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国良  鲍鲸  夏昭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358-4360,4367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中出租车驾驶员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交通事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事故组驾驶员和非事故组驾驶员的一般情况、家庭状况、生活习惯、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行为等情况。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教育程度、驾龄、驾驶水平评价、驾驶员的一些安全意识和驾驶行为是交通事故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的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驾驶行为的教育宣传,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吸毒人群HIV监测和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福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梅毒感染现状和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密切注视HIV流行的变化趋势。[方法]对850名吸毒者检测HIV和梅毒抗体并在405名吸毒者中开展艾滋病和知识和吸毒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吸毒者中未检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RPR试验29人呈阳性(3.4%)。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知识有所了解,静脉吸毒和共用针具比较较高。[结论]吸毒人群存在共用针具吸毒和性乱等多种高危行为,潜在HIV流行的巨大危险。应对该人群加强教育和行为干预。消除危险因素。防止HIV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日照市3~6岁儿童对意外伤害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为开展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日照市市直3所幼儿园3~6岁儿童564名,采用“幼儿意外伤害安全教育研究诃查表”共24个项目,对每一位儿童逐项询问,了解他们对意外伤害的认知情况。[结果]3~4岁组和5~6岁组的儿童对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或有不正确的认知,3~4岁组有9个项目的正确认知不超过50%,5~6岁组有3个项目的正确认知不超过50%,男女儿童对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的认知有4个项目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对3~6岁儿童需要针对其特点加强对意外伤害的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不同性别,年龄老年人对交通意识伤害的知,信,行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交通伤害预防和控制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同时采用统一编制的“上海市老年人交通安全知识认知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62.7%以上的老年人对交通安全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其程度却不尽人如意,能较好掌握步行和骑车规则的只占50%左右。尽管在认知与其相应的信念及态度表现出了一致性,但认知与其相应的行为却不相一致。认知情况和其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以“60岁-”组最好;而不安全行为也是“60岁-”组最高,知,信,行间相关性分析显示“60岁-”和“70岁-”年龄组中知,信,行间都有显著相关性;“60岁-”组中认知与态度,行为与态度之间的相关程度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65岁-”组的认知与态度的相关程度最高。[结论]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的交通意外伤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加强对老年人的安全教育和健康促进不但要重视“知”,还必须在“行”和“信念及态度”多下功夫,特别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计划中,应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观念-行为的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特别对70岁以上老年人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儿童营养不良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国内近10年有关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儿童营养不良与父亲职业、蛋白质摄入、患病情况等因素有关,其合并OR值分别为4.01、3.48、1.43。[结论]加强孕妇,乳母营养教育,防制儿童常见病,改善婴幼儿的营养和卫生状况,有助于减少儿童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伤害状况及家长对伤害的知识、信念、行为(简称KAP)水平,为安全社区创建和学龄前儿童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2005年9月-2006年8月期间2-6岁儿童发生伤害的情况及家长对伤害的KAP水平。[结果]对花木社区13所幼儿园3089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伤害的发生率为10.94%,最常见伤害类型为跌倒或坠落、碰伤或挤压、扭伤等;家长对儿童伤害相关知识正确应答率〉80%,但只有23.67%正确认识到伤害是儿童死亡和伤残的最主要原因;预防儿童伤害相关正确行为形成率为44.63%~86.35%,其中对于家中电源插座防护、不给3岁以下儿童喂食果冻和硬果、带孩子坐前排位置必须系安全带的行为形成率都不到50%。[结论]预防和控制学龄前儿童的伤害发生,需要对家长加强教育和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尤其是提高家长预防儿童伤害相关正确行为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淀区托幼园所保教人员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减少园内意外伤害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0个托幼园所中全体保教人员进行意外伤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保教人员对意外伤害知识掌握不全面,伤害知识来源途径与希望获得途径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保护儿童避免伤害认知方面明显高于保育员.[结论]保教人员应接受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知识的全面健康教育,保育员是重点人群.保健医生在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亲孕期营养认知及行为与巨大儿发生关系,以期达到儿章期肥胖在胎儿期预防. [方法]采取随机设营养教育干预组和非干预组作对照研究. [结果]营养教育干预组研究对象在孕期末期或产后对儿童肥胖的危害性及相关营养知识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并且已作出自觉监测控制体重的行为;干预组母亲足月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4 000 g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母亲孕期营养认知及行为与巨大儿发生率有关.预防巨大儿、儿童期肥胖发生需从母孕期、胎儿期做起,母亲的营养认知及行为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四川省苍溪县高血压防治健康促进试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对苍溪县健康促进试点村居民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前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试点村居民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和相关行为改变情况现况调查.[结果]苍溪县健康促进试点村居民在健康教育开展前后知识、行为、态度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对高盐饮食、吸烟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吸烟行为的改变等共7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采用健康教育为主的干预措施提高了居民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并使居民产生了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10.
