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Ponseti方法治疗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1月门诊就诊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3周至12个月)130例(共192足)。108例(158足)完成随访,患儿按月龄分成小婴儿组(≤6个月)和大婴儿组(6个月,且≤12个月),均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使用Diméglio分类和评分方法评估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平均随访(5.37±1.06)(4~8)年后,患儿总体优良率为92.41%,小婴儿组和大婴儿组优良率分别为92.59%和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婴儿组4足、大婴儿组8足,共12足,因未能坚持穿戴矫形支具,出现不同程度畸形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婴儿组比较,小婴儿组平均打石膏次数少,跟腱切断百分比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nseti方法是治疗3周至12个月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出生6个月内开始治疗,畸形更易矫正;依从性差、未能坚持穿戴矫形鞋是畸形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内翻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6例股骨近端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FD患者。颈干角35°-100°,平均78°,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2.0~9.5cm,平均4.2cm。26例均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结果术后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5年,平均4.8年。22例内固定可靠,1例DHS内固定物股骨头螺纹钉术后1年切割出股骨头2mm,疼痛,经取出内固定物后治愈。股骨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5°~130°,平均119°,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术前延长2.5~8.6cm,平均3.7cm,术前肢体短缩基本纠正。术后17例患者步态正常;2例扶单拐行走,5例不扶拐轻度跛行。术后19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明显减轻。所有患者无感染、再骨折和畸形进展。结论股骨近端FD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股骨近端加长的DHS或DCS钢板对FD患者的骨质结构有明显的加强作用,特别是维持股骨近端及颈干角的解剖力线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以避免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腓骨截骨、瘤体切除、下胫腓关节重建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软骨瘤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儿童胫骨远端骨软骨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9岁,平均4.7岁;18例患者均行经腓骨截骨、瘤体切除、下胫腓关节重建。结果 手术时间80~13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250 ml。18例患者平均随访12.5个月,术后平均18.7周行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和感染,畸形完全被纠正。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术前20~70分,平均45分;术后评分优2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术后优良率83.33 %。结论 通过经腓骨截骨、瘤体切除、下胫腓关节重建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软骨瘤具有视野清晰、显露充分、固定牢固、矫正畸形和重建下胫腓关节同期完成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马蹄足,可矫正严重、僵硬的畸形并已得到大量的临床验证。但畸形矫正后踝关节活动范围 (range of motion,ROM) 如何,报道较少,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方法对外固定架矫正后的踝关节进行影像学测量,随访时踝关节最大背屈和最大跖屈时的胫跟角变化值认定为 ROM,并以 20°为分界,标记为优和差,通过多因素分析,评价不同变量对治疗结果的影响。设定可能影响结果的自变量包括:手术时年龄、发病原因、有无手术史、畸形 Dimeglio 评分、外固定架固定时长、术中是否做跟腱切断术 (tenotomy of achcilleus tendon,TAT)、随访时间。结果 2015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本院小儿骨科共 42 例 (46 足),符合试验设计,纳入本研究。至末次随访,经影像学验证,踝关节 ROM 20 例优 (43.5%),26 例差 (5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患足是否有手术史 (χ2=8.248,P=0.004)、术中是否 TAT (χ2=6.083,P=0.014)、不同病因对结果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944,P=0.001)。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病因分类 (先天或后天畸形) 与活动度结果的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与先天性畸形相比,后天性畸形患足活动度好的可能性是前者的 27 倍。结论外固定架是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手段,但并非所有患儿均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以影像学方法对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在各种因素中,发病原因对活动度结果产生影响,先天性畸形患足活动度更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7月,收治197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年龄17~76岁,平均46.5岁.女168例,男29例,双足182例,单足15例.拇外翻根据Mann的分类方法 :中度152例291足,重度45例88足.根据术前双足的负重位及非负重位X线正、侧位摄片检查,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8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9.5个月-5.2年.