5].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2.
方向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413-1415
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生活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焦虑、抑郁,甚至产生严重疾病[1].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简称自伤行为,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地、蓄意地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2].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故意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自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3].大多数大学生长期在外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学习、生活、人际、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与困惑,这些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易诱发心理病理问题,同时又是自伤行为较强的危险因素[4].另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心理病理状态是后期自伤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5-6].据此提出理论假设,即心理病理状态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的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为验证该假设,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自伤行为、心理病理状态及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心理病理状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心理特质因素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德克萨斯行为问卷、自我监控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对吉林省长春市1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尊(49.50±7.46)、自我监控(17.17±9.83)和私我意识(23.46±5.68)评分均低于低焦虑个体的(52.96 ±7.26)、(21.06±11.54)、(24.49±6.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交焦虑分值与自尊、私我意识、自我监控呈负相关(P<0.01),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大(b’=-0.27,P<0.01).结论 自尊、自我监控、私我意识的心理特质与社交焦虑情绪有关,低自尊、低自我监控和低私我意识水平可能导致大学生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产生更高的社交焦虑水平和更多的回避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社交焦虑大学生内隐评价恐惧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评价恐惧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提供参考。  方法  采取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福州大学抽取490名大学生完成“交往焦虑量表(IAS)”的测验,筛选65名有效被试完成内隐联想测试。  结果  社交焦虑大学生的外显正面和负面评价恐惧均高于非社交焦虑大学生(t值分别为7.03,5.66,P值均 < 0.01);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我”-“正面评价”任务(1 019.26±124.44)ms和“自我”-“中性评价”任务反应时(909.78±175.2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P < 0.01);非社交焦虑大学生在两类任务上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 > 0.05)。社会焦虑和非社会焦虑大学生的“自我”-“负面评价”任务和“自我”-“中性评价”任务反应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7,12.33,P值均 < 0.01),即两组大学生均存在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社交焦虑大学生和非社交焦虑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评价恐惧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内隐和外显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社交焦虑大学生存在外显和内隐评价恐惧,且外显得分和内隐效应是相互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具有顽固地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可能会产生困窘和羞辱而恐惧,产生过度焦虑反应等特点[1].SAD往往会影响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甚至社会功能,是一种慢性的心理疾病.国外对SAD的研究较早且系统,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也逐渐开展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对引发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原因进行总结,以期为研究者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艳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527-1528
心理健康是一种情感和社会的幸福感,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能对付生活中正常的紧张,能创造性地或有效地完成工作,能对自己及社会做出贡献[1].人格作为一种广泛而稳定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2].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3].积极应对与心理症状呈负相关,而消极应对与心理症状呈正相关[2,4-5].应对的特质理论还认为,个体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稳定性,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有偏好的应对方式[6].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考察高职大学生的人格、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应对方式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焦虑是基本的人类感情,是与认知、躯体、情感和行为相结合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通常与不安、恐惧或担忧相关[1],并且伴有身体不适感、植物神经功能障碍[2].有研究表明,焦虑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命质量最普遍的心理疾病[3].护士是高应激的职业人群,长期处于高应激与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使护士成为焦虑的高发人群[4].护士焦虑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可能对其护理的患者造成负面影响[2],或将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本研究于2011年9-10月随机抽取辽宁省某市4所综合医院工作时间≥1年的616名女性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护士焦虑与职业紧张的关系,为预防和降低护士焦虑的发生,提高其生命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于斌  王英  刘惠军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655-1656
研究显示,社交焦虑与应付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1]。社交焦虑是指对人际处境的紧张和害怕,高社交焦虑者在交往之前及交往过程中更易感到紧张和忧虑[2]。应付方式是个体面临应激情境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改善心理健康状态[3]。为了解社交焦虑和应付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于2010年9月对天津医科大学2010级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学校态度指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或消极情感体验,是学生对学校的主观感受[1].学校态度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变量,消极学校态度能正向预测学业不良和问题行为[2-3],与学生辍学、青少年犯罪问题存在密切相关[4-5].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个体正确看待问题、评价自己,并运用各种技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促进自身良好适应的能力[6].问题解决能力低下能负向预测攻击性行为[7].有研究者认为问题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问题解决方式[8].而问题解决技能是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所需要的技能[9].  相似文献   

20.
负面评价恐惧也叫惧怕否定评价,是指对他人的评价担忧,为别人的否定评价感到苦恼,以及预期自己会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1].随着小学生逐渐习惯学校的环境,同伴关系在其心理卫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负面评价恐惧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外Hartmann等[2]在以美国小学生为样本的研究中认为,在促进儿童进行更积极的生活方式时应该重点考虑高的负面评价恐惧(FNE)以及不断增长的体质量指数(BMI),而对儿童负面评价恐惧的干预有助于制止饮食失调的恶性发展[3].较高的负面评价恐惧能够导致青少年较高的冲动购买行为[4],中介怀疑行动对社交回避的影响[5].提示应尽早对小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获得水平进行确定并找到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