<正>学龄期儿童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容易对预期潜在负性结果的事物感到害怕,对血、受伤引起疼痛的敏感性增加,常常导致术前不配合,不能及时向医师报告疼痛或拒绝使用镇痛药,影响了术后疼痛的治疗[1-2]。疼痛是伴随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复杂结合的主观感受[3],可严重危害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因此,我们针对术前学龄期儿童及家长关于疼痛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昆明市某医学院校和某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今后大学生的营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了医学院和师范大学共557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 [结果]多数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为,但有较好的健康饮食意识,愿意接受更多的营养知识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医学生对胡萝卜、谷类食物营养价值的认知优于师范生(P<0.01),师范生对动物性食物营养价值的认知优于医学生(P<0.05),医学生对贫血、高血压、肥胖等疾病以及食物搭配之间关系的认知明显高于师范生(P<0.05),医学生每天吃早餐的人占70.5%,师范大学占49.5%. [结论]制定并落实有效的大学生营养教育计划,多渠道加强营养教育宣教,以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着重营养行为干预措施促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钦食行为.  相似文献   

12.
贺素磊  韩玲  汪宗芳  李一明 《中国健康教育》2013,(11):1021-1023,1050
相关研究[1]表明,青少年在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等各个维度的诸多特点,均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而青少年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实现遏制艾滋病流行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健康教育可提高青少年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2-3]。艾滋病的流行与行为、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我国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的关键时刻,加强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阳  张然  张立实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02-303,306
[目的]了解成都市四川大学医学生和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方法]随机抽取医学院和师范大学共228名大学生,对其进行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多数大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南不甚了解。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为,但有较好的健康饮食意识,愿意接受更多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医学生对谷类食物营养价值的认知优于师范生,对夜盲症、高血压、贫血等疾病以及食物搭配之间关系的认知亦优于师范生。[结论]应制定并落实有效的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计划,多渠道加强相关的教育宣教,以提高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并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4.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及AIDS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井冈山学院非医学专业6个班共357名学生进行AIDS相关知识、态度的问卷调查,实施健康教育后再进行调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的AIDS相关知识水平有明显提高。[结论]利用学校的组织、教学特点,在大学生中开展AIDS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可推动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农村中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和交通安全知识、行为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东省连平县元善镇在校中小学生,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其交通伤害、交通安全知识、危险行为和暴露危险因素等情况。结果共调查农村9726名中小学生,其交通伤害发生率为7.94%,男生高于女生,与学生的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小学三~五年级较高(8.71%~11.96%),六年级最低(4.73%);认知正确率在52.04%~82.11%之间,有危险行为的学生占21.44%~23.67%;57.90%~85.23%的学生暴露在交通危险因素中。结论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贫乏,大部分学生暴露在危险因素中。农村学生交通伤害干预急待开展。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果  芮溧  冉隆蓉  张衡  王文蕾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484-3486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成都市幼儿园随机选取50名年龄3 ̄6岁肥胖儿童,按1︰2的比例与100名同性别、同身高、同年龄的正常儿童配对,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进行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本次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肥胖均有影响。学龄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主要是食量、出生巨大儿、父母BMI、进餐速度及运动时间。[结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多与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对家长和幼教人员的营养教育,增强其健康意识,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遵义市大学生艾滋病和性相关行为认知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遵义市大学生艾滋病和性相关行为的认知态度和需求,为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及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低年级在校师范和医学本科生进行AIDS和性相关问题的现况调查。[结果]10.6%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35.2%有多性伴。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均有一定认识,医学生对回答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师范生(P﹤0.05)。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经知晓率在86.1%和98.0%之间,而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偏低(50.4.0%~87.4%);师范生和医学生接受过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的分别占62.5%和79.4%;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86.9%的师范生和83.5%的医学生认为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很有必要。[结论]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认知,但仍需加强对大学生艾滋病及性的有关知识和危险因素等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男男同性恋人群健康教育干预及其效果研究,探索建立针对男男同性恋(MSM)人群预防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干预模式。[方法]通过非政府组织以小组参与式同伴教育方式,针对101名男男同性恋者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高危行为干预,通过调查干预前(2006年9月)后(2007年8月)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信念及行为的变化,评估该干预模式的效果。[结果]通过非政府组织采用小组参与式同伴教育对提高101名男男同性恋者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和改变其高危行为有显著的效果。[结论]通过非政府组织小组参与式同伴教育能够有效提高MSM群体的艾滋病知识认知水平并相应改变其高危行为,但是存在认知与行为分离的现象,加强安全性行为的促进是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安全套促进也需要人性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喂养行为的健康教育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现流动儿童喂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喂养行为问题,并在健康教育方面进行探讨.[方法]在预防接种门诊,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52名6~12个月流动儿童母亲进行调查,包括母亲喂养行为知识,实际喂养行为,喂养知识来源及喂养愿望.[结果]流动儿童母亲喂养知识缺乏,喂养知识与实际喂养行为存在矛盾,喂养知识主要来源于亲朋好友,而他们希望从医务人员处获得喂养知识.[结论]应加强流动人口对儿童喂养重要性和喂养不当可能造成的危害的认识,使正确的喂养知识转化为科学的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重庆市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的原因,找出伤害死亡的规律,评价伤害对该人群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方法]数据来源于重庆市2003-2007年儿童死亡监测资料,描述伤害死亡率,分析伤害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结果]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占死亡总数的23.0%,标化死亡率为70.94/10万。死亡年龄以2岁以下儿童为主(54.8%),死亡地点多在家中(51.7%)。溺水、意外窒息和交通伤害分列死亡原因前3位。伤害死亡致儿童平均潜在寿命损失为71.86年,潜在寿命损失率为52.4‰。[结论]伤害是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政府和社会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