术后185例足拇外翻畸形完全矫正、无复发,患足无明显疼痛,第1跖趾关节活动范围正常,X线片检查第1跖骨截骨端均获临床愈合,截骨端临床愈合时间为5-7周,平均6周.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拇趾评分系统:优163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7.8%.结论 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矫正彻底且不易复发的优点;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全脊椎截骨联合椎板V形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疗效,并对矫形效果和手术适应证进行分析。方法手术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22例,全部为男性,平均手术年龄29.3岁。2例患者术前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全部患者行后路弧顶全脊椎楔形截骨、联合多节段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应用SEP和唤醒试验双向监测。影像学测量脊柱后凸角(CA)、骶骨倾斜角(SEA)、大体像测量颏眉角(CBVA)评价矫形效果。结果术后平均后凸角由术前的76.6°(66°~105°)矫正至29.6°,平均矫正率66.2%,骶骨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7.5°(-5.9°~23.1°)矫正至33.4°,颏眉角由术前平均35.6°(28°~47.1°)矫正至7.4°。19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4~54个月),植骨融合良好,矫正丢失率平均2.3%。术后2例患者出现暂时神经功能障碍,1个月后完全恢复。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全脊椎截骨联合椎板V形截骨能够有效恢复躯干矢状面平衡,是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后凸角度大于70°,特别是弧顶合并楔形变或压缩骨折的重度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胫骨高位截骨植骨内固定+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14例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患者行关节镜下清理,处理关节内病变。取自体股薄肌、半腱肌肌腱,经编织处理后以ACL瞄准器于胫骨结节旁内侧皮质f位于截骨线下方,距截骨线不小于1cm)钻骨道,常规方法重建ACL,股骨端以钮扣钛板固定,胫骨端以可吸收钉固定。同时于胫骨结节上缘截骨,指向近端胫腓关节上部,矢状面平行于关节面的后倾,外侧骨皮质不完全截断,行胫骨高位截骨,填充同种异体骨后以胫骨近端锁定解剖型钛板固定,矫正膝内翻。结果术后经6~28个月的随访,患者截骨端均于术后3个月内愈合,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满意,无关节不稳症状。HSS评分:术前(50.25±4.82)分,术后(80.12±3.41)分;Lysholm评分:术前(47.07±5.25)分,术后(78.08±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植骨内固定+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有效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结合Tomofix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及短期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采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内翻9例10个膝关节.术前、术后、术后2个月、6个月行X线片检查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股骨角、Insall-Salvati指数、并行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患者术后随访2-10个月,平均6.2个月.胫股角从术前185.8°±2.5°降至 174.4°±2.7°,术前与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Insall-Salvati指数、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患者术后3-4周基本恢复负重行走,术后6个月截骨处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不愈合、膝关节不稳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终末随访无膝内翻复发,术后疼痛及行走功能改善显著.结论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操作较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对关节正常解剖影响较小,可作为治疗膝内翻畸形和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无症状Chiari—Ⅰ型畸形的脊柱侧凸手术矫正的策略和方法。方法伴发脊柱侧凸的无自觉症状的Chiari—Ⅰ型畸形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14.5岁。进行侧凸矫形,单纯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固定10例,前路松解后路截骨固定矫形3例,前路松解固定和后路截骨固定3例,后路生长棒固定矫形2例。固定器械均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列。其中17例患者行枕大孔扩大减压成形手术治疗后再行矫形手术。结果术前冠状面的Cobb角平均70.4°,术后Cobb角平均20.8°,术前矢状面后凸的平均46°,术后平均15.8°,术前平均身高148.9cm,术后平均身高154.8cm,平均增高5.9cm,平均随访24个月,侧凸和后凸矫正平均丢失分别为5%和4%,未发现假关节形成,17例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对于合并有Chiari—Ⅰ脊柱侧凸,针对不同年龄和侧凸弯曲和柔韧性,以及小脑扁桃体下移的程度,先行枕骨大孔扩大硬膜切开成形,再行侧凸矫形,可以取得安全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51例,其中胸椎10例、胸腰段16例、腰椎25例。胸椎、胸腰段结核采用I期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腰椎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观察术后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年零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2个月切口破溃,换药2个月愈合。2例多发结核复发,分别行保守和手术治愈,其余病例无复发现象。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结论I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严重弯曲畸形的新方法。方法采用一期截骨刮除矫形、打压植骨、PFN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严重弯曲畸形患者3例。结果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5~15个月。术后8周的X线片显示有连续骨痂通过截骨线,16周已达骨性愈合。负重行走无疼痛,髋膝功能不受限。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一期截骨刮除矫形、打压植骨、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严重弯曲畸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后路手术矫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25例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6.1岁(12~62岁)。病程平均4年3个月(2年7个月~11年)。病变累及椎体平均2.2节段(1~4节段),病变部位T7~L3。术后抗结核治疗时间平均9.4个月(7~23个月),随访时间平均24.3个月(9~59个月)。其中后凸21例,侧后凸4例,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60.3°(19°~130°)。结果21例患者行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及椎体截骨、Luque棒结合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及植骨矫正,4例进行了二期前路椎间植骨。除2例患者失去随访外,其他患者随访时x线片均显示截骨区骨融合良好,25例患者术后脊柱后凸角度平均17.3°(-10°~60°),后凸矫正率平均71.3%(53.9%~152.6%)。19例随访患者的后凸矫正丢失率平均5.8%(3.6%~9.3%)。结论进展期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可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Luque棒结合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手术。对部分多节段椎体破坏严重的患者,需同期或二期行前路椎间植骨,以免融合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腓骨长肌腱重建(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结合一期锚钉修复严重(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关节镜下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急性ACL断裂合并III度MCL损伤38例。其中ACL用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重建18例(A组),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20例(B组),MCL均用带线锚钉固定。术后伸直位支具制动后1周开始练习膝关节屈伸,屈曲角度由小到大,至术后6周至少达到120度。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6个月、术后1年客观指标检查,包括膝关节稳定性(KT一1000测量,134N前向拉力),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大腿周径差别,膝关节磁共振检查;并应用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足部16排CT扫描重建,测量足部横弓的宽度以及内、外纵弓的高度和顶角。将以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前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尸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Lachman试验检查A组16例(88.89%)阴性,2例(11.11%)Ⅰ度阳性,无Ⅱ度以上阳性;B组17例(85.00%)阴性,3例(15.00%)I度阳性,无Ⅱ度以上阳性。A组有1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B组有1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KT一1000在134N前向拉力下测量的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A组:〈2mm者15例(83.33%),~5mm者3例(16.67%),无〉5mm者(0.00%);B组:〈2mm者16例(80.00%),〉5mm者3例(15.00%),〉5mm者1例(5.00%)。双下肢周径差别A组为(1.06±0.86)cm,B组为(1.04±0.92)cm。Tegner评分A组为(6.00±0.46)分,B组为(6.00±0.57)分。Lysholm评分A组为(94.00±6.02)分,B组为(95.00±2.35)分。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89.45±2.89)分,B组为(90.12±4.56)分。两组患者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achman试验检查A组15例(83.33%)阴性,3例(16.67%)I度阳性,无Ⅱ度以上阳性;B组16例(80.00%)阴性,1例(5.00%)I度阳性,2例(10.00%)II度阳性。A组有2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患者均为阴性;B组有2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患者均为阴性。KT-1000在134N前向拉力下测量的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A组:〈2mm者14例(77.78%),-5mm者4例(22.22%),无〉5mm者(0.00%);B组:〈2mm者16例(80.00%),-5mm者3例(15.00%),〉5mm者1例(5.00%)mm。双下肢周径差别A组为(1.01±0.21)cm,B组为(1.03±0.12)cm。Tegner评分A组为(5.00±0.96)分,B组为(6.00±0.03)分。Lysholm评分A组为(94.00±6.67)分,B组为(95.00±3.55)分。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90.48±2.36)分,B组为(90.17±4.32)分。两组患者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16排CT测量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足部横弓的宽度以及内、外纵弓的高度和顶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ACL断裂合并III度MCL损伤时,应用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ACL结合一期锚钉修复III度MCL损伤,均能取得优良的早期疗效,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是合并III度MCL损伤时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可选择的良好移植物,同时行一期带线锚钉修复MCL损伤的早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胫骨严重感染合并大块骨缺损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992—2003年38例胫骨严重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病灶彻底清除,半环槽式或环开槽式外固定器加压固定骨断端,同期或一期行干骺小切口截骨延长术,在骨断端加压固定的同时或骨不连愈合后,重建肢体长度。结果 38例胫骨严重感染合并大块骨缺损与骨不连伤口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4、9个月,拆除外固定架时间3—10个月,平均5.8个月。25例同期、13例二期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均衡,平均延长4.2cm,愈合指数36d/cm。结论采用改进外固定器技术治疗严重感染合并大块骨缺损与骨不连,能有效促进感染与骨缺损的愈合,同期或二期干骺端小切口截骨延长有效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肢体长度的均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四肢骨软骨瘤的临床常见并发症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2年至2010年收治的40例出现临床并发症的四肢骨软骨瘤,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管、神经损伤,关节畸形,恶变.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66岁(平均24.6岁).所有患者均行术前X线及CT检查;均行手术治疗,24例行单纯肿瘤切除,3例行肿瘤切除自体髂骨移植,2例行肿瘤切除上胫腓关节重建,4例行肿瘤切除尺桡骨Ilizarov外固定延长术,4例因发生恶变行截肢术.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4-24个月(平均随访16.7个月),2例患者出现复发,总体复发率5%,其余患者原有神经受压症状消失,前臂短缩畸形得到纠正,肢体功能满意.结论骨软骨瘤并发症临床较少见,表现特殊,极大影响四肢的功能.手术能去除或缓解并发症,术中注意相邻组织的保护,保持或重建邻近关节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青少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钩骨体部骨折的临床分型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41例钩骨体部骨折病例的临床分型与治疗效果。根据骨折线的方位和对钩骨-掌骨关节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型:横行骨折(I型)和纵行骨折( II型),后者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型,II A型为钩骨冠状面劈裂骨折;II B型骨折线为斜形,涉及钩骨关节面背侧较大部分;II C型为钩骨背侧撕脱骨折。本组I型骨折2例,II A型骨折9例, II B型骨折21例,II C型9例。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案,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35例。结果本组患者随访4~48个月,平均(21.2±12.2)个月。至最后一次随访,所有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评价为满意或非常满意。骨折愈合率100%,术后握力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平均握力(40.41±6.18) kg,健侧平均握力(40.26±5.13) kg,P=0.613。没有出现感染、肌腱粘连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钩骨体部骨折预后较好,II A型和II B型骨折由于稳定性差,一般需要手术治疗,II C型骨折则需评估合并损伤情况和腕掌关节复位后的稳定性来决定是否手术。  相似文献   

17.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11月,对11例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的患者进行了经顶椎全脊椎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24~49岁,平均31.9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s角62~102°,平均79.4°.伴神经压迫症状者9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经顶椎全脊椎截骨、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截骨平面T9~L2.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无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2-4.8h,平均3.6h.术中出血量750~1500ml,平均990ml;围手术期总出血量1450~2200ml,平均1722ml.术后10d左右佩戴支具下地,6例术前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例1年随访有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术后后凸Cobb's角10~32°,平均21.8°;矫正率72.5%.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6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矫正丢失率为2.7%.结论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相对安全,矫正效果良好.通过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配合支具外固定,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治疗经验及教训,以减少复发、提高生存质量。方法:本组共29(男11,女18)例,均为四肢低度恶性肿瘤:纤维肉瘤12例,腱鞘巨细胞瘤8例,高分化脂肪肉瘤6例,高分化平滑肌肉瘤3例。其中16例原发且与皮肤粘连紧密,13例外院或本院术后复发。肿瘤最大12cm×8cm×5cm,最小6cm×4cm×3cm。对其中13例复发及16例与皮肤粘连紧密者,行包括皮肤在内的肿瘤扩大切除、局部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对位于腹股沟区或胭窝区与股、胭大血管及神经紧密粘连者,先从肿瘤远近端3—5cm以上血管、神经正常部分切除,再向病变区解剖、切除肿瘤,血管缺损行血管移植、神经缺损造成的功能障碍一期重建并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最长10年,最短6个月,目前全部患者均健在且无复发。行皮瓣修复者均成功,且皮瓣外观良好、厚薄适中,血管移植者,寒冷季节无肢端苍白及怕冷,行肌腱转移一期重建者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行扩大切除、皮瓣修复及一期重建是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存质量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